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水散

SHI SHU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2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5%
膀胱經 13%
腎經 13%
脾經 13%
肝經 11%
大腸經 11%
胃經 6%
小腸經 4%
心經 4%
心包經 2%
三焦經 2%
肺經
膀胱經
腎經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胃經
小腸經
心經
心包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23

方劑組成解釋

十水散中包含芫花,主要原因在於其辛溫燥烈的藥性,適合用於寒濕凝滯的病症。

芫花性溫,味辛,有散寒止痛、祛風除濕、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因寒濕阻滯經絡,導致的風濕痺痛、肢體麻木、關節腫痛、水腫等症狀,芫花能有效驅散寒濕,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然而,芫花毒性較大,需慎用。其 燥烈 的特性,容易耗傷津液,因此在配伍時,需與其他藥物相配,以緩解其毒性,並達到最佳療效。

十水散中包含大戟,乃因其具有強力瀉下及利水之功效。

大戟性味苦寒,入脾、腎經,具有瀉水逐飲、破血消癥之效。對於水腫、腹水、痰飲、積聚等病症,大戟能發揮顯著療效。

然而,大戟毒性較強,需慎用,且不可單味使用。十水散中配伍其他藥物,以減輕大戟毒性,並增強其療效。

十水散方中加入石葦,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利濕:石葦性寒,味甘,入肺、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止咳化痰的功效。十水散主治濕熱內蘊,可見其方劑中加入石葦,正是利用其清熱利濕之性,以緩解濕熱所致的症狀。
  2. 止咳化痰:石葦還具有止咳化痰的功效。十水散中加入石葦,一方面可通過清熱利濕,從根本上解決濕熱導致的咳嗽痰多;另一方面,石葦本身也具有止咳化痰的功效,可直接緩解咳嗽痰多的症狀,起到雙重作用。

十水散中含有巴豆,乃因其性峻猛,具有強力瀉下作用,用於治療頑固便祕、積聚腹脹等症。巴豆性熱,能燥濕化痰,且具有殺蟲之效,對一些由寒濕凝滯、蟲積所致的病症也有療效。然而,巴豆毒性較強,需謹慎使用,不可自行服用,需遵醫囑,並嚴格控制用量,以避免出現腹痛、腹瀉、脫水等副作用。

十水散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其利水滲濕、清熱瀉火之功效。

澤瀉性寒,入膀胱、腎經,能利水滲濕,消腫排膿,對於水腫、小便不利、濕熱蘊結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十水散方中,澤瀉主要用於利水滲濕,消除體內過多的水濕,以達到消腫退熱、清利濕熱之目的。

此外,澤瀉亦具有清熱瀉火之效,能清解體內熱邪,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發熱、口渴、尿赤等症狀亦有一定療效,可輔助其他藥材達到清熱利濕之目的。

十水散中含有大黃,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瀉火:大黃性寒,味苦,入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通便瀉下的功效,可治療濕熱壅滯所致的發熱、口渴、便祕、腹痛等症狀。
  2. 瀉火解毒:十水散為清熱解毒之劑,而大黃能瀉火解毒,清熱燥濕,對於濕熱毒邪引發的各種症狀,如皮膚濕疹、瘡瘍腫毒等,都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大黃在十水散中起着清熱瀉火、瀉火解毒的重要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十水散中加入鬼臼,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性:

1. 清熱解毒: 鬼臼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熱毒壅盛、濕熱下注引起的症狀,例如濕疹、瘡瘍、帶下等,能起到良好的治療作用。

2. 驅蟲殺蟲: 鬼臼具有較強的殺蟲作用,可有效殺滅腸道寄生蟲,對於蛔蟲、蟯蟲、鞭蟲等引起的腹痛、腹瀉、消化不良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因此,在十水散中加入鬼臼,可以增強方劑的清熱解毒、驅蟲殺蟲功效,更好地治療相關病症。

十水散方劑中包含甘遂,主要源於甘遂的利水消腫功效。甘遂性寒,味苦,入脾、腎經,具有瀉水逐飲、消腫散結之效。

方劑中加入甘遂,主要用於治療水腫、腹水、胸水等病症,尤其是濕邪困脾、水液停滯者,甘遂可促進水液代謝,利水消腫,達到治療目的。

此外,甘遂亦可配合其他藥物,發揮協同作用,例如與芫花、大戟等藥物合用,可增強利水消腫之力,更有效地治療水腫病症。

十水散中包含葶藶子,主要原因有二:

一、 利水消腫: 葶藶子味辛性寒,入肺、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之效。十水散主治水腫,葶藶子可幫助排出體內多餘水分,減輕水腫症狀。

二、 宣肺降氣: 葶藶子除了利水,亦有宣肺降氣的作用。水腫常伴有氣喘咳嗽,葶藶子可宣通肺氣,改善呼吸困難。

主治功效


十水散

組成:

  • **芫花:**清熱解毒、涼血散瘀、消腫止痛、活血化瘀、利水消腫、驅蟲殺蟲、清熱利尿、止咳化痰。
  • **大戟:**瀉下逐水、瀉下、利水消腫、通經絡及散結。
  • **石葦:**止血、止咳化痰、清肺熱利咽、清熱涼血、祛風除濕、清熱利尿、通經絡。
  • **巴豆:**瀉下、驅蟲殺蟲、峻下逐水、清肺熱利咽、活絡止痛、溫裡溫中、理氣行氣、消食化積。
  • **澤瀉:**利水滲濕、清熱利尿、澀精止遺、強筋骨、止嘔、清熱利濕。
  • **大黃:**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
  • **鬼臼:**通經絡、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清熱利尿、祛風除濕、止痛活絡。
  • **甘遂:**瀉下之力甚猛烈,常被用於治療便祕、腹部脹滿、胸悶等症狀。
  • **葶藶子:**止咳化痰、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清熱利尿、清肺熱利咽。

主治功效:

身體浮腫。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芫花:**性寒,味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散瘀、消腫止痛、活血化瘀、利水消腫、驅蟲殺蟲、清熱利尿、止咳化痰等功效。對熱毒瘡瘍,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痛經,月經不調,乳腺增生等症狀有治療作用。

**大戟:**味苦辛,性溫熱,有小毒,歸肝、胃經。具有瀉下逐水、瀉下、利水消腫、通經絡及散結等傳統代功效。瀉下逐水之功,可瀉水沈、利二便、消腫散結,治水腫、臌脹、胸脅停飲等症。瀉下之功,主治便祕積聚、水腫脹滿。利水消腫之功,可通利二便、消腫止痛,治水腫、腹水、通身腫滿喘息、小便澀等症。通經絡之功,可活血化瘀、祛風通絡,可用於治療經閉、痛經等症。散結之功,可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常被用於治療淋巴結結核、扁桃體炎、頸項腋間癰疽等症。

**石葦:**中藥的傳統代功效囊括了止血、止咳化痰、清肺熱利咽、清熱涼血、祛風除濕、清熱利尿、通經絡等多重功效。這些功效源於石葦中含有的石葦苷、石葦醇等有效成分,這些成分能夠促進血小板聚集及凝固、增強血管壁強度、增多黏液、稠化痰液、刺激呼吸道上皮細胞分泌黏液、退熱止渴、消炎止痛、除濕祛風、增加腎小球過濾率、促進尿液排出,並調節身體的陰陽平衡,刺激神經系統的活動,綜合作用達到藥效。

**巴豆:**具有瀉下、驅蟲殺蟲、峻下逐水、清肺熱利咽、活絡止痛、溫裡溫中、理氣行氣、消食化積等功效。傳統上用於治療寒邪食積、胸腹脹滿急痛、大便不通、泄瀉痢疾、水腫腹大、痰飲喘滿、喉風喉痹、癰疽、惡瘡疥癬、急性、慢性腸炎、慢性痢疾、急性闌尾炎、瘡瘍、腫毒、皮膚瘙癢等症狀。

**澤瀉:**性寒味甘,入腎、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利尿、澀精止遺、強筋骨、止嘔、清熱利濕等功效。澤瀉能通行小便,幫助身體排出多餘的水分,被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疾病。澤瀉能清熱利尿,是中醫學中之澀精止遺要藥,主治遺精、早洩等男性疾病。澤瀉含多種有效成分,如澤瀉苷、澤瀉素等,能促進骨骼和肌肉組織細胞分裂和生長,提高骨骼和肌肉組織的強度和彈性,增強骨骼和肌肉的力量,起到強筋骨的作用。澤瀉亦可止嘔,具平肝瀉火、疏通腸胃之效,可緩解消化不良、腹瀉等消化系統疾病,調節神經系統,減輕胃部不適、噁心感。

**大黃:**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大黃清熱利尿,可治療實熱便祕、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大黃瀉下,可治療熱結便祕、實熱結而兼氣血虛虧、脾陽不足、冷積便祕、濕熱痢疾初起、食積腹痛等症。大黃止血,可治療血熱妄行所致之吐血、衄血等症。大黃活血化瘀,可治療產後瘀阻腹痛、惡露不盡、瘀血腫痛等症。大黃清熱解毒,可治療實熱便祕、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閉、跌打損傷、水火燙傷等。大黃降氣,可治療腹痛、脹氣、嘔吐等消化系統問題。大黃清熱涼血,可治療血熱妄行之吐血、咳血、衄血等症。大黃清熱瀉火,能使感染所致發熱患者和致熱動物體溫明顯降低。

**鬼臼:**性苦、溫。歸腎、肝、脾胃經。具有溫腎壯陽、溫經活絡、止痛活絡、散寒化痰、消積化滯、理氣化痰、除濕活絡、補肝明目、熄風定驚、活血化瘀等功效。鬼臼有溫腎壯陽、溫經活絡的功效,可治療陽痿、早洩、遺精、尿頻、尿急等症狀;鬼臼有止痛活絡的功效,可治療風寒濕痺、腰腿疼痛、關節痠痛等症狀;鬼臼有散寒化痰、消積化滯的功效,可治療痰飲壅滯、胸悶氣短、脘腹脹痛、食積不化等症狀;鬼臼有理氣化痰、除濕活絡的功效,可治療氣滯血瘀、痰瘀互結等引起的胸悶、氣短、咳嗽氣喘、肢體麻木等症狀;鬼臼有補肝明目、熄風定驚的功效,可治療肝血不足、視力模糊、眼花繚亂、多夢驚悸等症狀。

**甘遂:**性寒烈,是峻下逐水之藥,可攻逐水停,通利二便。甘遂瀉下之力甚猛烈,常被用於治療便祕、腹部脹滿、胸悶等症狀。但由於甘遂有毒,應慎用,不可久服,以免傷正氣。此外,孕婦、哺乳婦女及兒童應避免服用甘遂。在服用甘遂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生冷的食物,若出現腹痛、腹瀉、噁心、嘔吐等不適症狀,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葶藶子:**傳統功效包括止咳化痰、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清熱利尿、清肺熱利咽等。其主要用於治療咳嗽痰多、氣喘胸悶、水腫、尿少、咽喉腫痛等症狀。葶藶子性寒,味辛、苦,入肺、腎經,具有瀉肺化痰、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清熱利尿、清肺熱利咽等功效。

總結:

十水散是中藥方劑,由芫花、大戟、石葦、巴豆、澤瀉、大黃、鬼臼、甘遂、葶藶子組成,具有

傳統服藥法


芫花3分,決明3分,大戟3分,石韋3分(去毛),巴豆3分(去心),澤瀉3分,大黃3分,鬼臼3分,甘遂3分,葶藶3分。
上藥治下篩。
以大麥粥清汁服方寸匕,每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瀉下作用,使用時應注意控制用量,以免引起腹瀉。

相關疾病


心內膜炎心包炎慢性腎衰竭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全身性水腫

相同名稱方劑


十水散, 出處:《醫心方》卷十引《小品方》。 組成:葶藶子、澤漆、蜀椒、桑根、巴豆、大戟、荛花、茯苓、甘遂、雄黃各等分。 主治:水腫。

十水散, 出處:《醫心方》卷十引《深師方》。 組成:芫花3分,決明3分,大戟3分,石韋3分(去毛),巴豆3分(去心),澤瀉3分,大黃3分,鬼臼3分,甘遂3分,葶藶3分。 主治:身體浮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