葶藶大棗湯
TING LI DA ZAO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金匱翼》卷七引元戎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寒 (0.44)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葶藶大棗湯中包含葶藶子,是因其具有利水消腫之效。葶藶子性寒,味辛,入肺、膀胱經,其主要作用為瀉肺降氣、利水消腫。此方中,葶藶子主要用於治療肺熱壅盛、喘咳胸滿、痰多粘稠、水腫等症。因其性寒,需搭配大棗等甘溫之品,以緩和其寒性,並補脾益氣,使藥性更平和,達到更好的療效。
葶藶大棗湯中包含大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和藥性,保護脾胃: 葶藶子性寒,具有強力利水消腫之功效,但容易傷及脾胃。大棗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效,可緩解葶藶子寒性對脾胃的刺激,保護脾胃功能,避免藥物過於峻猛而損傷正氣。
- 調和藥性,提高療效: 大棗甘溫,能調和藥性,使藥力更加平和,提高藥效。葶藶大棗湯中,葶藶子利水消腫,大棗補脾益氣,二者相輔相成,共同促進水液代謝,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葶藶大棗湯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葶藶大棗湯,一方出自《金匱要略》,是治療肺癰、支飲等疾病的經典方劑。其組成為:葶藶子、大棗。原方記載主治“支飲不得息”,現代多用於痰實肺閉,氣不得宣,呼吸壅滯,喘急妨悶,胸膈痞痛徹背者。
根據多部古籍記載,葶藶大棗湯的主治功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瀉肺降氣,祛痰平喘: 方中以葶藶子為君藥,其性味辛、苦、大寒,入肺、膀胱經,具有瀉肺降氣、祛痰平喘的功效,是治療肺癰、痰喘的要藥。《醫門法律》云:“葶藶大棗湯,大瀉其肺氣,亦以氣停故液聚耳。”《外科心法要訣》亦指出“葶藶苦寒瀉實熱”。臣以大棗甘溫,益氣和中,保護胃氣,制約葶藶子的苦寒之性,防其過於苦降傷正。《外科心法要訣》有“佐棗之甘和胃經”之語。二藥合用,一瀉一補,瀉肺而不傷正,使痰涎得去,肺氣得降,則喘急、胸滿等症狀得以緩解。
針對不同病症的應用:
- 肺癰:《經方實驗錄》指出“故桔梗湯條既曰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葶藶大棗湯二條即但言肺癰,而隱含吐膿血於其中矣。”《外科心法要訣》中也有多處關於葶藶大棗湯治療肺癰的記載,如“如氣壅喘滿,身不得臥者,急服葶藶大棗湯以瀉之”。《續名醫類案》亦有“薛立齋治一男子咳嗽,脈緊數,以小青龍湯一劑,表症已解。更以葶藶大棗湯,喘止,乃以桔梗湯愈。”的醫案。
- 支飲:《症因脈治》曰:“咳逆倚肩,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支飲不得息,葶藶大棗湯。”說明葶藶大棗湯是治療支飲不得息的專方。
- 痰喘:《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有一則醫案:“邑,鄭××,年五十許。感冒風寒,痰喘甚劇,服表散、清火、理痰之藥皆不效,留連二十餘日,漸近垂危。……用葶藶(四錢生者布包)大棗(五枚擘開)湯,加五味子二錢,煎湯灌之,豁然頓醒,繼服從龍湯一劑全愈。蓋此證乃頑痰鬱塞肺之竅絡,非葶藶大棗湯,不能瀉之。”
- 伏暑:《六因條辨》記載:“伏暑發熱,喘不得臥,痰嘶胸板,此暑滯肺絡。宜用葶藶大棗湯,合六一散,枇杷葉等味,徹清肺飲也。”
- 宿水:《類證治裁》記載:“〔宿水〕,葶藶大棗湯,甜葶藶(三錢,炒研),大棗(十枚,去核)”
- 氣滯水停:《古今名醫方論》記載:“葶藶大棗湯大瀉其肺氣,亦以氣停,故液聚耳!”
從古文記載分析,葶藶大棗湯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肺氣壅塞,痰涎阻滯”的病機: 多部文獻均提到了“肺氣壅塞”、“痰涎阻滯”、“氣不得宣”、“呼吸壅滯”等病機,說明本方所治之喘滿主要是由於痰涎壅塞肺氣,導致肺失宣降所致。
“瀉肺”的治療原則: 葶藶子苦寒,具有強烈的瀉肺作用,能夠開泄肺氣,祛除痰涎,使氣道通暢,從而緩解喘滿症狀。
“急則治其標”: 對於痰實壅肺,喘急欲脫等危重證候,應當先瀉肺祛痰,通暢氣機,以緩解症狀,此即“急則治其標”的治療原則。
總結:
葶藶大棗湯是一個以瀉肺降氣、祛痰平喘為主要功效的方劑,適用於治療痰實肺閉,氣不得宣,呼吸壅滯,喘急妨悶,胸膈痞痛徹背者,以及肺癰、支飲、痰喘、伏暑等病症。其治療原理基於中醫的“肺氣壅塞,痰涎阻滯”、“瀉肺”、“急則治其標”等理論,通過瀉肺祛痰、通暢氣機,達到緩解喘滿、恢復肺氣宣降的目的。本方用藥精簡,一瀉一補,針對性強,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特色。
傳統服藥法
葶藶2兩(炒紫色,杵成丸),大棗20枚。
上以水3升,煮取2升,去滓,納麻黃、五味子各半兩,取清,分2日服。1劑盡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葶藶大棗湯, 出處:《金匱翼》卷七引元戎方。 組成:葶藶2兩(炒紫色,杵成丸),大棗20枚。 主治:痰實肺閉,氣不得宣,呼吸壅滯,喘急妨悶,胸膈痞痛徹背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