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肝散

Xi Ga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8%
肺經 14%
脾經 14%
心經 14%
膀胱經 7%
胃經 7%
心包經 7%
腎經 3%
膽經 3%
大腸經 3%
小腸經 3%
三焦經 3%
肝經
肺經
脾經
心經
膀胱經
胃經
心包經
腎經
膽經
大腸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22

方劑組成解釋

洗肝散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其 瀉熱通便、清熱解毒 的功效。

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能瀉肝火、清肝熱,並能促進腸道蠕動,使積滯通泄,達到清熱解毒、通便瀉下的目的。

此外,大黃還可 涼血止血,對於肝熱引起的出血也有較好的療效。因此,洗肝散中加入大黃,可有效地解決肝熱引起的各種症狀。

洗肝散中加入薄荷,主要考量其清熱解毒疏肝理氣的功效。

薄荷性涼,味辛,入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利咽止痛、疏肝解鬱等作用。洗肝散多用於治療肝火旺盛、熱毒蘊結所致的各種疾病,如目赤腫痛、口舌生瘡、咽喉腫痛、頭暈目眩等。薄荷的加入,可以清熱解毒,疏散肝火,同時也能疏肝理氣,緩解肝氣鬱滯,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洗肝散方中包含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清熱解毒:羌活性溫,入肝經,具有疏散風寒、清熱解毒的功效。洗肝散主治肝膽濕熱,常伴有風寒外邪,羌活可疏散風寒,使濕熱得以宣洩,達到清熱解毒之效。
  2. 通絡止痛:羌活亦有通絡止痛之功,可緩解肝經濕熱所致的疼痛不適。洗肝散常用於治療肝膽溼熱引起的脅肋脹痛、頭痛目眩等症,羌活可通絡止痛,改善患者症狀。

洗肝散方中包含防風,主要基於其疏散風邪、止癢止痛的功效,與方劑主治肝風內動,引起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皮膚瘙癢等症狀相契合。

防風味辛、甘,性微溫,歸膀胱、肝經,具有疏散風邪、止癢止痛的功效。對於肝風內動引起的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皮膚瘙癢等症狀,防風可通過疏散風邪,解除肝經鬱滯,從而達到止痛止癢的作用,使症狀緩解。此外,防風還能起到調節氣血、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有利於肝臟的恢復。

洗肝散方劑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活血化瘀,改善肝臟微循環: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肝臟是人體重要的代謝器官,當肝臟血瘀時,會影響肝細胞的正常功能。當歸能促進肝臟血液循環,改善肝細胞供血,有利於肝臟的修復和再生。

二、補血養血,促進肝臟功能恢復:肝臟是貯藏血液的重要器官,當肝血不足時,會影響肝臟的功能。當歸具有補血養血的功效,能增加肝臟的血液儲備,促進肝細胞的營養供應,有利於肝臟功能的恢復。

洗肝散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行氣止痛: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功效。肝主疏泄,若肝氣鬱結,則容易導致胸脅脹痛、頭痛、目眩等症狀。川芎能疏通肝氣,使之流通舒暢,從而緩解疼痛。
  2. 活血化瘀,通經活絡: 川芎還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功效。肝臟氣血運行不暢,容易造成瘀血阻滯,導致疼痛加重。川芎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從而減輕疼痛。

因此,洗肝散中加入川芎,可有效疏肝解鬱、行氣止痛,並活血化瘀、通經活絡,起到緩解肝臟疾病引起的疼痛症狀的作用。

洗肝散方劑中包含山梔子仁,主要原因如下:

一、山梔子仁性寒,味苦,入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洗肝散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腫痛、口苦咽乾、頭昏目眩、耳鳴等症。山梔子仁可以清熱瀉肝火,改善上述症狀。

二、山梔子仁還可以涼血止血,有助於緩解肝火上炎所致的出血症狀,如鼻衄、牙齦出血等。因此,山梔子仁在洗肝散方劑中起到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作用,是治療肝火上炎的常用藥材。

洗肝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緩和藥性,調和脾胃:洗肝散多以清熱解毒、瀉火除濕為主,藥性較寒涼。甘草味甘性平,能緩和藥性,避免過寒傷胃,同時兼具補脾益氣之效,有助於維持脾胃功能,使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
  2. 解毒護肝,增強藥效:甘草具有解毒作用,能減輕其他藥物對肝臟的毒副作用,保護肝臟功能。此外,甘草還可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例如促進利濕、解毒等作用,使洗肝散的整體療效更佳。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洗肝散」是一種中醫用於治療風熱感冒、毒氣上衝、眼睛布滿血絲、腫痛難以睜開、眼睛模糊、流眼淚、怕光、或長眼翳、大便乾結、小便灼熱、脈搏有力等症狀的方劑。

「洗肝散」的主要成分包括大黃、薄荷、羌活、防風、當歸、川芎、山梔子仁、甘草。洗肝散是一個傳統的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肝臟相關的病症,尤其是那些與風熱或肝腎氣虛相關的問題。根據不同的文獻記載,洗肝散的配方略有差異,但基本組成大多包含大黃、薄荷、羌活、防風、當歸、川芎、山梔子仁、甘草等藥材。下面我們將詳細分析這些成分及其功效,並討論洗肝散的治療作用。

主要成分分析

  1. 大黃(煨)

    • 功效: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通腑瀉下。
    • 作用:大黃是洗肝散中的重要成分之一,對於治療肝熱、肝火旺盛所致的眼目疾病(如眼紅、眼瞼腫脹)非常有效。
  2. 薄荷(去梗)

    • 功效:疏風清熱、利咽開竅、疏肝解郁。
    • 作用:薄荷可以幫助改善頭痛、眼睛疼痛、視力模糊等症狀,並能舒緩肝膽熱盛導致的情緒波動。
  3. 羌活(去芦)

    • 功效:散風寒、止頭痛、祛風濕。
    • 作用:羌活可以改善因風寒侵襲導致的頭痛、頸肩部僵硬等症狀。
  4. 防風(去芦)

    • 功效:疏散風邪、止痛解表。
    • 作用:防風能夠幫助消除風邪,對於風寒引起的頭痛、關節疼痛等症狀有很好的療效。
  5. 當歸(去芦)

    • 功效: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 作用:當歸能夠補充血液,調節肝氣,對於肝氣鬱結所致的疼痛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6. 川芎

    • 功效:活血行氣、止痛。
    • 作用:川芎能夠幫助活血化瘀,對於風熱或肝氣鬱結導致的頭痛、胸悶、痛經等症狀有很好的療效。
  7. 山梔子仁

    • 功效: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 作用:山梔子仁能夠清肝熱、解肝毒,對於肝熱上沖導致的眼睛紅腫、視力下降等症狀非常有效。
  8. 甘草(炙)

    • 功效:調和諸藥、補中益氣。
    • 作用:甘草能夠調和藥物之間的作用,同時也有一定的補益作用,對於改善全身虛弱狀態有所幫助。

治療疾病

洗肝散主要用於治療以下幾類疾病:

  1. 風熱目疾:如紅眼病、結膜炎等,這些疾病常伴有眼睛紅腫、分泌物增多、視力模糊等症狀。
  2. 肝熱上沖:包括頭痛、眼睛疼痛、眩暈等症狀。
  3. 肝腎氣虛:表現為疲倦乏力、腰膝酸軟、失眠多夢等症狀。
  4. 風濕痹痛:如關節疼痛、肌肉痠痛等,尤其是因風寒導致的疼痛。

使用注意事項

  1. 辨證施治:使用洗肝散時必須根據具體的症狀進行辨證,以確保藥物的選擇和用量適宜。
  2. 適應症:僅適用於肝熱、肝腎氣虛等情況,對於肝陰虛或肝火旺盛等其他類型的肝病可能不適用。
  3. 用量控制:大黃等藥物具有瀉下作用,過量使用可能導致腹瀉,因此用量需嚴格控制。
  4. 孕期慎用:懷孕婦女使用洗肝散時需謹慎,最好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5. 煎煮方法:煎煮時需注意按照正確的比例和方法,以確保藥效。

洗肝散作為一個傳統的中醫方劑,經過長時間的臨床應用和實踐,已被證明對多種肝臟相關的病症有良好的療效。然而,現代醫學的研究還需進一步探索其具體的藥理作用機制,以確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傳統服藥法


上藥八味,共為細末,每服6克,涼開水調下,食後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清熱解毒、通絡明目之功效,適用於風熱熱毒上攻,眼目暴赤,腫痛難開,隱澀眵淚,昏暗羞明,或生翳膜,大便秘結,小便赤澀,脈弦實有力。但本方有大黃、薄荷、羌活、防風等具有較強的瀉下作用,因此孕婦、小兒、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結膜炎夜盲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嗜眠症(嗜睡症)咳嗽腹瀉多痰眼睛紅痛面部疼痛內障

相同名稱方劑


洗肝散, 出處:《扁鵲心書·神方》。 組成:大黃2錢,黃芩3錢。 主治:臟火太過,壅熱攻目,或翳障疼痛。

洗肝散, 出處:《金鑑》卷七十七。 組成:車前子1錢,柴胡1錢5分,黃芩1錢,細辛5分,黑參1錢,茺蔚子2錢。 主治:雀目內障。

洗肝散, 出處:《普濟方》卷八十五。 組成:川芎、木賊、石決明、甘草、地龍皮、甘菊花、川椒、蒼朮、谷精草、黃連、地骨皮、蟬殼、黃芩、草決明各等分。 主治:一切眼患,不睹光明。

洗肝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四。 組成:人參1錢,荊芥穗半錢,生地黃1錢(酒浸),當歸1錢,甘草2錢,赤芍藥1錢,大黃半錢(煨),茯神1錢,大澤草半錢。 主治:眼生翳膜,視物難明,或尋常赤痛。

洗肝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五三引《聖惠》。 組成:羚羊角屑半兩,子芩半兩,羌活半兩,柴胡(去苗)半兩,川大黃(銼碎,微炒)半兩,防風(去蘆頭)半兩,梔子仁半兩,甘菊花半兩,黃連(去須)半兩,犀角屑半兩,甘草(炙微赤,銼)半兩。 主治:熱病,熱毒攻眼腫痛。

洗肝散, 出處:《局方》卷七(吳直閣增諸家名方)。 組成:當歸(去蘆)2兩,薄荷(去梗)2兩,羌活(去蘆)2兩,防風(去蘆)2兩,山梔子仁2兩,甘草(炙)2兩,大黃(煨)2兩,川芎2兩。 主治:風毒上攻,暴作赤目,腫痛難開,隱澀眵淚,昏暗羞明,或生翳膜;痰盛咳嗽,肺氣不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