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門事親》~ 卷十 (3)
卷十 (3)
1. 六門病證藥方
風門獨治於內者:
防風通聖散,防風天麻丸,防風湯,小續命湯,消風散,祛風丸,承氣湯,陷胸湯,神芎丸,大黃丸,備急丹
白話文:
風門症如果只在內部治療,可以用防風通聖散、防風天麻丸、防風湯、小續命湯、消風散、祛風丸、承氣湯、陷胸湯、神芎丸、大黃丸、備急丹等藥物。
暑門獨治於外者:
白虎湯,桂苓甘露散,化痰玉壺丸,益元散,玉露散,石膏散,拔毒散,水澄膏,魚膽丸,金絲膏,生肌散
白話文:
這段文字的意思是:針對暑熱病症,只從外在治療的方劑有:
- 白虎湯
- 桂苓甘露散
- 化痰玉壺丸
- 益元散
- 玉露散
- 石膏散
- 拔毒散
- 水澄膏
- 魚膽丸
- 金絲膏
- 生肌散
這段文字說明了針對暑熱病症,中醫可以選用一些只針對外在症狀進行治療的方劑。這些方劑大多是清熱解暑、生津止渴、消炎止痛等作用,以緩解暑熱帶來的各種不適。
需要注意的是,中醫治病講求辨證論治,僅憑症狀選擇方劑並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如果出現暑熱病症,建議您及時咨詢專業的中醫師,根據個人體質和病情選擇合适的治療方案。
濕門兼治於內者:
五苓散,葶藶,木香散,白朮,木香散,益元散,大橘皮湯,桂苓,白朮丸,神助散,大柴胡湯,小柴胡湯,柴胡飲子,防風,通聖散,防風,當歸飲子
白話文:
治療濕氣,同時兼顧內在的藥方有:五苓散、葶藶、木香散、白朮、木香散、益元散、大橘皮湯、桂苓、白朮丸、神助散、大柴胡湯、小柴胡湯、柴胡飲子、防風、通聖散、防風、當歸飲子。
火門兼治於外者:
涼膈散,黃連解毒湯,瀉心湯,神芎丸,八正散,調胃散,調胃承氣湯,桂苓湯,麻黃,小建中湯,升麻湯,五積散
燥門先治於內,後治於外者:
白話文:
火門病症需要同時治療內外,常用方劑有涼膈散、黃連解毒湯、瀉心湯、神芎丸、八正散、調胃散、調胃承氣湯、桂苓湯、麻黃、小建中湯、升麻湯、五積散。燥門病症則先治內後治外。
神芎丸,脾約丸,麻仁丸,潤體丸,四生丸
謂寒藥攻其里,大黃兼牽牛之類。
謂熱藥攻其表,桂枝、麻黃、升麻之類。
姜附湯,四逆湯,二薑湯,朮附湯
寒門先治於外,後治於內者:
大已寒丸,理中丸
謂熱藥攻其表,謂寒藥攻其里。
白話文:
神芎丸、脾約丸、麻仁丸、潤體丸、四生丸,這些藥方都是用寒性藥物來治療內在病症,例如大黃、牽牛等。另外一些藥方,例如桂枝、麻黃、升麻等,則是用熱性藥物來治療外在病症。姜附湯、四逆湯、二薑湯、朮附湯這些藥方也各有其功效。有些藥方先用寒性藥物治療外在病症,之後再用寒性藥物治療內在病症,例如大已寒丸、理中丸。總之,治療疾病時,應根據病情選擇合適的藥物,既要攻其表,也要攻其里。
2. 《內經》濕變五泄
六氣屬天,無形,風、暑、濕、火、燥、寒。
五形濕屬戊己,濕入肺經為實。
六味屬地,有質,酸、苦、甘、辛、咸、淡。
五臟濕屬脾胃,濕入大腸為虛。
白話文:
六種氣象屬於天空,沒有具體形狀,包括風、暑、濕、火、燥、寒。五行中的濕氣屬於戊己,當濕氣進入肺部時會導致實症。六種味道屬地,有物質性質,包括酸、苦、甘、辛、鹹、淡。五臟中的濕氣與脾胃相關,當濕氣進入大腸時會導致虛症。
3. 胃泄風濕
夫胃泄者,飲食不化,完穀出,色黃,風乘胃也,宜化劑之類。
4. 脾泄暑濕
夫脾泄者,腹脹滿注,實則生嘔逆。三證宜和劑、淡劑、甘劑、清劑之類。
白話文:
脾胃功能失調所引起的症狀,表現為腹部脹滿、有壓迫感,當病情加重時,會出現噁心與嘔吐的現象。對於這三種情況,應採用調和藥方、清淡藥方、甘味藥方、涼性藥方等類型的治療方式。
5. 大腸泄燥濕
夫大腸泄者,腸鳴切痛。先宜寒劑奪之,次宜甘劑、分其陰陽也。
6. 小腸泄熱濕
夫小腸泄者,溲而便膿血,少腹痛。宜寒劑奪之,淡劑、甘劑分之。
白話文:
如果出現小腸虛弱導致的症狀,會表現為尿中帶有膿血,以及小腹疼痛。這種情況下,應當使用寒性藥物來治療,並適當加入淡味和甘味的藥物來調節。
7. 大瘕泄寒濕
夫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先宜清劑、寒劑奪之,後以淡劑、甘劑分之。或莖中痛,亦同。
白話文:
如果出現腹脹與大便不順的情況,頻繁想要上廁所卻無法解大便,首先應該使用清涼和寒涼的藥物來治療,以清除體內的熱毒。接著再使用淡味和甘味的藥物來調節身體。如果有下腹部疼痛的情況,處理方式也相同。
8. 《金匱》十全之法
飧泄:春傷於風,夏必飧泄。暮食不化,亦成飧泄。風而飧泄者,先宜發劑,次宜淡劑、甘劑分劑之類。
洞泄: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泄下褐色。治法同上。又宜灸水分穴。濕氣在下,又宜以苦劑越之。
洞泄寒中:洞泄寒中,俗呼曰休息痢。洞泄,屬甲乙風木,可灸氣海、水分、三里,慎勿服峻熱之藥。小便澀則生;足腫、腹脹滿者,死於庚辛之日;如屍臭者不治。
霍亂:吐瀉水穀不化,陰陽錯亂。可服淡劑,調以冰水,令頓服之則愈。
注下:火氣太過,宜涼劑,又宜淡劑,調冰水,令頓服之則愈。此為暴下不止也。
腫蠱:三焦閉澀,水道不行,水滿皮膚,身體痞腫。宜越劑、發劑、奪劑。
白話文:
飧泄:春天受風寒,夏天就容易腹瀉。晚上吃東西消化不良,也會導致腹瀉。風寒引起的腹瀉,應該先用發散藥,然後再用清淡藥、甘甜藥分劑服用。
洞泄:春天受風寒,邪氣停留在體內,就會導致洞泄,排泄物呈褐色。治療方法同上,還可以用灸法灸水分穴。濕氣在下,還可以用苦味藥物驅除。
洞泄寒中:洞泄寒中,俗稱休息痢。洞泄屬於甲乙風木,可以用灸法灸氣海穴、水分穴、三里穴,切忌服用峻熱藥物。小便澀滯就會導致洞泄;腳腫、肚子脹滿的人,會在庚辛之日死亡;如果屍體有臭味,就無法治療。
霍亂:嘔吐腹瀉,吃下去的食物無法消化,陰陽失衡。可以服用清淡藥物,用冰水調服,一次服下就能痊癒。
注下:火氣過盛,應該用清涼藥物,也應該用清淡藥物,用冰水調服,一次服下就能痊癒。這是指突然腹瀉不止的情況。
腫蠱:三焦阻塞,水道不通暢,水停留在皮膚,身體腫脹。應該用通利藥物、發散藥物、奪氣藥物。
䐜脹:濁氣在上不散,可服木香檳榔丸、青皮、陳皮。屬大腸為濁氣逆,肺金為清氣逆,氣化則愈矣。
腸鳴:燥濕相摶為腸鳴;中有濕,亦為腸鳴;火濕相攻,亦為腸鳴。治法同上,治之大效。
支滿鶩溏:上滿而後泄,下泄而後復上滿。治法同上。久則反寒,治法同寒中。如鶩溏而腸寒者,亦斯義。風濕亦有支滿者。
腸澼:大、小便膿血,治法同上。又宜不二丸、地榆散、駐車丸及車前子等藥,次宜淡劑、甘劑、分劑之類。
白話文:
肚子脹:濁氣上升散不掉,可以服用木香檳榔丸、青皮、陳皮。這是因為大腸有濁氣逆流,肺金有清氣逆流,氣化了就會痊癒。
腸鳴:乾燥和濕氣交纏就會引起腸鳴;腸道裡有濕氣也會造成腸鳴;火氣和濕氣互相攻擊也會引起腸鳴。治療方法和上面一樣,效果很好。
腹部脹滿又腹瀉:上面脹滿之後就腹瀉,腹瀉之後又脹滿。治療方法和上面一樣。時間久了就會變成寒症,治療方法就和寒症一樣。如果腹瀉而且腸道寒冷,也是同樣道理。風濕也會造成腹部脹滿。
腸道膿血:大小便帶膿血,治療方法和上面一樣。另外還可以用不二丸、地榆散、駐車丸和車前子等藥物,其次可以用淡藥、甘藥、分劑之類的藥物。
臟毒:下血,治法同上。又宜苦劑、奪劑,以苦燥之。如酒毒下血同。
大、小便血:大、小便治法同上。血溫身熱者死火之成數,七日而死。如屍臭者不治。
脫肛:大腸熱甚也。用酸漿水煎三、五沸,稍熱渫洗三、五度,次以苦劑堅之則愈。
廣腸痛:治法同上。又大黃牽牛丸、散,奪之法,燥澀亦同。痔漏、廣腸痛、腸風下血,皆同臟毒治法。
乳痔腸風:必肛門左右有核。《內經》曰: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屬大腸經,可服枳殼之屬。大癖生腸風,乳痔相連。
白話文:
【腸毒】:出現下血現象時,治療方法與其他情況相同。此外,還應使用苦味藥物,以達到清熱燥濕的效果。類似於酒毒引起的下血。
【大、小便出血】:大、小便出血的治療方法與其他情況相同。如果出血伴隨身體發熱,那麼死亡的可能性很高,通常在七天後死亡。如果患者有屍臭氣味,則無法治療。
【脫肛】:這是因為大腸熱度過高所導致的。可以使用酸性漿水煎煮至三到五沸,稍熱後清洗三到五次,接著使用苦味藥物來固腸止瀉,即可痊癒。
【廣腸痛】:治療方法與其他情況相同。可以使用大黃和牽牛丸等藥物,以及奪取法,並與燥澀的藥物一起使用。痔漏、廣腸痛、腸風下血等症狀,都適用於治療腸毒的方法。
【乳痔腸風】:必定會在肛門左右有腫塊。《內經》中提到,過度飲食會使筋脈鬆弛,腸道感染會形成痔瘡。此病屬於大腸經,可以服用如枳殼等藥物。大腸發生嚴重感染時,乳痔和腸風會相互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