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控涎丸中加入大戟,主要基於其燥濕化痰、消腫散結的功效。大戟性味辛溫,入肺、腎經,能有效祛除痰涎,對於痰濕阻滯、涎液分泌過多的情況,具有顯著的治療作用。同時,大戟亦能促進水液代謝,降低體內濕氣,進而減輕痰液分泌,達到控涎的效果。然而,大戟毒性較強,應由專業醫師根據患者情況謹慎使用。
加味控涎丸中加入芫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溼止涎:芫花性溫燥,入肺經,能燥溼止痰,對於痰涎壅盛、津液不固導致的口涎增多、流涎不止等症狀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 祛風止痙:芫花亦具有祛風止痙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風痰阻絡、肝風內動所致的口眼歪斜、肢體麻木、抽搐等症狀。
因此,加味控涎丸中加入芫花,旨在通過燥溼止涎、祛風止痙,達到控制口涎分泌、緩解相關症狀的目的。
「加味控涎丸」方劑中加入甘遂,主要基於其燥濕化痰、消腫散結的功效。甘遂性味苦寒,入肺、脾經,具有強力利水消腫之效。
臨牀上,涎液過多常與痰濕內阻、脾失健運有關。甘遂可通過燥濕化痰,清除痰濕,並利水消腫,以減少唾液分泌,達到控涎的效果。
此外,甘遂亦能散結消腫,對於一些因痰濕阻滯導致的咽喉腫痛、舌苔厚膩等症狀,亦有一定緩解作用。因此,在「加味控涎丸」方劑中加入甘遂,可有效改善涎液過多的症狀。
加味控涎丸中加入葶藶子,主要是因為其具有利水消腫、降氣止咳的功效。
葶藶子性寒,入肺、腎經,能宣肺利水,將體內過多的水分排出,從而減少唾液的分泌,達到控涎的效果。此外,葶藶子還能降氣止咳,對於因肺熱引起的咳嗽痰多症狀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在加味控涎丸中加入葶藶子,可以多方面地解決因痰液過多導致的口涎過多問題,提升療效。
加味控涎丸方中加入巴豆,看似矛盾,實則以毒攻毒,取其燥性以制涎。
巴豆性峻猛,能瀉下逐水,燥濕化痰,且有引藥入經之效。方中以巴豆配伍其他藥材,如半夏、天南星等,共奏燥濕化痰,止咳平喘之效。巴豆微量入藥,其毒性可通過其他藥材中和,以達治病之功。
此法看似冒險,實則精妙,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
加味控涎丸中加入黑牽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止瀉,消痰止咳:黑牽牛味苦性寒,具有燥濕止瀉、消痰止咳的功效。對於因痰濕阻肺、脾虛濕盛導致的涎液分泌過多,以及伴隨咳嗽、胸悶等症狀,黑牽牛可有效化解痰濕,減少涎液分泌。
- 配伍增效:黑牽牛與其他藥材配伍,可增強藥效。例如,黑牽牛與半夏、陳皮等藥物配合,可加強止咳化痰的作用。而與白附子、天南星等藥物配合,可更有效地控制涎液分泌。
加味控涎丸中加入白芥子,主要是利用其辛溫散寒、開胃消食、化痰止咳的功效。
白芥子辛溫,能溫肺散寒,化痰止咳,對於因寒邪客肺、痰濕阻絡而引起的咳嗽、痰多、胸悶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同時,白芥子亦能開胃消食,有助於促進消化功能,緩解食積不化所致的口涎過多。
因此,白芥子在加味控涎丸中,可以起到溫肺散寒、化痰止咳、開胃消食的作用,有助於改善口涎過多、咳嗽、痰多等症狀。
主治功效
加味控涎丸主治功效分析
古文內容綜合分析
加味控涎丸主要出自《奇效良方》、《祖劑》、《証治準繩‧類方》和《世醫得效方》等醫書。各書對該方劑的記載基本一致,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病症:
- **風熱上攻壅盛:**風熱邪氣侵襲人體,壅滯於上焦,導致相關症狀。
- **中脘停痰,留飲喘急:**痰飲停積於中脘部位,阻礙氣機升降,導致呼吸急促、喘息等症狀。
- **四肢浮腫,腳氣入腹:**水濕停滯,泛溢肌膚,引起四肢浮腫;濕邪下注,侵犯下肢,形成腳氣,並可上衝入腹。
- **腹中諸氣結聚:**氣機不暢,壅滯於腹中,形成各種氣滯的症狀。
- **熱證,消浮,退腫,下水:**該方劑亦適用於熱性水腫,具有消除浮腫、排泄水液的功效。
治療原理分析
加味控涎丸的組成為:大戟、芫花(醋炒)、甘遂、苦葶藶(炒)、巴豆(去油)、牽牛頭末(炒)、白芥子。
從各味藥的功效來看,此方劑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瀉下逐水:**方中甘遂、大戟、巴豆均為峻下逐水藥,能夠強力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對於水腫、痰飲停聚有顯著效果。
- **化痰散結:**芫花、葶藶子、白芥子具有化痰散結的作用,可以消除體內的痰飲結聚,緩解喘急等症狀。
- **宣肺降氣:**葶藶子、牽牛頭末可以宣肺降氣,有利於改善肺氣壅滯所致的喘急症狀。
- **溫經通絡:**白芥子溫經通絡,有助於改善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肢體腫脹。
綜合以上分析,加味控涎丸通過峻下逐水、化痰散結、宣肺降氣、溫經通絡等多重功效,達到治療風熱上壅、痰飲停聚、水腫喘急等症狀的目的。 該方劑藥性峻猛,服後能迅速產生瀉下效果,故古文記載「服之得利即效」。
傳統服藥法
大戟1兩,芫花1兩,甘遂1兩,甜葶藶1兩,巴豆(去殼)1兩,黑牽牛3兩(炒,取頭末),白芥子(炒)2兩。
消浮退腫,下水。
上為末,米糊為丸,如粟米大。
每服3-7粒,茶清吞下;或溫水亦可。得利則效。
服後未可服甘草藥及熱水。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瀉下通便的作用,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年老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控涎丸, 出處:《得效》卷五。 組成:大戟1兩,芫花1兩,甘遂1兩,甜葶藶1兩,巴豆(去殼)1兩,黑牽牛3兩(炒,取頭末),白芥子(炒)2兩。 主治:消浮退腫,下水。主治:風熱上壅,或中脘停留水飲,喘急,四肢浮腫,腳氣入腹,平常腹中痰熱,諸氣結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