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瀉青丸方中包含當歸,主要原因如下:
- 活血化瘀,引藥下行: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養血潤燥、調經止痛之功。瀉青丸為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劑,加入當歸可活血化瘀,引藥下行,使藥力更易達病所,發揮更好的療效。
- 滋陰補血,緩解毒副作用: 瀉青丸中多用寒涼藥物,容易損傷脾胃陽氣,導致氣血虧虛。當歸具有滋陰補血、養血生津之效,可緩解藥物對脾胃的損傷,防止寒涼之性過於傷陰,使藥物更平和有效。
瀉青丸中加入川芎,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瀉青丸主治熱毒壅盛、心煩不寐、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症狀,川芎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瘀,緩解疼痛,進一步增強藥效。
- 引藥上行,清熱解毒:川芎氣味芳香,善於走竄,可引藥上行,直達頭部,並能與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協同作用,更好地清熱解毒,改善頭部熱毒症狀。
瀉青丸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梔子味苦寒,入肝、膽、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對於因熱毒熾盛,導致的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目赤腫痛等症狀,梔子能有效清熱解毒,消炎止痛。
2. 瀉肝利膽:梔子能疏肝理氣,並具有利膽作用,對於肝膽濕熱引起的黃疸、腹脹、脅痛等症狀,梔子能起到清熱利濕、疏肝利膽的作用,促進膽汁分泌,改善消化功能。
因此,瀉青丸中加入梔子,可以更好地發揮清熱解毒、瀉肝利膽的功效,治療相關病症。
瀉青丸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瀉火: 大黃味苦寒,性瀉,入肝、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通便泄熱的功效。瀉青丸針對的是熱毒壅盛,導致咽喉腫痛、口舌生瘡、便祕等症狀,而大黃能有效清除體內熱毒,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
- 通便排毒: 瀉青丸的另一個作用是通便排毒,而大黃正是常用的通便藥物。大黃能刺激腸道蠕動,促進糞便排泄,幫助機體排除毒素,達到治療便祕、瀉熱解毒的效果。
瀉青丸中含有羌活,主要原因如下:
- 疏散風寒,止痛解熱: 羌活性溫,味辛,入膀胱、肝經,具有疏散風寒、止痛解熱之效。瀉青丸用於治療外感風寒,頭痛發熱,鼻塞流涕,惡寒發熱等症狀,羌活可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 配合其他藥材增效: 瀉青丸中其他藥材如柴胡、葛根等,亦具有疏散風寒、解表散熱的作用,羌活與之搭配,可相輔相成,提高療效。
瀉青丸中加入防風,主要是為了 疏散風熱,止痛止癢。
防風性味辛溫,入膀胱經,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 瀉青丸以清熱瀉火為主,但風熱上擾也會導致頭痛、頭暈、耳鳴等症狀。而防風可以疏散風熱,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起到緩解頭痛、止癢的功效,使療效更全面。
此外,防風還能促進血液循環,幫助藥物更快地到達病竈部位,發揮更好的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瀉青丸
組成與傳統方義
瀉青丸最早記載於宋代錢乙的《小兒藥證直訣》,其組成如下: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 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
- 梔子:清熱利濕,涼血解毒。
- 大黃:瀉下通便,清熱解毒。
- 羌活:散寒除濕,止痛解表。
- 防風:祛風解表,勝濕止痛。
- 後世醫家多加入龍膽草:苦寒沉降,直瀉肝膽實火。
傳統方義認為,瀉青丸主要用於瀉肝膽實火,方中龍膽草、大黃苦寒沉降,直瀉肝膽實火;羌活、防風升散,疏散肝經風熱;川芎上行頭目,疏風止痛;當歸養血和血,使瀉火而不傷陰;梔子清三焦鬱火,使邪熱從小便而去。諸藥合用,共奏瀉肝膽實火,疏風清熱之功。
古籍記載與不同觀點
古籍中對瀉青丸的記載與論述頗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治療範圍
- 《衛生寶鑒》:瀉青丸主治中風自汗昏冒,發熱不惡寒,不能安臥,此為風熱煩躁所致。亦可用於治療肝熱生風,以及斑後眼有翳膜。
- 《類證治裁》:瀉青丸可用於治療肝火引起的風癇,症狀為項強直視、咬牙,可與導赤散合用。此外,亦可用於治療熱眼,症狀為烏輪突起,胞硬紅腫。
- 《本草綱目》:瀉青丸可用於治療小兒項軟,乃肝腎虛,風邪襲入所致。
- 《仁齋直指方論》:瀉青丸用於治療小兒肝邪有餘而生災。
- 《醫方考》:瀉青丸主治中風,發熱,不能安臥。
- 《仁術便覽》:瀉青丸用於治療小兒肝經風熱,目赤腫痛。兼治肝經實熱,手尋衣領亂捻物,目直視不搐,得心熱則搐,身反折強,直目連扎,或臟腑飧泄,諸藥不止,脾虛肝盛。
- 《醫方集解》:瀉青丸治肝火鬱熱,不能安臥,多驚多怒,筋痿不起,目赤腫痛,以及風毒上攻,暴作赤腫,目痛難開,隱澀眵淚。
- 《成方切用》:瀉青丸治中風自汗昏冒,發熱不惡寒不能安臥,此是風熱躁煩之故。亦用於治療肝火鬱熱,不能安臥,多驚多怒,筋痿不起,目赤腫痛。
治療原理
- 《衛生寶鑒》:指出此病發於鼻,俗稱肺風,實為厥陰肝經之病,故用瀉青丸治療。
- 《醫方考》:認為肝主風,少陽膽則其腑也。少陽之經行乎兩脅,風熱相干,故不能安臥;此方名曰瀉青,瀉肝膽也。
- 《醫方集解》:詳述了瀉青丸的方義,認為此方為足厥陰、少陽藥,龍膽、大黃苦寒直瀉肝膽實火,羌活、防風升散肝經風熱,川芎疏風止痛,當歸養血和血,梔子清三焦鬱火。並強調此方為平肝之劑,故曰瀉青。
- 《成方切用》:與《醫方集解》觀點類似,強調龍膽大黃苦寒沉降,羌活防風升散,川芎上行頭目,當歸養血和血。
注意事項
- 《醫方集解》:強調瀉青丸適用於壯實之人,不可輕易用於體虛之人。並引用《聖濟經》等典籍,強調肝為春陽生發之始,不可過度瀉伐,應以養血和肝為主。
- 《醫方論》:認為肝性至剛,宜柔不宜伐,瀉青丸只適用於瀉肝經鬱火,若用於治療驚恐、筋痿等症,效果不佳。
- 《成方切用》:亦強調瀉青丸適用於壯實之人,若屬虛熱,則應以四物湯加減治療。
不同觀點之比較
古籍 | 主要觀點 |
---|---|
《衛生寶鑒》 | 強調瀉青丸治療風熱煩躁所致之證,如中風自汗、發熱不惡寒等。亦可治療肝熱生風及斑後眼疾。 |
《類證治裁》 | 側重於瀉青丸治療肝火引起的風癇、熱眼等實熱證。 |
《本草綱目》 | 提出瀉青丸可治療小兒項軟,認為是肝腎虛、風邪襲入所致。 |
《仁齋直指方論》 | 強調瀉青丸治療小兒肝邪有餘。 |
《醫方考》 | 認為瀉青丸主要瀉肝膽之火,適用於中風發熱、不能安臥等症。 |
《醫方集解》 | 詳細闡述瀉青丸的方義,認為是足厥陰、少陽藥,具有瀉肝膽實火、疏風清熱之功。強調適用於壯實之人,不可輕易用於體虛之人,並引經據典說明養肝的重要性。 |
《醫方論》 | 認為肝性剛,宜柔不宜伐,瀉青丸只適用於瀉肝經鬱火,若用於治療驚恐、筋痿等症,效果不佳。 |
《成方切用》 | 與《醫方集解》觀點類似,強調龍膽大黃苦寒沉降,羌活防風升散,川芎上行頭目,當歸養血和血。亦強調適用於壯實之人,若屬虛熱,則應以四物湯加減治療。 |
《仁術便覽》 | 認為瀉青丸可治小兒肝經風熱,目赤腫痛。兼治肝經實熱,手尋衣領亂捻物,目直視不搐,得心熱則搐,身反折強,直目連扎,或臟腑飧泄,諸藥不止,脾虛肝盛。 |
總結
綜合以上古籍記載,瀉青丸主要用於治療肝膽實火所致的各種病症,如中風發熱、煩躁不眠、目赤腫痛、驚癇抽搐等。其治療原理主要在於瀉肝膽實火、疏風清熱。然而,古籍中亦有醫家強調肝為剛臟,不宜過度瀉伐,應注意辨證施治,不可輕易用於體虛之人。臨牀使用瀉青丸時,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辨證論治,方能取得良好療效。
傳統服藥法
將藥為末,煉蜜為丸,每次5~9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或竹葉湯送下,小兒酌減。亦可改為湯劑,以上藥1/2~1倍量水煎2次作2次服,1日服2劑。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脾胃虛弱者不宜運用本方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瀉青丸, 出處:《玉案》卷三。 組成:羌活、大黃、川芎、山梔、龍膽草、當歸、防風、柴胡、白芍各等分。 主治:肝經發熱。
瀉青丸, 出處:《明醫指掌》卷十。 組成:當歸、川芎、山梔、大黃、羌活、防風、膽草、生地、竹葉、琥珀、天竺黃各等分。 主治:肝熱驚風,目竄或暴赤,抽搐。
瀉青丸, 出處:《許氏幼科七種·熱辨》。 組成:柴胡、天麻、當歸、赤芍、黑山梔、車前、羚羊角。 主治:熱久爍其血,不能營養經絡,風乃內動作搐,內釀積熱者。
瀉青丸, 出處:《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組成:當歸(去蘆頭,切,焙秤)、龍腦(焙,秤)、川芎、山梔子仁、川大黃(濕紙裹煨)、羌活、防風(去蘆頭,切,焙,秤)各等分。 主治:清肝瀉火。主治:肝經鬱火,目赤腫痛,煩躁易怒,不能安卧,尿赤便秘,脈洪實,以及小兒急驚,熱盛抽搐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