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桑汁塗方
SANG ZHI TU F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八○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寒 (0.45)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50%
脾經 50%
肺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桑汁塗方中加入桑白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利濕,解毒消腫:桑白皮性寒,味甘,入肺、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解毒消腫之效。桑汁本身亦有清熱解毒之效,二者合用,可加強清熱利濕、解毒消腫之功,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瘡瘍腫毒,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 潤燥止癢,消炎止痛:桑白皮亦有潤燥止癢之效,可緩解皮膚乾燥、瘙癢等症狀。桑汁則可滋潤皮膚,消炎止痛。二者配合,可有效緩解皮膚炎症,促進傷口癒合,並改善皮膚乾燥、瘙癢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桑汁塗方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古籍,主治「小兒口生白瘡」,即小兒口腔黏膜出現白色瘡疡,類似於今之「鵝口瘡」(口腔念珠菌感染)或口瘡潰瘍。此症多因心脾積熱或虛火上炎,導致黏膜腐潰成瘡,表現為疼痛、拒食、煩躁等。古人取桑汁外塗,取其清熱斂瘡之效,直接作用於患處,緩解局部症狀。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材特性
- 桑根白皮汁:桑根白皮(桑白皮)性甘寒,歸肺經,傳統用於瀉肺平喘、利水消腫。其汁液富含黏液質與生物鹼,外塗可形成保護層,緩解黏膜刺激,且寒性可清局部鬱熱。
- 桑條汁(桑枝汁):桑枝性平偏涼,具祛風濕、通經絡之效。其汁液亦有清熱作用,或與桑白皮汁同理,但效力稍遜。
作用機理推論
- 清熱解毒:桑汁寒涼,能抑制局部火熱之毒,減輕炎症反應。
- 生肌斂瘡:黏液質可覆蓋瘡面,促進黏膜修復,輔助瘡口癒合。
- 殺蟲抗菌(推測):現代研究顯示桑樹皮含鞣質、黃酮類成分,或具抑菌效果,對念珠菌等微生物生長有一定抑制作用。
外用優勢
小兒服藥困難,直接塗抹患處可避開脾胃吸收,快速作用於病灶,符合「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中醫理論。
三、綜論
此方簡潔,針對小兒口瘡「熱毒蘊膚」之病機,以桑汁寒潤之性外治,體現中醫「就近取效」與「藥簡力專」的用藥智慧。然須注意,古人所云「白瘡」涵蓋範疇較廣,若屬重症或久病,仍需結合內服藥調理。
傳統服藥法
桑根白皮汁(或桑條汁)。
上以塗兒唇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桑汁塗方,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 組成:桑根白皮汁(或桑條汁)。 主治:小兒口生白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