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大戟丸中包含大戟,主要原因有二:
一、逐水消腫: 大戟性峻猛,善於攻下逐水,對於水腫、腹水等症狀,可有效驅除積水,達到消腫的效果。
二、破血通絡: 大戟亦具有破血通絡之效,對於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等,能夠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
然而,大戟藥性猛烈,需慎用,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大戟丸方中包含葶藶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水消腫:葶藶子性寒,入肺、腎經,具有利水消腫之效。大戟丸主治水腫脹滿,腹脹積水,葶藶子可與大戟、芫花等藥物協同作用,加強利水滲濕之力,達到消腫散結之效。
- 通便泄熱:葶藶子亦有潤腸通便之功,可配合大戟丸中其他藥物,如芒硝、甘遂等,共同起到瀉下通便、清熱解毒的作用,減輕水腫患者的腸胃負擔。
大戟丸中加入青皮,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青皮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大戟丸的主要功效爲瀉水逐飲,但水飲停滯常伴隨肝氣鬱滯,因此加入青皮可助其疏肝理氣,使水飲流通,緩解疼痛。
- 降逆止嘔: 青皮還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緩解大戟丸所致的噁心嘔吐等副作用。
綜上所述,青皮在疏肝理氣、行氣止痛和降逆止嘔方面的功效,使之成爲大戟丸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大戟丸】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小兒水氣浮腫」,即小兒因水濕停聚、氣化不利所致的水腫病症。古代醫家認為,水腫多與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相關,導致水液代謝障礙,泛溢肌膚而成腫脹。此方以峻下逐水為主,通過攻逐水飲,使體內積聚之水濕從二便排出,從而緩解浮腫。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逐水峻藥為君
- 大戟、芫花、甘遂:三者皆為峻下逐水藥,合用(即「三花神祐丸」之架構)能強力攻逐胸腹積水,尤其芫花醋炒後毒性稍減,更利於水飲從小便而出。
- 巴豆:辛熱大毒,煮後去油以減緩烈性,保留其瀉下冷積、逐水消腫之效,助三藥通利二便。
溫中行氣為佐
- 乾薑、肉桂:辛熱溫陽,助脾腎氣化以制水濕,兼緩瀉下藥之寒涼,防傷脾胃。
- 陳橘皮、薑黃:理氣活血,氣行則水行,血行則水濕不易停滯。
消積化瘀為使
- 硇砂:性溫有毒,能軟堅散結、化痰消積,針對水濕久停可能形成的痰瘀互結。
三、方劑配伍特點
此方以「攻邪為主」,針對水氣浮腫屬實證者,尤其水濕壅盛、二便不利之證。峻下藥配溫陽行氣之品,既增強逐水之效,又防過傷正氣。煉蜜為丸可緩和藥性,生薑湯送服則助溫中化痰,兼制毒性。
四、治療原理推論
通過峻瀉逐水,直接消除體內停聚之水濕;輔以溫通行氣,改善水液代謝功能,標本兼顧。然方中多為有毒之品,需嚴格控制劑量,適用於體質尚可、邪盛正未虛之患兒,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傳統服藥法
大戟半兩,芫花(醋炒)1兩,巴豆100粒(去皮,以水5升,煮水盡為度,去心,少出油,細研),甘遂1分,乾薑(炮)1分,陳橘皮(去白,焙)1分,硇砂1分,薑黃1分,桂(去粗皮)1分。
上為末,於銀石器內炒令極熱,勿令焦,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常服,生薑湯送下1丸;如取轉,量臟腑虛實加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久服,以免傷陰。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戟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六。 組成:大戟1錢,葶藶(炒)1錢,青皮3錢,江子半錢。 主治:小兒水氣浮腫。
大戟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四。 組成:大戟(水略煮過,焙乾,爲末)半兩,丁香半兩,膩粉1錢(研),水銀砂子1錢半,朱砂1錢半。 主治:小兒、大人吐。
大戟丸, 出處:《聖惠》卷五十八。 組成:大戟1兩(銼碎,微炒),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木香半兩,羌活1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桑根白皮1兩(銼),牽牛子4兩(微炒。别搗羅取末2兩)。 主治:腸胃積滯,大便不通,氣壅上奔。
大戟丸, 出處:《三因》卷十四。 組成:大戟(去皮,銼,炒黃)半兩,葫蘆巴4兩(炒),木香1兩,附子(炮,去皮臍)1兩,舶上茴香1兩,訶子(煨,去核)1兩,槟榔1兩,川楝5兩(後入),麝香半錢(别研)。 主治:陰(疒頹)腫脹,或小腸氣痛。
大戟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二。 組成:大戟半兩,芫花(醋炒)1兩,巴豆100粒(去皮,以水5升,煮水盡爲度,去心,少出油,細研),甘遂1分,乾薑(炮)1分,陳橘皮(去白,焙)1分,硇砂1分,薑黃1分,桂(去粗皮)1分。 主治:癥癖,食積;及水疾蠱脹。
大戟丸, 出處:《聖惠》卷五十四。 組成:大戟1兩(銼碎,微炒),牽牛子1兩(微炒),皂莢1兩(去皮,塗酥,炙令黃焦,去子),海蛤1兩(細研),甜葶藶1兩(隔紙炒令紫色),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桑根白皮1兩(銼),鬱李仁1兩(湯浸,去皮,微炒)。 主治:十種水氣,遍身腫滿,上氣喘息,大小便俱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