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甘草麻黃湯中包含麻黃,主要是因為麻黃具有發汗解表的功效。
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能宣肺解表、發汗散寒,適用於外感風寒、寒邪束表所致的發熱惡寒、頭痛鼻塞、無汗等症狀。
甘草麻黃湯以麻黃為主藥,配伍甘草等藥物,能夠增強麻黃的發汗解表之功,並緩解其辛溫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
甘草麻黃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麻黃性溫,容易傷陰耗氣,甘草性甘,味平,能緩和麻黃的燥熱之性,保護人體正氣,避免藥物過於猛烈而傷及脾胃。
2. 增強療效:甘草能增強麻黃的發汗作用,同時又能中和麻黃的毒性,使藥效更顯著,更安全。甘草與麻黃配伍,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風寒感冒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甘草麻黃湯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綜合多部古代醫學典籍,甘草麻黃湯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症狀:
- 裏水(或皮水):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這是甘草麻黃湯最主要的適應症,多部典籍均有記載,如《金匱要略》、《傷寒雜病論》、《外臺秘要》、《醫方集解》等。
- 風水:《祖劑》明確指出甘草麻黃湯「治風水」。
- 水腫:《幼科類萃》、《玉機微義》指出甘草麻黃湯可治療水腫,特別是「從腰以上俱腫」的情況,並宜用發汗法治療。
- 濕家煩疼:《外臺秘要》提及「濕家煩疼,可以甘草麻黃湯發汗」。
- 喘咳:《皇漢醫學》引用《類聚方廣義》指出,喘咳者可將葵子茯苓散與甘草麻黃湯合用。
- 寒氣凝結於內:《金匱方歌括》指出甘草麻黃湯可用於治療寒氣凝結於內的裏水病。
- 少陰病二三日無裏症者,水之為病:《祖劑》提到了甘草麻黃湯的適應症之一。
- 風濕水疾,身體面目腫,不仁而重:《金匱玉函要略述義》引用《千金翼》說明此症可用甘草麻黃湯治療。
- 疼痛、兩足腫、大小便不利,脈沉緊者:《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提出此為甘草麻黃湯的適應症。
治療原理
甘草麻黃湯由麻黃和甘草兩味藥組成,其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發汗解表,宣肺行水:麻黃為君藥,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在甘草麻黃湯中,麻黃主要用於發散表邪,宣通肺氣,使體內的水濕通過汗液排出體外。如《金匱要略淺註》指出「麻黃髮其陽」,《成方切用》也提到「麻黃髮其陽……則陽行而水去」。《金匱方歌括》更進一步闡釋:「宣肺氣、助土氣、行水氣」。《本經疏證》則提到麻黃「止欬逆上氣,破癥堅積聚」的功效,因此即使在無表證的情況下,也能用於治療水病。
調和脾胃,緩急止痛:甘草為佐藥,具有補脾益氣、調和諸藥、緩急止痛的功效。在甘草麻黃湯中,甘草主要起到調和脾胃、緩和麻黃峻烈藥性的作用,防止發汗過度損傷正氣。如《金匱要略心典》所言:「甘草、麻黃。亦內助土氣。外行水氣之法也」。《成方切用》也提到「甘草以和之」。
針對病機:甘草麻黃湯主要針對「裏水」或「皮水」的病機,即水濕停聚於體內,導致一身面目黃腫、小便不利等症狀。通過麻黃的發汗作用和甘草的調和作用,可以使水濕從體表和體內同時排出,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中將甘草麻黃湯與越婢加白朮湯做對比,說明兩者皆可用於治療相同的症狀。而《祖劑》指出甘草麻黃湯是從麻黃湯中減去杏仁和桂枝,說明它針對的是「以散表寒」的病機。《金匱玉函要略輯義》則對「里水」使用麻黃提出質疑,認為是傳寫錯誤,強調甘草麻黃湯適用於「皮水」。
總結
甘草麻黃湯是一首簡潔而有效的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裏水(或皮水)、風水、水腫等病症。其治療原理是通過麻黃的發汗解表、宣肺行水作用,以及甘草的調和脾胃、緩急止痛作用,使體內的水濕得以排出,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甘草2兩,麻黃4兩。以水5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甘草,煮取3升,溫服1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
慎風寒;忌海藻、菘菜。
麻黃湯(《千金翼》卷十九)、麻黃甘草湯(《三因》卷十四)、二物湯(《普濟方》卷三八六)、麻甘湯(《醫學入門》卷七)、走馬通聖散(《金匱要略今釋》卷五引《秘傳經驗方》)。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甘草麻黃湯, 出處:《金匱》卷中。 組成:甘草2兩,麻黃4兩。 主治:裏水,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