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門事親》~ 卷十三 (2)
卷十三 (2)
1. 神白散
治真陰素被損虛,多服金石等藥,或嗜炙爆咸物,遂成消渴。
桂府,滑石(六兩),甘草(一兩,生用)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溫水調下。或大渴欲飲冷者,新汲水尤妙。
白話文:
治療真正的陰虛損傷虛弱的情況,經常服用金屬和石頭等藥物,或者喜歡吃烤炸鹹的食物,會導致糖尿病。
桂枝,滑石(六兩),甘草(一兩,生用)
以上材料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用溫水調製。或者在非常口渴想要喝冷飲時,使用新汲的水效果最佳。
2. 豬肚丸
治消渴、消中。
豬肚(一枚),黃連(五兩),栝蔞(四兩),麥門冬(四兩,去心),知母(四兩,如無,以茯苓代之)
上四味為末,納豬肚中,線縫,安置甑中,蒸極爛熟,就熱於木臼中搗可丸,如硬,少加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漸加至四、五十丸,渴則服之。如無木臼,於沙盆中用木杵研亦可,以爛為妙矣。
白話文:
治療糖尿病或稱為「消渴」的症狀。
材料:
- 豬肚一個
- 黃連五兩
- 栝蔞四兩
- 麥門冬四兩(去心)
- 知母四兩(若無,可用茯苓替代)
做法: 以上四種材料磨成粉末,然後放入豬肚中,用線縫好,放在蒸籠中蒸到非常熟透。接著,趁熱在木臼中研磨成丸狀,如果太硬,可以添加少量蜂蜜來調和。做成的丸子大小約如桐籽。
服用方法:每次服三十個丸子,隨著病情的好轉,可以逐漸增加到四十個或五十個。當感到口渴時,即可服用。
若沒有木臼,也可以在沙盆中使用木杵研磨,只要磨到非常細膩就可以了。
3. 葛根丸
治消渴,消腎。
葛根(三兩),栝蔞(三兩),鉛丹(二兩),附子(一兩者,炮,去皮臍用)
上四味,搗羅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日進三服。治日飲碩水者。春夏去附子。
白話文:
治療尿頻(消渴)和腎虛的方子如下:
- 葛根(三兩):具有清熱解毒、升陽止渴的作用。
- 栝蔞(三兩):能潤肺化痰、生津止渴。
- 鉛丹(二兩):有補腎益精、強壯筋骨的效果。
- 附子(一兩,炮製後去皮臍使用):溫腎散寒,適於腎虛引發的病症。
這四味藥材研磨成細粉,然後加入煉製的蜂蜜做成丸狀,大小如同梧桐籽。每次服用十顆,每日三次。特別適合每天大量飲水的人。在春夏季節時,可以去掉附子這一味材。
請注意,此方應在專業醫生指導下使用,因為中藥的應用需考慮個人體質、病況等多方面因素,不適宜自行調配和服用。
4. 胡粉散
治大渴,百方療不瘥者,亦治消腎。
鉛丹,胡粉(各半兩),栝蔞(一兩半),甘草(二兩半,炙),澤瀉,石膏赤石脂,白石脂(各半兩)
上八味為細末。水服方寸匕,日二服。壯者一匕半。一年病,一日愈;二年病,二日愈。渴甚者二服;腹痛者減之。如丸服亦妙,每服十丸,多則腹痛也。
白話文:
治療嚴重口渴,各種方法都無法改善的情況,同時也能治療腎虛的症狀。
鉛丹、胡粉(各半兩),栝蔞(一兩半),甘草(二兩半,炙),澤瀉,石膏,赤石脂(各半兩),白石脂(各半兩)。
以上八種藥物研磨成細末。每日服用方寸匕,分兩次服用。壯年可增加至一匕半。一年的病症,一天就能痊癒;兩年的病症,則需兩天。若口渴情況嚴重,可服用兩次藥。出現腹部疼痛的情況,應減少用量。若選擇做成丸子服用,效果也非常不錯,每次服用十粒,但用量過多可能會導致腹部疼痛。
5. 三黃丸
主治男子婦人,五勞七傷,消渴,不生肌肉,婦人帶下,手足發寒熱者。
春三月:黃芩(四兩),大黃(二兩),黃連(四兩)
夏三月:黃芩(六兩),大黃(一兩),黃連(一兩)
秋三月:黃芩(六兩),大黃(二兩),黃連(三兩)
冬三月:黃芩(三兩),大黃(五兩),黃連(二兩)
上三味,隨時加減,搗為細末,煉蜜和丸,如大豆大。每服五丸,日三服。不去者加七丸。服一月病愈,嘗試有驗矣。
白話文:
此方主要用於治療男性及女性的五勞七傷、口渴、肉長不出、婦女的帶下症以及四肢發寒熱等病症。
春季三月:使用黃芩(四兩)、大黃(二兩)、黃連(四兩)。
夏季三月:黃芩(六兩)、大黃(一兩)、黃連(一兩)。
秋季三月:黃芩(六兩)、大黃(二兩)、黃連(三兩)。
冬季三月:黃芩(三兩)、大黃(五兩)、黃連(二兩)。
以上三種藥物,應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用量,將其研磨成細末,與煉製的蜂蜜混合做成大約豆粒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顆,每日三次。如果病情未見好轉,可增加至七顆。服用一個月後,疾病即可痊癒。這方子曾被試用過,效果良好。
6. 人參白朮散
治胃膈癉熱,煩滿不欲食;或癉成為消中,善食而瘦;或燥郁甚而消渴,多飲而數小便;或熱病;或恣酒色,誤服熱藥者,致脾胃真陰血液損虛。肝心相搏,風熱燥甚,三焦腸胃燥熱怫鬱,而水液不能宣行,則周身不得潤濕,故瘦瘁黃黑。而燥熱消渴,雖多飲,而水液終不能浸潤於腸胃之外,渴不止,而便注為小便多也。
叔世俗流,不明乎此,妄為下焦虛冷,誤死多矣。又如周身風熱燥郁,或為目瘴、癰疽、瘡瘍,上為喘嗽,下為痿痹,或停積而濕熱內甚,不能傳化者,變水腫腹脹也。
凡多飲數溲為消渴,多食數溲為消中,肌肉消瘦,小便有脂液者為消腎。此世之所傳三消病也。雖無所不載,以《內經》考之,但燥熱之微甚者也。此藥兼療一切陽實陰虛,風熱燥郁,頭目昏眩,風中偏枯,酒過積毒,一切腸胃澀滯壅塞,瘡癬痿痹,並傷寒雜病煩渴,氣液不得宣通,並宜服之。
白話文:
治療胃部和膈肌的熱病,導致煩躁、飽滿而不想吃東西;或者熱病轉化為糖尿病,食量大增但體重減輕;或者因燥熱嚴重導致口渴,飲水多但頻尿;或者熱性疾病;或者過度沈溺於酒色,誤服熱性藥物導致脾胃的真正陰液和血液損耗虛弱。肝與心相互衝突,風熱燥熱更甚,三焦和腸胃受到燥熱的阻礙,水分無法正常流通,因此全身得不到潤澤,導致體形消瘦、黃黑。而且燥熱引發的口渴,即使飲水多,水分最終仍無法浸潤腸胃以外的部分,口渴不會停止,尿量反而增多。
在社會上,很多人不瞭解這些問題,錯誤地認為下焦虛冷,導致誤診和誤治的案例非常多。又如全身受風熱燥熱影響,可能會出現眼疾、癰疽、傷口等症狀,表現為喘息咳嗽或四肢萎縮麻痺,或者積聚了濕熱,不能正常運化的,會變為水腫、腹脹。
多飲且頻尿被稱為消渴,食量大且頻尿被稱為消中,肌肉消瘦,小便中有油脂類物質被稱為消腎。這是世人傳播的三種消瘦病。雖然這些病症都有詳細的描述,但是根據《內經》來研究,主要是因為燥熱的微細到嚴重程度不同。這種藥物可以同時治療所有陽盛陰虛、風熱燥熱、頭目混亂、風邪侵襲偏枯、過度飲酒導致的毒素積聚、腸胃運作緩慢堵塞、傷口、萎縮麻痺,以及傷寒、各種雜病引起的口渴,氣血不能正常流通的情況,都適合服用。
人參,白朮,當歸,芍藥,大黃,山梔子,澤瀉(以上各半兩),連翹,栝蔞根,乾葛,茯苓(以上各一兩),官桂,木香,藿香(各一分),寒水石(二兩),甘草(二兩),石膏(四兩),滑石盆硝(各半兩)
白話文:
- 人參:補充元氣,增強免疫力。
- 白朮:健脾胃,調節消化系統。
- 當歸:活血調經,養血安神。
- 芍藥:平肝安神,緩解疼痛。
- 大黃:清熱通便,排毒。
- 山梔子:清熱解毒,消炎。
- 澤瀉:利尿,降血脂。
- 連翹:清熱解毒,抗病毒。
- 栝蔞根:潤肺止咳,化痰。
- 幹葛: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 茯苓:利水滌膩,調節體液。
- 官桂:溫暖身體,散寒止痛。
- 木香:理氣和胃,助消化。
- 藿香:化濕解暑,提神醒腦。
- 寒水石:清熱解毒,鎮靜。
- 甘草:調和藥性,清熱解毒。
- 石膏:清熱解毒,降火。
- 滑石盆硝:清熱解毒,消腫。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生薑三片,同煎至半盞,絞汁,入蜜少許,溫服。漸加十餘錢,無時,日三服。或得臟腑疏利亦不妨,取效更妙;後卻常服之,或兼服消痞丸。似覺腸胃結滯,或濕熱內甚自利者,去大黃芒硝。
白話文:
上等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一盞,加上三片生薑,一起煎煮至半盞,過濾出汁液,加入少量蜂蜜,溫熱後服用。可以逐漸增加到十多錢,不限定時間,每日三次。如果發現內臟通暢也不必擔心,這樣效果更好;之後可以經常服用,或者配合服用「消痞丸」。如果感覺腸胃有結滯感,或是內部濕熱嚴重導致自行排便的情況,可以去除大黃和芒硝。
7. 人參散
治身熱頭痛;或積熱黃瘦;或發熱惡寒,蓄熱寒戰;或膈痰嘔吐,煩熱煩渴;或燥濕瀉痢;或目疾口瘡;或咽喉腫痛;或中風昏眩;或蒸熱虛汗,肺痿勞嗽,一切邪熱變化,真陰損虛,並宜服之。
石膏(一兩),寒水石(二兩),滑石(四兩),甘草(二兩),人參(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溫水調下。或冷水亦得。
三消之論,劉河間之所作也。因麻徵君寓汴梁,暇日訪先生後裔,或舉教醫學者,即其人矣。徵君親詣其家,求先生平昔所著遺書。乃出《三消論》、《氣宜》、《病機》三書未傳於世者。文多不全,止取《三消論》,於卷首增寫六位藏象二圖,其餘未遑潤色,即付友人穆子昭。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中醫的一個藥方,主要用於治療多種熱性症狀,如身體發熱、頭痛、黃疸、惡寒、蓄熱寒戰、膈痰嘔吐、煩熱煩渴、濕熱瀉痢、目疾、口腔潰瘍、咽喉腫痛、中風、昏眩、虛汗、肺痿、勞咳等。此藥方主要由石膏、寒水石、滑石、甘草和人參五種中草藥組成。
石膏(一兩)、寒水石(二兩)、滑石(四兩)、甘草(二兩)、人參(半兩)。
這些成分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量為二錢,用溫水調服,也可使用冷水。
這段文字出自劉河間的作品《三消論》,劉河間是宋朝的著名醫學家。在麻徵君(可能是指某位與劉河間相識的人)造訪劉河間的家時,劉河間向他展示了尚未公開的《三消論》、《氣宜》、《病機》三本書的部分內容。由於內容多且不完整,劉河間僅提供了《三消論》的一部分,並在書的開頭增加了六位藏象的圖表,其他部分未能進行詳細修飾,隨後交給了好友穆子昭。
子昭乃河間門人,穆大黃之後也,時覓官於京師,方且告困,徵君欲因是而惠之。由是余從子昭授得一本。後置兵火,遂失其傳。偶於鄉人霍司承君祥處,復見其文。然傳寫甚誤,但依仿而錄之,以待後之學者,詳為刊正云。時甲辰年冬至日,錦溪野老,書續方柏亭東,久亭寺僧,悟大師傳經驗方。
治飲水百杯,尚猶未足,小便如油,或如杏色。服此藥三、五日,小便大出,毒歸於下,十日永除根本。此方令子和辨過,云是重劑可用,悟公師親驗過矣。
水銀(四錢),錫(二錢,用水銀研成砂子),牡蠣(一兩),密陀僧(一兩),知母(一兩),紫花苦參(一兩),貝母(一兩),黃丹(半兩),栝蔞根(半斤)
白話文:
子昭是河間門下的弟子,是大黃的後代,當時他在京城尋求官職,正在面臨困境。徵君想要通過這件事來幫助他,因此我跟隨子昭得到了一本手冊。後來由於戰火,就失去了這本書的傳播。偶然在霍司承君祥的鄉鄰那裡,再次見到了這本書的文字。然而,書中的抄寫有很嚴重的錯誤,我只是依照原本模擬抄錄,等待後世的學者們詳細校正。這是在甲辰年的冬至日,錦溪野老,在續方柏亭東,久亭寺僧,悟大師傳授的經驗方。
治療喝水上百杯仍不夠,小便像油或者像杏色。服用這個藥方三到五天,小便大量排出,毒素向下排出,十天就能根治。這個方子讓子和評定過,他說這是強力的藥方可以使用,悟公師親自驗證過了。
水銀(四錢),錫(二錢,用水銀研磨成砂狀),牡蠣(一兩),密陀僧(一兩),知母(一兩),紫花苦參(一兩),貝母(一兩),黃丹(半兩),栝蔞根(半斤)
上為細末,男子用不生兒豬肚一個,納藥,婦人用獖豬肚一個,麻線縫之,新瓦一合,繩系一兩遭,米一升,更用栝蔞根末半斤,卻於新水煮熟,取出放冷,用砂盆內研爛,就和為丸。如豬肚丸法用之。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男性若無子孫,可使用豬肚一個,將藥物填入其中;女性則使用閹豬的肚子一個,用麻線縫合。準備新鮮的瓦片一塊,用繩子綁住兩次,加入一升米,再加入半斤栝蔞根的粉末。接著,將所有材料放入新鮮開水中煮至熟透,取出後待涼,再放入石臼中研磨成泥狀,最後將研磨好的藥物與其他材料混合成丸狀。
使用方法依照「豬肚丸」的製法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