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從正

《儒門事親》~ 卷一 (7)

回本書目錄

卷一 (7)

1. 服藥一差轉成他病說十

《語》云:子之所慎,齊、戰、疾。又曰:丘未達,不敢嘗。此言服藥不可不畏慎也。然世有百十年相襲之弊,至今不除者,敢略數一、二,使後車改轍,不蹈前覆。夫傷寒、溫疫、時氣、中暑、風溫、風瘧,與中酒傷食者,其初相類,此最誤人。或先一日頭痛,曾傷酒便歸過於灑,曾傷食便歸過於食。

初覺滿悶,醫者不察其脈,不言其始,徑用備急丹、纏積丹、軟金丸、酒症丸。此藥犯巴豆,或出油不盡,大熱大毒,走泄五、七行,或十餘行。其人必津液枯涸,腸胃轉燥,發黃瘀熱,目赤口乾,恍惚潮熱,昏憒惑狂,諸熱交作。如此誤死者,不可勝舉。若其人或本因酒食致過,亦能頭痛身熱,戰慄惡寒。

白話文:

古書《語》中說:「一個人要謹慎的事,就是齊、戰、疾。」又說:「我還沒完全理解,就不敢嘗試。」這句話的意思是,服用藥物不可不謹慎。

然而,世上有許多延續百年的錯誤做法,至今仍未消除,我斗膽列舉一二,希望後人能改弦更張,避免重蹈覆轍。

傷寒、溫疫、時氣、中暑、風溫、風瘧,以及因飲酒過度或飲食不當所造成的疾病,其初期症狀相似,這點最容易誤導人。有些人可能先是一天頭痛,如果曾經喝酒,就認為是酒傷了身體;如果曾經吃壞肚子,就認為是食物不潔。

當患者感到頭昏腦脹,醫生如果沒有仔細診脈,也沒有詢問病情的起因,就盲目地用備急丹、纏積丹、軟金丸、酒症丸等藥物,這些藥物含有巴豆,可能會導致油脂排泄不盡,藥性燥熱毒烈,會損傷五臟六腑,甚至造成十幾次瀉泄。患者就會出現津液枯竭、腸胃乾燥、皮膚發黃、身體燥熱、眼睛發紅、口乾舌燥、神志恍惚、潮熱、昏迷、神志不清、狂躁等症狀。因這種誤治而導致死亡的案例不勝枚舉。

如果患者的病因真是因飲酒過度或飲食不潔所致,也可能出現頭痛、發熱、發抖、畏寒等症狀。

醫者不察其脈,不究其原,反作傷寒發之,桂枝、麻黃、升麻之屬,以汗解之。汗而不解,輾轉疑惑,反生他證。如此誤死者,可勝計哉?

又如久病咳嗽,形體羸瘦,食欲減少,旦靜夜劇。醫者不察,便與烏梅、罌粟殼、紫菀、枯礬,如此峻攻,嗽疾未除,澀滯之病作矣。嗽加之澀,飲食彌減。醫者不察,更以熱劑養胃,溫劑和脾,致令頭面汗出,燥熱潮發,形容瘦瘁,涎液上出,流如湧泉。若此死者,不可勝數。

白話文:

醫生不仔细辨别脉象,不追究病因,就认为是伤寒发作,用桂枝、麻黄、升麻等药,以发汗解表。如果发汗后病症不消,反而反复疑惑,又生出其他病症。这样误死的人,恐怕难以计数。

还有像久病咳嗽,身体消瘦,食欲不振,白天静止,晚上加剧。医生不仔细观察,就用乌梅、罂粟壳、紫菀、枯矾等药猛攻,咳嗽病症还没消除,就又产生了涩滞的病症。咳嗽加上涩滞,饮食更加减少。医生不察,又用热性的药物养胃,温热的药物和脾,导致头面出汗,燥热潮发,形体消瘦,唾液上涌,流如泉水。像这样的人,误死的人数不胜数。

又如婦人產余之疾,皆是敗血惡物,發作寒熱,臍腹撮痛,乳潼枯涸,食飲稍減。醫者不察,便謂產後血出數斗,氣血俱虛,便用溫熱之劑,養血補虛,止作寒治,舉世皆然。豈知婦人之孕,如天地之孕物也。物以陰陽和合而後生,人亦以陰陽和合而後孕。偏陰偏陽,豈有孕乎?此與禾黍、瓜果之屬何異哉?若水旱不時,則華之與實,俱痿落矣。

此又與孕而不育者,復何異哉?七月立秋後十八日,寸草不結者,猶天寒故也。今婦人妊娠,終十月無難而生,反謂之寒,何不察其理之甚也?竊譬之冶磚者,炎火在下,以水沃其窯之巔,遂成磚矣。磚既出窯,窯頓寒邪!世俗竟傳黑神散之屬,治產後一十八證,非徒其不愈,則經脈涸閉,前後淋閉,嘔吐嗽痰,凡百熱證生矣。若此誤死者,不可計之。

白話文:

婦女生完孩子後,常常會出現一些疾病,都是因為體內殘留的污血和不好的東西,導致寒熱交替、肚子絞痛、乳汁減少、食慾不振。很多醫生不了解病情,就認為產婦是因失血過多,氣血虛弱,於是就用溫熱的藥物來補血益氣,以寒治寒,這種做法幾乎是普遍現象。可是,婦女的懷孕就像天地孕育萬物一樣,萬物依靠陰陽調和才能生長,人也是一樣,依靠陰陽調和才能懷孕。如果偏於陰或偏於陽,怎麼可能懷孕呢?這跟禾黍、瓜果這些植物有什麼區別?如果水旱失調,它們的花和果實就會枯萎凋落。

這跟懷孕卻不能生育的人有什麼不同呢?七月立秋後十八天,草木不再生長,是因為天氣寒冷。現在婦女懷孕十月,順利生產,反而被認為是體寒,這難道不是對道理不了解嗎?我舉個例子,就像燒磚的人,用火焰加熱磚窯,然後在窯頂潑水,這樣就燒出磚了。磚出窯後,窯立刻變冷。世俗卻流傳着黑神散之類的藥方,來治療產後十八種病症,不但沒有治好,反而造成經脈阻塞、大小便不通、嘔吐咳嗽、各種熱症出現,因為這樣誤治而死的人不計其數。

曷若四物湯與涼膈散停對,大作湯劑而下之,利以數行,惡物俱盡,後服淡甘之劑自愈矣。

又如小兒腹滿,喘嗽痰涎不利,醫者不察,便用白餅子之屬。夫白餅子,巴豆大熱有大毒,兼用膩粉,其後必生口瘡,上喘咳嗽,嘔吐不嗜飲食之疾。然此治貧家小兒,猶或可效,膏粱之家,必生他病,又何疑哉?又如瀉利之疾,歲歲有之,醫者不察,便用聖散子之屬,乾薑、赤石脂、烏梅、罌粟殼、官桂、石榴皮、龍骨、牡蠣之屬,變生小便癃閉,甚者為脹,又甚者,水腫之疾生矣!間有愈者,病有微者也,甚則必不愈矣。

白話文:

如果遇到像四物湯和涼膈散這樣的藥方相互抵觸的情況,就應該把它們一起熬成湯藥喝下去,讓它發揮藥效,把不好的東西排出體外,之後再服用一些清淡的藥物,病就好了。

同樣地,如果小孩肚子脹、喘不過氣、痰咳不出來,醫生沒仔細觀察就用白餅子之類的藥物,白餅子性熱毒性強,還加了滑石粉,這樣做之後,小孩很容易生口瘡、咳嗽喘不過氣,甚至嘔吐、食慾不振。雖然這種方法對窮人家的小孩可能有效,但對於富貴人家的小孩,就很容易引起其他疾病,這還用懷疑嗎?再比如,每年都有人拉肚子,醫生沒仔細看病,就用聖散子之類的藥物,像乾薑、赤石脂、烏梅、罌粟殼、官桂、石榴皮、龍骨、牡蠣等等,這樣很容易引起小便閉塞,嚴重一點會肚子脹,更嚴重一點還會出現水腫。雖然有些人會好轉,但那是因為病情比較輕微,如果病得很嚴重,就肯定不會好了。

又如人病停飲,或因夏月傷冷過多,皆為脾胃客氣有餘也。宜逐而去之。醫者不可以為脾衰而補之,則痞者更痞,滿者更滿。復有巴豆丸下之者,病雖少解,必不嗜食,上燥之病生矣。

又如人因閃肭膝髁肘腕大痛,醫者不察,便用䤵針出血,如未愈者,再三刺血。出血既多,遂成跛躄。《內經》曰:足得血而能步。血盡安得步哉?若余治閃肭則不然,以禹功散,或通經二、三錢下;神祐丸,或除濕丹百餘丸,峻瀉一、二十行,則痛出當癢發。痛屬夏,癢屬秋,出則夏衰矣!此五行勝復之理也。

白話文:

比如有人生病停住喝水,或者是因为夏天受寒过多,都是因为脾胃寒气过盛。应该驱除寒气,医生不能因为脾胃虚弱而补益它,否则腹胀会更胀,满闷会更满。还有用巴豆丸泻下的,虽然病症稍解,但一定会食欲不振,上焦燥热之病就会产生。

又比如有人因为闪挫膝盖、髁、肘、腕疼痛,医生没有仔细观察,就用针灸放血,如果没好,就反复刺血。放血太多,就会造成跛行。 《内经》说:脚得到血才能行走,血都放光了怎么还能行走呢?我治疗闪挫则不同,用禹功散,或通经二三钱下;神祐丸,或除湿丹百余丸,峻泻一二十行,疼痛就会消失,转而发痒。疼痛属夏,痒属秋,疼痛消失就代表夏气衰退了。这是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

故凡腰胯脅痛,杖瘡落馬,墜墮打撲,莫不同然。蓋此痛得之於外,非其先元虛元弱。古人云:「痛隨利減」。宜峻瀉一、二十行畢。但忌熱酒,可一藥而愈。勿謂峻瀉,輕侮此法。昔有齒痛,連月不止,以鐵鈴鈕取之,血不止而死。又有人因上下齒痛,凡百痛者輒取,不數年,上下齒盡。

至五十歲,生硬之物,皆不能食。夫上下齒痛,皆由手足陽明二經,風熱甚而痛矣,可用大、小承氣湯、藏用丸、祛風丸等藥瀉之,則痛當自止。《內經》曰: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啟玄子云:百端之起,皆自心生。心者,火也,火生土之故也。出牙之誤,不可不知。又如治水腫痛者,多用水銀、輕粉、白丸子,大毒之藥下之,水腫未消而牙齒落,牙齒落而不進食,水盡而立斃。復有人於兩足針之,水出如泉,水盡亦斃矣!

白話文:

所以,凡是腰部、胯部、肋骨疼痛,以及杖瘡、墜馬、跌倒、撞擊所造成的疼痛,都是相同的道理。因為這些疼痛都是外來的,並非先天元氣虛弱所導致。古人說:「痛隨利減」,因此應當使用峻瀉的方法,瀉個一二十次,疼痛就會消失。但要注意忌諱熱酒,只要用一劑藥就能痊癒。不要小看峻瀉這個方法。曾經有人牙齒疼痛,連續幾個月都沒好,用鐵鈴鈕拔牙,結果血流不止而死。還有人因為上下牙齒疼痛,凡是疼痛就拔牙,不到幾年,上下牙齒都拔光了,到了五十歲,連硬的食物都吃不了。其實上下牙齒疼痛,都是手足陽明二經風熱過盛導致的,可以使用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藏用丸、祛風丸等藥物瀉火,疼痛就會自然消失。《內經》說:所有疼痛、癢、瘡瘍,都屬於心火。啟玄子說:各種病症的根源,都來自心。心是火,火生土,所以牙齒問題不可不注意。同樣,治療水腫疼痛時,很多人使用水銀、輕粉、白丸子等劇毒藥物,結果水腫還沒消退,牙齒就掉了,牙齒掉了就吃不下飯,水腫消退了,人也死了。還有人在兩腳針灸,水像泉水一樣涌出來,水流盡了人也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