葶藶湯

TING L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偏寒 (0.7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4%
脾經 24%
胃經 20%
心經 10%
肝經 10%
膀胱經 10%
肺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葶藶湯中包含葶藶子,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利水消腫: 葶藶子味辛性寒,入肺、膀胱經,具有宣肺利水、消腫止咳的功效。對於水腫、痰飲、喘咳等症狀,葶藶子能有效促進體內水分代謝,達到利水消腫的效果。
  2. 通便潤腸: 葶藶子同時具有潤腸通便的功效。對於因水腫導致的便祕,葶藶子能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便,緩解便祕症狀,進一步促進體內水分代謝。

葶藶湯中加入桑白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宣肺利水:桑白皮性寒,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利水消腫之功效。與葶藶子、杏仁等藥物配合,可增強利水消腫之效,並防止肺氣壅塞,防止利水過度而傷陰。
  2. 清熱解毒:桑白皮能清熱解毒,並能止咳化痰。加入葶藶湯,可以清除因水濕停滯所致的熱毒,防止痰液壅盛,有利於利水消腫的效果。

總之,桑白皮在葶藶湯中起到宣肺利水、清熱解毒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加強利水消腫的效果,並防止不良反應。

葶藶湯中加入大棗,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1. 緩和藥性: 葶藶湯以葶藶子、杏仁等寒涼之品為主,其瀉下之力強勁,容易傷及脾胃。大棗性溫,味甘,能補脾胃,益氣血,可緩解藥物的寒涼之性,保護脾胃,避免過度瀉下。
  2. 調和藥性: 大棗能和中補氣,與葶藶子、杏仁等藥材相配,有助於調和藥性,使其瀉下之力更為平和,減少副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總之,大棗在葶藶湯中起着緩和藥性、調和藥性的作用,有助於提高藥效,減少副作用。

主治功效


葶藶湯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葶藶湯,一方多見於古代治療肺癰、喘咳等疾病的醫籍中,主治肺癰咳嗽,上喘氣急,不得臥,涕唾稠粘,胸膈不利等症。其組成為:葶藶子、桑白皮、大棗。

根據多部古籍記載,葶藶湯的主治功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瀉肺降氣,止咳平喘: 方中以葶藶子為君藥,其性味辛、苦、大寒,入肺、膀胱經,具有瀉肺降氣、祛痰平喘的功效,是治療肺癰、痰喘的要藥。《聖濟總錄》中明確記載了兩個名為“葶藶湯”的方劑,均以葶藶子為主藥,分別用於治療“傷寒後上氣喘粗,身面腫,小便澀”和“咳嗽面目浮腫,涕唾稠黏,不可喘息”。這與本方的主治病症高度吻合。臣以桑白皮清瀉肺熱,止咳平喘,增強葶藶子瀉肺平喘之力。佐以大棗甘溫,益氣和中,顧護脾胃,制約葶藶子的苦寒之性,防止其過於苦降傷正。三藥合用,共奏瀉肺降氣、止咳平喘之功,使肺氣得降,痰熱得清,則喘咳、胸滿等症狀得以緩解。

  2. 利水消腫: 《聖濟總錄》中提到的“治傷寒後上氣喘粗,身面腫,小便澀。葶藶湯方”,以及“治水蠱身體洪腫,喘滿。葶藶湯方”,均表明葶藶湯具有一定的利水消腫作用。這可能與葶藶子和桑白皮均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有關。

  3. 應用廣泛,但非此方主治:

    • 《本草綱目》 中記載的“一粒金丹”中提到“痰喘,葶藶湯下”,但此處的“葶藶湯”是否與本方相同,尚存疑義,因為其並未明確指出具體藥物組成,可能是泛指含有葶藶子的湯劑。
    • 《本草品匯精要》 中記載的“風癱熱酒下,口眼喎斜羌活湯下……痰喘葶藶湯下……” 與上述情況類似,“葶藶湯”可能指代不明。
    • 《古今醫鑑》 中也提到了“喘急,葶藶湯下”,同樣未指明具體藥物組成。
    • 《類編朱氏集驗醫方》 中記載的“葶藶湯,治肺壅氣喘急,不得臥”,雖然主治與本方相符,但未列出藥物組成,不能確定是否為同一方劑。
    • 《證治針經》 中提到“葶藶湯治肺癰”。
    • 《証治準繩‧雜病》 中提到“喘滿不得臥,虛者,人參生脈散之類。實者,葶藶湯之類。”
    • 《邵氏方案》 中有兩個醫案使用“葶藶湯”,並列出了藥物組成,雖然與本方有所差異,但仍以葶藶子為主藥。

從古文記載分析,葶藶湯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1. “肺氣壅塞,痰熱壅肺”的病機: 多部文獻均提到了“上氣喘粗”、“咳嗽面目浮腫,涕唾稠黏,不可喘息”、“肺壅氣喘急,不得臥”等病機,說明本方所治之喘咳主要是由於痰熱壅塞肺氣,導致肺失宣降所致。

  2. “瀉肺降氣,清熱化痰”的治療原則: 葶藶子苦寒,具有強烈的瀉肺作用,能夠開泄肺氣,祛除痰熱;桑白皮清瀉肺熱,止咳平喘;二者合用,共奏瀉肺降氣、清熱化痰之功。

  3. “標本兼顧”: 大棗甘溫,益氣和中,既能制約葶藶子的苦寒之性,又能顧護脾胃,體現了“標本兼顧”的治療思想。

總結:

葶藶湯是一個以瀉肺降氣、止咳平喘為主要功效的方劑,適用於治療肺癰咳嗽,上喘氣急,不得臥,涕唾稠粘,胸膈不利等症。其治療原理基於中醫的“肺氣壅塞,痰熱壅肺”、“瀉肺降氣,清熱化痰”、“標本兼顧”等理論,通過瀉肺降氣、清熱化痰,達到緩解喘咳、恢復肺氣宣降的目的。本方用藥精簡,針對性強,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特色。但由於古籍記載的局限性,本方的具體應用還需要結合臨床實踐進行進一步的驗證和總結。

傳統服藥法


葶藶(隔紙炒)、杏仁(去皮尖雙仁,麩炒)、貝母(去心)、百合、麥門冬(去心)、生乾地黃(焙)各等分。
上為粗末。
每服3錢匕,水1盞,入皂莢子2-7枚,同煎至5分,去滓,空心、夜臥稍熱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宣肺利膈、止咳平喘的功效,但陰虛肺燥者慎用。

相關疾病


咳血咳嗽氣喘肺結核胰臟炎膽囊炎百日咳低血壓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腎絲球腎炎骨質疏鬆症胸悶胸痛

相同名稱方劑


葶藶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九。 組成:葶藶子(炒)1兩,桑根白皮(炙,銼)1兩,百合1兩。 主治:十種水氣。

葶藶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 組成:葶藶(隔紙炒)、杏仁(去皮尖雙仁,麸炒)、貝母(去心)、百合、麥門冬(去心)、生乾地黃(焙)各等分。 主治:虛勞,咳嗽咯血,日漸瘦劣,聲音不出。

葶藶湯, 出處:《普濟方》卷二八六。 組成:葶藶(隔紙後炒紫色,别研如膏)1彈子大,桑根白皮(微火細銼)1兩,大棗(揀洗,去核)12枚。 主治:肺癰咳嗽,上喘氣急,不得卧,涕唾稠粘,胸膈不利。

葶藶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二。 組成:葶藶子(隔紙炒)3分,檳榔(銼)半兩,桑根白皮(炙,銼)3分,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半兩,大黃(銼,醋炒)半兩,朴消3分。 主治:傷寒結胸,心下痛,如石堅硬,小便不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