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遂湯

甘遂湯

GAN SU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2%
大腸經 12%
心經 12%
脾經 11%
肺經 11%
肝經 9%
小腸經 8%
心包經 4%
三焦經 4%
膽經 4%
腎經 3%
膀胱經 3%
胃經
大腸經
心經
脾經
肺經
肝經
小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膽經
腎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甘遂湯以甘遂為君藥,主要因其具有以下特點:

  1. 瀉水力強:甘遂性寒,味苦,入肺、腎經,擅長瀉水消腫,對於水腫、積聚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善於通便:甘遂具有峻下通便的作用,可以幫助排出體內積滯,尤其對於水濕停滯導致的便祕有效。

因此,甘遂在甘遂湯中扮演著主導作用,其強烈的瀉水通便功效,配合其他藥材,能夠有效治療水腫、積聚等病症。

甘遂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緩和藥性: 甘遂性峻猛,易傷脾胃,而甘草性甘緩和,能減輕甘遂的毒性,保護脾胃,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2.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能調和諸藥,使甘遂、大戟等藥物更協調,發揮最佳療效。

總而言之,甘草在甘遂湯中起到緩和藥性、調和藥性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甘遂湯方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甘遂性峻,容易傷陰耗氣,而黃芩苦寒,能清熱解毒,瀉火涼血,可緩解甘遂的燥烈之性,避免其對人體造成過度損傷。
  2. 調和藥性:甘遂偏於下行,容易引發腹瀉,而黃芩偏於上行,能斂肺止咳,與甘遂相配,可使藥性趨於平和,避免單味藥物過於峻猛,達到更好的療效。

甘遂湯中包含大黃,主要是因為兩者在方劑中發揮著協同作用,共同達到瀉下通便、消腫散結的效果。

甘遂性峻猛,善於攻下水氣,但單獨使用容易傷及脾胃,而大黃性寒涼,能瀉熱通便,同時也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兩者合用,可以互相制約,避免甘遂過於猛烈,同時又增強了瀉下之力,達到治療水腫、腹脹等病症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甘遂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小兒服用湯藥後已得「大利」(劇烈腹瀉),雖溫熱之邪已解,但體內「滯實」(積滯實邪)未去,出現「心下堅痞滿」(心窩部硬滿結塊)、拒按(按壓則痛啼)之證。其病機關鍵為「內有伏熱」,指熱邪深伏於裡,與積滯搏結,形成有形實邪,阻遏氣機,故需攻逐破結、清瀉伏熱。

二、組成藥物與邏輯推理

  1. 甘遂(2分)

    • 主攻遂水破結:甘遂苦寒峻烈,專攻水飲瘀積,能「破癥瘕積聚」(《神農本草經》),針對「心下堅痞滿」之有形實邪,直接蕩滌滯實。
    • 配伍甘草:甘遂與甘草雖為「十八反」禁忌,但此方同用,可能取「相反相激」之意,增強甘遂攻逐之力(如《金匱要略》甘遂半夏湯亦此配伍),以破頑結。
  2. 炙甘草(2分)

    • 緩和藥性:炙甘草甘緩,可製甘遂、大黃之峻烈,防傷正氣,尤其小兒臟腑嬌弱,需兼顧攻邪與護正。
    • 協調藥勢:與甘遂相反相成,調節攻下力度,避免瀉下過暴。
  3. 黃芩(4分)

    • 清瀉伏熱:黃芩苦寒,清中上焦鬱熱,針對「滯實不去」所化之熱,尤其善除「痞滿」伴隨之無形熱邪。
    • 協同大黃:與大黃形成「通因通用」之勢,熱結得清,則積滯更易瓦解。
  4. 大黃(4分)

    • 瀉熱通腑:大黃瀉下攻積,與甘遂協力破除滯實,導瘀熱下行,針對「按之則啼」的實痛證。
    • 活血消痞:其化瘀之功助甘遂散結,破除「堅痞」之血氣纏結。

煎服法奧妙

  • 雞子白(蛋清)入煎:蛋清性涼潤,能護胃黏膜,緩和峻藥對腸道的刺激,同時「攪沫吹去」可能象徵祛除邪氣上浮之勢,使藥力專注於攻下。

三、治療原理

此方以「攻下瀉熱、破結消痞」為核心:

  • 峻藥緩攻:甘遂、大黃為君,猛攻積滯;甘草、蛋清為佐,緩其烈性,形成「猛而不暴」的方劑結構。
  • 清熱與逐水並行:黃芩清無形之伏熱,甘遂除有形之水結,大黃通腑瀉實,共解「熱與滯實相搏」之病機。
  • 針對小兒體質:小兒「易虛易實」,故以蛋清、甘草護正,確保攻邪不傷元氣。

總結:甘遂湯透過相反相激(甘遂-甘草)、清下並舉(黃芩-大黃)、峻藥制緩(蛋清佐製)的配伍,專治「滯實伏熱」之頑固痞滿,體現了「祛邪務盡」的治療思路。

傳統服藥法


甘遂2分,甘草(炙)2分,黃芩4分,大黃4分。
破痞除熱。
以水2升,破雞子2個,和取白,投水中,攪令沫上,吹去之,納藥煮,合為2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甘遂湯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如果服用過量,可能會導致腹瀉、脫水等症狀。因此,在服用甘遂湯之前,一定要諮詢醫生的意見。

相關疾病


胃及十二指腸炎胃下垂腹瀉

相同名稱方劑


甘遂湯, 出處:《千金》卷十一。 組成:甘遂1兩,黃芩1兩,芒消1兩,桂心1兩,細辛1兩,大黃3兩。 主治:暴堅久痞,腹有堅者。

甘遂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三。 組成:甘遂(炒令微黃)半兩,半夏(湯浸去滑,生薑汁炒乾)1兩。 主治:留飲病,脈伏,其人欲自利,利後乃快,雖利心下續結滿,此爲留飲未除。

甘遂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二引《湯氏寶書》。 組成:甘遂2分,甘草(炙)2分,黃芩4分,大黃4分。 主治:破痞除熱。主治:小兒服湯已得大利,溫熱已解,而滯實不去,心下堅痞滿,不可按,按之則啼,內有伏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