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門事親
《儒門事親》:金元攻下學派的理論與實踐集大成
《儒門事親》是中國醫學史上金元時期醫家張從正(字子和,人稱張戴人)的傳世巨著,與劉完素、李東垣、朱丹溪並稱「金元四大家」。金元時期,社會動盪,疾病多樣,醫學思想呈現「百家爭鳴」之勢,各家從不同角度探討病因病機與治法,形成獨特的學術流派。張從正以其獨樹一幟的「攻下」學說,在當時醫壇佔有重要地位,而《儒門事親》正是他理論與實踐的結晶。此書不僅系統闡述了他的學術觀點,更涵蓋了廣泛的臨床經驗,對後世醫學產生了深遠影響。
張從正的醫學思想核心是「汗、吐、下」三法。他認為,天地間的萬物生生,人稟賦其粹氣而生,但體質有厚薄強弱之別,加上外感六氣、內傷七情,便會導致各種疾病。疾病的根本原因往往在於體內積聚了邪氣,無論是寒、熱、風、濕、燥、火等外邪,或是飲食積滯、情志鬱結等內邪,都需要透過特定的途徑將其排出體外,恢復機體的平衡。而汗、吐、下正是他認為能夠賅盡諸法的排邪利器。汗法通過開洩毛孔,使邪氣從表而解;吐法通過湧吐,使邪氣從上而出;下法則通過排泄,使邪氣從下而利。他認為只要靈活運用這三種方法,就能夠應對絕大多數的疾病。這與當時一些醫家偏重補益的思想形成鮮明對比。正德年間的序言作者渡邊榮元安甫就曾將張從正(戴人)偏於瀉、薛立齋偏於補的學術主張進行對比,並讚揚東漢張仲景能夠虛實隨證、補瀉應機,達到「大成」之境,暗示了張從正過於偏重攻下的可能弊端,也希望《儒門事親》與補法著作能並行於世,互補長短。
書名「儒門事親」本身就饒富深意。嘉靖年間的重刊序作者邵輔解釋說,「醫家奧旨,非儒不能明;藥品酒食,非孝不能備也。」意指精深的醫理需要有儒家學問背景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而準備藥物、照顧病患飲食等事宜,則需要出於孝心才能做得周全。這反映了金元時期醫學與儒家文化的結合趨勢,強調為人子者應知醫以奉養父母,同時也將醫學提升到需要具備深厚學識與道德修養的層面。張從正本人便是飽讀詩書的文人出身,其著作廣徵博引,論理精闢,也體現了「儒醫」的特點。
《儒門事親》全書共十五卷(或作十四卷),結構嚴謹,內容豐富,是綜合性的醫學著作。書中首先論述了張從正的學術淵源與核心理論,包括對汗、吐、下三法的詳細闡釋。他不僅介紹了這些方法的具體應用,更從理論高度將其提升為「治病之大法」。正如書中引述的精彩論述所言:「汗、下、吐三法,治病之大法也。但當審其病之輕重,以定其宜汗、宜下、宜吐。若不審其病之輕重,而妄用汗、下、吐,則非但無益,且有害矣。」這表明張從正雖然強調三法,但也認識到其應用的前提是「審其病之輕重」,並非不分青紅皂白地濫用,強調了辨證論治的重要性。
在具體的病證論治方面,《儒門事親》將疾病分為風、暑、火、熱、濕、燥、寒七氣所傷,加上內傷、內積、外積,共十形。這種分類體系反映了當時對病因病機的認識,也體現了張從正從「邪氣」立論的思想。書中對各科多種病證的臨床表現、病機分析和治法方藥進行了詳細闡述,並附有較多治案。這些治案為讀者提供了寶貴的臨床實踐經驗,是理解張從正治療思路的重要依據。書中的內容涉及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各個學科,體現了其綜合性特點,對臨床醫生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從書中卷一的開篇內容,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對基礎理論的重新思考和詳細闡述。在「七方十劑繩墨訂」中,張從正對傳統的七方(大、小、緩、急、奇、偶、復)和十劑(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濕)概念進行了梳理和闡釋。他不僅解釋了這些術語的字面意義(方為類聚或合,劑為和),更結合臨床實踐,對大方、小方、緩方、急方等不同類型的方劑的應用原則、藥物選擇、服用方法等進行了細緻的指導。例如,他區分了不同情況下的大方和小方,並結合人體上、中、下部位及臟腑的遠近來指導方劑的用量和服用頻次,體現了其對藥性和疾病部位的精微考量。對緩方和急方的解釋則結合了藥物的氣味、性狀、毒性、劑型(丸、湯、散)以及病情的緩急程度,提供了具體的臨床應用依據。這些內容不僅是對傳統醫學基礎知識的繼承,更是結合張從正個人臨床經驗和理論體系的創新性闡述,為後世醫家理解方劑學提供了新的視角。
在「指風痹痿厥近世差玄說」一節中,張從正展現了他對當時醫學界診斷和治療上的誤區進行批判和糾正的精神。他指出風、痹、痿、厥這四種病證在《內經》中已有詳細論述,但「近世不讀《內經》者,指其差玄也」,常常將這些病證混淆,一概作風冷治療或單純補益,導致療效不佳。他明確區分了這四者的臨床表現和病機本源:風善行數變,多與風熱、肝木相關;痹由風濕寒合而為病;痿由火乘金所致;厥則從下起,或寒或熱。他嚴厲批評不察病源、見手足無力便作風治或補之的做法,強調風、暑、燥、濕、火、寒六氣皆可導致肢體病變,不能簡單歸為「風冷」。他對風證的詳細描述,包括其善行數變的特點、與肝木的關聯、發病的時間規律以及脈象(弦而有力),都體現了他細緻入微的辨證能力,並以此為基礎警告切不可對風熱證妄用熱藥。這部分內容反映了張從正注重病因病機的分析,反對泥古不化或膠柱鼓瑟的治療方式,體現了其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儘管《儒門事親》內容豐富,論述精闢,但其過於強調汗、吐、下三法,甚至提出「汗、下、吐三法賅盡治病」的觀點,不免顯得偏頗。正如前述序言所指出,天下之病未必盡實,偏於瀉可能傷虛;未必盡虛,偏於補可能助實。雖然張從正在書中也強調要「審其病之輕重」,但整體學術傾向確實以攻邪為主,對於虛證、久病、慢性病等需要長期調養或補益的情況,其學說的適用性可能受到限制。這也是後世醫家對張從正學術的常見評論。然而,正是這種鮮明的學術主張,構成了金元時期攻下學派的獨特貢獻,為中醫臨床提供了另一種重要的治療思路。
除了具體的治病之法,《儒門事親》也強調醫者的職責不僅在於治病,更在於教人養生。書中提出的養生之道,如「戒暴飲暴食,戒房事過度,戒情志不遂,戒過度勞累,戒不良嗜好」,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這體現了中醫「治未病」的思想,以及醫者作為健康指導者的角色。
總而言之,《儒門事親》是張從正集其一生醫學經驗和理論思考而成的一部重要著作。它系統闡述了以汗、吐、下三法為核心的攻邪學說,批判了當時醫學界的一些誤區,並提供了大量的臨床實踐經驗和詳細的方劑應用指導。雖然其過於強調攻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其對邪氣致病的深入認識、對排邪方法的高度重視、對臨床辨證的細緻入微以及對養生防病的關注,都使其成為金元醫學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獻,對後世醫家認識疾病、確立治則、指導臨床具有重要的啟發和借鑑意義。透過這部著作,我們可以窺見金元時期醫家勇於創新、各立學派的學術風貌,以及他們為解除病痛、促進健康所付出的不懈努力。現今,《儒門事親》有多種刻本和排印本流傳於世,持續為中醫學的發展提供滋養。
新刻《儒門事親》序
重刊《儒門事親》序
《儒門事親》後序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一 (6)
卷一 (7)
卷一 (8)
卷一 (9)
卷一 (10)
卷一 (11)
卷一 (12)
卷一 (13)
卷一 (14)
卷一 (15)
卷一 (16)
卷一 (17)
卷一 (18)
卷一 (19)
卷一 (20)
卷一 (21)
卷二 (1)
卷二 (2)
卷二 (3)
卷二 (4)
卷二 (5)
卷二 (6)
卷二 (7)
卷二 (8)
卷二 (9)
卷二 (10)
卷二 (11)
卷二 (12)
卷二 (13)
卷二 (14)
卷二 (15)
卷二 (16)
卷二 (17)
卷二 (18)
卷二 (19)
卷二 (20)
卷二 (21)
卷二 (22)
卷二 (23)
卷三 (1)
卷三 (2)
卷三 (3)
卷三 (4)
卷三 (5)
卷三 (6)
卷三 (7)
卷三 (8)
卷三 (9)
卷三 (10)
卷三 (11)
卷三 (12)
卷三 (13)
卷三 (14)
卷三 (15)
卷三 (16)
卷三 (17)
卷三 (18)
卷三 (19)
卷三 (20)
卷四 (1)
卷四 (2)
卷四 (3)
卷四 (4)
卷四 (5)
卷四 (6)
卷四 (7)
卷四 (8)
卷四 (9)
卷四 (10)
卷五 (1)
卷五 (2)
卷五 (3)
卷五 (4)
卷五 (5)
卷五 (6)
卷五 (7)
卷五 (8)
卷六 (1)
卷六 (2)
卷六 (3)
卷六 (4)
卷六 (5)
卷六 (6)
卷六 (7)
卷六 (8)
卷六 (9)
卷六 (10)
卷六 (11)
卷六 (12)
卷六 (13)
卷六 (14)
卷六 (15)
卷六 (16)
卷六 (17)
卷六 (18)
卷六 (19)
卷六 (20)
卷六 (21)
卷七 (1)
卷七 (2)
卷七 (3)
卷七 (4)
卷七 (5)
卷七 (6)
卷七 (7)
卷七 (8)
卷七 (9)
卷八 (1)
卷八 (2)
卷八 (3)
卷八 (4)
卷九 (1)
卷九 (2)
卷九 (3)
卷九 (4)
卷十 (1)
卷十 (2)
卷十 (3)
卷十 (4)
卷十 (5)
卷十 (6)
卷十 (7)
卷十一 (1)
卷十一 (2)
卷十一 (3)
卷十一 (4)
卷十一 (5)
卷十一 (6)
卷十一 (7)
卷十一 (8)
卷十一 (9)
卷十一 (10)
卷十一 (11)
卷十一 (12)
卷十一 (13)
卷十二 (1)
- 卷十二
- 吐劑
- 三聖散
- 瓜蒂散
- 稀涎散
- 鬱金散
- 茶調散
- 獨聖散
- 碧雲散
- 常山散
- 青黛散
- 汗劑
- 防風通聖散
- 雙解散
- 浮萍散
- 升麻湯
- 麻黃湯
- 防風天麻散
- 防風湯
- 祛風丸
- 排風湯
- 小續命湯
- 姜附湯
- 四逆湯
- 二薑湯
- 朮附湯
- 大已寒丸
- 理中丸
- 平胃散
- 養脾丸
- 兼治於內者
- 大柴胡湯
- 小柴胡湯
- 柴胡飲子
- 三黃丸
- 人參散
- 枯瘤方
- 青金散
- 牛黃白朮丸
- 當歸散
- 蓮殼散
- 消毒散
- 香芎散
卷十二 (2)
- 桂枝湯
- 下劑
- 導水丸
- 禹功散
- 通經散
- 神祐丸
- 琥珀丸
- 益胃散
- 大承氣湯
- 小承氣湯
- 調胃承氣湯
- 桃仁承氣湯
- 玉井散
- 水煮桃紅丸
- 無憂散
- 消風散
- 川芎散
- 搜風丸
- 當歸川芎散
- 愈風餅子
- 疏風丸
- 通頂散
- 胃風湯
- 香芎散
- 鐵彈丸
- 暑門(瘧附)
- 防風當歸飲子
- 白朮湯,治孕婦痢嘔吐血。
- 兼治於外者
- 桂苓湯·麻黃湯·升麻湯
- 五積散
- 青衿散
- 獨治於內者
- 陷胸湯
- 大黃丸
- 備急丸
- 枳殼丸
- 蓮殼散
- 木香檳榔丸
- 導飲丸
卷十二 (3)
- 泄水丸
- 牛黃通膈丸
- 四生丸
- 內托散
- 藏用丸
- 神芎丸
- 進食丸
- 牛黃白朮丸
- 玉燭散
- 三和湯
- 丁香化癖散
- 抵當湯
- 抵當丸
- 十棗湯
- 除濕丹
- 白虎湯
- 桂苓甘露散
- 化痰玉壺丸
- 益元散
- 玉露散
- 石膏散
- 辰砂丹
- 溫脾丸
- 溫脾散
- 濕門(嗽附)
- 五苓散
- 葶藶木香散
- 白朮木香散
- 大橘皮湯
- 五香連翹散
- 四物湯
- 當歸散
- 又當歸散行經
- 葛根散
- 定志丸
- 檳榔丸
- 小檳榔丸
- 瞿麥散
- 治氣積方
- 獨治於外者
- 青金散
- 拔毒散
- 水澄膏
- 魚膽丸
卷十二 (4)
- 利膈丸
- 三一承氣湯
- 大陷胸湯
- 小陷胸湯
- 握宣丸
- 神助散
- 桂苓白朮丸
- 桂苓白朮散
- 白朮調中湯
- 寧神散
- 寧肺散
- 人參補肺散
- 白朮湯
- 薏苡仁湯
- 益黃散
- 香連丸
- 火門
- 涼膈散
- 金絲膏
- 生肌散
- 赴筵散
- 麝香玉線子
- 化癭丹
- 通氣丸
- 消毒散
- 煮肝散
- 枯瘤方
- 小黃膏
- 刀箭藥
- 木香檳榔散
卷十二 (5)
卷十二 (6)
卷十三 (1)
卷十三 (2)
卷十三 (3)
卷十三 (4)
卷十三 (5)
卷十三 (6)
卷十三 (7)
卷十四 (1)
卷十四 (2)
卷十四 (3)
卷十四 (4)
卷十四 (5)
卷十五 (1)
- 卷十五
- 瘡瘍癰腫第一
- 治螻蛄瘡
- 水沉金絲膏
- 乳香散
- 治蛇傷方
- 紫金丹
- 治疔瘡
- 千金托裡散
- 二聖散
- 保生錠子
- 神聖膏藥
- 潰死肉藥方
- 治臁瘡久不愈者
- 治一切惡瘡方
- 替針丸
- 懸蔞散
- 治附骨癰及一切惡瘡
- 治諸惡瘡
- 治惡瘡死肉鋌子
- 當歸活血散
- 熏惡瘡方
- 治蛇瘡
- 接骨散
- 治雀目
- 頭面風疾第四
- 治䵟䵳風刺方
- 豬蹄膏
- 治面風
- 治面䵟黑斑㸃方
- 治頭風
- 芎黃湯
- 婦人病證第七
- 如聖丹
- 詵詵丸
- 治產婦橫生
- 治血崩
- 治婦人血枯
- 三分散
- 治產後惡物上潮、痞結,大、小便不通
- 治婦人產後虛弱,和血通經
- 治婦人產後,惡物不出,上攻心痛
- 心氣疼痛第九
- 失笑散
- 小腸疝氣第十
- 抽刀散
- 治陰痛不可忍
- 治偏腫
- 治小兒疝氣腫硬
- 治小腸氣痛
- 治小便渾濁如精之狀
- 治小便頻滑數不禁
- 蕩疝丹
- 灸疝法
- 腸風下血第十一
- 神應散
- 溫白丸
- 治小兒斑瘡入眼
- 發斑藥
- 破傷風邪第十三
- 辰砂奪命丹
- 治破傷風
- 治陰毒、傷寒、破傷風
- 治陰毒病者
- 諸風疾症第十四
- 不老丹
- 妙功十一丸
- 硃砂滾涎散
- 治諸風疥癬及癩
- 治癩塗眉法
卷十五 (2)
- 破棺丹
- 赤龍散
- 便癰方
- 治瘡無頭者
- 生肌斂瘡藥
- 治諸瘡水度腫者
- 接骨藥
- 萬聖神應丹
- 治凍瘡
- 治面上瘡
- 治金瘡血不止
- 善應膏藥
- 接骨丹
- 治疳瘡
- 治疳瘡久不愈者
- 瀉肺湯
- 桔梗湯
- 黃柏散
- 口齒咽喉第二
- 地龍散
- 牙宣藥
- 仙人散
- 治牙疳
- 治牙痛
- 治走馬咽痹
- 耳聾方
- 腦宣方
- 治耳底方
- 治鼻中肉螻蛄
- 胑臭方
- 烏頭藥
- 黑藥方
- 治大頭病兼治喉痹方
- 治時氣
- 解利傷寒第五
- 雙解丸
- 不臥散
- 治娠婦下痢膿血,及咳嗽
- 百花散
- 治婦人吹奶
- 咳嗽痰涎第八
- 九仙散
- 止嗽散
- 八仙散
- 三才丸
- 三分茶
- 石膏湯
- 三生丸
- 化痰延壽丹
- 半夏湯
- 治肺痿喘嗽
- 治年高上氣喘促,睡臥難禁
- 治脫肛痔瘻
- 治脫肛
- 治痔漏下血不止
- 治痔漏
- 淨固丸
- 黃連貫眾散
- 槐荊丸
- 熏渫藥
- 小兒病證第十二
- 治小兒脾疳
- 玉箸散
- 奪命散
- 治小兒斑瘡入眼
- 治瘡疹黑陷
- 治小兒黃瘦腹脹
- 黃連散
- 四仙丹
- 起死神應丹
- 愈風丹
- 五九散
- 苦參散
- 水腫黃疸第十五
- 治通身黃腫
- 治蠱氣
- 治黃疸面目遍身如金色
- 木通散
- 下痢泄瀉第十六
- 治痢
- 蒜豉丸
- 治大人小兒吐瀉腹脹、胸膈痞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