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力丸

脫力丸

TUO LI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2.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50%
胃經 27%
大腸經 22%
脾經
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脫力丸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主要用於治療因勞損、久病或外傷導致的身體虛弱、乏力等症狀。在脫力丸的配方中包含鐵砂這一成分,其使用有其特殊的考量與依據。根據中醫理論,鐵砂性寒味甘,歸肝、腎經,具有補血止血、強筋健骨之效。從臨床應用角度來看,鐵砂能增強人體的抵抗力,對於因氣血兩虧而產生的疲乏無力有良好的調理作用。此外,鐵砂還能夠幫助改善血液循環,促進受損組織的修復,對於因跌打損傷所導致的筋骨疼痛亦有一定療效。值得注意的是,在實際應用時需考慮鐵砂的用量和炮製方法,以確保其安全有效。總體而言,鐵砂在脫力丸中的運用,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理念,通過補益肝腎、強壯筋骨的方式,達到治療虛弱乏力的目的。

脫力丸中加入大棗,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一、補益氣血: 大棗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效。對於因氣血不足導致的乏力、倦怠、面色蒼白等症狀,大棗能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

二、調和藥性: 脫力丸中往往含有較多苦寒藥材,大棗的甘溫之性能起到調和藥性、緩解苦寒之弊的作用,使藥性更加平和,減少副作用,提高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方劑「脫力丸」之傳統功效主治與組方邏輯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最早記載於古代醫籍,主治以下兩類病症:

  1. 肺癰(肺膿瘍)
    • 肺癰多因熱毒蘊肺、氣血瘀滯,久之化腐成膿,臨床可見咳吐膿血、胸痛發熱等症。傳統認為針砂與大棗配伍能「補血調氣」,間接扶助正氣以排膿解毒,輔助緩解虛弱狀態下的肺癰後期症狀(非清熱解毒之主方)。
  2. 脫力黃病(鉤蟲病)
    • 古代所指「脫力黃病」類似現代鉤蟲病所致貧血(又稱「黃腫病」),因寄生蟲耗傷氣血,導致面色萎黃、肢體浮腫、乏力。針砂含鐵質,大棗補脾養血,兩者合用針對「黃病」的氣血虧虛與鐵缺乏。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針砂(鐵屑)

    • 性味功效:辛、鹹,平,傳統用於「補血消積」。
    • 推論作用
      • 針砂為鐵氧化物,現代視為「鐵劑」前身,能補充鐵質,改善缺鐵性貧血(符合「脫力黃病」治療邏輯)。
      • 中醫理論中,其「辛鹹」之性可散瘀滯,輔助疏通氣血(如肺癰瘀血證)。
  2. 大棗肉

    • 性味功效:甘、溫,補脾益氣,養血安神。
    • 推論作用
      • 大棗富含醣類及微量營養素,配合針砂補鐵,增強益氣生血之效。
      • 其黏稠質地能緩和針砂的刺激性,並作為賦形劑助丸劑成型。
  3. 組方邏輯

    • 氣血雙補:針砂偏重補血(鐵劑效用),大棗偏重補氣,符合「氣血互生」理論,適用於虛勞黃疸、肺癰後期氣血兩虛。
    • 標本兼顧:針對鉤蟲病(脫力黃病),直接補充鐵質治「標」,大棗健脾養血治「本」;針對肺癰,則以補血扶正間接助癰疽癒合。
  4. 米湯送服之意義

    • 米湯性平潤胃,既能護脾胃不受針砂刺激,又可輔助大棗健脾,強化吸收藥效。

三、總結

「脫力丸」以針砂補鐵活血、大棗健脾養血為核心,通過「鐵劑補充」與「中醫補血」雙重機制,改善貧血相關病症(如鉤蟲病);而對於肺癰,則屬輔助性用藥,強調後期正虛時的調養。其組方簡練,體現古代「以鐵治血虛」的直觀思維,兼具物質基礎(鐵質)與傳統理論(補血健脾)的結合。

傳統服藥法


針砂(鐵屑)適量,大棗肉(去核)120克。
補血。
上將大棗肉放石臼內搗爛成泥,逐漸加入針砂,搗至能成丸為度,制丸如梧桐子大,曬乾。
每日服7丸,米湯送下。
服藥期間,忌食雞蛋、麵食、魚腥 、茶。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脫力丸, 出處:《朱仁康臨床經驗集》引《章氏經驗方》。 組成:針砂(鐵屑)適量,大棗肉(去核)120g。 主治:補血。主治:肺癰(肺膿瘍),脫力黃病(鉤蟲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