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門事親》~ 卷三 (1)
卷三 (1)
1. 喉舌緩急砭藥不同解二十一
咽與喉,會厭與舌,此四者,同在一門,而其用各異。喉以候氣,故喉氣通於天;咽以咽物,故嚥氣通於地;會厭與喉,上下以司開合,食下則吸而掩,氣上則呼而出,是以舌抵上齶,則會厭能閉其咽矣。四者相交為用,闕一則飲食廢而死矣!此四者,乃氣與食出入之門戶最急之處。
故《難經》言「七衝門」。而會厭之下為吸門,及其為病也,一言可了。一言者何?曰火。《內經》曰: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王太僕注云:一陰者,手少陰君火,心主之脈氣也;手少陽相火,三焦之脈氣也。二火皆主脈,並絡於喉。氣熱則內結,結甚則腫脹,腫脹甚則痹,痹甚而不通則死矣!
白話文:
咽喉與舌會厭:飲食與呼吸之門戶
咽喉、會厭與舌,這四者皆位於同一通道,但功能各不相同。喉嚨負責呼吸,因此喉氣與天相通;咽喉負責吞咽,因此嚥氣與地相通。會厭與喉嚨上下合作,負責開合功能。吞咽時,會厭向下蓋住咽喉,阻止食物進入氣管;呼氣時,會厭向上打開,讓氣體排出。舌頭抵住上顎時,會厭就能順利閉合咽喉。
這四者互相配合,缺一不可。一旦其中一者失常,就會導致飲食無法正常進食,最終走向死亡!這四者是氣體與食物進出人體的門戶,是至關重要的部位。
《難經》中提到「七衝門」,而會厭下方就是吸氣的門戶,一旦出現病變,只需一個詞就能概括:火。
《內經》記載:「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王太僕注釋道:一陰指的是手少陰君火,屬於心臟主宰的脈氣;手少陽相火,屬於三焦的脈氣。這兩種火皆主宰脈絡,並連接到喉嚨。氣血過熱就會在喉嚨處凝結,凝結嚴重就導致腫脹,腫脹加劇就會出現喉痹,喉痹嚴重到無法通氣就會死亡!
夫足少陰,循喉嚨,挾舌本,少陰上挾咽。此二者,誠是也。至於足陽明,下人迎,循喉嚨;足太陰,挾咽連舌本;手太陽,循咽下膈;足厥陰,循喉嚨之後。此數經皆言咽喉,獨少陽不言咽喉。而《內經》言「一陰一陽,謂之喉痹。」何也?蓋人讀十二經,多不讀《靈樞經》中經別第十一篇,具載十二經之正。
其文云:足少陽之正,繞脾入毛際,合於厥陰,別者入季脅間,循胸裡屬膽,散之,上肝貫心,以上挾咽,出頤頜,散於面,系目系,合少陽於外眥也,又手心主之正,別下淵腋三寸,入胸中,別屬三焦,出循喉嚨,出耳後,合少陽完骨之下,是手少陽三焦之氣,與手心主少陰之氣相合,而行於喉嚨也。推十二經,惟足太陽別項下,其餘皆湊於喉嚨。
白話文:
足少陰經脈沿著喉嚨,環繞舌根,向上夾住咽喉。這兩個經脈的確是如此。而足陽明經脈則向下連接人迎穴,沿著喉嚨;足太陰經脈則夾著咽喉,連接著舌根;手太陽經脈則沿著咽喉向下連接膈肌;足厥陰經脈則沿著喉嚨後方。這幾條經脈都與咽喉有關,唯獨少陽經脈不提咽喉。然而,《內經》卻說「一陰一陽,謂之喉痹」,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很多人讀十二經脈,卻不讀《靈樞經》中經別篇第十一篇,裡面詳細記載了十二經脈的走向。
這篇經文中提到,足少陽經脈的正經,繞過脾臟進入毛髮邊緣,與厥陰經脈相合,分支進入季脅之間,沿著胸腔內部連接膽囊,散開後向上連接肝臟,貫穿心臟,向上夾住咽喉,從下巴和腮部出來,散佈到面部,連接著眼睛,與少陽經脈在眼角外側相合。另外,手心主經脈的正經,分支向下從腋窩下三寸進入胸腔,分支連接著三焦經脈,出來後沿著喉嚨,從耳後出來,與少陽經脈在完骨下方相合。也就是說,手少陽三焦經脈之氣,與手心主少陰經脈之氣相合,共同流經喉嚨。總結十二經脈,只有足太陽經脈別行於頸項下方,其他經脈都匯聚於喉嚨。
然《內經》何為獨言一陰一陽結為喉痹?蓋君相二火獨勝,則熱結正絡,故痛且速也。
余謂一言可了者,火是也。故十二經中,言嗌乾嗌痛,咽腫頷腫,舌本強,皆君火為之也。唯喉痹急速,相火之所為也。夫君火者,猶人火也;相火者,猶龍火也。人火焚木其勢緩,龍火焚木其勢速。《內經》之言喉痹,則咽與舌在其間耳。以其病同是火,故不分也。後之醫者,各詳其狀,強立八名,曰單乳蛾、雙乳蛾、單閉喉、子舌脹、木舌脹、纏喉風、走馬喉閉。熱氣上行,結薄於喉之兩旁,近外腫作,以其形似,是謂乳蛾。
一為單,二為雙也。其比乳蛾差小者,名閉喉。熱結於舌下,復生一小舌子,名曰子舌脹。熱結於舌中,舌為之腫,名曰木舌脹。木者,強而不柔和也。熱結於咽,項腫繞於外,且麻且癢,腫而大者,名曰纏喉風。喉痹暴發暴死者,名走馬喉痹。此八種之名雖詳,若不歸之火,則相去遠矣。
白話文:
但是《內經》為什麼只說一陰一陽結合導致喉痹呢?因為君火和相火這兩種火氣過盛,就會導致熱氣結聚在正經脈絡,所以疼痛而且迅速。
我認為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那就是火氣。十二經脈中,提到咽喉乾燥疼痛、咽喉腫脹、頷部腫脹、舌根僵硬,都是君火導致的。只有喉痹發病迅速,是相火造成的。君火就像人火,相火就像龍火。人火燒木頭速度緩慢,龍火燒木頭速度很快。《內經》所說的喉痹,是指咽喉和舌頭之間的病症。因為它們都是火氣導致的,所以沒有區分。後來的醫生根據病症的不同,分別命名為單乳蛾、雙乳蛾、單閉喉、子舌脹、木舌脹、纏喉風、走馬喉閉。熱氣上行,在喉嚨兩側表層結聚,靠近外側腫脹,因為形狀相似,所以叫做乳蛾。
一個叫單,兩個叫雙。比乳蛾小的,叫做閉喉。熱氣結聚在舌頭下方,又長出一個小舌頭,叫做子舌脹。熱氣結聚在舌頭中間,舌頭因此腫脹,叫做木舌脹。木是指堅硬而不柔軟。熱氣結聚在咽喉,脖子腫脹繞到外側,而且麻癢,腫脹很大,叫做纏喉風。喉痹突然發作,突然死亡的,叫做走馬喉閉。這八種名稱雖然詳細,但如果沒有歸納到火氣,那就相差甚遠了。
其微者可以咸軟之,而大者以辛散之。今之醫者,皆有其藥也,如薄荷、烏頭、殭蠶、白礬、朴硝、銅綠之類也。至於走馬喉痹,何待此乎?其生死人,反掌之間耳!其最不誤人者,無如砭針出血,血出則病已。《易》曰:血去惕出,良以此夫。昔余以治一婦人木舌脹,其舌滿口,諸藥不愈,余以䤵針小而銳者砭之,五、七度,腫減,三日方平。計所出血,幾至盈斗。
又治一男子纏喉風腫,表裡皆作,藥不能下,余以涼藥灌於鼻中,下十餘行,外以拔毒散敷之,陽起石燒赤,與伏龍肝各等分細末,每日以新水掃百遍,三日熱始退,腫始消。又嘗治一貴婦喉痹,蓋龍火也,雖用涼藥而不可使冷服,為龍火宜以火逐之。人火者,烹飪之火是也。
白話文:
輕微的病症可以用鹹軟的藥物治療,嚴重的病症則要用辛散的藥物治療。現在的醫生,都有各自的藥物,例如薄荷、烏頭、殭蠶、白礬、朴硝、銅綠等等。至於走馬喉痹這種病症,何必用這些藥物呢?生死只在一瞬間,用砭針放血才是最不誤人的方法,放血之後病就好了。《易經》說:「血去惕出」,正是這個道理。我曾經治療一位婦人木舌脹,她的舌頭塞滿了整個嘴巴,各種藥物都治不好,我用細而尖的砭針刺她,五、七次之後腫塊就減小了,三天后就完全平復了。估計放出的血,幾乎裝滿了一斗。
我又治療一位男子纏喉風腫,內外都發作,藥物無法治癒,我用涼藥灌入他的鼻中,流出十多行鼻涕,外敷拔毒散,用陽起石燒紅,與伏龍肝一起研磨成細末,每天用新鮮水塗抹一百遍,三天後熱退腫消。還有一次,我治療一位貴婦喉痹,是屬於龍火引起的,雖然要用涼藥,但不能讓她服用冷的藥物,因為龍火要用火來驅除。人體的火,就是烹飪的火。
乃使曝於烈日之中,登於高堂之上,令侍婢攜火爐,坐藥銚於上,使藥常極熱,不至大沸,通口時時呷之,百餘次,龍火自散。此法以熱行寒,不為熱病扞格故也。大抵治喉痹,用針出血,最為上策。但人畏針,委曲旁求,瞬息喪命。凡用針而有針創者,宜搗生薑一塊,調以熱白湯,時時呷之,則創口易合。
《銅人》中亦有灸法,然痛微者可用,病速者,恐遲則殺人。故治喉痹之火,與救火同,不容少待。《內經》:火鬱發之。發,謂發汗。然喉咽中,豈能發汗。故出血者,乃發汗之一端也。後之君子,毋執小方,而曰吾藥不動臟腑,又妙於出血,若幸遇小疾而獲功,不幸遇大病而死矣!毋遺後悔可矣!
白話文:
要讓藥材在烈日下曝曬,並放置於高處,請侍女拿著火爐,將藥材放在火爐上,讓藥材保持溫熱,避免沸騰,經常品嚐,上百次,龍火(一種草藥)自然散去。這方法利用熱氣來治療寒冷病症,不會因為熱病而被阻礙。大體來說,治療喉頭炎,針灸拔血是最優先的方法。但人們害怕針灸,尋找其他途徑,卻在瞬間喪失生命。凡使用針灸而有針傷時,應將生薑搗碎,調和熱水,經常品嚐,這樣可以促進傷口癒合。
《銅人》一書中也有灸法,對於輕微疼痛的患者可用,對於病情迅速惡化的患者,拖延可能導致死亡。因此,治療喉頭炎的火療,就像救火一樣,不容許稍作等待。《內經》提到,火積聚需要發散,發散是指出汗。然而,喉頭咽喉中,怎麼可能出汗。所以,拔血是發汗的一種方式。後世的君子們,不要執著於小道方術,以為我的藥物不會影響五臟六腑,又精妙於拔血。如果幸運遇到小病而獲得療效,不幸遇到大病卻死亡了!不要留下後悔就好了!
2. 五積六聚治同郁斷二十二
先賢說五積六聚甚明,惟治法獨隱。其言五積曰: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已,令人發咳逆㾬瘧,連歲不已者是也;心之積,名曰伏梁,起於臍,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已,令人病煩心;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大如覆盤,久不已,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俗呼為食勞黃也;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大如覆杯,久不愈,令人灑淅寒熱,喘嗽,發肺癰;腎之積,名曰賁豚,發於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氣。此五積之狀,前賢言之,豈不分明。
遍訪醫門,人人能道。
白話文:
古人說五積六聚的病症描述十分清楚,但治療方法卻隱晦難懂。他們所說的五積是指:
- 肝積,又稱肥氣,位於左脅下,形狀像覆蓋著杯子的東西,有頭有腳,長期不癒,會導致人咳嗽、嘔逆、寒熱發作,連續多年不愈。
- 心積,又稱伏梁,起於肚臍,大小像手臂,向上延伸到心臟下方,長期不癒,會讓人感到煩躁不安,心神不寧。
- 脾積,又稱痞氣,位於胃脘,大小像覆蓋著盤子的東西,長期不癒,會導致人四肢無力,皮膚發黃,吃進去的食物無法轉化為營養,俗稱食勞黃。
- 肺積,又稱息賁,位於右脅下,大小像覆蓋著杯子的東西,久治不愈,會讓人感到寒熱交替、氣喘咳嗽、甚至發展成肺癰。
- 腎積,又稱賁豚,起於小腹,向上延伸到心臟下方,形狀像小豬一樣,有時上浮有時下沉,長期不癒,會導致人氣喘、骨頭軟弱無力、呼吸困難。
這些五積的病症,古人已經說得十分清楚,難道不顯而易見嗎?
如今走遍醫學界,每個人都能講解這些病症。
及問治法,不過三稜、廣朮、乾漆、硇砂、陳皮、礞石、巴豆之類。復有不明標本者,又從而補之。豈有病積之人,大邪不出,而可以補之乎。至於世之磨積取積之藥,余初學醫時,亦曾用之,知其不效,遂為改轍。因考《內經》,驟然大悟。《內經》曰:木鬱則達之,火鬱發之,土鬱奪之,金鬱泄之,水鬱折之。
王太僕曰:達謂吐,發謂汗,奪謂下,泄為利小便,折謂折其沖逆。
白話文:
治療方法,不過三稜、廣朮、乾漆、硇砂、陳皮、礞石、巴豆等藥。有些藥物標本不明,再依此補充。怎麼可能有積病的人,邪氣沒有排出,卻可以用補藥呢?至於世間那些磨積、取積的藥物,我初學醫時也曾使用過,知道它沒有效果,便改弦易轍。後來研究《內經》,突然頓悟。《內經》說:木氣鬱結就用發散的方法,火氣鬱結就用發汗的方法,土氣鬱結就用攻下的方法,金氣鬱結就用利尿的方法,水氣鬱結就用折衝的方法。
王太僕說:發散就是吐,發汗就是汗,攻下就是下,利尿就是利小便,折衝就是折除其沖逆。
此五者,五運為司天所制,故立此五法,與五積若不相似然。蓋五積者,因受勝己之邪,而傳於己之所勝,適當旺時,拒而不受,復還於勝己者,勝己者不肯受,因留結為積,故肝之積。得於季夏戊巳日;心之積,得於秋庚辛日;脾之積,得於冬壬癸日;肺之積,得於春甲乙日;腎之積,得於夏丙丁日。此皆抑鬱不伸而受其邪也。
豈待司天克運,然後為之郁哉?且積之成也,或因暴怒、喜、悲、思、恐之氣,或傷酸、苦、甘、辛、咸之食,或停溫、涼、熱、寒之飲,或受風、暑、燥、寒、火、濕之邪。其初甚微,可呼吸按導方寸大而去之。不幸而遇庸醫,強補而留之,留而不去,遂成五積。
白話文:
這五種積聚,是由五運所主宰的司天之氣控制的,因此設立這五種方法,雖然和五積的形成原因不完全相同,但有其關聯。因為五積的產生,是因人體受到勝己的邪氣侵襲,而傳遞到自己所勝的臟腑。當該臟腑正處於旺盛時期,抵抗力強,不接受邪氣,邪氣便返回到勝己的臟腑,而勝己的臟腑也不願接受邪氣,於是邪氣停留在體內,逐漸形成積聚,例如肝之積,就是在季夏戊巳日形成;心之積,是在秋庚辛日形成;脾之積,是在冬壬癸日形成;肺之積,是在春甲乙日形成;腎之積,是在夏丙丁日形成。這些積聚都是因為人體受到壓抑,無法舒展而受到邪氣侵襲造成的。
難道一定要等到司天之氣剋制運氣,才會形成積聚嗎?其實積聚的形成,可能因為暴怒、喜悅、悲傷、思念、恐懼等情緒,或者食用酸、苦、甘、辛、鹹等口味的食物,或者飲用溫、涼、熱、寒等溫度不同的飲料,或者受到風、暑、燥、寒、火、濕等邪氣的侵襲而引起。一開始積聚的程度很輕微,只要透過呼吸、按導等方法,就能將它消除。不幸的是,如果遇到庸醫,強行補益反而會讓積聚留在體內,積聚無法消除,就會形成五積。
夫肥氣者,不獨氣有餘也,其中亦有血矣。蓋肝藏血故也。伏梁者,火之郁也,以熱藥散之則益甚,以火灸之,則彌聚。況伏梁證有二,名同而實異,不可不詳焉。其一伏梁,上下左右皆有根,在腸胃之外,有大膿血,此伏梁義同肚癰;其一伏梁,身體髀股胻皆腫,環臍而痛,是為風根,不可動,動則為水溺澀之病。此二者,《內經》雖言不可動,止謂不可大下,非謂全不可下,恐病去而有害痞氣者。
舉世皆言寒則痞,《內經》以為濕則痞。雖因飲冷而得,其陽氣為濕所蓄,以熱攻之則不散,以寒攻之,則濕去而寒退矣。
息賁者,喘息憤而上行也。此舊說也。余以謂賁者,賁門也。手太陰之筋,結胸裡而貫賁,入賁,下抵季脅,其病支轉筋,痛甚則成息賁。手心主結於臂,其病胸痛息賁。又云:肺下則居賁迫,肝善脅下痛,肝高則上支賁,兩脅悗為息賁。若是言之,是積氣於賁而不散。
白話文:
肥胖不只是氣太多,裡面也包含著血,因為肝臟主藏血。伏梁是火氣鬱結,用熱藥散之反而會更嚴重,用火灸也只會讓它更聚集。而且伏梁證有兩種,名稱相同但實際不同,不可不注意。一種伏梁,上下左右都有根,在腸胃之外,有大量膿血,這和肚癰的病理是一樣的;另一種伏梁,身體、大腿、小腿都腫,繞著肚臍痛,這是風根,不能動,動了就會變成水腫、小便澀的病。這兩種病,《內經》雖然說不能動,指的是不能大瀉,不是完全不能動,擔心病好了卻留下痞氣。
大家都說寒冷會導致痞病,《內經》認為濕氣也會導致痞病。雖然是因為喝冷飲而得病,但陽氣被濕氣阻滯,用熱藥攻治就不會散去,用寒藥攻治,濕氣去除,寒氣也退去了。
息賁,是喘息氣急向上衝的意思。這是舊的說法。我認為賁是指賁門。手太陰經的筋絡,在胸腔內部交匯,穿過賁門,向下到達季肋,如果這條經絡生病,就會發生筋攣、疼痛,嚴重就會變成息賁。手心主結於臂,生病就會導致胸痛、息賁。另外,肺向下就會壓迫賁門,肝臟容易導致脅下疼痛,肝臟氣向上就會影響賁門,兩肋疼痛就會變成息賁。這樣說來,息賁就是氣積聚在賁門,不能散開。
此《靈樞》說五臟處,言此賁自是多,故予發之。賁豚者,賁與奔同。《銅人》言或因讀書得之,未必皆然也。腎主骨,此積最深難療,大忌吐湧,以其在下,止宜下之。故予嘗以獨聖散吐肥氣,揃以木架,必燠室中吐兼汗也。肝之積,便言風也,吐出數升,後必有血一、二滴,勿疑,病當然也。
續以磨積之藥調之。嘗治伏梁,先以茶調散吐之兼汗,以禹功、導水奪之,繼之以降火之藥調之。又嘗治痞氣,萬舉萬全,先以瓜蒂散,吐其酸苦黃膠腥腐之物三、二升,次以導水、禹功,下二、三十行,末以五苓淡劑等藥調之。又嘗治息賁,用瓜蒂散,不計四時,置之燠室中,更以火一爐,以助其汗,吐、汗二法齊行。此病不可逗留,久則傷人。
白話文:
《靈樞》提到五臟的位置,說這個賁症很常見,所以要治它。賁豚,賁和奔同義。《銅人》說讀書也可能導致此症,但並非絕對。腎主骨,這個積聚最深,難以治療,嚴禁吐瀉,因為它在下,只適合用下瀉的方法。我曾經用獨聖散吐出肥氣,用木架固定患者,一定在溫暖的房間裡吐瀉兼出汗。肝臟的積聚,就說是風,吐出幾升後,一定會有幾滴血,不要懷疑,這是正常的現象。
接著用磨積藥調養。我曾經治療伏梁,先用茶調散吐瀉兼出汗,用禹功、導水引導排泄,然後用降火藥調養。又曾經治療痞氣,十拿九穩,先用瓜蒂散吐出酸苦黃膠腥腐之物,然後用導水、禹功,排泄二、三十行,最後用五苓淡劑等藥調養。又曾經治療息賁,用瓜蒂散,不論季節,放在溫暖的房間裡,用火爐輔助出汗,吐瀉、出汗兩種方法同時進行。這個病不可拖延,時間久了就會傷人。
又嘗治賁豚,以導水通經,三日一下之,一月十下,前後百行,次用治血化氣磨積之藥調之。此積雖不傷人,亦與人偕老。
若六聚之物,在腑屬陽而無形,亦無定法。故此而行之,何難之有?或言余之治積太峻。予曰:不然。積之在臟,如陳莖之在江河。且積之在臟,中間多著脂膜曲折之處,區臼之中;陳莖之在江河,不在中流,多在汀灣洄薄之地。遇江河之溢,一漂而去。積之在臟,理亦如之。
故予先以丸藥驅逐新受之食,使無梗塞。其碎著之積,已離而未下。次以散藥滿胃而下。橫江之筏,一壅而盡。設未盡者,以藥調之。惟堅積不可用此法,宜以漸除。《內經》曰:堅者削之。今人言塊癖是也。因述九積圖,附於篇末,以俟來哲,知余用心獨苦久矣,而世無知者。
白話文:
我曾經治療過一個叫做賁豚的病症,使用導水通經的藥物,讓患者三天排泄一次,一個月排泄十次,前後總共排泄了一百次。之後再用化血行氣、磨化積聚的藥物調養。這個積聚雖然不傷人,但也會隨著人體衰老而存在。
如果積聚是六聚之物,存在於屬於陽氣的腑臟,且無形無狀,就沒有固定的治療方法。既然如此,用這種方法治療,有什麼困難呢?有人說我治療積聚的方法太過急峻,我說不是這樣。積聚存在於臟腑,就像江河裡的陳腐水草一樣。而且積聚存在於臟腑,多在脂膜曲折的地方,就像區臼中的角落;陳腐水草存在於江河,不在中流,多在河邊淺灘回旋的地方。遇到江河泛濫,就會被沖走。積聚在臟腑,道理也一樣。
所以,我首先用丸藥驅逐新食,防止阻塞。那些已經沉積下來但還沒有排出的碎屑,接著用散藥充滿胃部,使其排出。就像橫渡江河的木筏,只要堵塞了,就會全部沉下去。如果沒有全部排出,就用藥物調養。只有堅硬的積聚不能用這種方法,需要慢慢消除。就像《內經》裡說的那樣:堅硬的要用削的方法。現在人們所說的塊癖就是這個道理。我繪製了九積圖,附在篇末,希望後世的賢明之人能明白我用心良苦,費盡心思,但世人卻無人知曉。
食積,酸心腹滿,大黃、牽牛之類,甚者礞石、巴豆。
酒積,目黃口乾,葛根、麥櫱之類,甚者甘遂、牽牛。
氣積,噫氣痞塞,木香、檳榔之類,甚者枳殼、牽牛。
涎積,咽如拽鋸,硃砂、膩粉之類,甚者瓜蒂、甘遂。
痰積,涕唾稠黏,半夏、南星之類,甚者瓜蒂、藜蘆。
白話文:
食物積在胃裡,會感到胃酸、肚子脹滿,可以用大黃、牽牛等藥物治療,嚴重時可以服用礞石、巴豆。
酒積在體內,會出現眼睛發黃、口乾舌燥,可以用葛根、麥櫱等藥物治療,嚴重時可以服用甘遂、牽牛。
氣積在胸腹,會出現打嗝、胸悶氣塞,可以用木香、檳榔等藥物治療,嚴重時可以服用枳殼、牽牛。
唾液積在喉嚨,會感到咽喉像被鋸子拉扯一樣,可以用硃砂、膩粉等藥物治療,嚴重時可以服用瓜蒂、甘遂。
痰積在體內,會出現鼻涕、唾液稠黏,可以用半夏、南星等藥物治療,嚴重時可以服用瓜蒂、藜蘆。
癖積,兩脅刺痛,三稜、廣朮之類,甚者甘遂、蠍梢。
水積,足脛脹滿,郁李、商陸之類,甚者甘遂、芫花。
血積,打撲肭瘀,產後不月,桃仁、地榆之類,甚者虻蟲、水蛭。
肉積,⿸疒贅瘤核癘,膩粉、白丁香,砭刺出血,甚者硇砂、信石。九積皆以氣為主,各據所屬之狀而對治之。今人總此諸藥,併為一方,曰:可治諸積,大謬也!吾無此病,焉用此藥?吾無彼病,焉用彼藥?十羊九牧,何所適從?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白話文:
如果身體出現癖積,也就是兩側肋骨刺痛,可以選用三稜、廣朮等藥物治療,嚴重者可用甘遂、蠍梢。
如果身體出現水積,也就是腳脛脹滿,可以用郁李、商陸等藥物治療,嚴重者可用甘遂、芫花。
如果身體出現血積,也就是因打撲受傷或產後惡露不淨而形成瘀血,可以用桃仁、地榆等藥物治療,嚴重者可用虻蟲、水蛭。
如果身體出現肉積,也就是長出贅瘤、核狀腫物或癘病,可以用膩粉、白丁香等藥物治療,並用砭石刺出血,嚴重者可用硇砂、信石。
九種積症都以氣為根本,要根據具體的症狀進行治療。有些人將所有藥物都放在一起,開出一種藥方,說可以治療所有積症,這完全是錯誤的!如果我不患某種積症,就沒有必要使用針對該病的藥物。十隻羊九隻被牧羊人驅趕,不知道該往哪走,不僅沒有幫助,反而會造成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