基本資訊
主治功效
瀉青丸主要功用是清肝瀉火,主治肝經鬱火,目赤腫痛,煩躁易怒,不能安卧,尿赤便秘,脈洪實,以及小兒急驚,熱盛抽慉。
本方證乃肝經鬱火所致,肝開竅於目,肝火上炎,則目赤腫痛,火熱內鬱,擾亂心神,則見煩燥易怒,不能安卧。
火鬱於肝,熱結津傷,故大便秘結,小便赤澀,肝主筋,肝經鬱火,經脈拘急,令故見小兒急驚及抽慉,脈洪實亦為火熱內盛之象。
本方證乃肝經鬱火所致,故治當清肝瀉火。方中龍膽草苦寒,歸經於肝,自瀉肝火,用為君。大黃、梔子助龍膽草瀉肝膽實火,導熱下行,從二便分消,用為臣藥。
肝火鬱結,木失調達,羌活、防風取其辛散,符合《素問》「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之意,且羌、防能祛風邪,散肝火,能暢遂肝木條達上升之性,乃「火鬱發之」之意。
竹葉清熱除煩,引熱從小便而出,當歸、川芎養肝血以防火熱傷及肝血,使瀉肝而不致傷肝,俱為佐藥蜂蜜、砂糖調和諸藥,同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清肝瀉火,養肝散鬱之效。
本方的配伍特點是:以清瀉肝火為主,輔以升散之品,以散鬱火,清中有疏,寓升於降,瀉火而不涼遏,升散而不助火,更佐以養血之品,可使瀉肝不傷肝,相輔相成,故為瀉肝之良方。
本方與龍膽瀉肝湯均有清肝瀉火之力,主治肝經實火之證。但龍膽瀉肝湯瀉火之力較強,而且能清熱利濕,用於治療肝經實火上炎或肝膽濕熱下注,為苦寒直折之方。
瀉清丸瀉火之力較弱,但兼能疏散肝經鬱火,用於治療肝經鬱火,為火鬱發越之劑。
傳統服藥法
將藥為末,煉蜜為丸,每次5~9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或竹葉湯送下,小兒酌減。亦可改為湯劑,以上藥1/2~1倍量水煎2次作2次服,1日服2劑。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脾胃虛弱者不宜運用本方
相關證候

肝火上炎
肝鬱化火,肝膽實火,肝膽火旺,肝熱,肝經風熱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瀉青丸, 出處:《玉案》卷三。 組成:羌活、大黃、川芎、山梔、龍膽草、當歸、防風、柴胡、白芍各等分。 主治:肝經發熱。
瀉青丸, 出處:《明醫指掌》卷十。 組成:當歸、川芎、山梔、大黃、羌活、防風、膽草、生地、竹葉、琥珀、天竺黃各等分。 主治:肝熱驚風,目竄或暴赤,抽搐。
瀉青丸, 出處:《許氏幼科七種·熱辨》。 組成:柴胡、天麻、當歸、赤芍、黑山梔、車前、羚羊角。 主治:熱久爍其血,不能營養經絡,風乃內動作搐,內釀積熱者。
瀉青丸, 出處:《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組成:當歸(去蘆頭,切,焙秤)、龍腦(焙,秤)、川芎、山梔子仁、川大黃(濕紙裹煨)、羌活、防風(去蘆頭,切,焙,秤)各等分。 主治:清肝瀉火。主治:肝經鬱火,目赤腫痛,煩躁易怒,不能安卧,尿赤便秘,脈洪實,以及小兒急驚,熱盛抽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