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門事親》~ 卷一 (2)
卷一 (2)
1. 指風痹痿厥近世差玄說二
風痹痿厥四論,《內經》言之詳矣。今余又為之說,不亦贅乎!曰:「非贅也。」為近世不讀《內經》者,指其差玄也。夫風痹痿厥四證,本自不同,而近世不能辨,一概作風冷治之。下虛補之,此所以曠日彌年而不愈者也。夫四末之疾,動而或勁者為風,不仁或痛者為痹,弱而不用者為痿,逆而寒熱者為厥,此其狀未嘗同也。故其本源又復大異。
風者,必風熱相兼;痹者,必風濕寒相合;痿者,必火乘金;厥者,或寒或熱,皆從下起。今之治者,不察其源,見其手足嚲曳,便謂之風。然《左傳》謂風淫末疾。豈不知風、暑、燥、濕、火、寒六氣,皆能為四末之疾也哉!敢詳條於下,有意於救物者,試擇焉可也。
白話文:
《內經》對風痺痿厥四種病症的論述已經很詳盡了,我現在再談論它們,是不是多此一舉呢?其實不然。因為現代很多人不讀《內經》,覺得它太過玄奧,所以才需要我來解釋。風痺痿厥四種疾病,本質上各不相同,但現代人卻不能辨別,一概用風寒來治療,虛則補之,導致病症纏綿不愈。其實,四肢疾病中,活動時感到僵硬的是風,麻木或疼痛的是痺,無力不能使用的是痿,手足冰冷或忽冷忽熱的是厥,它們的症狀截然不同,病因也大不相同。
風是由風熱共同引起的;痺是由風濕寒結合造成的;痿是由火乘金導致的;厥則有寒厥和熱厥,都源於下焦。現在的醫生不了解病因,只要看到手腳麻痺無力,就認為是風。但是《左傳》說風是淫邪導致的末疾。難道他們不知道六氣(風、暑、燥、濕、火、寒)都能引起四肢疾病嗎?我斗膽將這些細節列舉出來,希望有心救助病患的人,可以參考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
夫風之為狀,善行而數變。《內經》曰:諸風掉眩,皆屬肝木。掉搖眩運,非風木之象乎?紆曲勁直,非風木之象乎?手足掣顫,斜目喎口,筋急攣搐,瘛瘲驚癇,發作無時,角弓反張,甚則吐沫,或泣或歌,喜怒失常,頓僵暴僕,昏不知人,茲又非風木之象乎?故善行而數變者,皆是厥陰肝之用也。夫肝木所以自甚而至此者,非獨風為然。
蓋肺金為心火所制,不能勝木故也。此病之作,多發於每年十二月,大寒中氣之後,及三月四月之交,九月十月之交。何以言之?大寒中氣之後,厥陰為主氣,巳亥之月,亦屬厥陰用事之月,皆風主之時也。故三月四月之交,多疾風暴雨。振拉摧拔,其化為冰雹。九月十月之交,多落木髮屋之變。
白話文:
風的特性是善於流動且變化多端。《內經》說:各種風引起的頭暈眼花,都屬於肝木的範疇。頭昏眼花、身體搖晃,不正是風木的表現嗎?身體扭曲僵直,不也是風木的表現嗎?手腳抽搐顫抖、斜眼歪嘴、筋絡緊繃抽搐、驚厥癲癇,發作時間不定,角弓反張,嚴重時還會流口水,或哭或笑,喜怒無常,突然僵硬倒地,昏迷不醒,這難道不是風木的表現嗎?所以,善於流動且變化多端,都是厥陰肝的特性。
肝木之所以會發展到如此嚴重的地步,不只是風的原因。因為肺金受到心火克制,無法剋制肝木,導致肝木過盛。這種病症大多發生在每年十二月大寒中氣之後,以及三月四月交界,九月十月交界。這是因為大寒中氣之後,厥陰為主氣,巳亥兩個月也屬厥陰當令,都是風氣盛行的季節。因此,三月四月交界時,常有狂風暴雨,強勁的風力將樹木連根拔起,甚至化為冰雹。九月十月交界時,則常有落葉枯木,房屋倒塌的現象。
故風木鬱極甚者,必待此三時而作。凡風病之人,其脈狀如弓弦而有力,豈敢以熱藥投之,更增其勢哉!
今人論方者,偶得一方,間曾獲效,執以為能。著灸施針,豈由病者!巧說病人,使從己法。不問品味剛柔,君臣輕重,何臟何經,何部何氣,凡見風證偏枯,口眼喎斜,涎潮昏憒,便服靈寶、至寶、清心、續命等藥。豈知清心之雜以薑桂,靈寶之亂以起石、硫磺,小續命湯藏以附子!惟夫至寶,其性尚溫。
《經》曰:風淫於內,治以辛涼。如之何以金石大熱之藥,以治風耶?有以熱治熱者,一之為甚,其可再乎!故今之劉河間自制防風通聖散、搜風丸之類,程參政祛風丸、換骨丹,用之者獲效者多矣。而謗議百出,以誣其實。余嘗見《內經·氣交變論》中,言五郁之法,鬱極則為病。
白話文:
所以,風邪積鬱過度,必然等到春夏秋冬這三個季節才會發病。凡是患有風病的人,脈象如同弓弦般有力,怎敢用熱藥治療,反而會加重病情!
如今有些人論述藥方,偶然得到一個方子,碰巧治好了,就堅信它有效。針灸施治,豈是由病人本身決定的!巧言令色地哄騙病人,讓他們服從自己的方法。不問藥性剛柔,君臣藥的輕重,也不管是哪個臟腑、哪條經脈、哪個部位、哪種氣機,只要看到風證導致的肢體偏枯、口眼歪斜、流涎昏迷,就服用靈寶丹、至寶丹、清心丹、續命丹之類的藥物。難道他們不知道清心丹中混雜著薑桂,靈寶丹中摻雜著硫磺、起石,小續命湯中含有附子嗎?雖然至寶丹的藥性偏溫,但《內經》中說:「風邪侵入體內,要用辛涼的藥物治療。」怎麼可以用金石類的大熱藥物來治療風邪呢?用熱藥治療熱證,已經是過度了,怎麼能再用呢?所以,如今劉河間自制的防風通聖散、搜風丸等方劑,程參政的祛風丸、換骨丹等方劑,服用後有效的人很多。然而卻招來許多誹謗議論,誣蔑其真實功效。我曾經在《內經·氣交變論》中看到,提到五郁之法,鬱結到極點就會生病。
況風病之作,倉卒之變生。嘗治驚風癇病,屢用汗、下、吐三法,隨治隨愈。《內經》中明有此法。五郁中木鬱達之者,吐之令其條達也。汗者是風隨汗出也;下者是推陳致新也。此為汗、下、吐三法也。愈此風病,莫知其數,如之何廢而不用也?余恐來者侮此法,故表而出之。
昔項開完顏氏風病搐,先右臂並右足,約搐六七十數,良久,左臂並左足亦搐六、七十數,不瘥,兩目直視,昏憒不識人。幾月余,求治於余,先逐其寒痰三、四升;次用導水禹功丸、散,泄二十餘行;次服通聖散辛涼之劑,不數日而瘥,故書此以證之。
白話文:
風病發作,往往變化迅速。我曾多次治療驚風癲癇,運用汗、下、吐三法,皆能藥到病除。《內經》中也記載了此法。五郁之中,木郁不通者,可用吐法使其條達。汗法是讓風氣隨汗液排出;下法則是排除舊物,促進新陳代謝。這便是汗、下、吐三法。我用此法治愈風病者不計其數,為何要廢棄不用呢?我擔心後人會輕視此法,所以把它記錄下來。
以前,一位名叫項開完顏氏的人患了風病,手腳抽搐,先是从右臂和右脚开始,大约抽搐六七十次,持续很久,之后左臂和左脚也开始抽搐,同样是六七十次,一直没有好转,双眼直视,神志不清,不认识人。幾個月後,他來找我看病。我首先用藥去除了他的寒痰,約有三四升;接著用導水[禹功丸]、散剂,瀉了二十餘行;之後再服用[通聖散]辛涼的藥物,不到幾天就痊癒了。因此我將此事記錄下來,以作佐證。
夫痹之為狀,麻木不仁,以風濕寒三氣合而成之。故《內經》曰:風氣勝者為行痹。風則陽受之,故其痹行,旦劇而夜靜。世俗莫知,反呼為走注疼痛虎咬之疾。寒氣勝者為痛痹。寒則陰受之,故其痹痛,旦靜而夜劇。世俗不知,反呼為鬼忤。濕氣勝者為著痹。濕勝則筋脈皮肉受之,故其痹著而不去,肌肉削而著骨。
世俗不知,反呼為偏枯。此疾之作,多在四時陰雨之時,及三月九月,太陽寒水用事之月。故草枯水寒為甚,或瀕水之地,勞力之人,辛苦失度,觸冒風雨,寢處津濕,痹從外入。況五方七地,寒暑殊氣,剛柔異稟,飲食起居,莫不相戾。故所受之邪,各有淺深。或痛或不痛,或仁或不仁,或筋屈而不能伸,或引而不縮。
白話文:
痹症的症狀表現為麻木不仁,是由風、濕、寒三種氣候因素共同造成的。根據《內經》的記載,風氣盛行時稱為行痹,風氣屬陽性,所以行痹的疼痛在早晨較劇烈,晚上較緩解。民間卻不明就裡,反而稱之為走注疼痛或虎咬之疾。寒氣盛行時稱為痛痹,寒氣屬陰性,所以痛痹的疼痛在晚上較劇烈,早晨較緩解。民間也誤以為是鬼作祟。濕氣盛行時稱為著痹,濕氣會侵犯筋脈、皮肉,所以著痹的疼痛固定不移,肌肉消瘦貼近骨頭。民間又將之誤稱為偏枯。這種疾病的發病原因,大多發生在四季陰雨的時節,以及三月九月,太陽寒水主宰的月份。這段時間草木枯萎,水氣寒冷,特別是在靠近水邊的地方,勞動過度,辛苦勞累,不注意防寒保暖,受到風雨侵襲,睡眠環境潮濕,痹症就會從外侵入體內。更何況五方七地,寒暑氣候不同,體質強弱各異,飲食起居方式也各有不同,所以受到邪氣侵襲的程度也會有所差異。因此痹症的症狀表現也各不相同,有的疼痛有的不痛,有的麻木有的不麻木,有的筋脈屈伸不利,有的牽拉不能縮回。
寒則蟲行,熱則縱緩,不相亂也。皮痹不已,而成肉痹。肉痹不已,而成脈痹;脈痹不已,而成筋痹;筋痹不已,而成骨痹;久而不已,內舍其合。若臟腑俱病,雖有智者,不能善圖也。凡病痹之人,其脈沉澀。
今人論方者,見諸痹證,遽作腳氣治之,豈知《內經》中本無腳氣之說。或曰:諸方亦有腳氣統論,又有腳氣方藥,若止取《素問》,則諸方皆非耶!曰:痹病以濕熱為源,風寒為兼,三氣合而為痹。奈何治此者,不問經絡,不分臟腑,不辨表裡,便作寒濕腳氣,烏之附之,乳之沒之,種種燥熱攻之;中脘灸之,臍下燒之,三里火之,蒸之熨之,湯之炕之。
白話文:
天氣寒冷時,蟲子會活動,天氣炎熱時,蟲子會舒緩,彼此不會互相干擾。皮肉麻痺久治不癒,就會變成肌肉麻痺;肌肉麻痺久治不癒,就會變成經脈麻痺;經脈麻痺久治不癒,就會變成筋骨麻痺;筋骨麻痺久治不癒,就會變成骨頭麻痺;長期不治,就會損傷內臟的結合。如果內臟也患病,即使是聰明的人,也無能為力。患有麻痺症的人,脈象通常沉澀。
現在有些人論述醫方,看到各種麻痺症狀,就立刻用治療腳氣的方法來治療,難道他們不知道《內經》中根本沒有腳氣的說法嗎?有人說:一些醫方中確實有關於腳氣的總論,也有針對腳氣的藥方,如果只依照《素問》,那所有醫方都不正確了嗎?我說:麻痺病的根源是濕熱,風寒是伴隨因素,三種氣合在一起才會造成麻痺。為什麼治療這種病的人,不考量經絡,不分臟腑,不辨表裡,就認定是寒濕腳氣,胡亂用藥,一味用燥熱的方法攻擊病症;在中脘部位灸灼,在臍下燒灼,在足三里穴位用火烤,用蒸汽熏烤,用湯藥煎煮,用火炕烤。
以至便旋澀滯,前後俱閉,虛燥轉甚,肌膚日削,食飲不入,邪氣外侵,雖遇扁、華,亦難措手。若此者何哉?胸膈間有寒痰之故也。痹病本不死,死者醫之誤也。雖亦用蒸之法,必先湧去其寒痰,然後諸法皆效。《內經》曰:五臟有俞穴,六腑有合穴。循脈之本分,各有所發之源,以砭石補之,則痹病瘳。
此其《內經》中明白具載,如之何不讀也?陳下酒監魏德新,因赴冬選,犯寒而行。真氣元衰,加之坐臥冷濕,食飲失節,以冬遇此,遂作骨痹。骨屬腎也。腰之高骨壞而不用,兩胯似折,面黑如炭,前後廉痛,痿厥嗜臥。遍問諸醫,皆作腎虛治之。余先以玲瓏灶熨蒸數日,次以苦劑,上湧訖,寒痰三、二升。
白話文:
病人因寒痰阻滞,导致全身闭塞,虚弱干燥加重,肌肤日渐消瘦,食饮不进,邪气入侵,即使遇到扁鹊、华佗也难以治疗。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胸膈之间有寒痰。痹病本不致命,死者都是因为医治错误。虽然可以用蒸法治疗,但必须先将寒痰涌出,然后其他治疗方法才能奏效。《内经》说:五脏有俞穴,六腑有合穴。沿着经脉的本源,每个部位都有发病的根源,用砭石补之,则痹病可以痊愈。
这些都是《内经》中明确记载的内容,为什么不读呢?陈下酒监魏德新,因为参加冬季选拔,受寒出行。真气元气衰弱,加上坐卧冷湿,饮食失节,在冬季遇到这种情况,就患上了骨痹。骨属肾。腰部的骨头坏死而不适,两胯仿佛折断,面色黑如炭,前后廉痛,痿厥嗜卧。他四处求医,都被诊断为肾虚而治疗。我首先用玲珑灶熨蒸数日,然后用苦寒的药物,上涌至寒痰三、二升才停止。
下虛上實,明可見矣。次以淡劑,使白朮除脾濕,令茯苓養腎水,責官桂伐風木。寒氣偏勝,則加薑、附,否則不加。又刺腎俞、太谿二穴,二日一刺。前後一月,平復如故。僕嘗用治傷寒汗、下、吐三法,移為治風痹痿厥之法,愈者多矣。
痿之為狀,兩足痿弱,不能行用。由腎水不能勝心火,心火上爍肺金。肺金受火制,六葉皆焦,皮毛虛弱,急而薄著,則生痿躄。躄者,足不能伸而行也。腎水者,乃肺金之子也。令腎水衰少,隨火上炎。腎主兩足,故骨髓衰竭,由使內太過而致。然《至真要大論》云諸痿喘嘔皆屬於上者,上焦也。
白話文:
下焦虛弱,上焦實熱,這點很明顯。可以用清淡的藥劑,讓白朮去除脾濕,茯苓滋養腎水,桂枝驅散風寒。如果寒氣過重,就加薑、附子,否則不加。另外,每天在腎俞、太溪穴各扎一次針,連續扎一個月,就能恢復正常。我曾經用治療傷寒的汗、下、吐三種方法,改來治療風寒痺痛、痿厥等症,治癒的人很多。
痿病的症狀是兩腿無力,無法行走。這是因為腎水不足,無法抑制心火,心火上炎灼傷肺金。肺金受火克制,六葉皆焦,導致皮毛虛弱,皮膚緊繃而薄,於是就產生痿病。痿病患者無法伸展雙腿行走。腎水是肺金的子氣,腎水衰少,就會隨火上炎。腎主兩足,所以骨髓衰竭,這是內熱過度造成的。但《至真要大論》中說,痿病、喘病、嘔吐等症都屬於上焦,也就是上焦出現問題。
三焦者,手少陽相火也。痿、喘、嘔三病,皆在膈上,屬肺金之部分也。故肌痹傳為脈痿;濕痹不仁,傳為肉痿;髓竭足躄,傳為骨痿;房室太過為筋痿,傳為白淫。大抵痿之為病,皆因客熱而成,好以貪色,強力過極,漸成痿疾。故痿躄屬肺,脈痿屬心,筋痿屬肝,肉痿屬脾,骨痿屬腎。
總因肺受火熱,葉焦之故,相傳於四臟,痿病成矣。直斷曰痿病無寒。故痿之作也,五月、六月、七月,皆其時也。午者,少陰君火之位;未者,濕土庚金伏火之地;申者,少陽相火之分。故痿發此三月之內,以為熱也。故病痿之人,其脈浮而大。
今之行藥者,凡見腳膝痿弱,難於行步,或一足不伸,便作寒濕腳氣治之,驟用烏、附、乳、沒、自然銅、威靈仙之類,燔針、艾火,湯煮、袋蒸,痿弱轉加,如此而死,豈亦天乎!夫治痿與治痹,其治頗異。風寒濕痹,猶可蒸湯灸燔,時或一效。惟痿用之轉甚者,何也?蓋以痿,肺熱為本,葉焦而成痿,以此傳於五臟,豈有寒者歟?若痿作寒治,是不刃而殺之也。夫痿病不死,死者用藥之誤也。
陳下一武弁宋子玉,因駐軍息城,五、六月間,暴得痿病,腰胯兩足,皆不任用,躄而不行,求治於予。察其兩手,脈俱滑之而有力。予憑《內經》火淫於內,治以鹹寒,以鹽水越其膈間寒熱宿痰。新者為熱,舊者為寒。或宿食宿飲在上脘者,皆可湧之。宿痰既盡,因而下之。
節次數十行,覺神志日清,飲食日美,兩足漸舉,腳膝漸伸。心降腎升,便繼以黃連解毒湯,加當歸等藥,及瀉心湯、涼膈散、柴胡飲子,大作劑煎,時時呷之。《經》曰:治心肺之病最近,用藥劑不厭頻而少;治腎肝之病最遠,用藥劑不厭頓而多。此法人皆怪之。
白話文:
陳下一武弁宋子玉,因為駐軍在息城,在五月、六月之間,突然得了痿病,腰胯和雙腳都使不上力,只能一瘸一拐地行走,前來求我醫治。我察看他的雙手脈象,都滑而有力。我根據《內經》的記載,判斷是火熱內淫,便用鹹寒之法治療,用鹽水越過他的膈間,寒熱宿痰皆可去除。新的痰熱,舊的痰寒,或者在上脘停留的宿食宿飲,都可以用此法湧出來。宿痰去除後,再服用瀉藥將其排出體外。
經過幾十次的服藥,他感覺神志日益清醒,飲食日益可口,雙腳漸漸可以抬起,膝蓋漸漸可以伸直。心氣下降,腎氣上升,我便接著用黃連解毒湯,加當歸等藥,以及瀉心湯、涼膈散、柴胡飲子,做成大劑煎服,讓他在空閒時隨時服用。
《經》書上說:“治療心肺之病,藥物作用最靠近,用藥劑量宜頻而少;治療腎肝之病,藥物作用最遠,用藥劑量宜頓而多。”許多人因此覺得我的治療方法怪異。
然余治痿,尋常用之,如拾遺物。予若以此誑人,其如獲罪於天何?此宋子玉之證,所以不得不書也,且示信於來世。故《內經》謂治痿之法,獨取陽明經。陽明經者,胃脈也,五臟六腑之海也,主潤養宗筋。宗筋主束骨。束骨在臍下陰毛際上是也。又主大利機關。機關者,身中大關節也,以司曲伸。
是以陽明虛則宗脈縱,宗脈縱則大脈不伸,兩足痿弱。然取陽明者,胃脈也。胃為水穀之海,人之四季,以胃氣為本。本固則精化,精化則髓充,髓充則足能履也。《陰陽應象論》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味者,五味也。五味調和,則可補精益氣也。
白話文:
然而我治療痿症,經常使用這個方法,就像撿到遺失的物品一樣容易。如果我用這個方法欺騙人,那豈不是要遭受天譴嗎?這是宋子玉的案例,所以不得不記錄下來,並且讓後世的人知道。因此《內經》說治療痿症的方法,要專注於陽明經。陽明經就是胃脈,是五臟六腑之海,主要負責滋潤養護宗筋。宗筋負責束縛骨骼。束縛骨骼的地方在臍下陰毛交界處。陽明經還主宰著身體的大關節,也就是機關,負責控制肢體的屈伸。
所以陽明經虛弱,就會導致宗筋鬆弛,宗筋鬆弛就會導致大脈不伸展,兩足就會痿弱無力。然而治療陽明經,就是治療胃脈。胃是水穀之海,人體的四季變化,都以胃氣為根本。根本穩固,精氣就能化生,精氣化生,骨髓就能充盈,骨髓充盈,腳就能行走自如。《陰陽應象論》說:形體不足者,要用溫煦之氣來溫養;精氣不足者,要用五味來補充。五味調和,就能補充精氣。
五味、五穀、五菜、五果、五肉,五味貴和,不可偏勝。又曰:恬憺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若用金石草木補之者,必久而增氣,物化之常,氣增而久,夭之由也。所以久服黃連、苦參者,而反化為熱,久服熱藥之人,可不為寒心哉?余嘗用汗、下、吐三法,治風痹痿厥,以其得效者眾,其敢誣於後人乎!
厥之為狀,手足及膝下或寒或熱也。舉世傳腳氣寒濕之病,豈知《內經》中無腳氣之說?王太僕亦云:本無腳氣,後世廣飾方論,而立此名。古之方謂厥者,即今所謂腳氣者也。然厥當分兩種,次分五臟。所謂兩種者,有寒厥,亦有熱厥。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
白話文:
五種味道、五種穀物、五種蔬菜、五種水果、五種肉類,五味要以調和為貴,不可過於偏重某一種。也有人說:心態安詳淡泊,虛靜無為,真氣自然會隨之而來,精神內守,疾病又從何而來呢?如果用金石草木之類的東西來補益身體,必然會長期增加身體的氣,這是物質轉化的常規,氣增多了,又會導致早夭,這是自然規律。所以長期服用黃連、苦參的人,反而會轉化為熱性,長期服用熱性藥物的人,難道不會變得寒心嗎?我曾經用汗法、下法、吐法三種方法治療風痹、痿厥等疾病,因為效果顯著,所以我敢向後人保證,這絕對不是虛假之言!
厥的症狀,就是手腳和膝蓋以下部位時而發寒時而發熱。世人都說腳氣是寒濕之病,難道不知道《內經》中並沒有腳氣的說法嗎?王太僕也說:原本就沒有腳氣,是後世的人過於誇大,編造了很多方論,才有了這個名稱。古代的醫方所說的厥,就是現在人們所說的腳氣。但是厥應該分成兩種,再細分到五臟。所謂兩種,就是有寒厥和熱厥。陽氣衰弱於下則為寒厥;陰氣衰弱於下則為熱厥。
熱厥為手足熱也;寒厥為手足寒也。陽經起於足指之表;陰經起於足心之下。陽氣盛,足下熱;陰氣盛,足下寒。又曰:陽主外而厥在內,陰主內而厥在外。若此者,陰陽之氣,逆而上行故也。夫春夏則陽多陰少;秋冬則陰壯陽衰。人或恃賴壯勇,縱情嗜欲於秋冬之時,則陽奪於內,精氣下溢,邪氣上行。
陽氣既衰,真精又竭,陽不榮養,陰氣獨行,故手足寒,發為寒厥也。人或醉飽入房,氣聚於脾胃,主行津液,陰氣虛,陽氣入,則胃不和,胃不和則精氣竭,精氣竭則四肢不榮,酒氣與穀氣相搏,則內熱而溺赤,氣壯而慓悍。腎氣既衰,陽氣獨勝,故手足熱,發而為熱厥也。
白話文:
熱厥指的是手腳熱,寒厥指的是手腳冷。陽經從腳趾的外側開始,陰經則從腳底開始。陽氣旺盛時,腳底會感到熱;陰氣旺盛時,腳底會感到冷。又有一說,陽主外而厥在內,陰主內而厥在外。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陰陽之氣逆流而上所致。春夏之季,陽氣較旺,陰氣較弱;秋冬之季,陰氣強盛,陽氣衰微。有人可能依仗自己壯勇,在秋冬之季放縱情慾,導致陽氣內斂,精氣下洩,邪氣上行。
當陽氣衰微,真精枯竭,陽不能滋養身體,陰氣獨自運行,所以手腳會感到寒冷,這就是寒厥。有人可能飲酒過量後同房,使氣聚集於脾胃,脾胃主運行津液,若陰氣虛弱,陽氣入侵,會導致胃部不適,胃部不適會使精氣枯竭,精氣枯竭,四肢得不到滋養,酒氣和食物氣相互交纏,會引起內熱和尿色變紅。若氣勢壯大,則會表現出剽悍的特徵。當腎氣衰微,陽氣獨自旺盛,手腳會感到熱,這就是熱厥。
厥亦有令人腹暴滿不知人者,或一、二日稍知人者,或卒然悶亂無覺知者。皆因邪氣亂,陽氣逆,是少陰腎脈不至也。腎氣微少,精血奔逸,使氣促迫,上入胸膈,宗氣反結心下,陽氣退下,熱歸陰股,與陰相助,令身不仁,又五絡皆會於耳中,五絡俱絕,則令人身脈皆動,而形體皆無所知,其狀如屍,故曰屍厥。
有涎如拽鋸聲在喉咽中為痰厥;手足搐搦者為風厥;因醉而得之為酒厥;暴怒而得之為氣厥;骨痛爪枯為骨厥;兩足指攣急,屈伸不得,爪甲枯結為臂厥;身強直如椽者為肝厥;喘而啘者,狂走攀登為陽明厥,皆氣逆之所為也。
今人見茲厥者,皆謂之⿰豆及著掠著,此是何等語也?非徒其名之謬,因其名之謬,而乖其實也。既言⿰豆及著、中著、掠著,必歸之風,此清心、靈寶、至寶,又為先驅矣!鼻中嗅藥,身上焫火。豈知厥之為病,如前所說者耶?頃西華季政之病寒厥,其妻病熱厥,前後十餘年。
白話文:
有些人因為疾病而腹脹難忍,甚至失去意識,有的昏迷一兩天後才恢復意識,有的則突然昏迷不醒。這些都是因為邪氣入侵,陽氣逆亂,導致少陰腎脈不通。腎氣不足,精血外溢,使氣上衝胸膈,導致宗氣積聚心下,陽氣下降,熱氣積聚在陰股,與陰氣交匯,造成身體麻木。另外,五絡皆會於耳中,五絡阻塞,就會導致全身脈絡跳動,而身體失去知覺,如同屍體一般,所以稱為屍厥。
除了屍厥,還有其他類型的厥症:喉嚨有像鋸子摩擦的聲音,稱為痰厥;手腳抽搐稱為風厥;因喝酒而引起的稱為酒厥;因暴怒而引起的稱為氣厥;骨骼疼痛,指甲枯萎稱為骨厥;腳趾蜷縮,無法伸展,指甲枯燥稱為臂厥;身體僵硬如木頭稱為肝厥;喘息、嘔吐,狂奔亂跑稱為陽明厥。這些都是氣逆所致。
現在的人遇到這些厥症,都叫做「豆」、「著」、「掠著」,這是什麼意思呢?不僅名稱錯誤,更重要的是因為名稱錯誤而導致治病方法也錯了。既然叫做「豆」、「著」、「掠著」,就認為是風邪所致,於是就用清心、靈寶、至寶之類的藥物來治療,甚至用藥物燻鼻,在身上用火燒灼。他們不知道厥症的病因和症狀,如前所述那樣。曾經西華季政患了寒厥,他的妻子患了熱厥,前後持續十多年。
其妻服逍遙十餘劑,終無寸效。一日,命余診之,二人脈皆浮大而無力。政之曰:「吾手足之寒,時時漬以熱湯,漬而不能止。吾婦手足之熱,終日以冷水沃而不能已者,何也?」余曰:「寒熱之厥也,此皆得之貪飲食,縱嗜欲。遂出《內經·厥論》證之。」政之喜曰:「《內經》真聖書也!十餘年之疑,今而釋然,縱不服藥,逾過半矣。
」僕曰:熱厥者,寒在上也。寒厥者,熱在上也。寒在上者,以溫劑補肺金;熱在上者,以涼劑清心火。分處二藥,令服之不輟。不旬日,政之詣門謝曰:寒熱之厥皆愈矣。其妻當不過數月而有娠,何哉?陰陽皆和故也。凡屍厥、痿厥、風厥、氣厥、酒厥,可一湧而醒,次服降心火,益腎水,通血和氣之藥,使粥食調養,無不瘥者。若其餘諸厥,仿此行之,慎勿當疑似之間,便作風氣,相去邈矣。
白話文:
他的妻子服用逍遙散十餘劑,卻完全沒有效果。有一天,他請我診治,我診斷他們兩人脈象皆浮大無力。他說道:「我的手腳冰冷,時常泡在熱水裡,但熱水也無法止住寒意。我妻子手腳發熱,整天用冷水澆也不見好轉,這是為什麼呢?」我答道:「這是寒熱厥證,都是因為貪圖飲食,縱慾過度而造成的。」隨即我取出《內經·厥論》來佐證。他欣喜地說:「《內經》真是聖賢之書!十餘年的疑惑,如今終於解開了,即使不服用藥物,也已經好了一半了。」
我說:熱厥是因為寒氣在上,寒厥是因為熱氣在上。寒氣在上者,要用溫和的藥物補益肺金;熱氣在上者,要用涼性的藥物清降心火。分別調製兩種藥方,讓他們持續服用。不到十天,他便來我家門口感謝我說:寒熱厥證都已經好了。他的妻子沒過幾個月就懷孕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陰陽調和了。凡是屍厥、痿厥、風厥、氣厥、酒厥,都可以先用一劑藥讓病人醒過來,然後再服用降心火、益腎水、通血和氣的藥物,並以粥食調養,沒有不痊癒的。其他各類厥證,也可以仿照此法治療,切勿在疑似之間就判定為風氣,那可就相差太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