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門事親》~ 卷三 (1)
卷三 (1)
1. 卷三
2. 喉舌緩急砭藥不同解二十一
咽與喉,會厭與舌,此四者,同在一門,而其用各異。喉以候氣,故喉氣通於天;咽以咽物,故嚥氣通於地;會厭與喉,上下以司開合,食下則吸而掩,氣上則呼而出,是以舌抵上齶,則會厭能閉其咽矣。四者相交為用,闕一則飲食廢而死矣!此四者,乃氣與食出入之門戶最急之處。
故《難經》言「七衝門」。而會厭之下為吸門,及其為病也,一言可了。一言者何?曰火。《內經》曰: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王太僕注云:一陰者,手少陰君火,心主之脈氣也;手少陽相火,三焦之脈氣也。二火皆主脈,並絡於喉。氣熱則內結,結甚則腫脹,腫脹甚則痹,痹甚而不通則死矣!
夫足少陰,循喉嚨,挾舌本,少陰上挾咽。此二者,誠是也。至於足陽明,下人迎,循喉嚨;足太陰,挾咽連舌本;手太陽,循咽下膈;足厥陰,循喉嚨之後。此數經皆言咽喉,獨少陽不言咽喉。而《內經》言「一陰一陽,謂之喉痹。」何也?蓋人讀十二經,多不讀《靈樞經》中經別第十一篇,具載十二經之正。
其文云:足少陽之正,繞脾入毛際,合於厥陰,別者入季脅間,循胸裡屬膽,散之,上肝貫心,以上挾咽,出頤頜,散於面,系目系,合少陽於外眥也,又手心主之正,別下淵腋三寸,入胸中,別屬三焦,出循喉嚨,出耳後,合少陽完骨之下,是手少陽三焦之氣,與手心主少陰之氣相合,而行於喉嚨也。推十二經,惟足太陽別項下,其餘皆湊於喉嚨。
然《內經》何為獨言一陰一陽結為喉痹?蓋君相二火獨勝,則熱結正絡,故痛且速也。
余謂一言可了者,火是也。故十二經中,言嗌乾嗌痛,咽腫頷腫,舌本強,皆君火為之也。唯喉痹急速,相火之所為也。夫君火者,猶人火也;相火者,猶龍火也。人火焚木其勢緩,龍火焚木其勢速。《內經》之言喉痹,則咽與舌在其間耳。以其病同是火,故不分也。後之醫者,各詳其狀,強立八名,曰單乳蛾、雙乳蛾、單閉喉、子舌脹、木舌脹、纏喉風、走馬喉閉。熱氣上行,結薄於喉之兩旁,近外腫作,以其形似,是謂乳蛾。
一為單,二為雙也。其比乳蛾差小者,名閉喉。熱結於舌下,復生一小舌子,名曰子舌脹。熱結於舌中,舌為之腫,名曰木舌脹。木者,強而不柔和也。熱結於咽,項腫繞於外,且麻且癢,腫而大者,名曰纏喉風。喉痹暴發暴死者,名走馬喉痹。此八種之名雖詳,若不歸之火,則相去遠矣。
其微者可以咸軟之,而大者以辛散之。今之醫者,皆有其藥也,如薄荷、烏頭、殭蠶、白礬、朴硝、銅綠之類也。至於走馬喉痹,何待此乎?其生死人,反掌之間耳!其最不誤人者,無如砭針出血,血出則病已。《易》曰:血去惕出,良以此夫。昔余以治一婦人木舌脹,其舌滿口,諸藥不愈,余以䤵針小而銳者砭之,五、七度,腫減,三日方平。計所出血,幾至盈斗。
白話文:
喉嚨和咽喉、會厭和舌頭,這四個部位雖然都在同一個區域,但功能卻各自不同。喉嚨是負責呼吸的,所以喉嚨的氣息與天相通;咽喉是負責吞嚥食物的,所以吞嚥的氣息與地相通;會厭與喉嚨上下配合來控制開合,食物下嚥時會厭會吸氣並關閉,氣息上升時會呼氣而出,因此當舌頭抵住上顎時,會厭就能關閉咽喉。這四個部位互相配合作用,缺一不可,否則就會因飲食廢止而死亡!這四個部位是氣息和食物出入的門戶,也是最為危急的地方。
所以《難經》說有「七衝門」。會厭之下是呼吸的門戶,至於這個部位發病,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火」。《內經》說:一陰一陽的氣結聚,就稱為喉痹。王太僕注釋說:一陰指的是手少陰的心火,也就是心經的脈氣;手少陽指的是相火,也就是三焦經的脈氣。這兩種火都主導著脈絡,並交匯於喉嚨。氣熱就會在內部結聚,結聚嚴重就會腫脹,腫脹嚴重就會變成痹,痹到不通就會死亡!
足少陰經脈循行於喉嚨,夾著舌根,足少陰經脈向上夾著咽喉,這些都是正確的說法。至於足陽明經脈,下行至人迎穴,循行於喉嚨;足太陰經脈,夾著咽喉連接著舌根;手太陽經脈,循行於咽喉向下穿過橫膈膜;足厥陰經脈,循行於喉嚨後方。這些經脈都與咽喉有關,唯獨少陽經脈沒有直接提到咽喉。《內經》說「一陰一陽,稱為喉痹」,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人們讀十二經脈時,多數沒有讀《靈樞經》中經別第十一篇,這篇詳述了十二經脈的正經循行。
文章中說:足少陽經脈的正經,環繞脾臟進入毛際,與足厥陰經脈會合,分支進入季脅之間,沿著胸腔內部歸屬於膽,分散於體內,向上貫穿肝臟和心臟,向上夾著咽喉,出來到下巴和下頜,分散於面部,連接眼部的脈絡,在眼角與少陽經會合。還有手心主經脈的正經,在淵腋穴下方三寸處分出,進入胸腔,另有分支歸屬於三焦,出來沿著喉嚨,出於耳後,與少陽經的完骨穴下會合。這是手少陽三焦之氣與手少陰心主之氣會合,在喉嚨中運行的結果。推論十二經脈,只有足太陽經脈在脖子下方分出,其餘都匯聚於喉嚨。
然而,《內經》為何獨獨說一陰一陽氣結聚就會導致喉痹呢?因為君火和相火二火獨自旺盛,就會導致熱邪結聚於經脈,所以疼痛來得又快又劇烈。
我認為用一句話就能概括這種病,那就是「火」。所以十二經脈中,凡是提到咽喉乾燥、咽喉疼痛、咽喉腫脹、下巴腫脹、舌根僵硬等症狀,都是君火所導致的。唯獨喉痹發病迅速,是相火所為。君火就像是人為的火焰,相火就像是龍之火。人為的火焰焚燒木柴,火勢較緩慢;龍之火焚燒木柴,火勢迅猛。《內經》所說的喉痹,咽喉和舌頭都在其中。因為它們的病因都是火,所以不加以區分。後世的醫生,詳細地描述了各種症狀,強行設立了八個病名,分別是單乳蛾、雙乳蛾、單閉喉、子舌脹、木舌脹、纏喉風、走馬喉閉。熱氣向上竄,在喉嚨兩側結成薄薄的一層,靠近外側腫脹起來,因為形狀相似,所以稱為乳蛾。
一個腫塊稱為單乳蛾,兩個腫塊稱為雙乳蛾。比乳蛾稍微小一點的,稱為閉喉。熱邪結聚在舌頭下方,又長出一個小舌頭似的腫塊,叫做子舌脹。熱邪結聚在舌頭中間,導致舌頭腫大,叫做木舌脹。木指的是僵硬不柔軟。熱邪結聚在咽喉,脖子腫脹,從外部環繞,麻木且癢,腫大的,叫做纏喉風。喉痹發病突然,很快就死亡的,叫做走馬喉痹。這八種病名雖然詳細,如果不歸結於火,那就相去甚遠了。
輕微的可以採用鹹味藥物來軟化,嚴重的可以用辛味藥物來疏散。現在的醫生,都有各自的用藥,比如薄荷、烏頭、殭蠶、白礬、朴硝、銅綠之類。至於走馬喉痹,又何必等到用這些藥呢?它的生死往往只在轉瞬之間!最不會誤人的方法,莫過於用砭針刺血,血一出來,病就好了。《易經》說:血去則恐懼消除,就是這個道理。從前我曾經治療一個婦人患有木舌脹,她的舌頭腫滿了整個口腔,各種藥物都不見效,我用細而尖的砭針刺她,刺了五六次,腫脹就消退了,過了三天就恢復正常。計算所出的血量,差不多有幾斗。
我又曾經治療一個男子,患有纏喉風,內外都有腫脹,藥物都難以嚥下,我把涼藥灌入他的鼻孔,灌了十幾次,外面用拔毒散敷上,把陽起石燒紅,與伏龍肝等份研成細末,每天用新水擦拭一百遍,三天之後熱才消退,腫脹才消除。我又曾治療一位貴婦患了喉痹,這是龍火所致,雖然用了涼藥,卻不能冷服,因為龍火宜用火來驅散。人火,是指烹飪用的火。
於是我讓人把藥曝曬在烈日下,放在高處,讓侍女拿著火爐,把藥罐放在上面,讓藥一直保持極熱的狀態,但不能大沸,讓她隨時慢慢地喝,喝了一百多次,龍火自然就散了。這種方法是以熱來行散寒氣,不會與熱病相衝突。總之,治療喉痹,用針刺出血是最上策。但人們害怕針刺,所以彎彎曲曲地求助其他方法,往往轉眼之間就喪命了。凡是用針刺後有傷口的,應該搗碎一塊生薑,用熱開水調和,隨時喝一點,這樣傷口容易癒合。
《銅人》書中也有灸法,但對疼痛較輕的可以使用,對於病勢急迫的,恐怕會因延誤時間而導致死亡。所以治療喉痹的火,就如同救火一樣,不能有絲毫的怠慢。《內經》說:火鬱則發之。發,指的是發汗。然而在喉嚨咽喉中,又怎能發汗呢?所以說出血,也是發汗的一種方式。後世的君子,不要拘泥於小方,說自己的藥物不傷臟腑,又比刺血高明,如果僥倖遇到小病而有效果,不幸遇到大病就會因此而喪命了!不要留下後悔的遺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