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桑白汁
SANG BAI ZHI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八一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寒 (0.45)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50%
脾經 50%
肺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桑白汁方劑中包含桑白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肺潤燥:桑白皮性寒,味甘,歸肺經,具有清肺熱、止咳、化痰、潤燥的功效。桑白汁常用於治療肺熱咳嗽、咽喉腫痛、口乾舌燥等症,桑白皮正是其清肺潤燥功效的主要來源。
- 利水消腫:桑白皮亦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症。桑白汁中加入桑白皮,可增強其利水消腫之效,使其更全面地解決因肺熱引起的各種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桑白汁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小兒脾熱,乳食不下,胸膈痞悶,涎溢不收」,關鍵病機為「脾熱」,表現為:
- 乳食不下:脾主運化,熱鬱於脾,胃氣不降,故見拒食或消化不良。
- 胸膈痞悶:脾熱上擾,氣機壅滯於中焦,形成胸膈滿悶不舒。
- 涎溢不收:脾開竅於口,脾熱則津液不攝,導致涎液外溢(如流涎不止)。
桑白汁通過清瀉脾熱、斂涎和胃,直接作用於口腔黏膜,調節脾胃功能,緩解上述症狀。
二、組成與作用邏輯
主要藥材:
- 新鮮桑根白皮(桑白皮):性甘寒,歸肺、脾經,傳統用於清肺瀉熱、利水消腫。其汁液生用,較乾品更寒涼,清熱力強且保留天然活性成分,可直接滲透黏膜,快速緩解熱象。
- 替代用法(乾桑白皮煎汁):乾品經煎煮後寒性稍緩,但仍具清熱之效,適用於無新鮮藥材時,透過水煎提取有效成分。
作用原理推論:
- 清瀉脾熱:桑白皮甘寒質潤,能導脾經鬱熱下行,尤適合小兒「陽常有餘」的體質。熱去則胃氣得降,乳食可進。
- 斂涎止溢:脾熱灼津成涎,桑白汁寒涼收澀,能抑制涎液過度分泌,兼緩解口腔黏膜炎症。
- 局部給藥優勢:塗抹口腔黏膜,避開小兒服藥困難,直接作用於脾胃經絡循行處(如口周屬脾),速效調節氣機。
三、配伍與治療特點
此方體現「簡專力宏」的兒科外治理念:
- 單味成方:專攻脾熱,不雜他藥,避免小兒臟腑嬌嫩受藥力過伐。
- 新陳互濟:鮮品與乾品互替,兼顧藥效與臨床取材便利性。
- 內病外治:透過口腔黏膜吸收藥性,符合「上病下取,外病內治」的整體觀。
總結:桑白汁以清熱為核心,針對小兒脾熱的局部與全身症狀,結合本草特性與給藥途徑,體現中醫「輕清透邪」的治療智慧。
傳統服藥法
新桑根白皮不以多少(細銼)。
上取其自然汁,塗於兒口內。如無新桑根白皮,取乾者1兩,細銼,用水1盞,煎至半盞,放溫,塗兒口內。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桑白汁,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一。 組成:新桑根白皮不以多少(細銼)。 主治:小兒脾熱,乳食不下,胸膈痞悶,涎溢不收。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