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門事親》~ 卷一 (6)
卷一 (6)
1. 目疾頭風出血最急說八
《內經》曰:目得血而能視。此一句,聖人論人氣血之常也。後世之醫,不達其旨,遂有惜血如金之說。自此說起,目疾頭風諸證,不得而愈矣。何以言之?聖人雖言目得血而能視,然血亦有太過不及也。太過則目壅塞而發痛,不及則目耗竭而失睛。故年少之人多太過,年老之人多不及。但年少之人,則無不及。但年老之人,其間猶有太過者,不可不察也。
夫目之內眥,太陽經之所起,血多氣少;目之銳眥,少陽經也,血少氣多;目之上網,太陽經也,亦血多氣少;目之下網,陽明經也,血氣俱多。然陽明經起於目兩旁,交鼻頞之中,與太陽、少陽俱會於目。惟足厥陰肝經,連於目系而已。故血太過者,太陽、陽明之實也;血不及者,厥陰之虛也。
白話文:
《內經》說:「眼睛得到血液才能看見。」這句話,是聖人論述人體氣血正常運行的道理。後世的醫者,不明白這句話的含義,就有了「惜血如金」的說法。從這個說法開始,眼疾頭痛等病症,就無法治癒了。為什麼這樣說呢?聖人雖然說眼睛得到血液才能看見,但是血液也會有過多和不足的情況。過多則眼睛阻塞而感到疼痛,不足則眼睛耗竭而失明。所以年輕人多半是血液過多,老年人多半是血液不足。不過年輕人,並不會出現血液不足的情況。而老年人,其中也可能出現血液過多的情況,不可不察。
眼睛的內眼角,是太陽經的起點,血液多氣少;眼睛的外眼角,是少陽經,血液少氣多;眼睛的上方,是太陽經,也血液多氣少;眼睛的下方,是陽明經,血液和氣都多。但是陽明經從眼睛兩側開始,在鼻樑交匯,與太陽、少陽經匯聚於眼睛。只有足厥陰肝經,與眼睛的經絡相連而已。所以血液過多的情況,是太陽、陽明經的實證;血液不足的情況,是厥陰經的虛證。
故血出者,宜太陽、陽明,蓋此二經血多故也。少陽一經,不宜出血,血少故也。刺太陽、陽明出血,則目愈明;刺少陽出血,則目愈昏。要知無使太過不及,以血養目而已。此《內經》所謂目得血而能視者,此也。
凡血之為物,太多則益,太少則枯。人熱則血行疾而多,寒則血行遲而少,此常理也。至於目者,肝之外候也。肝主目,在五行屬木。然木之為物,太茂則蔽密,太衰則枯瘁。蔽密則風不疏通,故多摧拉;枯瘁則液不浸潤,故無榮華。又況人之有目,如天之有日月也;人目之有翳,如日月之有云霧也。
凡云之興,未有不因蒸騰而起者,雖隆冬之時,猶且然耳,況於炎夏之時乎?
白話文:
因此,出血的人,應該針灸太陽、陽明經,因為這兩條經脈血氣充盈。少陽經則不宜出血,因為血氣不足。針刺太陽、陽明經流血,眼睛會更明亮;針刺少陽經流血,眼睛會更昏暗。重要的是,要掌握好度,不要過度或不足,只要用血氣滋養眼睛即可。這就是《內經》中所說的「目得血而能視」的道理。
所有血液,過多則有益,過少則枯竭。人體發熱時,血液流動加快,血量增加;寒冷時,血液流動緩慢,血量減少,這是常理。至於眼睛,是肝臟的外在表現。肝臟主司眼睛,在五行中屬木。然而木性,過於茂盛則枝繁葉茂,過於衰敗則枯萎凋零。枝繁葉茂則風氣不通暢,容易招致風邪侵襲;枯萎凋零則津液不足以滋潤,因此缺乏光澤。更何況人的眼睛,就像天空中的日月一樣;眼睛上的翳障,就像日月上的雲霧一樣。
所有雲霧的產生,無不源於蒸騰而起,即使隆冬時節,亦是如此,何況炎炎夏日呢?
故目暴赤腫起,羞明隱澀,淚出不止,暴寒目瞞,皆工藝之所為也。夫目之五輪,乃五臟六腑之精華,宗脈之所聚。其氣輪屬肺金,肉輪屬脾土,赤脈屬心火,黑水、神光屬腎水,兼屬肝木,此世俗皆知之矣。及有目疾,則又不知病之理,豈知目不因火則不病。何以言之?氣輪變赤,火乘肺也;肉輪赤腫,火乘脾也;黑水神光被翳,火乘肝與腎也;赤脈貫目,火自甚也。能治火者,一句可了。
故《內經》曰:熱勝則腫。
治火之法,在藥則鹹寒,吐之下之;在針則神庭上星、囪會、前頂、百會血之翳者,可使立退;痛者,可使立已;昧者,可使立明;腫者,可使立消。惟小兒不可刺囟會。為肉分淺薄,恐傷其骨。然小兒水在上,火在下,故目明;老人火在上,水不足,故目昏。《內經》曰:血實者宜決之。
白話文:
眼睛突然紅腫發炎、畏光模糊、淚水不停流出、或是突然看不清楚,這些都是火氣過盛導致的。眼睛由五個部分組成,分別對應五臟六腑的精華和經脈,其中氣輪屬肺金、肉輪屬脾土、赤脈屬心火、黑水和神光屬腎水,同時也與肝木有關。這些都是常識,然而面對眼疾時,人們卻不知道病因,難道不懂眼睛只有火氣過盛才會生病嗎?氣輪變紅,是因為火氣侵犯肺部;肉輪紅腫,是因為火氣侵犯脾臟;黑水和神光被遮蔽,是因為火氣侵犯肝臟和腎臟;赤脈貫穿眼球,說明火氣非常嚴重。想要治好眼疾,只要降火氣就可以了。
《內經》說:熱氣過盛就會腫脹。
降火的方法,藥物方面可以用鹹寒的藥物,把火氣逼出來;針灸方面可以針刺神庭上星、囪會、前頂、百會穴,可以立即消退眼部翳障,緩解疼痛,恢復視力,消除腫脹。但小孩不能針刺囪會穴,因為小孩頭骨薄,怕傷到骨頭。小孩水氣在上,火氣在下,所以眼睛明亮;老年人火氣在上,水氣不足,所以眼睛昏花。《內經》說:血液充盈就應該放血。
又《經》曰: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如雀目不能夜視及內障,暴怒大憂之所致也。皆肝主目,血少,禁出血,止宜補肝養腎。至於暴赤腫痛,皆宜以䤵針刺前五穴出血而已,次調鹽油以塗髮根,甚者,雖至於再、至於三可以也。量其病勢平為期。少白可黑,落髮可生,有此神驗,不可輕傳。
人年四十、五十,不問男女,目暴赤腫,隱澀難開者,以三稜針刺前頂、百會穴,出血大妙。至如年少,發早白落,或白屑者,此血熱而太過也。世俗止知:發者血之餘也,血衰故耳。豈知血熱而極,發反不茂?肝者,木也。火多水少,木反不榮。火至於頂,炎上之甚也。大熱病汗後,勞病之後,皆發多脫落,豈有寒耶?故年衰火勝之人,最宜出血。
白話文:
《經》書上說:虛弱的就要補益,實證的就要瀉掉。就像雀眼症無法夜視以及內障,都是因為暴怒憂愁導致的。都是因為肝臟主導眼睛,血氣不足,禁止出血,應該補肝養腎。至於眼部出現紅腫疼痛,就要用針刺前五個穴位放血,接著用鹽油塗抹髮根,情況嚴重的話,可以重複放血兩三次。要根據病情恢復程度來決定治療次數。白髮可以變黑,掉髮可以再生,有這種神奇效果,不能輕易傳授。
人到四十、五十歲,不分男女,眼睛紅腫,看不清楚,難以睜開,可以用三稜針刺前頂、百會穴放血,效果非常顯著。至於年輕人,頭髮早白、掉髮,或者有頭皮屑,這是因為血熱過盛。世俗只知道:頭髮是血氣的餘氣,血氣衰敗就會掉髮。難道不知道血熱到極點,反而會導致頭髮不茂盛嗎?肝臟屬木,火氣旺盛,水氣不足,木氣就會衰敗。火氣直達頭頂,這是火氣上炎的表現。大熱病後出汗,勞累過度之後,頭髮都會大量脫落,怎麼可能是寒氣呢?所以年老火氣旺盛的人,最適合放血。
但人情見出血,皆不悅矣!豈知出血者,乃所以養血也。凡兔、雞、豬、狗、酒、醋、濕面,動風生冷等物,及憂忿勞力等事,如犯之則不愈矣。惟後頂、強間、腦戶、風府四穴,不可輕用針灸,以避忌多故也。若有誤,不幸令人喑,固宜慎之。其前五穴,非徒治目疾,至於頭痛腰脊強,外腎囊燥癢,出血皆愈。
凡針此,勿深,深則傷骨。唐甄權尤得出血之法。
世俗云:「熱湯沃眼十日明。」此言謬之久矣!火方乘目,更以熱湯沃之,兩熱相搏,是猶投賊以刃也。豈知涼水沃之,暫澀而久滑;熱水沃之,暫滑而久澀。不然,曷以病目者忌沐浴?或曰:世俗皆言涼水沃眼,血脈不行。余聞大笑之。眼藥中用黃連、硼砂、朴硝、龍腦、熊膽之屬,皆使人血脈不行耶?何謬之甚也。
白話文:
人看到出血就覺得不悅,其實不知道出血反而是滋養血液的方法。兔子、雞、豬、狗肉、酒、醋、濕麵,以及風寒、生冷的食物,還有憂慮、憤怒、勞累等等,這些東西碰了就難好了。頭頂的後頂、強間、腦戶、風府四個穴位,不能輕易用針灸,因為禁忌太多。如果不小心讓病人失聲,那就真的要小心了。而前五個穴位,不只是治療眼疾,頭痛、腰脊疼痛、外腎囊乾燥瘙癢,出血都可以治好。
針灸這些穴位,不要扎太深,太深會傷到骨頭。唐甄權特別擅長治療出血的方法。
民間說:「熱水洗眼十天就會明亮。」這句話錯了很久了!火氣本來就上攻眼睛,再用熱水洗,兩股熱氣相撞,就像把刀子給了賊人一樣。其實用冷水洗眼睛,一開始會澀,但久了就滑潤;用熱水洗眼睛,一開始會滑,但久了就澀。不然,為什麼眼睛有病的人不能洗澡呢?有人說:民間都說用冷水洗眼睛會讓血液不流通。我聽到就忍不住笑了。眼藥裡有黃連、硼砂、朴硝、龍腦、熊膽等等,這些東西都會讓人血液不流通嗎?真是太謬誤了。
又若頭風之甚者,久則目昏,偏頭風者,少陽相火也,久則目束小。大腸閉澀者,目必昏,何也?久病滑泄者,目皆明,惟小兒利久,反疳眼昏。蓋極則反,與此稍異,其餘皆宜出血而大下之。余嘗病目赤,或腫或翳,作止無時,偶至親息帥府間,病目百餘日,羞明隱澀,腫痛不已。
忽眼科姜仲安云:宜上星至百會,速以䤵針刺四、五十刺,攢竹穴、絲竹穴上兼眉際一十刺,反鼻兩孔內,以草莖彈之出血。三處出血如泉,約二升許,來日愈大半,三日平復如故。余自嘆曰:百日之苦,一朝而解,學醫半世,尚缺此法,不學可乎?惟小兒瘡疱入眼者,乃餘熱不散耳。止宜降心火,瀉肝風,益腎水,則愈矣。
白話文:
如果頭風很嚴重,時間久了眼睛就會昏花,偏頭痛是少陽相火造成的,時間久了眼睛就會縮小。大腸便秘的人,眼睛一定會昏花,為什麼呢?因為久病拉肚子的人,眼睛都很明亮,只有小兒拉肚子時間長了,反而會出現疳眼昏花。這是因為物極必反,與其他情況略有不同,其他情況都應該放血瀉下。我曾經患眼疾,眼睛又紅又腫,還有翳膜,時好時壞,一直治不好。有一次,我到親戚家做客,眼疾已經持續一百多天,眼睛怕光、模糊,腫痛不止。
突然,眼科醫生姜仲安說:應該從上星穴到百會穴,用毫針快速刺四五十針,攢竹穴、絲竹穴和眉間各刺十針,然後用草莖彈鼻孔內出血。三處出血像泉水一樣,大約有兩升左右,第二天就減輕很多,三天就完全恢復正常。我感嘆道:百日的痛苦,一朝解除,學醫半輩子,竟然還缺少這種方法,不學怎麼行呢?不過,小兒瘡疱入眼,只是餘熱不散而已,只要降心火、瀉肝風、益腎水,就會痊癒了。
若大人目暴病者,宜汗、下、吐。以其血在表,故宜汗;以其火在上,故宜吐;以其熱在中,故宜下。出血之與發汗,名雖異而實同,故錄《銅人》中五穴照用。
白話文:
對於大人的突然眼疾,應採取汗法、下法或吐法治療。這是因為病徵表現於皮膚表面,因此適合使用汗法;如果病因是內熱上昇,則適合使用吐法;如果是內熱在中間部位,則適合使用下法。出血與發汗雖然名字不同,但在治療原理上是相同的,因此可以參考《銅人》中的五個穴位進行施治。
2. 過愛小兒反害小兒說九
小兒初生之時,腸胃綿脆,易飢易飽,易虛易實,易寒易熱,方書舊說,天下皆知之矣。然《禮記》曲禮及玉符潛訣論所云:天下皆不知《曲禮》云:童子不衣裘裳,《說》云:裘大溫,消陰氣。且人十五歲成童,尚不許衣裘。今之人養稚子,當正夏時,以綿夾裹腹,日不下懷,人氣相蒸;見天稍寒,即封閉密室,睡氈下幕,暖炕紅爐,使微寒不入,大暖不泄。雖衰老之人,尚猶不可,況純陽之小兒乎?然君子當居密室,亦不當如是之暖也。
玉符潛訣論云:嬰兒之病,傷於飽也。今人養稚子,不察腸胃所容幾何,但聞一聲哭,將謂飢號,急以潼乳納之兒口,豈復知量,不吐不已。及稍能食,應口輒與。夫小兒初生,別無伎倆,惟善號泣為強良耳。此二者,乃百病之源也。
白話文:
孩子剛出生時,腸胃嬌嫩,容易餓,也容易飽,容易虛,也容易實,容易受寒,也容易發熱,這些都是古書上常見的說法,天下人都知道。然而,《禮記·曲禮》和《玉符潛訣論》中提到,天下人都不知道《曲禮》上說:「童子不衣裘裳」,《說文》解釋:「裘,大溫,消陰氣」,意思是穿著皮衣很暖和,會消散陰氣。而且人要到十五歲纔算成人,還不能穿皮衣呢。現在的人養孩子,即使是在夏天,也用棉布包裹腹部,整天抱在懷裡,人體的熱氣相互蒸發;天氣稍涼,就把房間封得嚴嚴實實,孩子睡在毛毯、帳篷下面,暖炕紅爐齊上,讓一點點寒氣都進不來,過度的溫暖也排不出去。即使是老人,也不應該這樣養,更何況是純陽之體的小孩子呢?雖然君子應該住溫暖的房間,但也不應該像這樣過度地暖和。
《玉符潛訣論》還說:「嬰兒的病,大多是吃太飽造成的。」現在的人養孩子,不瞭解孩子的腸胃能容納多少食物,只要孩子哭一聲,就認為是餓了,急忙把奶水塞進孩子的嘴裡,根本不管孩子能不能吃,不吐出來就不停地餵。等孩子稍微能吃點東西了,就隨他吃什麼給什麼。孩子剛出生,沒有其他本事,只會哭鬧而已。這兩種行為,就是百病之源。
小兒除胎生病外有四種:曰驚,曰疳,曰吐,曰瀉。其病之源止有二:曰飽,曰暖。驚者,火乘肝之風木也;疳者,熱乘脾之濕土也;吐者,火乘胃膈,甚則上行也;瀉者,火乘肝與大腸而瀉者也。夫乳者,血從金化而大寒,小兒食之,肌肉充實。然其體為水,故傷乳過多,反從濕化。濕熱相兼,吐痢之病作矣。
醫者不明其本,輒以紫霜進食比金白餅之屬,其中皆巴豆杏仁。其巴豆大熱有大毒。杏仁小熱有小毒,小兒陽熱,復以熱毒之藥,留毒在內,久必變生。故劉河間先生,以通聖、涼膈、神芎、益元治之,皆無毒之藥。或曰:此大人所服之藥,非小兒所宜也。余聞笑曰:大人小兒,雖年壯不同,其五臟六腑,豈復殊耶?大人服多,小兒服少,其實一也。故不可下者宜解毒,可下者宜調胃、瀉心。
白話文:
小兒疾病與治療
小兒除了出生時就有的疾病之外,常見的還有四種:驚、疳、吐、瀉。這些病的根源只有兩個:飽和暖。
驚,是因為火氣太盛,侵犯了肝臟的風木之性。 疳,是因為熱氣太盛,侵犯了脾臟的濕土之性。 吐,是因為火氣太盛,侵犯了胃和隔膜,嚴重時會向上行。 瀉,是因為火氣太盛,侵犯了肝臟和大腸,導致腹瀉。
母乳是從血液中轉化而來,性寒,小兒喝了之後,肌肉就會飽滿。但小兒的體質以水為主,所以喝太多母乳,反而會變成濕氣。濕氣和熱氣交織在一起,就會引起吐瀉的病症。
有些醫生不懂得這些道理,就用紫霜、金白餅等食物來餵食小兒,這些食物中都含有巴豆和杏仁。巴豆性大熱,毒性很強;杏仁性小熱,毒性也小,但對小兒來說都是過熱的藥物。小兒本身陽氣就旺盛,再用熱毒的藥物,會讓毒素留在體內,時間久了就會發生變化。
所以,劉河間先生用通聖、涼膈、神芎、益元等沒有毒性的藥物來治療小兒疾病。有人說,這些都是大人吃的藥,不適合小兒。我聽了就笑著說:大人和小兒雖然年齡和體格不同,但五臟六腑都是一樣的。大人服藥量多,小兒服藥量少,原理是一樣的。所以,不能服用瀉藥的,就應該用解毒藥;能服用瀉藥的,就應該用調胃、瀉心藥。
然有逐濕為之方者,故余嘗以牽牛、大黃、木通三味,末之為丸,以治小兒諸病皆效。蓋食乳小兒,多濕熱相兼故也。今之醫者,多以此藥謗予。彼既不明造化,難與力辯,故予書此方,以俟來世知道者。然善治小兒者,當察其貧富貴賤治之。
蓋富貴之家,衣食有餘,生子常夭;貧賤之家,衣食不足,生子常堅。貧家之子,不得縱其欲,雖不如意而不敢怒,怒少則肝病少;富家之子,得縱其欲,稍不如意則怒多,怒多則肝病多矣。夫肝者木也,甚則乘脾矣。又況貧家無財少藥,故死少;富家有財多藥,故死多。故貧家之育子,雖薄於富家,其成全小兒,反出於富家之右。
白話文:
雖然有人用驅除濕氣的方法來治療,但我曾用牽牛、大黃、木通三味藥研磨成丸,治療小兒各種疾病都很有效。這是因為吃母乳的小孩,大多同時存在濕熱。如今的醫生,很多用這藥方來批評我。他們不懂造化之理,難以與他們辯論,所以我寫下這個藥方,留待後世明理之人。善於治療小兒的醫生,應該根據小孩的貧富貴賤來治療。
富貴人家,衣食無憂,生下的孩子常夭折;貧賤人家,衣食不足,生下的孩子常健康。貧窮人家的小孩,無法滿足自己的欲望,即使不順心也不敢生氣,生氣少則肝病就少;富貴人家的小孩,可以滿足自己的欲望,稍有不順心就容易生氣,生氣多則肝病就多。肝屬木,過盛則會克制脾。再加上貧窮人家沒有錢,買藥也少,所以死的人少;富貴人家有錢,買藥也多,所以死的人多。因此,貧窮人家雖然養育孩子的條件不如富貴人家,但最終能把孩子養大的比例卻比富貴人家高。
其暗合育子之理者有四焉:薄衣淡食,少欲寡怒,一也;無財少藥,其病自痊,不為庸醫熱藥所攻,二也;在母腹中,其母作勞,氣血動用,形得充實,三也;母既作勞,多易生產,四也。此四者,與富家相反也。
俚諺曰:「兒哭即兒歌,不哭不僂儸。」此言雖鄙,切中其病。世俗豈知號哭者,乃小兒所以泄氣之熱也?老子曰:終日號而不嗄。余常授人以養子之法;兒未坐時,臥以赤地,及天寒時不與厚衣,布而不綿;及能坐時,以鐵鈴、木壺、雜戲之物,連以細繩,置之水盆中,使一浮一沉,弄之有聲;當炎暑之時,令坐其旁,掬水弄鈴,以散諸熱。《內經》曰:四肢者,諸陽之本也。
白話文:
古人認為,養育孩子的方法,與富裕人家大相逕庭,有四個重要原則:一是要讓孩子穿著輕薄、飲食清淡,少慾望,不生氣;二是要少用財物,少用藥物,讓疾病自然痊癒,避免庸醫亂用熱藥;三是要讓孩子在母親腹中時,母親多勞動,氣血充盈,孩子的身體才會健壯;四是要讓母親多勞動,這樣生產才會容易。
俗話說:「孩子哭就唱兒歌,不哭就不管他。」雖然這句話聽起來粗俗,卻道出了孩子的真實狀況。世間人哪裡知道,孩子哭泣,其實是在發洩體內的熱氣?老子說:「整天哭泣也不啞嗓子。」我經常教導別人養育孩子的方法:孩子還不會坐時,就讓他睡在光滑的地板上,天冷時不要給他穿厚衣服,用布衣代替棉衣;等到孩子會坐時,就用鐵鈴、木壺和各種玩具,用細繩串起來,放在水盆裡,讓它們浮沉,製造聲音玩耍;在炎熱的夏天,就讓孩子坐在旁邊,用手舀水玩鈴鐺,以此散去體內的熱氣。《內經》中也提到:「四肢是陽氣的根本。」
手得寒水,陰氣達於心中,乃不藥之藥也。余嘗告於陳敬之:若小兒病緩急無藥,不如不用庸醫。但恐妻妾怪其不醫,宜湯浸蒸餅令軟,丸作白丸,給其妻妾,以為真藥,使兒服之,以聽天命,最為上藥。忽歲在丙戌,群兒皆病泄瀉,但用藥者皆死,蓋醫者不達濕熱之理,以溫燥行之,故皆死。
惟陳敬之不與藥,用余之言,病兒獨存。噫!嗚呼!班固真良史,嘗曰:有病不治得中醫。除暴得大疾病服藥者,當謹熟陰陽,無與眾謀,若未病之前,從予奉養之法,亦復不生病。縱有微疾,雖不服藥可也。
白話文:
手碰到冰冷的水,陰氣會到達心臟,這就是不用藥的良藥。我曾經告訴陳敬之:如果小孩生病,急急忙忙找不到藥,不如不用庸醫。只怕妻子妾室責怪你不醫治,應該用湯水浸泡蒸餅,使其軟化,做成白丸,給她們,假裝是真藥,讓孩子吃下去,聽天由命,這才是最好的藥。
有一年是丙戌年,許多孩子都生病腹瀉,只用藥的都死了,因為醫生不懂濕熱的道理,用溫燥的方法來治療,所以都死了。只有陳敬之沒有給孩子用藥,聽我的話,他家的孩子都活下來了。唉!嗚呼!班固真是良史,曾經說過:生病不治,反而可以得到中醫。遇到暴病需要服藥的,應該謹慎地了解陰陽的道理,不要跟大家商量,如果沒有生病之前,就按照我養生的方法,也就不會生病。就算有小病,不用吃藥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