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桑根散
SANG GE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三○八引《十便良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寒 (0.45)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50%
脾經 50%
肺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桑根散中包含桑白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肺止咳: 桑白皮性寒,入肺經,具有清肺熱、止咳喘的功效。桑根散作為治療肺熱咳嗽的方劑,桑白皮能有效抑制肺熱,緩解咳嗽症狀。
- 利水消腫: 桑白皮亦具利水消腫之效。若咳嗽伴有痰多、胸悶、水腫等症,桑白皮可助於利水消腫,緩解胸悶不適,改善病情。
總之,桑白皮在桑根散中發揮清肺止咳、利水消腫的作用,協同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肺熱咳嗽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桑根散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桑根散主治「蜈蚣咬傷」。蜈蚣毒液屬風火毒邪,傳統中醫認為其咬傷後局部可出現紅腫、灼熱、疼痛,甚則潰爛;此方以外敷解毒消腫為核心,緩解毒性反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蒜(細切)
- 性味辛溫,具強烈辛散之性,能「通五臟,達諸竅,去寒濕,辟邪惡」(《本草綱目》)。
- 現代研究提示大蒜含硫化合物(如大蒜素),具抗菌、消炎、解毒作用,可抑制毒素擴散,中和局部組織炎症反應。
- 古代醫家取其辛散走竄之性,開毛孔、散毒邪,外敷可引毒外出。
桑根白皮(取汁)
- 性甘寒,歸肺經,傳統用於清熱瀉火、利水消腫(《神農本草經》載其「主傷中,補虛益氣」)。
- 其汁液黏滑清涼,能緩解蜈蚣毒熱所致的腫痛,寒性可制約蒜的溫燥,避免局部刺激過度。
- 桑皮含黃酮類成分(如桑皮苷),現代研究顯示其具抗炎、鎮痛效果,可協同蒜的抗毒作用。
方劑配伍邏輯
- 辛溫(蒜)+甘寒(桑根白皮汁):兩者寒溫互制,既散毒邪,又防辛熱助火,形成「解毒-清熱」協同效應。
- 外敷導引:蒜研細後與桑皮汁調和,黏附力增強,使藥力滲透咬傷處,直接作用於局部經絡,發揮「以毒攻毒」之效。
治療原理總結
此方通過蒜的辛散解毒與桑根白皮的清熱消腫,形成「散毒-清熱-斂瘡」的治療鏈,符合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理論框架,針對蜈蚣咬傷的風火毒邪特性,達到局部快速緩解的效果。
傳統服藥法
蒜(細,切)、桑根白皮(取汁)。
將蒜細研,用桑根白皮汁調和。
塗於咬傷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桑根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引《十便良方》。 組成:蒜(細,切)、桑根白皮(取汁)。 主治:蜈蚣咬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