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戟芫花散
DA JI YUAN HUA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寒 (0.29)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大戟芫花散中含有大戟,主要是利用其瀉下逐水的功效。
大戟性寒,味苦,歸脾、肺、腎經,具有強力瀉下的作用,可通便排毒,利水消腫。其毒性較強,不可單獨使用,需配合其他藥材如芫花等,以緩解其毒性,並增強其療效。
此外,大戟還可活血化瘀,對於水腫、腹水等症狀,可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大戟芫花散中包含芫花,主要原因是其燥濕止癢的功效。芫花性寒,味苦,入肺、膀胱經,具有解毒消腫、燥濕止癢的作用。
在臨牀上,芫花常被用於治療濕疹、癬症、皮膚瘙癢等皮膚病,以及風寒濕痹、水腫等病症。而大戟芫花散本身就以治療濕疹、皮膚瘙癢為主要功效,故加入芫花,可增強其燥濕止癢的效果,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大戟芫花散中包含葶藶子,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瀉水消腫: 葶藶子性寒,味苦,入肺、腎經,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能有效清除體內多餘水分,緩解水腫症狀。而大戟芫花散主要用於治療水腫、腹水等症,葶藶子加入其中,可增強利水消腫作用。
- 配合其他藥材: 方劑中包含大戟、芫花等峻猛藥,易傷脾胃。葶藶子性質較平和,能緩解藥性,防止損傷脾胃,更能使藥力更好地發揮。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大戟芫花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十種水病」,泛指由不同病因引發的水腫重症,其共同病機為水濕停聚,充斥三焦,導致「腫滿喘促,不得眠卧」。水濕瀦留肌膚則周身腫脹;壅阻胸膈則氣息喘促;水氣凌心則夜臥難安。此證屬實證水飲,急當攻逐水邪,通利二便,使水濕從下竅而出。
方劑組成與邏輯推理
1. 君藥:大戟、芫花
- 大戟(微炒)性苦辛寒,歸肺、腎、大腸經,瀉水逐飲力猛,善攻臟腑積水。
- 芫花(醋炒)辛溫有毒,專逐胸脅伏飲,與大戟相須為用,增強瀉下之功。醋製既可減毒,又能引藥入肝,助疏泄水濕。
配伍意義:二藥皆屬「峻下逐水」之品,直折水勢,針對水飲壅盛之標急。
2. 臣藥:苦葫蘆子、甜葶藶子
- 苦葫蘆子(微炒)苦寒,利水消腫,《神農本草經》謂其「主大水,面目四肢浮腫」。
- 甜葶藶子(隔紙炒紫)辛寒瀉肺,專開水道之閉,《本草經疏》稱其「通利邪氣之停留」。炒紫增強行水之效,兼護脾胃。
配伍意義:二者佐助君藥,苦寒降泄,宣通肺氣以「提壺揭蓋」,使水道通調,從上焦源頭化解水濕。
3. 佐藥:陳大麥面
- 陳大麥面甘涼,和胃緩中,煎藥時加入可制約峻藥傷胃,兼能健脾利濕。
配伍意義:峻下之際顧護胃氣,避免攻伐太過。
4. 服用方法之奧妙
- 熱茶送服:茶性苦降,助藥力下行,促水濕速瀉;熱服則振奮陽氣,推動水行。
- 腹鳴效應:服後腹中雷鳴,乃藥力激盪水飲,氣機旋轉之兆,提示二便即將通利。
治療原理總析
此方以「瀉下逐水」為核心,藉大戟、芫花峻瀉三焦水飲為主,輔以葶藶、葫蘆子開宣肺氣、通調水道,形成「上下分消」之勢。妙在佐以陳麥面和胃,峻中有緩,速去水邪而不盡傷正氣。全方配伍體現「急則治標」之旨,適用於水飲壅盛、形氣未衰之實證。
傳統服藥法
大戟1兩(銼碎,微炒),芫花1兩(醋拌,炒令乾),苦葫蘆子1兩(微炒),甜葶藶1兩(隔紙炒,令紫色)。
上為細散。
每服1錢,以陳大麥面2錢,水1中盞,煎至4分,每日空心和滓溫服。良久腹內作雷聲,更吃熱茶投之,使大小腸通利,不過3服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大戟有毒,不可過量服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不宜服用。
- 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戟芫花散, 出處:《聖惠》卷五十四。 組成:大戟1兩(銼碎,微炒),芫花1兩(醋拌,炒令乾),苦葫蘆子1兩(微炒),甜葶藶1兩(隔紙炒,令紫色)。 主治:10種水病,腫滿喘促,不得眠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