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門事親》~ 卷二 (8)
卷二 (8)
1. 五虛五實攻補懸絕法二十
虛者補之,實者瀉之,雖三尺之童,皆知之矣。至於五實五虛,豈可以泛泛虛實用藥哉?《內經》明言其狀,如俗工不識何?此二證所以見殺於委靡之手也。坐視人之死,猶相誇曰:「吾藥穩。」以誑病家。天下士大夫亦誠以為然,以誑天下後世,豈不怪哉!夫一身猶一國也。
如尋邑百萬圍昆陽,此五實證也,故蕭王親犯中原而篤戰。如河內飢,而又經火災,此五虛證也,故汲黯不避矯詔而發倉。此可與達權知變者論,不可與貪常嗜瑣者說也。故曰:庸人誤天下,庸工誤病人,正一理也。
《內經》曰:五實者死,五虛者亦死。夫五實者,謂五臟皆實也;五虛者,謂五臟皆虛也。腑病為陽,易治而鮮死;臟病為陰,難治而多死。《經》明言: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悶瞀者,五實也。脈盛為心,皮熱為肺,腹脹為脾,前後不通為腎,悶瞀為肝,五臟皆實之證也。
白話文:
古人醫學原則是「虛者補之,實者瀉之」,這句話簡潔地概括了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即使是小孩子也能理解。然而,真正的挑戰在於區分和應對「五實五虛」的情況。《內經》詳細地描述了這兩種狀態,但許多醫生卻無法正確辨認,這也是為什麼一些治療失敗的原因。如果醫生只是簡單地使用「虛」或「實」作為治療標準,他們很可能會失敗。因此,醫生必須具備靈活的判斷力和變通能力來應對不同的病情。
例如,當面臨一個城市被包圍的危機,這就是「五實」的症狀,因此蕭王親自帶領軍隊去解救。而當遇到河內饑荒加上大火災的情況,這是「五虛」的症狀,所以汲黯無畏於詐偽的命令而開倉濟民。這些例子適合有智慧且能應對變化的醫生進行討論,而不是那些固步自封、沈迷於日常瑣事的醫生。
《內經》進一步解釋說,「五實」代表五臟都處於實熱狀態,而「五虛」則代表五臟都處於虛弱狀態。胃腸疾病通常較為容易治療,而五臟疾病則較為困難,且死亡率更高。《內經》指出,脈搏強大、皮膚發熱、腹部脹滿、排泄不暢、頭腦混亂,這都是「五實」的徵兆。脈搏強大表示心臟的問題,皮膚發熱表示肺部的問題,腹部脹滿表示脾臟的問題,排泄不暢表示腎臟的問題,頭腦混亂表示肝臟的問題,這都是五臟實熱的症狀。
五虛者反是:脈細,皮寒,氣少,瀉利前後,飲食不入者,五虛也。脈細為心,皮寒為肺,氣少為肝,泄利前後為腎,飲食不入為脾,此五臟皆虛之證也。夫五實為五臟俱太過,五虛為五臟俱不及。《內經》言此二證皆死,非謂必死也,謂不救則死,救之不得其道,亦死也。
其下復言:將粥入胃則虛者活,身汗後利則實者活,此兩證自是前二證之治法也。後人不知是治法,只作辨驗生死之斷句,直謂病人有此則生,無此則死。虛者聽其漿粥自入胃,實者聽其自汗自利,便委之死地,豈不謬哉?夫漿粥入胃而不注泄,則胃氣和,胃氣和則五虛皆實也,是以生也;汗以泄其表,利以泄其里,並泄則上下通,上下通則五實皆啟矣,是以生也。此二證異常,卻不宜用。
白話文:
五虛者反是:
五虛是指脈搏細弱,皮膚冰冷,氣息微弱,前後腹瀉,飲食不進。這五個症狀代表著心、肺、肝、腎、脾五臟皆虛弱。
- 脈細為心:脈搏細弱代表心臟虛弱。
- 皮寒為肺:皮膚冰冷代表肺氣虛弱。
- 氣少為肝:氣息微弱代表肝氣不足。
- 泄利前後為腎:前後腹瀉代表腎氣虛弱。
- 飲食不入為脾:飲食不進代表脾胃虛弱。
五實是指五臟俱太過,五虛是指五臟俱不及。《內經》提到這兩種狀態都可能導致死亡,但這並不代表一定會死。意思是如果不及時治療就會死亡,即使治療,如果方法不當也會導致死亡。
其下復言:
文中接著說道,將稀粥送入胃中可以救活五虛之人,身體出汗後腹瀉可以救活五實之人。這兩種方法正是治療五虛五實的有效方法。
然而後人卻不明白這是治療方法,只是把這些症狀當作辨別生死的方法。他們認為病人出現這些症狀就會活,沒有這些症狀就會死。他們讓五虛病人任由稀粥進入胃中,讓五實病人任由出汗腹瀉,最終導致病人死亡。這種做法實在是錯誤的。
稀粥進入胃中而不瀉出,表示胃氣和諧,胃氣和諧則五虛皆可轉實,所以能活。出汗可以泄除體表之熱,腹瀉可以泄除腹內之濕,上下通暢則五實皆可減弱,所以能活。
這兩種方法雖然有效,但並非所有情況都適合使用。醫生應該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來選擇治療方法,不可一概而論。
班氏所謂有病不服藥之言,蓋其病大且篤故也。
余向日從軍於江淮之上。一舟子病,予診之,乃五實也。余自幼讀醫經,嘗記此五實之證,竟未之遇也。既見其人,竊私料之,此不可以常法治,乃可大作劑而下之。殊不動搖,計竭智窮,無如之何。忽憶桃花萼丸,頓下七、八十丸,連瀉二百餘行,與前藥相兼而下,其人昏困,數日方已。
蓋大疾之已去,自然臥憩,不如此,則病氣無由衰也。徐以調和胃氣之藥,饘粥日加,自爾平復。
又嘗過鳴鹿邸中,聞有人呻吟聲息,瘦削痿然無力。余視之,乃五虛也,余急以聖散子,二服作一服。此證非三錢、二錢可塞也。續以胃風湯、五苓散等藥,各大作劑,使頓服,注瀉方止,而漿粥入胃,不數日,而其人起矣。
白話文:
古人說有病不吃藥,是因為病情嚴重而確切。我以前在江淮一帶從軍時,船上有一個人生病,我診斷他患了五實。我從小就讀醫書,曾記下五實的症狀,但從未遇到過。見到病人後,我私下判斷,這病不能用常規方法治療,應該用大劑量藥物瀉下。但我思來想去,束手無策。突然想起桃花萼丸,立刻服用七、八十粒,連瀉二百多行,配合之前的藥物一起瀉下,病人昏昏沉沉,過了幾天才恢復。
這是因為大病已經排除,自然要臥床休息,否則病氣無處消散。之後,我用調理胃氣的藥物,逐漸增加稀粥,病人就痊癒了。
我還曾去鳴鹿邸,聽到有人呻吟,瘦弱無力,我一看,是五虛。我立刻用聖散子,兩服當一服。這個病症不是三錢、二錢藥物就能治好的。接著又用胃風湯、五苓散等藥,加大劑量,讓病人一次服用,瀉下停止後,再喝粥,沒過幾天,病人就站起來了。
故五虛之受,不加峻塞,不可得而實也。彼庸工治此二證,草草補瀉,如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竟無成功,反曰:虛者不可補,實者不可瀉。此何語也?籲!不虛者強補,不實者強攻,此自是庸工不識虛實之罪也。豈有虛者不可補,實者不可泄之理哉?予他日又思之:五實證,汗、下、吐三法俱行更快;五虛證,一補足矣!今人見五實證,猶有塞之者,見五虛證,雖補之而非其藥。
本當生者,反鈍滯遷延,竟至於死耳!夫聖散子有乾薑,尋常瀉利勿用,各有標本;胃風、五苓有桂,所以溫經散表,而分水道。聖散子之澀燥,胃風、五苓之能分,皆辛熱辛溫之劑也,俗工往往聚訕,以予好用寒涼,然予豈不用溫補?但不遇可用之證也。譊譊謗喙。咸欲誇己以標名,從誰斷之?悲夫!
白話文:
所以五虛症,不能用峻猛的藥物去塞,是無法真正治好的。那些庸醫治療這兩種病症,草草地補瀉,就像用一杯水去救一車薪的火一樣,根本不可能成功,反而還說:「虛症不能補,實症不能瀉。」這是什麼話?唉!不虛的人強行補,不實的人強行攻,這正是庸醫不識虛實的罪過。怎麼會有虛症不能補,實症不能瀉的道理呢?我後來又想:五實症,用汗、下、吐三法一起治療最快;五虛症,只要補一補就夠了!現在的人看到五實症,還有人用塞的方法;看到五虛症,雖然補了,但藥物卻不對。
本該活著的人,反而被鈍滯拖延,最終導致死亡。那些聖散子裡有乾薑,平常瀉利時不用它,各有針對的病症;胃風、五苓散裡有桂枝,所以能溫經散表,並分開水道。聖散子中的澀燥之性,胃風、五苓散的利水之性,都是辛熱辛溫的藥物,那些庸醫總愛嘲笑我,說我常用寒涼藥,然而我難道不用溫補藥嗎?只是還沒遇到需要用溫補藥的病症而已。那些人滿口胡言亂語,都想要誇耀自己,用標新立異的名稱來吸引人,誰能判斷他們對錯呢?可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