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門事親》~ 卷十 (2)
卷十 (2)
1. 小滿巳上三之氣
三之氣為病,多發熱,皆傳足經者多矣。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太陽者,發熱惡寒、頭項痛、腰脊強;陽明者,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少陽者,胸脅痛、耳聾、口苦、寒熱往來而嘔。此三陽屬熱。太陰者,腹滿、咽乾、手足自溫、自利不渴,或腹滿時痛;少陰者,故口燥舌乾而渴;厥陰者,腹滿囊縮、喘熱悶亂、四肢厥冷、爪甲青色。三之氣病,宜以清涼,上溫下養,不宜用巴豆丸下之。
白話文:
在三之氣時期產生的疾病,常常表現為高熱,且多與腳部經絡相關。涉及的有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等六種。
-
太陽經的症狀是發熱、畏寒、頭痛、頸部疼痛、腰部和背部僵硬。
-
養明經的症狀是全身發熱、眼睛疼痛、鼻腔乾燥、難以入睡。
-
少陽經的症狀是胸部和兩側疼痛、聽力下降、口苦、寒熱交織並伴有噁心。 以上這三種陽性經絡的病症,都表現為熱性症狀。
-
太陰經的症狀是腹部脹滿、咽喉乾燥、四肢自行感到溫暖、自己排便但無口渴感,或者腹部脹滿且時常疼痛。
-
少陰經的症狀是口乾舌燥且渴望喝水。
-
厥陰經的症狀是腹部脹滿、腹部收縮、喘息困難、呼吸混亂、四肢冰冷、指甲呈青色。
對於三之氣期間出現的疾病,應採取清涼療法,上半身保暖,下半身養生,不適合使用「巴豆丸」進行通便治療。
2. 大暑未上四之氣
四之氣為病,多發暑氣、頭痛、身熱、發渴。不宜作熱病治,宜以白虎湯。得此病不傳染,次發脾泄、胃泄、大腸泄、小腸泄、大瘕泄、霍亂吐瀉、下痢及赤白相雜、水穀不分消、腸鳴切痛、面浮足腫、目黃口乾、脹滿氣痞、手足無力。小兒亦如此。四之氣病,宜滲泄,五苓散之類也。
白話文:
在四之氣期間出現的病症,常常伴隨著暑氣、頭痛、身體發熱和口渴的情況。這種狀況並非熱性疾病,因此不適合使用熱性藥物進行治療,而是應當使用「白虎湯」進行調理。這類病症不會通過接觸傳染,後續可能會出現脾臟功能失調、胃部不適、大腸和小腸的消化問題,以及腹瀉等症狀。此外,還可能出現大便混有紅色和白色物質、食物和水分無法分離、腹部疼痛、腸鳴音亢進、面部浮腫、眼睛泛黃、口乾舌燥、腹部脹滿、氣體阻塞、手腳乏力等情況。對於兒童來說,他們也可能會出現類似的症狀。對於四之氣期間的病症,應當採取利濕通洩的方法進行治療,例如使用「五苓散」這一類的藥方。
3. 秋分酉上五之氣
五之氣為病,多發喘息、嘔逆、咳嗽及婦人寒熱往來、㾬瘧、痹痔、消渴、中滿、小兒斑癮瘡疱。五之氣病,宜以大、小柴胡湯,宜解治表裡之類。
白話文:
在五之氣時期出現的疾病,常常會導致喘息、嘔吐、咳嗽等症狀,對於女性來說,可能會有寒熱交替、間歇性發燒、寒熱交加的病症,還可能伴有風濕性疼痛、痔瘍、口渴、腹脹等現象。對於兒童來說,可能會出現皮膚疹子或水泡。
對於五之氣病的治療,建議使用大、小柴胡湯這類藥物,以達到調理身體內部和外部的效果。
4. 小雪亥上終之氣
終之氣為病,多發風痰、風寒濕痹四肢。秋收多,冬水復旺,水濕相搏,肺氣又衰。冬寒甚,故發則收,則痿厥弱,無以運用,水液澄清冷,大寒之疾。積滯、瘕塊、寒疝、血瘕,凡氣之疾。終之氣病,宜破積發汗之類。
白話文:
在終之氣期間所產生的疾病,常會出現風痰、風寒濕痹症狀,影響四肢機能。秋季收斂之象較強,冬季水氣復盛,水與濕氣相互作用,加上肺氣可能已經衰弱。冬季寒冷至極,導致收縮、萎靡、力氣減弱等症狀,無法正常活動。體內水液清澈且寒冷,表現出大寒之病態。此時期容易出現積滯、癥塊、寒疝、血瘕等因氣機不暢引起的病症。對於終之氣產生的疾病,適合使用破積發汗的治療方式。
5. 肝之經足厥陰風乙木
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㿉疝、婦人少腹腫,甚則嗌乾、面塵脫色。是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飧泄、狐疝、遺溺、閉癃。為此諸病。
白話文:
當肝經功能失調時,會出現以下症狀:腰痛且無法彎腰或仰頭,男性可能出現睪丸疼痛(俗稱「疝氣」),女性則可能有下腹部腫脹的情況。嚴重時,還會感到喉嚨乾燥、臉部失去光澤。
若身體出現以上任何一種肝經相關的症狀,可能會出現胸部滿悶、嘔吐、消化不良(如食後即洩)、睪丸疼痛(狐疝)、尿頻尿急(遺溺)和排尿困難(閉癃)等情況。
對於這些病症,需要進行對應的治療。
6. 膽之經足少陽風甲木
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有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為陽厥。是主骨所生病者,頭痛、頷痛、目內眥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挾癭、汗出振寒、瘧、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為此諸病。
白話文:
當身體出現這些症狀時,會感到口苦、容易打嗝、胸口疼痛、無法輕鬆翻身,嚴重時臉部會有些晦暗、全身缺乏油潤感、腳外側發熱,這被稱為陽厥。此外,如果主導的是骨頭的問題,可能會出現頭痛、頸部疼痛、眼睛內角疼痛、鎖骨部位腫痛、腋下腫脹、喉結或頸部淋巴結腫大、出汗發冷、發燒、間歇性發燒(瘧疾)、胸口、肋骨、大腿、膝蓋外側、小腿外側、腳踝前以及各個關節都感到疼痛、小指和次指功能障礙。這些都是可能出現的症狀。
7. 心之經手少陰暑丁火
是動則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飲,是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臑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痛,為此諸病。
白話文:
當脈象出現這種動態時,會導致咽喉乾燥、心臟疼痛、口渴並想喝水,這就是臂部癱瘓的症狀。這段經絡所主管的心臟相關疾病,包括眼睛黃疸、肋骨疼痛、手臂內側後部疼痛和癱瘓,以及手掌中心的熱痛,這些都是由這段經絡引起的各種病症。
8. 小腸經手太陽暑丙火
是動則病嗌痛頷腫、不可以顧、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腫、頸頷肩臑肘臂外後廉痛。為此諸病。
白話文:
當某種特定的情況或動態影響到體內相應的經絡時,會出現咽喉疼痛、下顎腫脹、無法轉頭、肩膀感覺脫臼、上臂及肩部似斷非斷的症狀。這個系統所主管的液體相關疾病包括:耳鳴、眼睛黃染、面頰腫脹、頸部、下顎、肩部、上臂後側的疼痛。這些都是由於這種特定動態所引起的諸多症狀。
9. 脾之經足太陰濕己土
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閉、黃疸、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厥、足大指不用。為此諸病。
白話文:
當這些經絡運行時,會導致舌頭僵硬、進食時嘔吐、胃部疼痛、腹部脹滿、容易打嗝、排便後或放屁後感到舒適,但若情況惡化,全身會感到沈重。主管脾臟的經絡出現問題時,會引起舌頭疼痛、身體活動困難、消化不良、心神焦慮、胃部緊繃疼痛、腹瀉、水腫、黃疸、難以躺下、強迫站立、大腿內側腫脹及疼痛、腳大拇指無力等症狀。這段文字描述了與脾臟相關的各種疾病症狀。
10. 胃之經足陽明濕戊土
是動則病洒洒振寒、善呻數欠、顏黑、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塞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是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頸腫、喉痹、大腹水腫、膝臏腫痛,循膺乳氣衝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氣盛則身以前皆熱。
其有餘於胃,則消穀善飢、溺色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慄、胃中寒、則脹滿。為此諸病。
白話文:
當身體有異常反應時,會出現發冷震顫、頻繁呻吟打呵欠、臉色晦暗的情況。遇到這種狀況,患者通常會怕見人和火,聽到樹枝摩擦的聲音就會驚嚇不已。他們的心神不寧,喜歡關門窗獨自待著,嚴重時可能會想上高處唱歌,拋棄衣物狂奔,腹部鼓脹,這都是骭厥的症狀。這個穴位與血液運行有關,若出現異常,可能會引發精神失常、瘧疾、過度熱燥、出汗、鼻塞流涕、口角下垂、嘴脣腫脹、頸部腫大、喉嚨疼痛、腹部膨脹、膝蓋腫痛、胸部、乳房、大腿內側、小腿外側及腳踝以上部位會感到疼痛,影響中指的使用。如果氣血旺盛,全身前部會感到熱。
如果胃氣過盛,則容易餓食、尿液黃色;如果氣血不足,全身前部會感到寒冷,胃部受寒時會導致腹脹。這些都是此穴位異常可能引發的病症。
11. 心包絡手厥陰為母血
是動則病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憺憺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為此諸病。
白話文:
當身體有異常反應時,會出現手心發熱、手臂和肘部抽緒疼痛、腋下腫脹的情況。嚴重時,胸部和兩側可能會感到脹滿,心中會有強烈的震動感,臉色紅潤,眼睛泛黃,表現出無休止的開心笑鬧。此段描述的是與心脈相關的疾病症狀,包括心煩、心痛以及手掌內熱等問題。這些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提醒我們可能有健康問題需要關注。
12. 三焦經手少陽為父氣
是動則病耳聾、渾渾焞焞、嗌腫喉痹。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銳眥痛、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為此諸病。
白話文:
這些症狀可能導致耳鳴、聽力下降、咽喉腫脹和喉部疼痛。根據這段文字,當特定的氣道受影響時,會出現以下疾病:出汗、眼周疼痛、眼睛紅腫、耳後、肩部、手臂外側及小指和次指的運動障礙。這些描述概括了與此氣道相關疾病的症狀。
13. 大腸經手陽明燥庚金
是動則病齒痛、頸腫。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乾、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為此諸病。
白話文:
這些症狀如果發生動盪,就會導致牙痛和頸部腫脹。這些症狀主要與津液相關的疾病有關,包括眼黃、口乾、鼻塞流涕、咽喉炎、肩膀前臂疼痛、大拇指和二拇指疼痛且無法正常使用。如果體內氣血過於旺盛,那麼受影響的脈絡部位可能會出現熱腫的情況;如果氣血虛弱,則可能會感到寒冷而無法恢復。這些描述涵蓋了多種可能的病症。
14. 肺之經手太陰燥辛金
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渴、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為此諸病。
白話文:
當肺經功能異常時,會導致肺部脹滿,呼吸困難且伴有咳嗽,胸口疼痛,嚴重時甚至會感到雙手難以活動且頭腦混亂,這是一種臂厥症狀。肺經相關的病症包括咳嗽、喘息、口渴、心煩、胸部滿脹、手臂內側前部疼痛和麻痺、手掌發熱。如果肺經的氣血過剩,可能會出現肩背疼痛、風寒引起的出汗、風邪、頻尿以及打呵欠的現象。若肺經氣血不足,則會造成肩背疼痛、感覺寒冷、體力不足、呼吸困難,以及尿液顏色改變。以上就是肺經相關疾病的表現。
15. 腎之經足少陰寒癸水
是動則病飢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則有血、喝喝、坐而欲起、目䀮䀮如無所見、心如懸、若飢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是為骨厥。是主腎所生病者,口熱舌乾、嗌腫上氣、嗌乾及痛、煩心、心痛、黃疸、腸澼、脊股內後廉痛、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為此諸病。
白話文:
當身體出現這些症狀時,會表現出不想進食、臉色蒼白如同柴火、咳嗽吐血、呼吸急促、坐下後又想站起、雙眼迷糊徬彿什麼都看不清、心中充滿焦慮、感覺像是餓著一樣。如果氣血不足,則容易感到恐懼,心中猶豫不安,好像隨時都會被追捕一樣,這就是骨厥的表現。
這些症狀主要與腎臟相關,包括口乾舌燥、喉嚨腫脹、喘息、喉嚨乾澀和疼痛、心中煩躁、心痛、黃疸、腹瀉、背部和大腿內側後方疼痛、肌肉萎縮、嗜睡,腳底發熱且疼痛。這些都是腎臟疾病可能出現的症狀。
16. 膀胱經足太陽寒壬水
是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如結、踹如裂,是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癲疾、頭囟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膕踹腳皆痛,小指不用,為此諸病。
風治法: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甘苦,以甘緩之,以辛散之。
防風通聖散,天麻散,防風湯,祛風湯,小續命湯,消風散,排風湯
白話文:
患者若活動就感到頭部劇烈疼痛、眼睛好像要掉出來、脖子像被拉扯一樣、脊椎疼痛、腰部像是折斷了一樣、大腿無法彎曲、膝蓋像打結一樣、小腿像是裂開了一樣,這就是踝厥。這是因為筋脈生病導致的,患者還會出現痔瘡、瘧疾、狂躁症、頭頂、後腦勺和脖子疼痛、眼睛發黃流淚、流鼻血、脖子、後背、腰、臀部、膝蓋和小腿都疼痛,小指無力等症狀。
治療風邪入侵的方法:風邪侵入體內,需要使用辛涼藥物治療,輔以甘苦藥物,用甘味藥物緩解症狀,用辛味藥物驅散風邪。
暑治法: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
白虎湯,桂苓湯,玉壺丸,碧玉散,玉露散,石膏湯
濕治法:濕淫於內,治以苦熱,佐以鹹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白朮木香散,桂苓,白朮丸,五苓散,葶藶,木香散,益元散,神助散
白話文:
夏天暑熱內侵,治療要用鹹寒的藥物,輔以甘苦,用酸味收斂,用苦味發散。常用的方劑有白虎湯、桂苓湯、玉壺丸、碧玉散、玉露散、石膏湯。
濕氣內侵,治療要用苦熱的藥物,輔以鹹淡,用苦味燥濕,用淡味泄濕。常用的方劑有白朮木香散、桂苓湯、白朮丸、五苓散、葶藶、木香散、益元散、神助散。
火治法:火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
涼膈散,解毒丸,神功丸,八正散,調胃散,大小承氣湯
燥治法:燥淫於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辛潤之,以苦下之。
神功丸,麻仁丸,脾約丸,潤體丸,潤腸丸,四生丸,葶藶散
白話文:
火療法:若內有熱火,應使用鹹寒藥物進行治療,輔以甘苦類藥物,再以酸味藥物收縮,並使用苦味藥物來促進排泄。
涼膈散、解毒丸、神功丸、八正散、調胃散、大與小承氣湯等藥方,都是用於治療熱火病症的。
燥療法:若內有乾燥,應使用苦溫藥物進行治療,輔以甘辛類藥物,再以辛味藥物來潤滑,並使用苦味藥物來促進排泄。
神功丸、麻仁丸、脾約丸、潤體丸、潤腸丸、四生丸、葶藶散等藥方,都是用於治療乾燥病症的。
寒治法: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辛散之,以苦堅之。
姜附湯,四逆湯,二薑湯,朮附湯,大戊己丸,附子理中湯
白話文:
寒治法:
寒邪侵襲人體內部,治療方法應採用甘甜溫熱的藥物,輔以苦味辛辣的藥物。 用辛辣的藥物驅散寒邪,用苦味藥物固護元氣。
常用藥方:
- 姜附湯
- 四逆湯
- 二薑湯
- 朮附湯
- 大戊己丸
- 附子理中湯
注:
- 方括號內為中藥方劑名稱,並附上藥方連結。
- 「寒淫於內」指寒邪入侵人體內部,造成寒症。
- 「甘熱」指溫熱性質的藥物,如附子、乾薑等。
- 「苦辛」指苦味辛辣性質的藥物,如黃連、乾薑等。
- 「辛散」指辛辣藥物具有發散寒邪的作用。
- 「苦堅」指苦味藥物具有固護元氣、止瀉的作用。
簡單來說,這段文字描述了中醫治療寒症的基本原則,即用溫熱藥物驅寒,並輔以苦味藥物固護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