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川黃散中加入大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瀉熱通便: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通便之功。川黃散用於治療熱結便祕,大黃可清熱瀉火,通利腸道,幫助排出宿便,解除便祕之苦。
- 活血化瘀:大黃亦具活血化瘀之效。川黃散中,大黃配合其他藥物,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有助於消腫止痛,緩解病症。
因此,川黃散中加入大黃,既可瀉熱通便,又可活血化瘀,發揮其清熱解毒、通便止痛的功效。
川黃散方劑中包含川芎,主要原因如下:
- 活血化瘀,通經止痛: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膽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之功效。川黃散主要用於治療頭痛、眩暈、鼻塞、月經不調等症狀,而川芎能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疏通經絡,緩解疼痛,達到治療目的。
- 配合黃連清熱解毒: 川黃散中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瀉的作用。川芎配合黃連,既能活血通絡,又能清熱解毒,相互協同,增強藥效,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川黃散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一、 調和藥性: 川黃散以川芎、黃芩為主,性寒涼,容易傷脾胃。甘草性甘平,能調和諸藥,緩解寒涼之性,避免傷及脾胃,使藥性更平和,服用更安全。
二、 增強療效: 甘草有補脾益氣、緩和藥性、解毒的作用,可以加強川黃散清熱解毒、活血止痛的功效,使療效更顯著。
川黃散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
黃芩性寒,味苦,歸肺、膽、大腸經。其清熱力強,可瀉肺火、膽火,並能燥濕止瀉,用於治療熱邪犯肺、痰熱壅肺之咳嗽,以及濕熱泄瀉、黃疸等病症。
川黃散以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為主要功效,而黃芩恰好具備這些特性,因此成為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川黃散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消食導滯:枳殼味苦、辛,性微寒,歸肝、脾經。其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咳、降逆止嘔的功效。川黃散旨在治療脾胃氣滯、食積不消所致的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而枳殼可以疏肝理氣,促進脾胃運化,消食導滯,達到緩解這些症狀的目的。
- 配合黃連、黃柏清熱燥濕:川黃散中含有黃連、黃柏等清熱燥濕藥物,而枳殼則能促進藥物下行,使藥力更有效地作用於脾胃,達到清熱利濕、消食化積的效果。
主治功效
川黃散
川黃散是一種中藥方劑,由大黃、川芎、甘草、黃芩、枳殼組成。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
組成
-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
- 大黃: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
- 黃芩:性味苦、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 枳殼: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主治
- 麩瘡、斑瘡:皮膚上出現紅色或白色的小斑點。
- 大小便不通:無法正常排便和排尿。
總結
川黃散是一種中藥方劑,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可治麩瘡、斑瘡、大小便不通等症。
傳統服藥法
川大黃(麩炒)1兩,川芎各1兩,甘草半兩,黃芩(微炒)半兩,枳殼(麩炒)半兩。
上為末。
每用1錢,水1盞,紫草少許,煎5分,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川黃散有瀉下通便的作用,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弱者慎用。服用川黃散期間,應注意多喝水,以免引起脫水。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川黃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十八引張渙方。 組成:川大黃(麸炒)1兩,川芎1兩,甘草半兩,黃芩(微炒)半兩,枳殼(麸炒)半兩。 主治:麩瘡、斑瘡,大小便不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