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葶藶散

TIAN TING L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26

熱/寒比例

(0.2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8%
脾經 14%
心經 14%
肝經 14%
胃經 14%
膀胱經 14%
肺經
脾經
心經
肝經
胃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甜葶藶散中包含葶藶子,主要原因有二:

  1. 利水消腫: 葶藶子性寒,味辛,入肺、膀胱經,具有瀉肺降氣、利水消腫的功效。其利水作用強,能有效祛除體內水濕,並促進水液代謝,對於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2. 宣肺止咳: 葶藶子還能宣肺降氣,對於肺氣壅塞、咳嗽氣喘等症狀有治療作用。

甜葶藶散中,葶藶子與其他藥材相配合,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甜葶藶散中加入桑白皮,主要是利用其 清肺止咳,利水消腫 的功效。桑白皮性寒,味甘,入肺經,能夠清熱解毒,宣肺止咳,對於肺熱咳嗽、痰多粘稠、喘息氣促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同時,桑白皮還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可以輔助葶藶子、杏仁等藥材,改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因此,桑白皮在甜葶藶散中發揮著清肺止咳、利水消腫的雙重作用,有助於整體方劑的功效發揮。

主治功效


甜葶藶散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根據《幼幼新書》、《奇效良方》及《太平聖惠方》的記載,甜葶藶散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症狀:

  • 咳嗽喘息,不得睡臥: 這是甜葶藶散最主要的功效,尤其針對小兒咳嗽,喘粗氣,甚至影響睡眠的情況。
  • 骨蒸肺痿,上氣涕唾稠黏: 此症狀群指向肺虛有熱,津液被灼傷,表現為乾咳、氣短、痰液黏稠等。
  • 面目浮腫: 肺氣虛弱,不能宣發津液,導致水液停滯,可能出現面目浮腫的情況。

治療原理

甜葶藶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肺臟理論和方劑配伍原則。

  1. 宣肺降氣,止咳平喘:

    • 葶藶子 是方中的主藥,具有瀉肺降氣、利水消腫的功效。它能夠清除肺中壅滯的痰熱,恢復肺的宣降功能,從而緩解咳嗽、喘息等症狀。
    • 桑白皮 具有清肺熱、降氣平喘的作用,與葶藶子合用,加強了清肺降氣的功效。
    • 桂心 溫肺散寒,有助於溫化痰飲,並能緩解因寒邪引起的咳嗽。
    • 貝母 潤肺止咳、清熱化痰,與葶藶子合用,既能清肺熱,又能潤肺燥,對於燥熱傷肺引起的咳嗽效果更佳。
    • 紫菀 潤肺下氣,化痰止咳,可以幫助排出肺中痰液,緩解咳嗽。
    • 杏仁 宣肺止咳,降氣平喘,尤其對於肺氣上逆引起的咳嗽有較好的療效。
  2. 健脾化痰,助肺行水:

    • 陳皮 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可以幫助運化水濕,減少痰液生成。
    • 枳殼 理氣寬中,行氣消脹,有助於氣機的暢通,使痰液更易排出。
    • 赤茯苓 利水滲濕,健脾安神,能夠幫助排出體內多餘的水液,減輕水腫症狀。
  3. 針對小兒生理特點,用藥溫和:

    • 方中多用炒、煨等炮製方法,減輕藥物的寒涼之性,更適合小兒的生理特點。
    • 劑量較小,並強調「量兒大小以意加減」,體現了中醫兒科用藥的謹慎原則。
    • 使用清粥飲或乳汁調服,既能保護小兒脾胃,又能增強藥效。

總結

甜葶藶散通過宣肺降氣、止咳平喘、健脾化痰、助肺行水等途徑,達到治療咳嗽喘息、骨蒸肺痿、面目浮腫等症狀的目的。其配伍精當,兼顧了肺、脾兩臟,尤其適合小兒肺氣虛弱、痰熱壅肺的證候。

傳統服藥法


甜葶藶2兩(微炒令香),桑根白皮2兩(銼),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赤茯苓1兩,枳殼1兩(麩炒令黃,去瓤),紫菀1兩(去苗土)。
上為粗散。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入生薑半分,大棗3枚,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咳血氣喘肺結核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癤和癰肺癌睡眠障礙咳嗽全身性水腫多痰四肢痿軟無力

相同名稱方劑


甜葶藶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六三。 組成:甜葶藶1兩(隔紙炒令紫色),桑白皮1兩(銼)。 主治:咳嗽喘息。

甜葶藶散, 出處:《聖惠》卷五十七。 組成:甜葶藶1兩,蛇床子1兩,菟絲子1兩,鹽1兩(一方加麝香)。 主治:蠶咬。

甜葶藶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一。 組成:甜葶藶半兩,木通半兩(銼),川大黃半兩(生,銼),莽草半兩。 主治:一切癰疽腫毒。

甜葶藶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三。 組成:甜葶藶1分(隔紙炒令紫色),桂心半分,貝母1分(煨微黃)。 主治:小兒咳嗽喘粗,不得睡卧。

甜葶藶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一。 組成:甜葶藶2兩(微炒令香),桑根白皮2兩(銼),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赤茯苓1兩,枳殼1兩(麸炒令黃,去瓤),紫菀1兩(去苗土)。 主治:骨蒸肺痿,咳嗽上氣,不得眠卧,涕唾稠粘。

甜葶藶散, 出處:《聖惠》卷四十六。 組成:甜葶藶1兩(隔紙炒令紫色),木通半兩(銼),旋覆花半兩,紫菀半兩(去苗土),大腹皮3分(銼),檳榔半兩,鬱李仁1兩(湯浸去皮,微炒),桑根白皮1兩(銼)。 主治:咳嗽,面目浮腫,不得安卧,涕唾稠粘。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