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消化水丸
XIAO XIAO HUA SHU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外台》卷二十引《古今錄驗》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52)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小消化水丸」中包含「芫花」的原因,主要在於其瀉下與消積的功效。
芫花性寒,味苦,入肝、脾、大腸經。其瀉下作用強,能通腸瀉熱,尤其適用於熱結便祕,腹痛腸鳴等症狀。此外,芫花亦能消積,對於食積不化、脘腹脹滿等症狀也有療效。
因此,在「小消化水丸」中加入芫花,旨在利用其瀉下與消積的功效,幫助患者通腸排泄,改善消化不良,達到「小消化」的效果。
「小消化水丸」方劑中包含甘遂,主要原因在於甘遂具有強力瀉下作用,能有效驅除腸胃積滯。其性峻猛,能迅速促進腸蠕動,排出積滯於腸道中的宿食、痰飲等,達到消食化積、通便排毒的效果。但甘遂毒性較強,需慎用,且需配合其他藥材以緩解其毒性,避免副作用的產生。
小消化水丸中包含大黃,主要是利用其瀉下功效。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對於消化不良引起的腹脹、便祕、積食等症,大黃能促進腸胃蠕動,加速糞便排泄,起到通便消積的作用。此外,大黃還能清熱解毒,對於腸胃濕熱引起的腹痛、腹瀉等也有輔助治療作用。因此,小消化水丸中加入大黃,可以有效改善消化不良的症狀,達到通便、消積、清熱解毒之目的。
「小消化水丸」方劑中加入「葶藶子」,主要基於其利水消腫和潤腸通便的功效。
葶藶子性寒,味辛,入肺、腎經,具有瀉肺降氣、利水消腫、潤腸通便之效。其利水作用可消散水腫,潤腸通便則有助於改善消化不良,並促進腸胃蠕動,緩解便祕。因此,在「小消化水丸」中加入葶藶子,可促進體內水液代謝,並改善消化功能,達到消食健胃、利水消腫的效果。
「小消化水丸」方劑中包含巴豆,主要原因有二:
- 瀉下通便:巴豆性峻烈,具有強力瀉下作用,可迅速清除腸道積滯,緩解消化不良、腹脹便祕等症狀。對於積食停滯、氣機阻滯所致的消化不良,巴豆能起到通泄腸胃、促進排泄的作用。
- 消食化積:巴豆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消食化積、開胃進食之效。對於食積不消、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巴豆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幫助消化吸收,達到消食化積的效果。
然而,巴豆毒性較強,使用需謹慎,應遵醫囑服用,不可自行使用。
主治功效
小消化水丸主治功效分析
概述
小消化水丸,出自《外臺祕要》,其主治水病,症見通身微腫、腹大、食飲不消。此方由芫花、甘遂、大黃、葑藶子、巴豆五味藥組成,綜觀其藥性,可見其治療機理乃透過峻下逐水、消積導滯以達到消腫除脹之效。
藥物組成與作用機理分析
- 芫花: 此藥性味辛溫,具有行氣利水、消癥散結之功。於本方中,芫花主要作用在於疏通氣機,促進體內水液代謝,以消除腫脹。其辛溫之性亦可幫助溫陽,利於水濕之運化。
- 甘遂: 味苦性寒,功效為利水消腫、逐痰消癥。甘遂藥力強勁,可直達病所,峻下逐水,將體內停滯之水濕排出體外,達到消腫之效。
- 大黃: 性味苦寒,具備清熱解毒、瀉下通便之效。大黃在本方中主要作用在於導滯通便,排除腸道積滯,使水濕濁氣下行,同時也能清泄內熱,防止水濕停滯化熱。
- 葑藶子: 此藥味辛性平,功效為宣肺平喘、止咳化痰。雖然看似與水腫無直接關聯,但肺為水之上源,肺氣不宣,水濕亦易停滯。葑藶子可宣暢肺氣,促進水液運行,間接協助消除水腫。
- 巴豆: 性味辛熱,具有攻下冷積、破癥消癥之功。巴豆峻猛,主要作用在於攻逐腸道積滯,破除癥積,同時能溫陽散寒,有助於水濕之消散。
治療原理
此方五藥合用,共奏峻下逐水、消積導滯之效。方中芫花、甘遂利水消腫為君藥,直接針對水腫之病機,強力逐水。大黃、巴豆瀉下通便、破癥除積,為臣藥,促進腸道排空,協助水濕下行。葑藶子宣暢肺氣,為佐藥,輔助水液代謝。諸藥合用,峻下逐水,使體內停滯的水濕得以下泄,積滯得以清除,從而達到消腫除脹、改善食飲不消之目的。
《外臺祕要》原文佐證
《外臺祕要》中記載「小消化水丸,療水病,令通身微腫,腹大,食飲不消方。」明確指出此方主治水病,並具體描述了病症特徵,與本方藥理相符。而王燾引述之呂計方,以白朮、吳茱萸、桂心、人參、乾薑、栝蔞等溫補脾腎之藥合用,則旨在於服用小消化水丸後,可能出現的小便頻繁或腹瀉之現象,應予體虛者扶正祛邪,此亦可見古人對使用小消化水丸後可能出現的體質虛弱的考量,惟原方仍以峻下逐水為主,足見其針對水腫的治療方向。
傳統服藥法
芫花1兩(熬),甘遂1兩(熬),大黃1兩,葶藶1兩(熬),巴豆40枚(去心皮,熬,研)。上藥治下篩,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丸。不知稍增,以知為度。
忌蘆筍、野豬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小消化水丸具有瀉下通便的作用,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副作用。
- 小消化水丸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腸胃功能紊亂。
- 小消化水丸不宜與其他瀉下藥同時服用,以免加重腹瀉的症狀。
相同名稱方劑
小消化水丸, 出處:《外台》卷二十引《古今錄驗》。 組成:芫花1兩(熬),甘遂1兩(熬),大黃1兩,葶藶1兩(熬),巴豆40枚(去心皮,熬,研)。 主治:水病,通身微腫,腹大,食飲不消。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