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十水散中包含芫花,主要原因在於其辛溫燥烈的藥性,適合用於寒濕凝滯的病症。
芫花性溫,味辛,有散寒止痛、祛風除濕、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因寒濕阻滯經絡,導致的風濕痺痛、肢體麻木、關節腫痛、水腫等症狀,芫花能有效驅散寒濕,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然而,芫花毒性較大,需慎用。其 燥烈 的特性,容易耗傷津液,因此在配伍時,需與其他藥物相配,以緩解其毒性,並達到最佳療效。
十水散中包含大戟,乃因其具有強力瀉下及利水之功效。
大戟性味苦寒,入脾、腎經,具有瀉水逐飲、破血消癥之效。對於水腫、腹水、痰飲、積聚等病症,大戟能發揮顯著療效。
然而,大戟毒性較強,需慎用,且不可單味使用。十水散中配伍其他藥物,以減輕大戟毒性,並增強其療效。
十水散方中加入石葦,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利濕:石葦性寒,味甘,入肺、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止咳化痰的功效。十水散主治濕熱內蘊,可見其方劑中加入石葦,正是利用其清熱利濕之性,以緩解濕熱所致的症狀。
- 止咳化痰:石葦還具有止咳化痰的功效。十水散中加入石葦,一方面可通過清熱利濕,從根本上解決濕熱導致的咳嗽痰多;另一方面,石葦本身也具有止咳化痰的功效,可直接緩解咳嗽痰多的症狀,起到雙重作用。
十水散中含有巴豆,乃因其性峻猛,具有強力瀉下作用,用於治療頑固便祕、積聚腹脹等症。巴豆性熱,能燥濕化痰,且具有殺蟲之效,對一些由寒濕凝滯、蟲積所致的病症也有療效。然而,巴豆毒性較強,需謹慎使用,不可自行服用,需遵醫囑,並嚴格控制用量,以避免出現腹痛、腹瀉、脫水等副作用。
十水散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其利水滲濕、清熱瀉火之功效。
澤瀉性寒,入膀胱、腎經,能利水滲濕,消腫排膿,對於水腫、小便不利、濕熱蘊結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十水散方中,澤瀉主要用於利水滲濕,消除體內過多的水濕,以達到消腫退熱、清利濕熱之目的。
此外,澤瀉亦具有清熱瀉火之效,能清解體內熱邪,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發熱、口渴、尿赤等症狀亦有一定療效,可輔助其他藥材達到清熱利濕之目的。
十水散中含有大黃,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瀉火:大黃性寒,味苦,入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通便瀉下的功效,可治療濕熱壅滯所致的發熱、口渴、便祕、腹痛等症狀。
- 瀉火解毒:十水散為清熱解毒之劑,而大黃能瀉火解毒,清熱燥濕,對於濕熱毒邪引發的各種症狀,如皮膚濕疹、瘡瘍腫毒等,都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大黃在十水散中起着清熱瀉火、瀉火解毒的重要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十水散中加入鬼臼,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性:
1. 清熱解毒: 鬼臼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熱毒壅盛、濕熱下注引起的症狀,例如濕疹、瘡瘍、帶下等,能起到良好的治療作用。
2. 驅蟲殺蟲: 鬼臼具有較強的殺蟲作用,可有效殺滅腸道寄生蟲,對於蛔蟲、蟯蟲、鞭蟲等引起的腹痛、腹瀉、消化不良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因此,在十水散中加入鬼臼,可以增強方劑的清熱解毒、驅蟲殺蟲功效,更好地治療相關病症。
十水散方劑中包含甘遂,主要源於甘遂的利水消腫功效。甘遂性寒,味苦,入脾、腎經,具有瀉水逐飲、消腫散結之效。
方劑中加入甘遂,主要用於治療水腫、腹水、胸水等病症,尤其是濕邪困脾、水液停滯者,甘遂可促進水液代謝,利水消腫,達到治療目的。
此外,甘遂亦可配合其他藥物,發揮協同作用,例如與芫花、大戟等藥物合用,可增強利水消腫之力,更有效地治療水腫病症。
十水散中包含葶藶子,主要原因有二:
一、 利水消腫: 葶藶子味辛性寒,入肺、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之效。十水散主治水腫,葶藶子可幫助排出體內多餘水分,減輕水腫症狀。
二、 宣肺降氣: 葶藶子除了利水,亦有宣肺降氣的作用。水腫常伴有氣喘咳嗽,葶藶子可宣通肺氣,改善呼吸困難。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十水散」主治功效分析
十水散,古籍記載為治療水腫之要方,其組方精妙,選藥峻猛,以達到迅速消腫之效。《醫心方》與《小品方》皆有記載,並詳細闡述了不同部位水腫的病因與治療思路,雖記載各異,但其核心主旨一致,皆以利水消腫為要。
方劑組成解析:
十水散由芫花、大戟、石葦、巴豆、澤瀉、大黃、鬼臼、甘遂、葑藶子等藥物組成,其組方立足於中醫辨證論治的基礎之上,針對不同病因引起的水腫,選用相應藥物。
- 峻下逐水: 巴豆、大黃、甘遂等藥味,藥性峻烈,具有強力的瀉下逐水作用,可將體內積聚之水濕通過大便排出,對於水腫較重者尤為有效。
- 利水消腫: 澤瀉、大戟、石葦等藥味,具有利水消腫之功,可促進體內水液代謝,改善水腫症狀。
- 消腫散結: 芫花、鬼臼等藥味,具備消腫散結之效,可針對水腫之局部腫脹、結塊等現象。
- 清熱解毒: 大黃、石葦等藥味,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清除體內因水濕積滯產生的濕熱。
- 其他作用: 葑藶子可止咳平喘,潤肺化痰,在此方中可能具有輔助改善因水腫導致的呼吸困難症狀。
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
十水散的主要功效在於治療身體浮腫,尤其針對不同部位出現的水腫,如腳腫(清水)、陰腫(勞水)、腹腫(冷水)、面目腫(氣水)、手足腫(心水)、口脣腫(黃水)、脅腫(飲水)、腰腫(肝水)、胸腫(石水)、背腫(鬼水)等。
古籍認為,不同部位的水腫與不同臟腑功能失調相關:
- 心: 與腳腫(清水)相關,可選用葑藶子,因其善於宣肺利水。
- 腎: 與陰腫(勞水)相關,可選用澤瀉,因其能利水通淋。
- 大腸: 與腹腫(冷水)相關,可選用大黃,因其可通腑瀉熱。
- 肺: 與面目腫(氣水)相關,可選用石葦,因其能清肺利尿。
- 小腸: 與手足腫(心水)相關,可選用巴豆,因其能峻下逐水。
- 胃: 與口脣腫(黃水)相關,可選用大戟,因其能攻逐水飲。
- 肝: 與脅腫(飲水)相關,可選用芫花,因其能消腫散結。
- 膈: 與腰腫(肝水)相關,可選用甘遂,因其能利水消腫。
- 脾: 與胸腫(石水)相關,需配合使用其他藥物,因古籍記載為茯苓,而此處方中無。
- 膽: 與背腫(鬼水)相關,需配合使用其他藥物,因古籍記載為雄黃,而此處方中無。
十水散的治療原理是通過多味藥物的協同作用,針對水腫的不同病因,逐一擊破。首先,通過巴豆、大黃、甘遂等峻下藥物,將體內積聚的水濕通過大便迅速排出;同時,藉助澤瀉、大戟等利水藥物,促進體內水液代謝,從根本上消除水腫。再者,通過芫花、鬼臼等藥物的消腫散結作用,改善局部腫脹,並輔以葑藶子的潤肺化痰之功,可改善因水腫導致的呼吸不暢。
綜上所述,十水散是一首以峻下逐水為主,兼顧利水消腫、消腫散結的複方,其治療原理是通過多環節、多層次的協同作用,針對水腫的不同病因,達到迅速消腫的目的。此方雖藥力峻猛,但其組方思路嚴謹,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
傳統服藥法
芫花3分,決明3分,大戟3分,石韋3分(去毛),巴豆3分(去心),澤瀉3分,大黃3分,鬼臼3分,甘遂3分,葶藶3分。
上藥治下篩。
以大麥粥清汁服方寸匕,每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瀉下作用,使用時應注意控制用量,以免引起腹瀉。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十水散, 出處:《醫心方》卷十引《小品方》。 組成:葶藶子、澤漆、蜀椒、桑根、巴豆、大戟、荛花、茯苓、甘遂、雄黃各等分。 主治:水腫。
十水散, 出處:《醫心方》卷十引《深師方》。 組成:芫花3分,決明3分,大戟3分,石韋3分(去毛),巴豆3分(去心),澤瀉3分,大黃3分,鬼臼3分,甘遂3分,葶藶3分。 主治:身體浮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