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門事親

《儒門事親》:金元攻下學派的理論與實踐集大成

《儒門事親》是中國醫學史上金元時期醫家張從正(字子和,人稱張戴人)的傳世巨著,與劉完素、李東垣、朱丹溪並稱「金元四大家」。金元時期,社會動盪,疾病多樣,醫學思想呈現「百家爭鳴」之勢,各家從不同角度探討病因病機與治法,形成獨特的學術流派。張從正以其獨樹一幟的「攻下」學說,在當時醫壇佔有重要地位,而《儒門事親》正是他理論與實踐的結晶。此書不僅系統闡述了他的學術觀點,更涵蓋了廣泛的臨床經驗,對後世醫學產生了深遠影響。

張從正的醫學思想核心是「汗、吐、下」三法。他認為,天地間的萬物生生,人稟賦其粹氣而生,但體質有厚薄強弱之別,加上外感六氣、內傷七情,便會導致各種疾病。疾病的根本原因往往在於體內積聚了邪氣,無論是寒、熱、風、濕、燥、火等外邪,或是飲食積滯、情志鬱結等內邪,都需要透過特定的途徑將其排出體外,恢復機體的平衡。而汗、吐、下正是他認為能夠賅盡諸法的排邪利器。汗法通過開洩毛孔,使邪氣從表而解;吐法通過湧吐,使邪氣從上而出;下法則通過排泄,使邪氣從下而利。他認為只要靈活運用這三種方法,就能夠應對絕大多數的疾病。這與當時一些醫家偏重補益的思想形成鮮明對比。正德年間的序言作者渡邊榮元安甫就曾將張從正(戴人)偏於瀉、薛立齋偏於補的學術主張進行對比,並讚揚東漢張仲景能夠虛實隨證、補瀉應機,達到「大成」之境,暗示了張從正過於偏重攻下的可能弊端,也希望《儒門事親》與補法著作能並行於世,互補長短。

書名「儒門事親」本身就饒富深意。嘉靖年間的重刊序作者邵輔解釋說,「醫家奧旨,非儒不能明;藥品酒食,非孝不能備也。」意指精深的醫理需要有儒家學問背景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而準備藥物、照顧病患飲食等事宜,則需要出於孝心才能做得周全。這反映了金元時期醫學與儒家文化的結合趨勢,強調為人子者應知醫以奉養父母,同時也將醫學提升到需要具備深厚學識與道德修養的層面。張從正本人便是飽讀詩書的文人出身,其著作廣徵博引,論理精闢,也體現了「儒醫」的特點。

《儒門事親》全書共十五卷(或作十四卷),結構嚴謹,內容豐富,是綜合性的醫學著作。書中首先論述了張從正的學術淵源與核心理論,包括對汗、吐、下三法的詳細闡釋。他不僅介紹了這些方法的具體應用,更從理論高度將其提升為「治病之大法」。正如書中引述的精彩論述所言:「汗、下、吐三法,治病之大法也。但當審其病之輕重,以定其宜汗、宜下、宜吐。若不審其病之輕重,而妄用汗、下、吐,則非但無益,且有害矣。」這表明張從正雖然強調三法,但也認識到其應用的前提是「審其病之輕重」,並非不分青紅皂白地濫用,強調了辨證論治的重要性。

在具體的病證論治方面,《儒門事親》將疾病分為風、暑、火、熱、濕、燥、寒七氣所傷,加上內傷、內積、外積,共十形。這種分類體系反映了當時對病因病機的認識,也體現了張從正從「邪氣」立論的思想。書中對各科多種病證的臨床表現、病機分析和治法方藥進行了詳細闡述,並附有較多治案。這些治案為讀者提供了寶貴的臨床實踐經驗,是理解張從正治療思路的重要依據。書中的內容涉及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各個學科,體現了其綜合性特點,對臨床醫生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從書中卷一的開篇內容,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對基礎理論的重新思考和詳細闡述。在「七方十劑繩墨訂」中,張從正對傳統的七方(大、小、緩、急、奇、偶、復)和十劑(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濕)概念進行了梳理和闡釋。他不僅解釋了這些術語的字面意義(方為類聚或合,劑為和),更結合臨床實踐,對大方、小方、緩方、急方等不同類型的方劑的應用原則、藥物選擇、服用方法等進行了細緻的指導。例如,他區分了不同情況下的大方和小方,並結合人體上、中、下部位及臟腑的遠近來指導方劑的用量和服用頻次,體現了其對藥性和疾病部位的精微考量。對緩方和急方的解釋則結合了藥物的氣味、性狀、毒性、劑型(丸、湯、散)以及病情的緩急程度,提供了具體的臨床應用依據。這些內容不僅是對傳統醫學基礎知識的繼承,更是結合張從正個人臨床經驗和理論體系的創新性闡述,為後世醫家理解方劑學提供了新的視角。

在「指風痹痿厥近世差玄說」一節中,張從正展現了他對當時醫學界診斷和治療上的誤區進行批判和糾正的精神。他指出風、痹、痿、厥這四種病證在《內經》中已有詳細論述,但「近世不讀《內經》者,指其差玄也」,常常將這些病證混淆,一概作風冷治療或單純補益,導致療效不佳。他明確區分了這四者的臨床表現和病機本源:風善行數變,多與風熱、肝木相關;痹由風濕寒合而為病;痿由火乘金所致;厥則從下起,或寒或熱。他嚴厲批評不察病源、見手足無力便作風治或補之的做法,強調風、暑、燥、濕、火、寒六氣皆可導致肢體病變,不能簡單歸為「風冷」。他對風證的詳細描述,包括其善行數變的特點、與肝木的關聯、發病的時間規律以及脈象(弦而有力),都體現了他細緻入微的辨證能力,並以此為基礎警告切不可對風熱證妄用熱藥。這部分內容反映了張從正注重病因病機的分析,反對泥古不化或膠柱鼓瑟的治療方式,體現了其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儘管《儒門事親》內容豐富,論述精闢,但其過於強調汗、吐、下三法,甚至提出「汗、下、吐三法賅盡治病」的觀點,不免顯得偏頗。正如前述序言所指出,天下之病未必盡實,偏於瀉可能傷虛;未必盡虛,偏於補可能助實。雖然張從正在書中也強調要「審其病之輕重」,但整體學術傾向確實以攻邪為主,對於虛證、久病、慢性病等需要長期調養或補益的情況,其學說的適用性可能受到限制。這也是後世醫家對張從正學術的常見評論。然而,正是這種鮮明的學術主張,構成了金元時期攻下學派的獨特貢獻,為中醫臨床提供了另一種重要的治療思路。

除了具體的治病之法,《儒門事親》也強調醫者的職責不僅在於治病,更在於教人養生。書中提出的養生之道,如「戒暴飲暴食,戒房事過度,戒情志不遂,戒過度勞累,戒不良嗜好」,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這體現了中醫「治未病」的思想,以及醫者作為健康指導者的角色。

總而言之,《儒門事親》是張從正集其一生醫學經驗和理論思考而成的一部重要著作。它系統闡述了以汗、吐、下三法為核心的攻邪學說,批判了當時醫學界的一些誤區,並提供了大量的臨床實踐經驗和詳細的方劑應用指導。雖然其過於強調攻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其對邪氣致病的深入認識、對排邪方法的高度重視、對臨床辨證的細緻入微以及對養生防病的關注,都使其成為金元醫學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獻,對後世醫家認識疾病、確立治則、指導臨床具有重要的啟發和借鑑意義。透過這部著作,我們可以窺見金元時期醫家勇於創新、各立學派的學術風貌,以及他們為解除病痛、促進健康所付出的不懈努力。現今,《儒門事親》有多種刻本和排印本流傳於世,持續為中醫學的發展提供滋養。


新刻《儒門事親》序

重刊《儒門事親》序

《儒門事親》後序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一 (6)

卷一 (7)

卷一 (8)

卷一 (9)

卷一 (10)

卷一 (11)

卷一 (12)

卷一 (13)

卷一 (14)

卷一 (15)

卷一 (16)

卷一 (17)

卷一 (18)

卷一 (19)

卷一 (20)

卷一 (21)

卷二 (1)

卷二 (2)

卷二 (3)

卷二 (4)

卷二 (5)

卷二 (6)

卷二 (7)

卷二 (8)

卷二 (9)

卷二 (10)

卷二 (11)

卷二 (12)

卷二 (13)

卷二 (14)

卷二 (15)

卷二 (16)

卷二 (17)

卷二 (18)

卷二 (19)

卷二 (20)

卷二 (21)

卷二 (22)

卷二 (23)

卷三 (1)

卷三 (2)

卷三 (3)

卷三 (4)

卷三 (5)

卷三 (6)

卷三 (7)

卷三 (8)

卷三 (9)

卷三 (10)

卷三 (11)

卷三 (12)

卷三 (13)

卷三 (14)

卷三 (15)

卷三 (16)

卷三 (17)

卷三 (18)

卷三 (19)

卷三 (20)

卷四 (1)

卷四 (2)

卷四 (3)

卷四 (4)

卷四 (5)

卷四 (6)

卷四 (7)

卷四 (8)

卷四 (9)

卷四 (10)

卷五 (1)

卷五 (2)

卷五 (3)

卷五 (4)

卷五 (5)

卷五 (6)

卷五 (7)

卷五 (8)

卷六 (1)

卷六 (2)

卷六 (3)

卷六 (4)

卷六 (5)

卷六 (6)

卷六 (7)

卷六 (8)

卷六 (9)

卷六 (10)

卷六 (11)

卷六 (12)

卷六 (13)

卷六 (14)

卷六 (15)

卷六 (16)

卷六 (17)

卷六 (18)

卷六 (19)

卷六 (20)

卷六 (21)

卷七 (1)

卷七 (2)

卷七 (3)

卷七 (4)

卷七 (5)

卷七 (6)

卷七 (7)

卷七 (8)

卷七 (9)

卷八 (1)

卷八 (2)

卷八 (3)

卷八 (4)

卷九 (1)

卷九 (2)

卷九 (3)

卷九 (4)

卷十 (1)

卷十 (2)

卷十 (3)

卷十 (4)

卷十 (5)

卷十 (6)

卷十 (7)

卷十一 (1)

卷十一 (2)

卷十一 (3)

卷十一 (4)

卷十一 (5)

卷十一 (6)

卷十一 (7)

卷十一 (8)

卷十一 (9)

卷十一 (10)

卷十一 (11)

卷十一 (12)

卷十一 (13)

卷十二 (1)

卷十二 (2)

卷十二 (3)

卷十二 (4)

卷十二 (5)

卷十二 (6)

卷十三 (1)

卷十三 (2)

卷十三 (3)

卷十三 (4)

卷十三 (5)

卷十三 (6)

卷十三 (7)

卷十四 (1)

卷十四 (2)

卷十四 (3)

卷十四 (4)

卷十四 (5)

卷十五 (1)

卷十五 (2)

卷十五 (3)

卷十五 (4)

卷十五 (5)

卷十五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