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桑皮飲
SANG PI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夀世青編·病後調理服食法》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寒 (0.45)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50%
脾經 50%
肺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桑皮飲方劑中包含桑白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肺止咳:桑白皮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宣肺止咳的功效。其藥性可有效清除肺熱,緩解咳嗽、氣喘等症狀,對於肺熱咳嗽、痰多黃稠的患者,桑白皮是重要的藥材。
2. 利水消腫:桑白皮還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能幫助人體排出多餘水分,緩解水腫。對於因肺熱導致的痰液積聚、水腫等症狀,桑白皮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因此,桑皮飲方劑中加入桑白皮,旨在通過其清肺止咳和利水消腫的功效,達到治療肺熱咳嗽、痰多黃稠、水腫等症狀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桑皮飲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證:水腫、腹脹、喘急。
此方所治之症,核心病機為「水濕停聚,肺氣壅滯」。
- 水腫:多因肺失宣降,水道不通,水液泛溢肌表。
- 腹脹:水濕內停,困阻脾氣,氣機壅滯於中焦。
- 喘急:肺為水之上源,水濕上犯迫肺,致肺氣不降而喘。
桑皮飲以桑白皮為主藥,配伍米穀,共奏瀉肺行水、健脾和中之功,針對水濕泛濫、肺脾同病之證。
組成邏輯及治療原理
1. 君藥:桑根白皮(桑白皮)
- 性味歸經:甘寒,入肺經。
- 作用機理:
- 瀉肺利水:桑白皮善瀉肺中水氣,開提水道,使水濕從小便而出,針對水腫、喘急。
- 降氣平喘:通過肅降肺氣,緩解水濕犯肺所致氣逆喘息。
- 行水消脹:水濕去則中焦氣機得暢,間接緩解腹脹。
2. 輔藥:米(粳米)
- 性味歸經:甘平,入脾胃經。
- 作用機理:
- 健脾護胃:米煮粥可顧護脾胃,防桑白皮寒涼傷中。
- 助水濕運化:脾胃健則水濕得以輸布,協同桑白皮利水而不耗正氣。
- 緩和藥性:米之甘緩能制桑白皮瀉肺之峻,使藥力綿長。
3. 配伍邏輯
- 標本兼治:
- 治標:桑白皮瀉肺行水,直折病勢,緩解水腫、喘急。
- 固本:米健脾扶正,確保水濕運化之動力,防復發。
- 攻補相濟:桑白皮偏瀉,米偏補,二者相配瀉不傷正,適合久病體弱兼水濕者。
推論可能功效延伸
- 輕度肺熱水腫:桑白皮微寒,可清肺熱,對濕熱蘊肺之輕證有效。
- 脾虛濕盛:米助健脾,若患者脾虛不運,此方可溫和調理。
- 痰飲輕症:水濕聚而為痰,桑白皮利水可間接化痰,輔助緩解痰喘。
此方簡約而力專,體現古人「藥食同源」思維,以平淡之品調和氣機,契合「輕可去實」之理。
傳統服藥法
桑根白皮4兩。
上和米4合,煮爛食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桑皮飲, 出處:《夀世青編·病後調理服食法》。 組成:桑根白皮4兩。 主治:水腫,腹脹喘急。
桑皮飲, 出處:《準繩·類方》卷八。 組成:桑白皮2錢,乾葛1錢,柴胡1錢,黃芩1錢,玄參1錢,地骨皮1錢半,天門冬1錢半,麥門冬1錢半,甘草4分,木通4分。 主治:皮膚痛,不可以手按。
桑皮飲, 出處:《直指》卷十七。 組成:桑白皮(炒)1分,青皮1分,陳皮1分,檳榔(制)1分,枳殼1分,赤茯苓1分,青木香1分,當歸1分,川芎1分,石葦(炙,去毛)1分,羌活1分,牽牛(炒,末)1分半,半夏(制)1分半,葶藶(炒香)1分半,甘草(炙)1分半。 主治:肺間積水,頭面浮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