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芎黃湯中加入川芎,主要是利用其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的功效。川芎味辛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疏散風寒、活血行氣、止痛的功效。
對於芎黃湯所針對的病症,例如頭風頭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等,川芎可以 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緩解疼痛,與方中其他藥物相輔相成,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芎黃湯中加入黃芩,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清熱解毒:黃芩味苦寒,具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之效,可有效抑制因外邪入侵或內火上炎所致的發熱、頭痛、口渴等症狀。
- 止血涼血:芎黃湯主治血熱妄行、出血不止,黃芩能清熱涼血,抑制血熱上炎,配合其他藥物共同止血,達到涼血止血的效果。
黃芩的加入,使芎黃湯的功效更加全面,有效解決因血熱妄行、出血不止所致的各種症狀,提升治療效果。
芎黃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 調和藥性:芎黃湯以川芎、黃連為君藥,前者辛溫,後者苦寒,性偏寒涼。甘草性甘平,味甘能緩和藥性,使藥力不致過於峻猛,避免寒涼傷脾胃,有助於藥物協調平衡,更好地發揮療效。
- 增強藥效:甘草與川芎、黃連配伍,可增強其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的功效。甘草能調和氣血,使藥力更易於運行,並能保護脾胃,減少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提高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芎黄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芎黄湯主治:
- 破傷風:外傷後風邪入侵經絡,引發筋肉拘急、牙關緊閉等症。
- 臟腑秘結,小便赤:內熱鬱結,導致大便不通、小便短赤。
- 自汗不止:陽氣外越或營衛不固,汗出過多。
- 因服熱藥,汗出不休:誤用或過服溫燥藥物,逼津外泄。
此方兼具祛風解痙、通腑泄熱、固表止汗之效,適用於外風內熱夾雜、正氣不固之複雜病機。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藥物組成與劑量
君藥:
- 川芎(半兩):辛溫行氣活血,祛風止痛,為「血中氣藥」,能上行頭目、下行血海,擅治風邪頭痛及經絡不通。
- 川烏頭(炮製,二個):大辛大熱,通行十二經,散寒逐濕,祛風止痙,炮製後毒性減而溫通力存,針對破傷風之筋脈拘攣。
臣藥:
- 荊芥穗(三錢):辛溫輕揚,祛風解表,透邪外出,尤善散頭面風邪。
- 全蝎(炒,五個):息風鎮痙,通絡止痛,直擊破傷風之抽搐。
佐藥:
- 細辛(一錢半):辛香走竄,溫經散寒,助川烏祛內伏風寒。
- 雄黃(研,一錢):辛溫有毒,燥濕殺蟲,解毒辟穢,輔助全蝎鎮痙。
使藥:
- 茶清與白湯:茶苦寒降火,反佐川烏之熱性;白湯(米湯)和胃護津。
2.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 祛風解痙為核心:
全蝎、川烏合用以熄內風、解痙攣,荊芥穗、川芎散外風,共治破傷風之「風毒壅滯經絡」。 - 通腑泄熱並行:
川芎活血行氣,雄黃辛散鬱熱,間接通腑;荊芥穗輕揚宣散,可透熱外達,緩解「臟腑秘、小便赤」。 - 固表止汗之巧思:
川烏溫陽固表,細辛助其斂汗;雄黃燥濕,減少津液外泄。針對過服熱藥所致汗出,以溫藥「引火歸原」,非單純收澀。
3. 劑型與服法意涵
- 細末沖服:取其藥力迅捷,尤適風證急症。
- 茶清送下:茶性涼制諸藥溫燥,防熱藥助汗;白湯點服則護胃氣,兼防雄黃毒性。
三、總結
芎黄湯以「溫通熄風」為主軸,融祛風藥、蟲類搜剔藥、溫陽藥於一方,兼顧表裡、標本。其組方體現「風宜辛散,痙宜蟲止,熱宜透解」之理,適用於風邪夾熱、正虛邪實之複雜證候,展現古人用藥攻補兼施、寒熱並調的智慧。
傳統服藥法
荊芥穗3錢,全蠍5個(炒),大川烏頭2個(炮,去皮臍,切碎,炒黃色),川芎半兩,細辛(去苗葉)1錢半,雄黃(研,水飛)1錢。
上為細末。
每服半錢,茶少許,白湯點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慎用。
- 對本方過敏者禁用。
- 本方不宜與其他中藥同時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芎黃湯, 出處:《儒門事親》卷十五。 組成:大黃、荊芥穗、貫芎、防風各等分。 主治:頭目眩運。
芎黃湯, 出處:《保命集》卷中。 組成:川芎1兩,黃芩6錢,甘草2錢。 主治:破傷風;臟腑秘,小便赤,自汗不止;因服熱藥,汗出不休者。
芎黃湯, 出處:《醫學發明》卷九。 組成:羌活1兩,川芎1兩,大黃1兩,甘草半兩。 主治:實邪風熱相合,風性急,火搖動焰而旋轉,其脈弦而緊洪,風熱發狂。
芎黃湯, 出處:《禦藥院方》卷一。 組成:荊芥穗3錢,全蠍5個(炒),大川烏頭2個(炮,去皮臍,切碎,炒黃色),川芎半兩,細辛(去苗葉)1錢半,雄黃(研,水飛)1錢。 主治:偏正頭痛,外傷風鼻塞聲重,清涕多嚏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