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從正

《儒門事親》~ 卷十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 (2)

1. 小滿巳上三之氣

三之氣為病,多發熱,皆傳足經者多矣。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太陽者,發熱惡寒、頭項痛、腰脊強;陽明者,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少陽者,胸脅痛、耳聾、口苦、寒熱往來而嘔。此三陽屬熱。太陰者,腹滿、咽乾、手足自溫、自利不渴,或腹滿時痛;少陰者,故口燥舌乾而渴;厥陰者,腹滿囊縮、喘熱悶亂、四肢厥冷、爪甲青色。三之氣病,宜以清涼,上溫下養,不宜用巴豆丸下之。

白話文:

小滿之後第三個時段的氣候變化所引起的疾病,大多會出現發燒,而且這些疾病多半會傳到足部的經絡。這些疾病會影響到太陽經、陽明經、少陽經、太陰經、少陰經和厥陰經。

影響到太陽經時,會出現發燒怕冷、頭和脖子疼痛、腰背僵硬的症狀;影響到陽明經時,會出現身體發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無法入睡的症狀;影響到少陽經時,會出現胸部和肋骨疼痛、耳聾、口苦、忽冷忽熱並伴隨嘔吐的症狀。這三條陽經的病症都屬於熱性。

影響到太陰經時,會出現腹脹、咽喉乾燥、手腳溫熱、腹瀉但不口渴,或腹脹時會感到疼痛的症狀;影響到少陰經時,會出現口乾舌燥且口渴的症狀;影響到厥陰經時,會出現腹脹、陰囊收縮、呼吸急促、胸悶心煩、四肢冰冷、指甲發青的症狀。

在第三個時段的氣候變化所引起的疾病,治療上應該以清涼為主,並注意溫養上焦,滋養下焦,不適合使用巴豆丸來瀉下。

2. 大暑未上四之氣

四之氣為病,多發暑氣、頭痛、身熱、發渴。不宜作熱病治,宜以白虎湯。得此病不傳染,次發脾泄、胃泄、大腸泄、小腸泄、大瘕泄、霍亂吐瀉、下痢及赤白相雜、水穀不分消、腸鳴切痛、面浮足腫、目黃口乾、脹滿氣痞、手足無力。小兒亦如此。四之氣病,宜滲泄,五苓散之類也。

白話文:

大暑時節的第四個節氣所發生的疾病,大多會出現中暑的症狀,像是頭痛、身體發熱、口渴等。這種情況不適合當作一般的熱病來治療,應該使用白虎湯。這種病不會傳染,但之後可能會出現脾虛泄瀉、胃虛泄瀉、大腸泄瀉、小腸泄瀉、大瘕泄瀉、霍亂般的上吐下瀉、拉肚子且伴隨紅白色黏液、水和食物無法正常消化、腸鳴絞痛、臉部浮腫、腳部水腫、眼睛發黃、口乾舌燥、腹脹胸悶、手腳無力等症狀。小孩子也會出現類似的狀況。這種第四個節氣發生的疾病,適合用滲濕利尿的方式來治療,像是使用五苓散這類的藥方。

3. 秋分酉上五之氣

五之氣為病,多發喘息、嘔逆、咳嗽及婦人寒熱往來、㾬瘧、痹痔、消渴、中滿、小兒斑癮瘡疱。五之氣病,宜以大、小柴胡湯,宜解治表裡之類。

白話文:

秋分時節,傍晚五點到七點這段時間的氣候變化所引起的疾病,大多會出現呼吸急促、想吐、咳嗽等症狀,婦女則可能會有時發冷、有時發熱的寒熱交替現象,也可能出現瘧疾、關節痠痛麻木、痔瘡、糖尿病、腹脹、以及小孩長出像斑點、癮疹、瘡、水泡等皮膚問題。針對這個時節氣候變化所引起的疾病,適合使用大柴胡湯或小柴胡湯這類的藥方來治療,主要以同時解決體表和體內的病症為主。

4. 小雪亥上終之氣

終之氣為病,多發風痰、風寒濕痹四肢。秋收多,冬水復旺,水濕相搏,肺氣又衰。冬寒甚,故發則收,則痿厥弱,無以運用,水液澄清冷,大寒之疾。積滯、瘕塊、寒疝、血瘕,凡氣之疾。終之氣病,宜破積發汗之類。

白話文:

小雪時節亥時結束的這段時間,所對應的病症,多半是風痰、風寒濕痹,容易侵襲四肢。秋季收成豐盛,冬季水氣又開始旺盛,水濕互相搏擊,加上肺氣也相對衰弱。冬天的寒冷更加嚴重,所以病發時身體會呈現收縮的狀態,導致手腳無力、軟弱,無法靈活運用,體內的水液變得清冷,就容易引發大寒的疾病。像是積滯、腫塊、寒疝、血瘀形成的腫塊等,都是屬於氣的疾病。這段時間的病症,適合使用破除積滯、發汗之類的治療方法。

5. 肝之經足厥陰風乙木

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㿉疝、婦人少腹腫,甚則嗌乾、面塵脫色。是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飧泄、狐疝、遺溺、閉癃。為此諸病。

白話文:

肝經(足厥陰經)的氣血運行如果出現異常,會導致腰痛,無法彎腰或後仰;男性會出現陰囊腫痛或疝氣;女性則會感到小腹腫脹。嚴重時,會口乾舌燥,面色晦暗無光澤。這些都是肝經的氣血異常所引起的疾病。另外,肝臟本身若有病變,會導致胸悶、噁心嘔吐、消化不良(吃下去的食物沒有消化就排出)、狐疝(陰部腫塊)、小便失禁或小便不暢等各種病症。

6. 膽之經足少陽風甲木

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有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為陽厥。是主骨所生病者,頭痛、頷痛、目內眥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挾癭、汗出振寒、瘧、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為此諸病。

白話文:

膽經的氣血運行如果出現異常,就會產生以下病症:口中發苦、經常嘆氣、心口和脅肋部位疼痛、身體難以轉動側身,嚴重時臉色會像蒙了一層灰塵、身體皮膚乾燥沒有光澤、腳的外側發熱,這種情況稱為陽厥。膽經主要掌管骨骼相關疾病,如果出現問題會導致:頭痛、下巴痛、眼睛內角疼痛、鎖骨上方凹陷處腫痛、腋下腫脹、頸部淋巴結核腫大(形狀像馬刀)、容易出汗且發冷發抖、瘧疾、胸部和脅肋部位、大腿外側、膝蓋外側、小腿外側、外踝前方以及各個關節都感到疼痛、無名指和小指無法正常活動。以上都是膽經失常所可能導致的病症。

7. 心之經手少陰暑丁火

是動則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飲,是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臑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痛,為此諸病。

白話文:

心經的經脈循行發病時,會出現咽喉乾燥、心痛、口渴想喝水,這就是手臂氣血逆亂所導致的厥症。心經所主的疾病,會有眼睛發黃、脅肋疼痛、手臂內側後緣疼痛、手掌發熱疼痛,這些都是心經相關的病症。

8. 小腸經手太陽暑丙火

是動則病嗌痛頷腫、不可以顧、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腫、頸頷肩臑肘臂外後廉痛。為此諸病。

白話文:

小腸經的氣血運行出現異常,就會產生咽喉疼痛、下巴腫脹、脖子難以轉動、肩膀好像脫臼、上臂好像骨折等症狀。小腸經主要掌管津液,若出現病變,就會產生耳聾、眼睛發黃、臉頰腫脹、脖子、下巴、肩膀、上臂、手肘外側後緣疼痛等這些疾病。

9. 脾之經足太陰濕己土

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閉、黃疸、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厥、足大指不用。為此諸病。

白話文:

脾經(足太陰經)的屬性是濕土(己土):

如果脾經發生異常,就會出現以下症狀:舌根僵硬、吃東西就想吐、胃脘疼痛、腹部脹滿、經常打嗝,排便或放屁後會感到舒服,但身體如果虛弱,就會感覺全身沉重。

屬於脾臟引起的疾病,會有這些症狀:舌根疼痛、身體無法自由活動、吃不下東西、心煩意亂、心下部位(胃部附近)急痛、腹瀉(溏泄,大便不成形)、小便不暢、黃疸、無法躺臥、必須勉強站立、大腿和膝蓋內側腫脹麻木、腳大拇指無法正常活動。這些都是因為脾經病變而引起的疾病。

10. 胃之經足陽明濕戊土

是動則病洒洒振寒、善呻數欠、顏黑、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塞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是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頸腫、喉痹、大腹水腫、膝臏腫痛,循膺乳氣衝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氣盛則身以前皆熱。

其有餘於胃,則消穀善飢、溺色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慄、胃中寒、則脹滿。為此諸病。

白話文:

這是足陽明胃經發生異常時會出現的疾病:

經脈發動時會出現的症狀,像是全身發抖、怕冷,喜歡呻吟、頻繁打呵欠,臉色發黑。嚴重時會厭惡人或火,聽到木頭撞擊的聲音會驚恐害怕,感覺心悸,喜歡獨自關上門窗待著,更嚴重時會想爬到高處唱歌,或脫掉衣服亂跑,肚子裡咕嚕作響、腹脹,這稱為「骭厥」。

這條經脈主管的血液所產生的疾病,包括狂躁、瘧疾、發熱潮濕、多汗、流鼻血、口歪、嘴唇生瘡、頸部腫大、喉嚨痛、肚子腹水腫大、膝蓋腫痛,沿著胸部、乳房、氣衝到大腿、伏兔穴、小腿外側、腳背都疼痛,中指無法活動。氣血過盛時,身體前側都會發熱。

如果胃氣過盛,會容易感到飢餓,吃很多東西卻很快又餓,小便顏色偏黃;如果胃氣不足,身體前側就會感到寒冷顫抖,胃裡發冷,導致腹脹。這些都是由於胃經異常而產生的疾病。

11. 心包絡手厥陰為母血

是動則病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憺憺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為此諸病。

白話文:

心包經的經脈發病時,會出現手心發熱、手臂和手肘彎曲僵硬、腋下腫脹等症狀,嚴重的話還會胸部和脅肋脹滿、心中驚慌不安、心跳劇烈、臉色發紅、眼睛發黃、時常無故傻笑等情況。這條經脈主要掌管的疾病,有心煩、心痛、手掌發熱等。以上就是這條經脈會引起的各種疾病。

12. 三焦經手少陽為父氣

是動則病耳聾、渾渾焞焞、嗌腫喉痹。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銳眥痛、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為此諸病。

白話文:

三焦經是手少陽經,它的氣屬於陽氣,如果這個經絡的氣機發動異常,就會導致耳聾、頭腦昏沉不清、咽喉腫痛或喉嚨阻塞疼痛等疾病。這個經絡主管的氣所產生的疾病,包括容易出汗、眼睛外眥(外眼角)疼痛、耳朵後面、肩部、上手臂外側、手肘、以及前臂外側都會疼痛,還有小指和無名指活動不靈活。以上這些都是這個經絡可能引發的各種病症。

13. 大腸經手陽明燥庚金

是動則病齒痛、頸腫。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乾、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為此諸病。

白話文:

大腸經的循行如果出現異常,就會引發牙齒疼痛、脖子腫脹等疾病。它主要掌管身體的津液,所以當津液失調時,可能會出現眼睛發黃、口乾舌燥、鼻塞流血、咽喉腫痛、肩膀前側到上臂疼痛、食指疼痛無法活動等症狀。如果大腸經氣血過於旺盛,經脈所經過的地方就會出現發熱腫脹;如果氣血虛弱,則會感到寒冷發抖,無法恢復溫暖。以上就是大腸經失調可能引起的各種疾病。

14. 肺之經手太陰燥辛金

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渴、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為此諸病。

白話文:

肺經如果發生異常,會導致肺部脹滿,膨脹而喘氣咳嗽,鎖骨上方凹陷處疼痛,嚴重時會兩手交握,昏厥過去,這就是手臂氣血逆亂的疾病。

肺經主要掌管的疾病包括:咳嗽、氣喘、口渴、心中煩躁、胸悶、上臂內側前緣疼痛、手掌發熱。

肺經氣血過盛,會導致肩背疼痛、受風寒而流汗、中風、小便頻繁而且容易打呵欠;肺經氣血虛弱,會導致肩背疼痛怕冷、氣短無力呼吸、小便顏色改變。這些都是肺經相關的疾病。

15. 腎之經足少陰寒癸水

是動則病飢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則有血、喝喝、坐而欲起、目䀮䀮如無所見、心如懸、若飢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是為骨厥。是主腎所生病者,口熱舌乾、嗌腫上氣、嗌乾及痛、煩心、心痛、黃疸、腸澼、脊股內後廉痛、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為此諸病。

白話文:

這個經脈(足少陰腎經)如果發生異常,就會出現以下這些症狀:肚子餓卻不想吃東西、臉色像塗了漆的柴火一樣枯槁、咳嗽或吐痰時帶血、呼吸時喉嚨有呼嚕聲、坐著就想站起來、眼睛茫然像看不見東西、心裡感覺懸空、好像肚子餓一樣。 如果腎氣不足,就會容易恐懼、心裡害怕得好像有人要抓捕自己一樣,這就是所謂的「骨厥」。 這個經脈(足少陰腎經)主要掌管的疾病有:口乾舌燥、咽喉腫脹、呼吸急促、喉嚨乾燥疼痛、心煩、心痛、黃疸、腹瀉、脊椎內側後方的肌肉疼痛、肢體痿軟無力、嗜睡、腳底發熱疼痛。以上就是這個經脈會引起的各種疾病。

16. 膀胱經足太陽寒壬水

是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如結、踹如裂,是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癲疾、頭囟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膕踹腳皆痛,小指不用,為此諸病。

風治法: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甘苦,以甘緩之,以辛散之。

防風通聖散,天麻散,防風湯,祛風湯,小續命湯,消風散,排風湯

暑治法: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

白虎湯,桂苓湯,玉壺丸,碧玉散,玉露散,石膏湯

濕治法:濕淫於內,治以苦熱,佐以鹹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白朮木香散,桂苓,白朮丸,五苓散,葶藶,木香散,益元散,神助散

火治法:火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

涼膈散,解毒丸,神功丸,八正散,調胃散,大小承氣湯

燥治法:燥淫於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辛潤之,以苦下之。

神功丸,麻仁丸,脾約丸,潤體丸,潤腸丸,四生丸,葶藶散

寒治法: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辛散之,以苦堅之。

姜附湯,四逆湯,二薑湯,朮附湯,大戊己丸,附子理中湯

白話文:

膀胱經足太陽寒壬水

如果膀胱經氣血運行失常,就會產生以下病症:頭部劇烈疼痛,眼睛感覺像要脫出眼眶,脖子僵硬如同被拔起,脊椎疼痛,腰部像要斷裂,大腿根部無法彎曲,膝蓋後方像打了結一樣,小腿肚像要裂開,這就是腳踝厥冷。此外,膀胱經也主宰筋脈,若筋脈生病,會導致痔瘡、瘧疾、癲狂疾病、頭頂與後腦勺疼痛、眼睛發黃流淚、鼻塞流鼻血、脖子背部腰部臀部膝蓋小腿腳部都疼痛,小腳趾無法活動,這些都是膀胱經相關的疾病。

風邪的治療方法:

風邪侵入體內,治療要用辛涼的藥物,輔以甘味和苦味的藥物,用甘味來緩解,用辛味來疏散。

常用藥方:防風通聖散、天麻散、防風湯、祛風湯、小續命湯、消風散、排風湯

暑邪的治療方法:

暑熱侵入體內,治療要用鹹寒的藥物,輔以甘味和苦味的藥物,用酸味來收斂,用苦味來發散。

常用藥方:白虎湯、桂苓湯、玉壺丸、碧玉散、玉露散、石膏湯

濕邪的治療方法:

濕邪侵入體內,治療要用苦熱的藥物,輔以鹹味和淡味的藥物,用苦味來燥濕,用淡味來利水。

常用藥方:白朮木香散、桂苓、白朮丸、五苓散、葶藶、木香散、益元散、神助散

火邪的治療方法:

火邪侵入體內,治療要用鹹寒的藥物,輔以甘味和苦味的藥物,用酸味來收斂,用苦味來發散。

常用藥方:涼膈散、解毒丸、神功丸、八正散、調胃散、大承氣湯、小承氣湯

燥邪的治療方法:

燥邪侵入體內,治療要用苦溫的藥物,輔以甘味和辛味的藥物,用辛味來滋潤,用苦味來向下導瀉。

常用藥方:神功丸、麻仁丸、脾約丸、潤體丸、潤腸丸、四生丸、葶藶散

寒邪的治療方法:

寒邪侵入體內,治療要用甘熱的藥物,輔以苦味和辛味的藥物,用辛味來發散寒邪,用苦味來堅固體內陽氣。

常用藥方:姜附湯、四逆湯、二薑湯、朮附湯、大戊己丸、附子理中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