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尿少尿小便不利?從中醫證候,經絡與中藥理解!

- 最後更新:2025-10-30
關於無尿及少尿的3D經絡穴道分析:點選開啟

從現代醫學觀點看無尿及少尿


無尿及少尿

尿液變少是一種常見的現象,尤其出現在夏季,現代醫學稱之為「寡尿」。正常人一天24小時尿量少於400毫升,或每小時尿量少於17毫升者稱為「少尿」。

造成尿少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嘔吐、腹瀉引起脫水,或飲水量減少,或尿道堵塞,或受到感染。相關疾病如尿毒症也會引起的脫水、前列腺肥大症也會少尿。

透過觀察尿量變化,有助於了解部分身體健康狀態。尿量變少是一個健康警訊。經常處於這種狀態,有機會出現高血納、腎衰竭,甚至死亡。

在炎熱夏天裡排汗量大增,尿量會減少是常見,這也很有可能引發膀胱炎、腎臟、輸尿管結石。如果體內的廢物無法排出,引發尿毒症就必須洗腎

嚴重的無尿及少尿是一定要進醫院的,因為隨時有生命危險。如果只是平時生活中發現尿量變少,那可以配合中醫的觀念,因為中醫可是已經累積上千年的經驗,值得參考。

從中醫的觀點看無尿及少尿


無尿及少尿在古代稱為「小便不通」,指的是小便量少而排出困難的一種症狀,可以說是已經被討論千年以上的症狀。遠從《黃帝內經》就稱之為「涇溲不利」,《傷寒雜病論》稱之為「小便難」、「不得解」。

古代中醫還有一個名詞稱為「癃閉」。而小便不利是尿少或無尿。

這種症狀的核心病機,是各種病理產物(邪氣)阻滯了水液運行的通道,導致「膀胱氣化不利」。就像是水管被泥沙、雜物堵住了,水流不下來。

由於古代中醫對於小便不利的討論非常多,歸納出以下主要類型:

1. 脾虛、下焦濕熱

因為身體裡或外來的「濕熱」影響,會讓人出現小便很少甚至無尿的情況,這是最常見的原因。

問題的根源多半在脾胃。平常如果飲食不節制,常吃油膩、甜膩或重口味的食物,又常喝酒,就會傷到脾胃,讓它運作不順,體內就容易產生濕氣。

這些濕氣積在體內久了會變成熱,也就是所說的「濕熱」。濕熱往下走到膀胱,就會影響膀胱排尿的功能,讓尿液不容易排出。濕熱的邪氣還會沿著膀胱經循行,使經絡不通暢。

常見的症狀是小便量少、顏色深黃甚至排不出來,小腹脹滿,嘴巴發苦、口中發黏,雖然覺得口渴但又不太想喝水。舌頭上會看到黃而黏的舌苔。

體內濕熱的人,膀胱也容易濕熱
體內濕熱的人,膀胱也容易濕熱

這種人通常脾虛,脾虛的人很容易出現尿少,這是因為脾主運化體內水液,脾虛的時候體內濕氣重,出現小便短少,下身腫,容易疲勞四肢困重、面色萎黃、頭重如裹,肚子脹氣、食慾不佳、大便溏。

尤其是夏季天氣濕熱時,更容易脾虛,這時候小便短赤不利、心煩、噁心嘔吐、口苦粘膩、食慾不振、腹脹,大便秘結或溏瀉,舌紅苔黃膩,脈濡數,這就是典型濕熱所造持的脾虛。

這種濕熱會往下,造成下焦濕熱,有時候會出現尿痛。《諸病源候論》提到「小便不通,由膀胱與腎俱有熱故也」,由於濕熱阻滯膀胱或移熱於膀胱,濕熱互結,膀胱氣化失調,致小便不通。

某會員在2022年7月期間就分享,從月中開始幾乎都沒下雨,他出現尿少、尿黃,排尿時輕微疼痛現象,同時也有舌尖痛,當時的經絡圖就呈現「鐵三角化熱經絡型態」,當時他是服用「豬苓湯」改善的。

2022年炎熱夏季,出現尿少現象
2022年炎熱夏季,出現尿少尿痛現象

2025年,雲端中醫針對數十個少尿、無尿的經絡型態進行分析,發現出現機率最高的是「鐵三角化熱經絡型態」(約有58%機率),而這種經絡型態的膀胱經就是嚴重虛證,完全可以印證古人的理論。

出現無尿、少尿的人,最高機率呈現鐵三角經絡型態化熱
出現無尿、少尿的人,最高機率呈現鐵三角經絡型態化熱

2. 外感風寒,膀胱及肺氣化失常

中醫的《傷寒論》可以說整本書有一大半都在處理感冒及其後遺症現象,而其中大量探討「小便不利」的症狀,裡面有多處提到「小便少」、「小便難」、「欲小便不得」的症狀,提到的原文有37條,遍佈六經各個階段。

因此小便不利可以說是一種感冒的後遺症,感冒沒有處理好,之後就容易出現慢性排尿困難。

《傷寒論》將外感傷寒區分為六個階段(太陽病、少陽病、陽明病、太陰病、少陰病與厥陰病),小便不利遍及所有的階段,因此要先辨別出這是屬於哪一種階段的病,從熱證到寒證都會出現小便不利。

從太陽病的「五苓散證」、「小青龍湯證」、「越婢加朮湯證」; 少陽病的「小柴胡湯證」; 陽明病的「大承氣湯證」,體內濕熱的「茵陳蒿湯證」; 少陰病的「真武湯證」、「四逆湯證」、「豬苓湯證」、「四逆散證」...等等,都會出現小便不利。

基於此,小便不利可以說就是典型的感冒症狀,或是感冒後遺症。由於太陽膀胱與肺互為臟腑別通關係,肺為水之上源,肺氣失肅,水道通調不利,累及下焦而出現小便不通。

因此,改善的方法也很簡單,依照症狀判斷自己是屬於哪一種階段的感冒,解除之後就可以改善小便不利。以最常運用的「五苓散」為例,雲端中醫有一些會員發現,他們長年來只要尿量不足或過多時就服用,很快就可以雙向調節,回歸正常。

當一個人沒有正確處理感冒之後,就很容易出現尿量異常,進而產生各種泌尿系統疾病,現代醫學也發現感冒有機會引起腎臟發炎

3. 腎陽虛

很奇怪的是,除了炎熱夏天之外,冬季典型的經絡型態:「一派陽虛經絡型態」,配合膽經、胃經與腎經虛證,也很容易出現小便不利現象,與傳統中醫所說的「腎陽虛」類似。

腎陽虛的小便不利,下身會發腫,尤其是小腿,面色㿠白,咳嗽、心悸、氣短、四肢冰冷、腰酸、膝蓋痛,最常運用就是「真武湯」或是「八味地黃丸」。

某女性會員就曾經分享,「寒性陽虛經絡體質」的她,每次到了冬天就一定會出現膽經、胃經與腎經虛證,呈現所謂的一派陽虛經絡現象,尤其是小腿容易水腫,小便時都要等一陣子才會出來,尿量明顯變少,有時候反過來會頻尿、尿很多。

以下就是她在2021年冬天檢測時的經絡型態(下圖),由於她經常幫自己檢測,看到這種經絡圖已經感到稀鬆平常。她說每次出現這種型態,她就會運用「五苓散」+「四逆湯」改善,效果真的非常好。

2021年冬天出現尿少,小腿輕微水腫現象
2021年冬天出現尿少,小腿輕微水腫現象

之後連續幾年間,陸續有類似的案例回報,不過總體而言,機率大約在15%,可見少尿與無尿,通常還是以「鐵三角經絡化熱」型態為主。

不過,這種一派陽虛經絡型態的無尿或少尿,通常都還是呈現「化熱」現象,也就是三焦經與大腸經會是呈現實證,所以依然是體內有火熱所造成的,這個部分與「鐵三角經絡化熱」型態是重疊且一致的。

2025年10月底期間,某寒性經絡體質會員,因為到外面去吃了很多燒烤油炸的食物,回家以後竟然嚴重口渴,而且無尿少尿,他感到很特殊,想到家中有「六一散」,馬上拿來服用瀉火,真的沒多久就好了。

4. 其他

傳統中醫認為造成小便不利的原因還有很多,光就傷寒論就有幾十種方證可以改善小便不利,其他證候如「肝氣鬱結」、「肝腎陰虛」、「血瘀」、氣虛(中氣虛弱、腎氣不足)...等等,證候非常多。

事實上不論哪一種證候,中醫講的就是五臟六腑、配合外來的六邪(風寒暑濕燥火)所排列組合出來的疾病,只要平衡五臟六腑,驅除外邪,平衡經絡之後,就可以改善小便不利。

若不是外感風寒,與小便不利最密切關係的就是肺、脾、腎三臟,外邪就是風、寒、濕熱。夏季去除濕熱,冬季去除寒濕之後,小便不利就會自然消失。

若運用經絡療法,經常拍打「脾經」與「膀胱經」是改善及預防小便不利最關鍵的養生方法,這幾乎是一年四季都要進行的養生行為,一日不可偏廢。

相關的12個中醫證候與中藥方劑


載入中...

可能經絡型態或現象


無尿及少尿的經絡型態,常見於夏季的鐵三角經絡型態,以及其各種變化型,因此夏季經常容易出現這種症狀。

冬季的典型經絡型態也容易出現小便不利,這就是為什麼小便不利的證候繁多的主要原因,參考幾種經絡型態如下:

載入中...

改善無尿及少尿的50個中藥方劑清單


改善無尿及少尿的27個食物清單


白茅根冬瓜子茯苓滑石蒲公英薏苡仁茶葉萵苣大黃瓜葡萄西瓜泥鰍荸薺普洱茶蘆筍玉米鬚綠豆芽大麥白朮小黃瓜冬瓜赤小豆芹菜海帶淡竹葉魚腥草綠豆

與無尿及少尿的相關症狀或疾病


關於無尿及少尿之相關中醫典籍


  • 《雜病源流犀燭.小便閉癃源流》:「《綱目》曰:小便數而不利者有三,若大便泄瀉,而津液澀少,一也,宜利而已;熱搏下焦,津液不能行者,二也,必滲瀉乃癒;若脾胃氣澀,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而化者,三也,可咽氣令施化而出,如茯苓琥珀散。」
  • 《丹溪心法.小便不通》:「小便不通,有氣虛、血虛、有痰、風閉、實熱。氣虛用參、耆、升麻等,先服後吐,或參、耆藥中探吐之。血虛四物湯先服後吐,或芎歸湯中探吐亦可。痰多二陳湯先服後吐。已上皆用探吐。若瘀氣閉塞,二陳湯加木通、香附探吐之,以提其氣,氣升則水自降下,蓋氣承載其水也。有實熱者當利之,砂糖湯調牽牛末二三分,或山梔之類。有熱、有濕、有氣結於下,宜清宜燥宜升。」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