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傳走馬通聖散

秘傳走馬通聖散

MI CHUAN ZOU MA TONG SHE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2

熱/寒比例

極熱 (9.5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2%
心經 19%
膀胱經 11%
脾經 11%
胃經 11%
肝經 7%
膽經 7%
心包經 7%
肺經
心經
膀胱經
脾經
胃經
肝經
膽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祕傳走馬通聖散中加入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宣肺解表: 麻黃性辛溫,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之功效,可疏散風寒,緩解風寒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狀。
  2. 利水消腫: 麻黃亦可宣通水道,利水消腫,對於風寒溼邪阻滯經絡,導致水腫的患者,麻黃可以起到利水消腫的作用。

因此,祕傳走馬通聖散中加入麻黃,旨在通過宣肺解表和利水消腫的作用,治療風寒感冒、水腫等疾病。

祕傳走馬通聖散中加入川芎,主要是基於其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的功效。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膽經,具有疏散風寒、活血行氣 的作用。方中加入川芎,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緩解疼痛

此外,川芎還有清熱解毒 的功效,可有效地消除炎症,促進組織修復,進一步達到治癒疾病 的目的。

祕傳走馬通聖散中添加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保護脾胃的作用。走馬通聖散為峻下之劑,藥性偏寒燥,加入甘草可緩和藥性,避免對脾胃造成過大的刺激,減少藥物副作用。
  2. 增強藥效: 甘草與其他藥材配伍,可增強藥效。例如,甘草與黃芩、大黃等藥材配合,可增強瀉下通便的作用;與白朮、茯苓等藥材配合,可增強健脾利濕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秘傳走馬通聖散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古醫籍,主治「傷寒陰邪初感,質強而寒甚者」,屬外感風寒之急症方。其效重在發汗解表、驅散陰寒,適用於體質壯實之人突感嚴寒,症見惡寒劇烈、無汗、頭身疼痛等表實寒證。因藥性峻猛,取「通聖」之名,喻其速效;「走馬」則強調救治倉卒之急,服後以熱酒助藥力,迫汗外出,使邪隨汗解。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麻黃

    • 性溫味辛,為發汗解表第一藥,善開腠理、散風寒。《傷寒論》中麻黃湯即以其為主,驅陰邪、透表寒。此方重用一兩,取其峻汗之力,針對「寒甚」之證。
  2. 臣藥:炙甘草

    • 甘緩和中,制麻黃之烈性,防大汗傷正,兼調和藥性。然用量與麻黃相當,非單純緩和,而是「助汗源」——甘草補益中氣,使汗出有源,符合仲景「發汗不傷陰」之旨。
  3. 佐藥:雄黃

    • 辛溫有毒,傳統用於辟穢解毒、殺蟲燥濕。此方加雄黃二錢,可能取其「破陰結」之用:一助麻黃溫通經脈,散深入之寒鬱;二防寒邪夾穢濁之氣(如山嵐瘴氣),契合「陰邪」概念。或言其殺蟲,恐與古代寒證夾「蟲毒」理論相關。
  4. 加減川芎之妙

    • 若加川芎二錢,則增強行氣活血、祛風止痛之效。寒邪凝滯,易致氣血不通而頭身痛,川芎辛香走竄,能上行頭目、旁通經絡,與麻黃協力,使「汗出痛除」。

三、治療原理總論
此方立意於「急汗祛寒」,全方辛溫燥烈,核心邏輯如下:

  • 發汗逐邪:麻黃開表,配熱酒鼓蕩陽氣,使汗孔驟開,寒隨汗泄。
  • 溫裡托毒:雄黃內溫臟腑,外透邪毒,防寒邪內陷三陰。
  • 標本兼顧:甘草補中焦、助化汗,避免純攻伐而耗正氣。

適用於「體強寒盛」之特殊情境,若體虛者用之,恐有「虛其虛」之虞,然此乃古法急救之權變,非尋常調治之劑。

傳統服藥法


麻黃1兩,炙甘草1兩,雄黃2錢(或加川芎2錢)。
上為細末。
每服1錢,熱酒下。即汗。
宜用於倉卒之時。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發汗作用,體虛者慎用。
  • 本方有辛溫燥熱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秘傳走馬通聖散, 出處:《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組成:麻黃1兩,炙甘草1兩,雄黃2錢(或加川芎2錢)。 主治:傷寒陰邪初感,質強而寒甚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