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圭丸

錫圭丸

XI GU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産論翼》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27

熱/寒比例

偏寒 (0.59)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5%
大腸經 15%
肺經 11%
腎經 11%
肝經 11%
膀胱經 8%
小腸經 7%
胃經 7%
心包經 3%
心經 3%
三焦經 3%
脾經
大腸經
肺經
腎經
肝經
膀胱經
小腸經
胃經
心包經
心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錫圭丸中包含大戟,主要因其瀉下逐水之效。大戟性峻,味苦辛,入心、肺、腎經,具有強力瀉下、逐水消腫之功效,能治療水腫、腹水、痰飲積聚等症。

然而,大戟毒性較強,需慎用。在錫圭丸中,大戟與其他藥物配伍使用,以減輕其毒性,並發揮其瀉下逐水之功效,達到治病的目的。

錫圭丸方劑中包含甘遂,主要原因如下:

  1. 瀉水消腫: 甘遂性寒,味苦,入肺、腎經,具有強力瀉水消腫之效。錫圭丸主治水腫脹滿、腹痛便祕等症,甘遂可藉由利水瀉下,消除水腫,緩解腹脹,促進排便。
  2. 破堅散結: 甘遂還具有破堅散結之效,對於水腫伴隨堅硬腫塊者,甘遂可協助軟堅消腫,達到更好的療效。

然而,甘遂藥性猛烈,需謹慎使用,需由專業醫師根據患者體質及病情,適量配伍其他藥物,方能發揮其療效。

錫圭丸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如下:

  1. 瀉熱通便: 大黃味苦寒,性急,具有瀉熱通便之效。錫圭丸主治熱結便祕,大黃可清熱解毒,通利大便,緩解便祕症狀。
  2. 清熱解毒: 大黃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錫圭丸中常配合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如黃芩、梔子等,共同發揮清熱解毒的作用,治療熱毒壅滯所致的各種病症。

錫圭丸中加入巴豆,主要為其峻下之效,以達通腑泄熱之目的。巴豆性味辛熱,具有瀉下攻積、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有效清除腸道積滯,並促進體內熱毒排出。

對於一些熱毒壅盛、腸胃積滯導致的疾病,如熱結便祕、腸癰、腹痛等,使用巴豆可以迅速通暢大便,並解除熱毒,達到治療效果。但巴豆毒性較強,需謹慎使用,一般需與其他藥物配伍,並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錫圭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難産婦小便閉而危急者」,意指產婦於分娩時因膀胱氣化不利導致小便不通,甚或併發疼痛、腹脹等危急狀況。古代醫家視此爲「癃閉」急症,與氣滯血瘀、水濕壅滯相關,治療需峻下逐水以通利二竅,間接助產。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大戟、甘遂
    為逐水峻藥,性猛力專,可通利三焦水濕,尤善瀉下焦停飲。《神農本草經》載大戟「主蠱毒,十二水」,甘遂「主大腹疝瘕,腹滿,面目浮腫」,二者協力攻逐水飲,解除膀胱及腹腔壓力。

  2. 巴豆
    辛熱大毒,具「斬關奪門」之力,能溫通腸腑、破積攻瘀。《本草綱目》指其「開竅宣滯」,藉瀉下之勢導水濕從大便而解,與大戟、甘遂形成二便分消之效。

  3. 大黃
    苦寒瀉熱,既可輔佐巴豆瀉實(如《傷寒論》大黃巴豆配伍),又能制約巴豆之溫熱,防止津傷化燥,兼活血化瘀以緩解產道鬱滯。

  4. 蕎麥
    性涼能消積,《食療本草》言其「實腸胃,益氣力」,此處可能取其「降氣寬腸」之性,調和諸藥峻烈之弊,兼護胃氣。

  5. 粳米糊為丸
    以粳米緩和藥性,使峻藥緩攻,並避免直接刺激腸胃。

綜合機理
本方以「通利二便」爲核心,透過瀉下逐水,降低腹腔內壓,間接解除產婦膀胱及產道壓迫。中醫認爲「通後陰以利前陰」,峻下後水濕得瀉,氣機復暢,小便自然通利。然此方藥力迅猛,必用於體實症急者,屬「急則治標」之策。

推衍可能功效
若擴展應用(非原方主治),此方或可針對:

  • 水腫實證:遍身浮腫、腹水脹滿,屬陽水壅盛者。
  • 痰飲癥積:痰濕凝聚成癥,見腹內硬塊、二便不利。
  • 寒熱交結之便秘:因巴豆與大黃寒溫並用,可攻逐寒積燥屎。

總此,錫圭丸之設計體現「去菀陳莝」治法,以攻邪為先,唯須精準辨證方能投劑。

傳統服藥法


大戟1錢,甘遂1錢,蕎麥1錢,大黃8分,巴豆7分。
上五味為末,粳米糊為丸,如粟子大。
每服50-60丸,白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大毒,使用時需慎重。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錫圭丸, 出處:《産論翼》。 組成:大戟1錢,甘遂1錢,荞麥1錢,大黃8分,巴豆7分。 主治:難産婦小便閉而危急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