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中丸
WEN ZHO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二十引《衛生家寶》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28.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溫中丸中加入大棗,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中益氣: 大棗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功效。溫中丸本身以溫中散寒、健脾和胃為目的,大棗的加入可增強其補益脾胃之效,使藥效更加溫和持久。
- 調和藥性: 溫中丸中多用辛溫燥烈之品,如乾薑、附子等。大棗性甘潤,可緩和藥性,防止藥物燥烈傷陰,使藥效更加平和,避免副作用的產生。
因此,大棗在溫中丸中發揮着補益脾胃、調和藥性的重要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溫中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溫中丸》主治「脾痛」,此處「脾痛」在中醫理論中多指因脾胃虛寒或中焦陽氣不足所導致的腹痛,特徵為隱隱作痛、遇寒加劇、得溫則減,可能伴隨泄瀉、肢冷、食欲不振等症。此方劑以溫補脾腎陽氣、散寒止痛為核心,適用於陰寒內盛、陽氣虛衰之證。
二、組成分析與邏輯推理
肉豆蔻仁
- 性味辛溫,歸脾、胃、大腸經。
- 功效:溫中行氣、澀腸止瀉。
- 作用:針對脾虛寒濕導致的腹瀉、脘腹冷痛,能固澀大腸兼散寒。
硫黃
- 性味酸溫,有毒,歸腎、大腸經。
- 功效:補火助陽、溫通寒結。
- 作用:補命門真火,間接溫煦脾胃,驅逐沉寒痼冷。
乾薑(生用)
- 性味辛熱,歸脾、胃、心、肺經。
- 功效:溫中散寒、回陽通脈。
- 作用:直接溫守中焦,散脾胃寒邪,緩解冷痛。
附子(炮)
- 性味辛甘大熱,歸心、腎、脾經。
- 功效: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
- 作用:與硫黃協同補益腎陽,透過溫腎以暖脾土,化解陰寒內盛。
龍骨
- 性味甘澀微寒,歸心、肝、腎經。
- 功效:收斂固澀、鎮驚安神。
- 作用:於本方中取其澀腸止瀉之效,防溫散過度而滑脫,兼制硫黃、附子燥烈之性。
三、方劑配伍原理
溫陽為主,標本兼治
- 硫黃、附子補腎陽以暖脾土(治本);乾薑、肉豆蔻直溫脾胃(治標),形成「火生土」之勢。
- 龍骨固澀,防陽氣耗散,配伍乾薑、肉豆蔻強化止瀉效果。
散寒與固澀並行
- 硫黃、附子走而不守,驅逐寒邪;龍骨、肉豆蔻守而不走,固攝腸道,體現「溫中寓澀」的治法。
藥性相制
- 龍骨微寒可緩和硫黃、附子之燥烈;炮製後的附子毒性降低,搭配乾薑(經典配伍「附子無乾薑不熱」)增強溫效而減副作用。
四、治療機轉推論
此方通過補益脾腎陽氣,消散中下二焦陰寒,改善因陽虛寒盛導致的腹痛、泄瀉。陽氣得復,寒邪得散,脾胃升降功能恢復,則疼痛自止。配伍中注重「溫而不耗、散中有收」,體現中醫「溫固並用」的辨證思維。
傳統服藥法
肉豆蔻仁2兩,硫黃(研)2兩,乾薑(生用)2兩,附子(炮裂,去皮臍)2兩,龍骨2兩。
上為細末,用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食前艾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溫中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十引《衛生家寶》。 組成:大棗7個。 主治:脾痛。
溫中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五。 組成:硫黃(用柳木細研,飛過,生用)。 主治:産後大便不通,7-8月以上者。
溫中丸,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五三引《施圓端效方》。 組成:山藥2兩,乾薑(炮)1兩,甘草(炒)1兩。 主治:溫中和胃,補脾腎氣虛。主治:心腹疼痛。
溫中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四。 組成:肉豆蔻仁2兩,硫黃(研)2兩,乾薑(生用)2兩,附子(炮裂,去皮臍)2兩,龍骨2兩。 主治:脾胃虛寒,洞泄不止,四肢逆冷,心腹(疒丂)痛。
溫中丸, 出處:《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組成:人參(切去頂,焙)2兩,甘草(銼,焙)2兩,白朮2兩。 主治:小兒胃寒瀉白,腹痛腸鳴,吐酸水,不思食;及霍亂吐瀉。中氣虛熱,口舌生瘡,不喜飲冷,肢體倦怠,飲食少思。
溫中丸, 出處:《全生指迷方》卷四。 組成:乾薑1兩,半夏(湯洗7遍)1兩,白朮2兩,細辛(去苗)半兩,胡椒半兩。 主治:脾咳。咳則右脅下痛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口中如含霜雪,中脘隱冷,惡寒,脈緊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