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門事親》~ 卷二 (3)
卷二 (3)
1. 凡在上者皆可吐式十四
夫吐者,人之所畏。且順而下之,尚猶不樂,況逆而上之,不說者多矣。然自胸以上,大滿大實,痰如膠粥,微丸微散,皆兒戲也,非吐病安能出?仲景之言曰:大法春宜吐。蓋春時陽氣在上,人氣與邪氣亦在上,故宜吐也。湧吐之藥,或丸或散,中病則止,不必盡劑,過則傷人。然則四時有急吐者,不必直待春時也。但仲景言其大法耳。
今人不得此法,遂廢而不行。試以名方所記者略數之:如仲景《傷寒論》中,以蔥根白豆豉湯,以吐頭痛;梔子厚朴湯,以吐懊憹;瓜蒂散,以吐傷寒六、七日,因下後腹滿無汗而喘者。如此三方,豈有殺人者乎?何今議予好湧者多也?又如孫氏《千金方》風論中數方,往往皆效。近代《本事方》中,稀涎散,吐膈實中滿、痰厥失音、牙關緊閉、如喪神守。
白話文:
嘔吐是人們最害怕的事,即使順著往下流,都讓人不舒服,何況逆著往上流,更是不願意見到的。但如果胸口以上脹滿,痰液像膠水一樣粘稠,或像丸子一樣,或像散沙一樣,這些都是小事,只有通過嘔吐才能解決。張仲景說:「春天最適合嘔吐。」因為春天陽氣上升,人體的氣和邪氣也都在上焦,所以適合用嘔吐的方法來治療。催吐的藥物,有丸劑也有散劑,對症下藥即可,不需要服用完所有藥物,過量就會傷人。因此,即使不是春天,遇到急需嘔吐的情况,也不必硬等到春天。仲景只是說春天最適合嘔吐而已。
現在的人不懂得這個道理,就棄之不用了。我們可以用一些有名的方劑來舉例:比如張仲景《傷寒論》中,用蔥白豆豉湯來治療頭痛,用梔子厚朴湯來治療煩躁,用瓜蒂散來治療傷寒病發六七天,腹滿無汗、呼吸困難。這三種方劑,哪有會致命的?為什麼現在很多人反對催吐呢?還有孫思邈的《千金方》中,風論篇裡很多方劑,都非常有效。近代的《本事方》中,稀涎散可以治療胸膈脹滿、痰厥失音、牙關緊閉、神志不清等病症。
《萬全方》以鬱金散吐頭痛、眩運、頭風、噁心、沐浴風。近代《普濟方》以吐風散、追風散,吐口噤不開、不省人事;以皂角散吐涎潮。《總錄》方中,以常山散吐瘧。孫尚方以三聖散吐發狂;神驗方吐舌不正;《補亡篇》以遠志去心,春分前服之,預吐瘟疫。此皆前人所用之藥也,皆有效者,何今之議予好湧者多也?
白話文:
《萬全方》裡用「鬱金散」來治療頭痛、頭昏眼花、偏頭痛、噁心、風寒感冒。近世的《普濟方》則用「吐風散」和「追風散」來治療口噤不開、昏迷不醒;用「皂角散」來治療流口水。
《總錄》方劑中,用「常山散」來治療瘧疾。孫尚方則用「三聖散」來治療狂躁;神驗方則用來治療舌頭歪斜;《補亡篇》則用「遠志」來清心火,在春分之前服用,可以預防瘟疫。
這些都是古人所使用的藥方,都有效驗,為何如今主張大量服用催吐藥的人卻如此之多呢?
惟《養生必用方》言:如吐其涎,令人跛躄。《校正方》已引風門中碧霞丹為證,予不須辨也。但《內經》明言:高者越之,然《名醫錄》中,惟見太倉公、華元化、徐文伯能明律用之,自余無聞,乃知此法廢之久矣。今予驟用於千載寂寥之後,宜其驚且駭也。惜乎黃帝、岐伯之書,伊摯、仲景之論,棄為閒物,縱有用者,指為山野無韻之人,豈不謬哉?予之用此吐法,非偶然也。曾見病之在上者,諸醫盡其技而不效。
余反思之,投以湧劑,少少用之,頗獲徵應。既久,乃廣訪多求,漸臻精妙,過則能止,少則能加。一吐之中,變態無窮,屢用屢驗,以至不疑。
白話文:
《養生必用方》中記載:「如果吐出涎液,會讓人跛行。」《校正方》已經引述風門中碧霞丹作為證據,我無需再辯解。但《內經》明確指出:「高的要超越它」,然而《名醫錄》中,只見太倉公、華元化、徐文伯能明白並運用此法則,自此之後無人再提,可知此法早已失傳已久。如今我突然在千載寂寥之後使用此法,自然會讓人感到驚訝和震驚。可惜的是,黃帝、岐伯的著作,伊摯、仲景的論述,都被當作閒物拋棄,即使有人使用,也被視為山野無韻之人,這實在是錯誤的。我使用這種吐法,并非偶然。曾經遇到過病情在上方的病人,眾多醫生都盡其所能卻無效。
我反思之後,用湧劑治療,少量使用,效果頗佳。時間久了,便廣泛收集資訊,不断学习,技艺漸漸精妙,過量時能止住,不足時能增加。一次吐法,變化無窮,屢試屢驗,以至毫無疑問。
故凡可吐,令條達者,非徒木鬱然。凡在上者,皆宜吐之。且仲景之論,胸上諸實郁,而痛不能愈,使人按之,及有涎唾,下痢十餘行,其脈沉遲,寸口脈微滑者,此可吐之,吐之則止。仲景所謂胸上諸實,按之及有涎唾者,皆邪氣在上也。《內經》曰:下痢,脈遲而滑者,內實也;寸口脈微滑者,上實也。
皆可吐之。王冰曰:上盛不已,吐而奪之。仲景曰:宿食在上脘,當吐之。又如宿飲酒積在上脘者,亦當吐之。在中脘者,當下而去之。仲景曰:病人手足厥冷,兩手脈乍結,以客氣在胸中,心下滿而煩,欲食不能食者,知病在胸中,當吐之。余嘗用吐方,皆是仲景方,用瓜蒂散,吐傷寒頭痛;用蔥根白豆豉湯,以吐雜病頭痛;或單瓜蒂名獨聖,加茶末少許,以吐痰飲食;加全蠍梢,以吐兩脅肋刺痛、濯濯水聲者。《內經》所謂「濕在上,以苦吐之」者,其是謂歟!
白話文:
所以凡是能吐的,能讓身體舒暢的,不只是單純的鬱結。凡是在上焦的病症,都適合用吐法。而且張仲景認為,胸上實證鬱結,疼痛難消,按壓有痰涎,下痢十餘次,脈沉遲,寸口脈微滑的,這些都可以用吐法治療,吐了就能止住。張仲景所說的胸上實證,按壓有痰涎,都是邪氣在上焦的表現。《內經》說:下痢,脈遲而滑的,是內實;寸口脈微滑的,是上實。
所以都可以用吐法。王冰說:上焦積聚過多,用吐法來去除。張仲景說:食物積滯在上脘,應該用吐法。同樣,酒積在在上脘,也應該用吐法。在中脘的,應該用下法去除。張仲景說:病人手足厥冷,兩手脈時而緊縮,是因為客氣在胸中,心下滿悶,想吃卻吃不下,知道病症在胸中,應該用吐法治療。我經常使用吐法,都是張仲景的方子,用瓜蒂散治療傷寒頭痛;用蔥根白豆豉湯治療各種頭痛;單用瓜蒂名獨聖,加一點茶末,治療痰飲積滯;加全蠍梢,治療兩脅肋刺痛、像水聲一樣的症狀。《內經》說:「濕在上,用苦味藥吐之」,說的應該就是這個道理吧!
今人亦有竊予之法者,然終非口授,或中或否,或湧而不能出,或出而不能止。豈知上湧之法,名曰撩痰。「撩」之一字,自有擒縱卷舒。頃有一工,吐陳下一婦人,半月不止,涎至數斗,命懸須臾,倉皇失計,求予解之。予使煎麝香湯,下咽立止。或問:麝香何能止吐?予謂之曰:瓜苗聞麝香即死。
吐者,瓜蒂也,所以立解。如藜蘆吐者不止,以蔥白湯解之;以石藥吐者不止,以甘草、貫眾解之;諸草木吐者,可以麝香解之。以《本草》考之,吐藥之苦寒者,有豆豉、瓜蒂、茶末、梔子、黃連、苦參、大黃、黃芩;辛苦而寒者,有鬱金、常山、藜蘆;甘苦而寒者,有地黃汁;苦而溫者,有木香、遠志、厚朴;辛苦而溫者,有薄荷、芫花;辛而溫者,有穀精草、蔥根鬚;辛而寒者,有輕粉;辛甘而溫者,有烏頭、附子尖;酸而寒者,有晉礬、綠礬、齏汁;酸而平者,有銅綠;甘酸而平者,有赤小豆;酸而溫者,有飯漿;酸辛而寒者,有膽礬;酸而寒者,有青鹽、白米飲;辛鹹而溫者,有皂角;甚咸而寒者,有滄鹽;甘而寒者,有牙硝;甘而微溫且寒者,有參蘆頭;甘辛而熱者,有蠍梢。
白話文:
現在有些人也偷學我的方法,但終究沒有親口傳授,所以效果參差不齊,有的能吐,有的卻吐不出來,有的吐了就停不下來。他們哪裡知道上湧之法叫做「撩痰」?「撩」這個字本身就包含著捉住、放開、舒展、收縮的道理。
不久前,有一位醫生,給一位婦人治病,結果用藥後婦人吐個不停,足足吐了半個月,口水都吐了幾斗,眼看就要沒命了,這位醫生慌了手腳,無計可施,便來向我求救。我讓她喝了煎好的麝香湯,婦人馬上就不吐了。
有人問我:麝香怎麼能止吐?我告訴他們:瓜苗聞到麝香就會死掉。
嘔吐就是瓜蒂引起的,所以用麝香馬上就能解毒。像用藜蘆催吐吐個不停的,就用蔥白湯解毒;用石藥催吐吐個不停的,就用甘草、貫眾解毒;用草木催吐吐個不停的,就用麝香解毒。
根據《本草綱目》記載,苦寒的吐藥有豆豉、瓜蒂、茶末、梔子、黃連、苦參、大黃、黃芩;辛苦而寒的有鬱金、常山、藜蘆;甘苦而寒的有地黃汁;苦而溫的有木香、遠志、厚朴;辛苦而溫的有薄荷、芫花;辛而溫的有穀精草、蔥根鬚;辛而寒的有輕粉;辛甘而溫的有烏頭、附子尖;酸而寒的有晉礬、綠礬、齏汁;酸而平的有銅綠;甘酸而平的有赤小豆;酸而溫的有飯漿;酸辛而寒的有膽礬;酸而寒的有青鹽、白米飲;辛鹹而溫的有皂角;甚咸而寒的有滄鹽;甘而寒的有牙硝;甘而微溫且寒的有參蘆頭;甘辛而熱的有蠍梢。
凡此三十六味,惟常山、膽礬、瓜蒂有小毒,藜蘆、芫花、輕粉、烏附尖有大毒,外二十六味,皆吐藥之無毒者。各對證擢而用之。此法宜先小服,不滿,積漸加之。
余之撩痰者,以釵股、雞羽探引,不出,以齏投之,投之不吐,再投之,且投且探,無不出者。吐至昏眩,慎勿驚疑。《書》曰:若藥不瞑眩,厥疾弗瘳。如發頭眩,可飲冰水立解。如無冰時,新汲水亦可。強者可一吐而安,弱者可作三次吐之,庶無損也。吐之次日,有頓快者,有轉甚者,蓋飲之而吐未平也。
俟數日,當再湧之。如覺渴者,冰水、新水、瓜、梨、柿及涼物,皆不禁,惟禁貪食過飽硬物、干脯難化之物。心火既降,中脘沖和,陰道必強,大禁房勞、大憂、悲思。病人既不自責,眾議因而噪之,歸罪於吐法,起謗其由此也。
白話文:
這三十六味藥中,只有常山、膽礬、瓜蒂有小毒,藜蘆、芫花、輕粉、烏附尖則有劇毒,其他的二十六味都是無毒的吐藥。根據不同的病症選用不同的藥物,而且應該先服用少量,如果效果不夠,再逐漸增加藥量。
我治療痰阻的方法是,先用釵股或雞羽探引,如果引不出痰,就用齏投進去,如果投進去沒有吐出來,就再投一次,邊投邊探,沒有吐不出來的。吐到昏眩時要小心,不要驚慌害怕。《書》上說:「如果藥物沒有達到讓人昏眩的程度,疾病就不會痊癒。」如果出現頭昏眼花,可以喝冰水馬上缓解。如果沒有冰,新鮮的井水也可以。體質強壯的人一次吐就好了,體質虛弱的人可以吐三次,這樣就不會對身體造成損害。吐完藥的第二天,有些人會感到身體舒服很多,有些人則會覺得病情加重,這是因為藥物已經吐出來了,但體內還沒有完全平復。
等過幾天,再進行一次嘔吐。如果覺得口渴,可以喝冰水、井水,吃西瓜、梨、柿子等涼性的食物,但要避免暴飲暴食、吃過硬的食物、以及難消化的干脯。心火下降、胃氣和暢之後,身體的陰氣就會增強,因此要禁止房事勞累、过度忧虑、悲傷思念。病人本身不要自責,周圍的人也不要議論紛紛,把病因歸咎於嘔吐法,進而誹謗說病是因嘔吐法造成的。
故性行剛暴,好怒喜淫之人,不可吐;左右多嘈雜之言,不可吐;病人頗讀醫書,實非深解者,不可吐;主病者不能辨邪正之說,不可吐;病人無正性,妄言妄從,反覆不定者,不可吐;病勢巇危,老弱氣衰者,不可吐;自吐不止,亡陽血虛者,不可吐;諸吐血、嘔血、咯血、衄血、嗽血、崩血、失血者,皆不可吐。吐則轉生他病,浸成不救,反起謗端。
雖懇切求,慎勿強從,恐有一失,愈令後世不信此法,以小不善,累大善也。必標本相得,彼此相信,真知此理,不聽浮言,審明某經某絡,某臟某腑,某氣某血,某邪某病,決可吐者,然後吐之。是予之所望於後之君子也,庶幾不使此道湮微,以新傳新耳!
白話文:
因此,個性剛暴、容易生氣、喜歡淫亂的人,不可吐;身邊人經常說些雜亂無章的話,不可吐;病人雖然讀過醫書,但實際上沒有深入理解,不可吐;治療病人的人無法分辨邪氣和正氣,不可吐;病人沒有正確的觀念,胡言亂語,反复無常,不可吐;病情危急,年老體弱氣虛的人,不可吐;自己不停地嘔吐,導致陽氣不足、血虛的人,不可吐;凡是吐血、嘔血、咯血、鼻出血、咳嗽帶血、崩血、失血的人,皆不可吐。吐了反而會引發其他病症,導致病情無法挽回,還會招來非議。
雖然病人懇切請求,也要謹慎,不可強行照做,因為一旦出現失誤,就會讓後世不再相信這種方法,因為小小的過失會影響到整個醫術的發展。一定要標本兼顧,彼此信任,真正理解原理,不聽信謠言,清楚地知道是哪條經絡、哪個臟腑、哪種氣血、哪種邪氣、哪種疾病,確信可以吐的時候,才可吐。這是希望後世的君子們都能做到的事,希望這個醫術不被埋沒,能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