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小黃膏中含有黃柏,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燥濕: 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小黃膏主要用於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陰囊濕疹、外陰瘙癢等症,而黃柏的清熱燥濕作用正好可以針對濕熱病邪,起到消炎止癢的效果。
- 殺蟲止癢: 黃柏還具有殺蟲止癢的作用,對於因蟲咬、感染等引起的皮膚瘙癢,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小黃膏中加入黃柏,可以有效地治療濕熱下注引起的皮膚病症,並具有消炎止癢、殺蟲等多重功效。
小黃膏中包含黃芩,主要原因在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 清熱燥濕: 黃芩性寒,味苦,入肺、胃、膽經,擅長清熱解毒,燥濕止瀉,可有效控制濕熱所致的皮膚炎症、潰瘍等病症,使膏藥發揮更佳的消炎止癢效果。
- 瀉火解毒: 黃芩可瀉肺胃之火,並能解毒消腫,對於因熱毒蘊結而引起的皮膚感染、紅腫熱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輔助治療作用,有助於快速消退炎症。
小黃膏中含有大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瀉熱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通便的功效。小黃膏常用於治療便祕、積滯等症,大黃可以促進腸道蠕動,使糞便排出,起到通便的作用。
- 清熱解毒: 大黃除了通便作用外,還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小黃膏常用於治療濕熱、瘡瘍等症,大黃可以清熱解毒,促進傷口癒合。
總之,大黃在小黃膏方劑中起着瀉熱通便和清熱解毒的雙重作用,是該方劑的重要組成部分。
主治功效
小黃膏方劑主治功效分析
小黃膏,由黃柏、黃芩、大黃三味藥物等分組成,根據多部醫籍記載,其主要功能為治療頸項瘡瘍、石瘤等症。諸多古籍中,小黃膏多與其他方劑配合使用,例如《儒門事親》、《醫學綱目》、《雜病源流犀燭》、《古今醫統大全》等書中,皆記載將小黃膏與其他具有攻毒散結功效的方劑(如一井散)配合使用,治療瘤腫。其治療原理可從以下幾方面分析:
1. 清熱解毒,瀉火散結:
方中三味藥物皆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
- 黃柏: 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善於清泄下焦濕熱。
- 黃芩: 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燥濕、涼血止血的功效,能清泄上焦實熱。
- 大黃: 性寒,味苦,具有瀉下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能瀉實熱,促進毒邪排出。
三藥合用,寒涼之性更甚,共同達到清熱解毒、瀉火散結之效,用以治療因熱毒蘊結所致的腫瘤。 此寒涼之力,可有效控制炎症反應,並促使腫塊消散。
2. 協同作用,增強療效:
三藥配伍,並非單純的功效疊加,而是存在協同作用。黃柏、黃芩清泄上焦、中焦之熱,大黃則瀉下焦之熱,三藥合力,從上到下,全面清泄體內熱毒,使得治療更為徹底。 大黃的瀉下作用,也能夠幫助體內毒邪的排出,加速腫塊的消退。
3. 外用治療,局部作用:
古籍記載中,小黃膏多以水調為糊外敷患處,藥物作用主要集中在局部。這避免了內服藥物可能帶來的全身性副作用,更能針對性地治療局部腫塊。 外敷方式,也更能直接作用於腫瘤病竈,達到消腫散結的目的。
總而言之,小黃膏方劑以其清熱解毒、瀉火散結的功效,配合外用治療的便捷性,在古代治療頸項瘡瘍、石瘤等疾病中佔有一席之地。其治療原理在於通過寒涼之性,以及三藥的協同作用,來清泄體內熱毒,最終達到消腫散結的目的。 需注意的是,古方運用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切勿自行嘗試。
傳統服藥法
黃柏、黃芩、大黃各等分。涼肌退腫。
上為細末。
以水調為糊,比前藥(枯瘤方)大1遭貼之,3日1易。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血。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小黃膏, 出處:《儒門事親》卷十二。 組成:黃柏、黃芩、大黃各等分。 主治:涼肌退腫。主治:瘤。頸項瘡瘍,石瘤。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