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瀉青丸方中包含當歸,主要原因如下:
- 活血化瘀,引藥下行: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養血潤燥、調經止痛之功。瀉青丸為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劑,加入當歸可活血化瘀,引藥下行,使藥力更易達病所,發揮更好的療效。
- 滋陰補血,緩解毒副作用: 瀉青丸中多用寒涼藥物,容易損傷脾胃陽氣,導致氣血虧虛。當歸具有滋陰補血、養血生津之效,可緩解藥物對脾胃的損傷,防止寒涼之性過於傷陰,使藥物更平和有效。
瀉青丸中加入川芎,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瀉青丸主治熱毒壅盛、心煩不寐、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症狀,川芎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瘀,緩解疼痛,進一步增強藥效。
- 引藥上行,清熱解毒:川芎氣味芳香,善於走竄,可引藥上行,直達頭部,並能與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協同作用,更好地清熱解毒,改善頭部熱毒症狀。
瀉青丸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梔子味苦寒,入肝、膽、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對於因熱毒熾盛,導致的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目赤腫痛等症狀,梔子能有效清熱解毒,消炎止痛。
2. 瀉肝利膽:梔子能疏肝理氣,並具有利膽作用,對於肝膽濕熱引起的黃疸、腹脹、脅痛等症狀,梔子能起到清熱利濕、疏肝利膽的作用,促進膽汁分泌,改善消化功能。
因此,瀉青丸中加入梔子,可以更好地發揮清熱解毒、瀉肝利膽的功效,治療相關病症。
瀉青丸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瀉火: 大黃味苦寒,性瀉,入肝、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通便泄熱的功效。瀉青丸針對的是熱毒壅盛,導致咽喉腫痛、口舌生瘡、便祕等症狀,而大黃能有效清除體內熱毒,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
- 通便排毒: 瀉青丸的另一個作用是通便排毒,而大黃正是常用的通便藥物。大黃能刺激腸道蠕動,促進糞便排泄,幫助機體排除毒素,達到治療便祕、瀉熱解毒的效果。
瀉青丸中含有羌活,主要原因如下:
- 疏散風寒,止痛解熱: 羌活性溫,味辛,入膀胱、肝經,具有疏散風寒、止痛解熱之效。瀉青丸用於治療外感風寒,頭痛發熱,鼻塞流涕,惡寒發熱等症狀,羌活可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 配合其他藥材增效: 瀉青丸中其他藥材如柴胡、葛根等,亦具有疏散風寒、解表散熱的作用,羌活與之搭配,可相輔相成,提高療效。
瀉青丸中加入防風,主要是為了 疏散風熱,止痛止癢。
防風性味辛溫,入膀胱經,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 瀉青丸以清熱瀉火為主,但風熱上擾也會導致頭痛、頭暈、耳鳴等症狀。而防風可以疏散風熱,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起到緩解頭痛、止癢的功效,使療效更全面。
此外,防風還能促進血液循環,幫助藥物更快地到達病竈部位,發揮更好的療效。
主治功效
瀉青丸
瀉青丸的中藥組成包括當歸、川芎、梔子、大黃、羌活、防風。
1. 當歸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2. 川芎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
3. 梔子
梔子具有多種傳統代功效,包括止血、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等。
4. 大黃
大黃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
5. 羌活
羌活性辛溫,具有發散風寒、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的功效。
6. 防風
防風性溫,微苦,歸肺、脾、膀胱經,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
瀉青丸具有瀉青、清熱涼血、解毒的功效,主治溫熱病邪熱過盛所致的頭痛、發熱、煩躁、口渴、舌紅苔黃等症狀。
瀉青丸中的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作用。瀉青丸中的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的功效。瀉青丸中的梔子具有消腫止痛、清熱涼血的功效。瀉青丸中的大黃具有瀉下、清熱止血的功效。瀉青丸中的羌活具有祛風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瀉青丸中的防風具有祛風除濕、清熱解毒的功效。
瀉青丸具有多種功效和作用,但應慎用,以免出現副作用。在服用瀉青丸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 瀉青丸不宜長期服用。長期服用瀉青丸可能導致脾胃虛弱、氣血兩虧等副作用。
- 瀉青丸不宜與寒涼性藥物同服。寒涼性藥物可能會加重瀉青丸的瀉下作用,導致腹瀉等副作用。
- 瀉青丸不宜與溫熱性藥物同服。溫熱性藥物可能會增強瀉青丸的發汗作用,導致出汗過多、脫水等副作用。
- 瀉青丸不宜與辛辣刺激性食物同服。辛辣刺激性食物可能會刺激腸胃,加重瀉青丸的瀉下作用,導致腹瀉等副作用。
傳統服藥法
將藥為末,煉蜜為丸,每次5~9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或竹葉湯送下,小兒酌減。亦可改為湯劑,以上藥1/2~1倍量水煎2次作2次服,1日服2劑。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脾胃虛弱者不宜運用本方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瀉青丸, 出處:《玉案》卷三。 組成:羌活、大黃、川芎、山梔、龍膽草、當歸、防風、柴胡、白芍各等分。 主治:肝經發熱。
瀉青丸, 出處:《明醫指掌》卷十。 組成:當歸、川芎、山梔、大黃、羌活、防風、膽草、生地、竹葉、琥珀、天竺黃各等分。 主治:肝熱驚風,目竄或暴赤,抽搐。
瀉青丸, 出處:《許氏幼科七種·熱辨》。 組成:柴胡、天麻、當歸、赤芍、黑山梔、車前、羚羊角。 主治:熱久爍其血,不能營養經絡,風乃內動作搐,內釀積熱者。
瀉青丸, 出處:《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組成:當歸(去蘆頭,切,焙秤)、龍腦(焙,秤)、川芎、山梔子仁、川大黃(濕紙裹煨)、羌活、防風(去蘆頭,切,焙,秤)各等分。 主治:清肝瀉火。主治:肝經鬱火,目赤腫痛,煩躁易怒,不能安卧,尿赤便秘,脈洪實,以及小兒急驚,熱盛抽搐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