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從正

《儒門事親》~ 卷十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三 (2)

1. 神白散

治真陰素被損虛,多服金石等藥,或嗜炙爆咸物,遂成消渴。

桂府,滑石(六兩),甘草(一兩,生用)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溫水調下。或大渴欲飲冷者,新汲水尤妙。

白話文:

此方劑是用來治療真陰虧損的病症,這種情況多半是因為長期服用金石類的藥物,或是特別喜好燒烤、油炸、重鹹的食物所導致,進而形成了消渴(糖尿病)的症狀。

藥方組成如下: 桂府(應為桂枝或肉桂):六兩 滑石:六兩 甘草:一兩(使用生的)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溫水調和後服下。如果患者口渴非常嚴重,特別想喝冰水,用剛打上來的新鮮井水調服效果更好。

2. 豬肚丸

治消渴、消中。

豬肚(一枚),黃連(五兩),栝蔞(四兩),麥門冬(四兩,去心),知母(四兩,如無,以茯苓代之)

上四味為末,納豬肚中,線縫,安置甑中,蒸極爛熟,就熱於木臼中搗可丸,如硬,少加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漸加至四、五十丸,渴則服之。如無木臼,於沙盆中用木杵研亦可,以爛為妙矣。

白話文:

這個藥方是用來治療糖尿病(古代稱消渴)和糖尿病中期(古代稱消中)。

藥材組成是:豬肚一個、黃連五兩、栝蔞四兩、麥門冬四兩(去掉中心)、知母四兩(如果沒有,可以用茯苓代替)。

將上面四種藥材磨成粉末,塞進豬肚裡,然後用線縫好。把豬肚放到蒸鍋裡蒸到非常軟爛,趁熱在木臼中搗成可以搓成丸子的程度。如果太硬,可以稍微加點蜂蜜。把藥丸搓成梧桐子般大小。每次服用三十丸,然後逐漸增加到四、五十丸。感到口渴就服用。如果沒有木臼,也可以在砂盆裡用木杵研磨,磨到軟爛為最佳。

3. 葛根丸

治消渴,消腎。

葛根(三兩),栝蔞(三兩),鉛丹(二兩),附子(一兩者,炮,去皮臍用)

上四味,搗羅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日進三服。治日飲碩水者。春夏去附子。

白話文:

治療糖尿病引起的口渴,以及腎臟功能失調。

使用葛根(三兩)、栝樓(三兩)、鉛丹(二兩)、炮製過的附子(一兩,去除皮和臍)。

將以上四種藥材搗碎研磨成細末,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製成藥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十丸,每天服用三次。這個藥方可以用來治療每天大量飲水的人。春夏兩季則去除附子。

4. 胡粉散

治大渴,百方療不瘥者,亦治消腎。

鉛丹,胡粉(各半兩),栝蔞(一兩半),甘草(二兩半,炙),澤瀉,石膏赤石脂,白石脂(各半兩)

上八味為細末。水服方寸匕,日二服。壯者一匕半。一年病,一日愈;二年病,二日愈。渴甚者二服;腹痛者減之。如丸服亦妙,每服十丸,多則腹痛也。

白話文:

這個藥方叫做胡粉散,是用來治療嚴重口渴,各種方法都治不好的情況,也可以治療消渴病(糖尿病)。

藥材包含:鉛丹、胡粉(各半兩),栝蔞(一兩半),炙甘草(二兩半),澤瀉、石膏、赤石脂、白石脂(各半兩)。

將以上八種藥材研磨成細粉,用水調服,每次服用一方寸匕的量,一天服用兩次。身體強壯的人可以服用一匕半。得病一年的人,一天就能痊癒;得病兩年的人,兩天就能痊癒。如果口渴非常嚴重,可以服用兩次;如果服用後感到腹痛,就減少服用量。也可以將藥粉做成藥丸服用,每次服用十顆,服用過多會引起腹痛。

5. 三黃丸

主治男子婦人,五勞七傷,消渴,不生肌肉,婦人帶下,手足發寒熱者。

春三月:黃芩(四兩),大黃(二兩),黃連(四兩)

夏三月:黃芩(六兩),大黃(一兩),黃連(一兩)

秋三月:黃芩(六兩),大黃(二兩),黃連(三兩)

冬三月:黃芩(三兩),大黃(五兩),黃連(二兩)

上三味,隨時加減,搗為細末,煉蜜和丸,如大豆大。每服五丸,日三服。不去者加七丸。服一月病愈,嘗試有驗矣。

白話文:

這個藥方主要治療男子和婦女的身體虛損,包括過度勞累造成的五種虛損和七種損傷,以及糖尿病(古代稱作消渴),身體虛弱到長不出肌肉,婦女的白帶異常,以及手腳發冷發熱的症狀。

春季三個月:使用黃芩四兩、大黃二兩、黃連四兩。

夏季三個月:使用黃芩六兩、大黃一兩、黃連一兩。

秋季三個月:使用黃芩六兩、大黃二兩、黃連三兩。

冬季三個月:使用黃芩三兩、大黃五兩、黃連二兩。

將以上三種藥材,依照季節調整用量,磨成細末,用蜂蜜調和製成丸狀,大小如大豆。每次服用五顆,一天服用三次。如果症狀沒有改善,可以增加到七顆。服用一個月後,病情就會痊癒,經過嘗試證明確實有效。

6. 人參白朮散

治胃膈癉熱,煩滿不欲食;或癉成為消中,善食而瘦;或燥郁甚而消渴,多飲而數小便;或熱病;或恣酒色,誤服熱藥者,致脾胃真陰血液損虛。肝心相搏,風熱燥甚,三焦腸胃燥熱怫鬱,而水液不能宣行,則周身不得潤濕,故瘦瘁黃黑。而燥熱消渴,雖多飲,而水液終不能浸潤於腸胃之外,渴不止,而便注為小便多也。

叔世俗流,不明乎此,妄為下焦虛冷,誤死多矣。又如周身風熱燥郁,或為目瘴、癰疽、瘡瘍,上為喘嗽,下為痿痹,或停積而濕熱內甚,不能傳化者,變水腫腹脹也。

凡多飲數溲為消渴,多食數溲為消中,肌肉消瘦,小便有脂液者為消腎。此世之所傳三消病也。雖無所不載,以《內經》考之,但燥熱之微甚者也。此藥兼療一切陽實陰虛,風熱燥郁,頭目昏眩,風中偏枯,酒過積毒,一切腸胃澀滯壅塞,瘡癬痿痹,並傷寒雜病煩渴,氣液不得宣通,並宜服之。

人參,白朮,當歸,芍藥,大黃,山梔子,澤瀉(以上各半兩),連翹,栝蔞根,乾葛,茯苓(以上各一兩),官桂,木香,藿香(各一分),寒水石(二兩),甘草(二兩),石膏(四兩),滑石盆硝(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生薑三片,同煎至半盞,絞汁,入蜜少許,溫服。漸加十餘錢,無時,日三服。或得臟腑疏利亦不妨,取效更妙;後卻常服之,或兼服消痞丸。似覺腸胃結滯,或濕熱內甚自利者,去大黃芒硝。

白話文:

此方劑可用於治療因胃部積熱引起的疾病,症狀包括煩躁、食慾不振,或者熱邪導致的消渴症(類似糖尿病),表現為食量大卻消瘦、口渴、小便頻繁。也可用於治療因熱病、飲酒過度、縱慾或誤服熱性藥物,導致脾胃陰血虛損,肝心火旺,風熱燥盛,三焦腸胃乾燥鬱熱,以致體內水液無法正常運行,全身得不到滋潤,因此出現消瘦、面色發黃發黑等症狀。同時,由於體內燥熱,即使大量飲水,水液也無法滋潤腸胃以外的組織,導致口渴不止,而排出的尿液卻很多。

那些不明白這些病理的人,常常將此誤診為下焦虛寒,導致病人枉死。此外,此症也會引起全身風熱燥鬱,進而導致眼疾、癰腫、瘡瘍,向上可能導致咳嗽氣喘,向下則可能導致肢體痿軟麻痺,或是因體內濕熱積聚,阻礙運化功能,轉變為水腫腹脹。

人們常說的「三消病」,指的是:多飲水、小便頻繁的為消渴;食量大、小便頻繁的為消中;肌肉消瘦、小便有脂肪液的為消腎。但根據《內經》來看,這些都是體內燥熱不同程度的表現而已。這個方劑可以治療各種陽氣實、陰氣虛,風熱燥鬱的疾病,包括頭暈目眩、中風偏癱、飲酒過度引起的積毒,以及腸胃阻塞不暢、瘡癬痿痺、傷寒引起的煩渴、氣液運行不暢等。

方劑組成:

人參、白朮、當歸、芍藥、大黃、山梔子、澤瀉(各半兩) 連翹、栝蔞根、乾葛、茯苓(各一兩) 官桂、木香、藿香(各一分) 寒水石(二兩) 甘草(二兩) 石膏(四兩) 滑石、盆硝(各半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粗末,每次取五錢,加水一碗,生薑三片,一起煎煮至半碗,濾去藥渣,加入少量蜂蜜,溫服。可以逐漸增加藥量到十幾錢,不限時間,每天服用三次。如果服用後腸胃通暢也沒關係,這樣效果更好,之後可以繼續服用,或同時服用消痞丸。如果感覺腸胃不通暢,或濕熱內盛導致腹瀉,可以去掉方中的大黃和芒硝。

7. 人參散

治身熱頭痛;或積熱黃瘦;或發熱惡寒,蓄熱寒戰;或膈痰嘔吐,煩熱煩渴;或燥濕瀉痢;或目疾口瘡;或咽喉腫痛;或中風昏眩;或蒸熱虛汗,肺痿勞嗽,一切邪熱變化,真陰損虛,並宜服之。

石膏(一兩),寒水石(二兩),滑石(四兩),甘草(二兩),人參(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溫水調下。或冷水亦得。

三消之論,劉河間之所作也。因麻徵君寓汴梁,暇日訪先生後裔,或舉教醫學者,即其人矣。徵君親詣其家,求先生平昔所著遺書。乃出《三消論》、《氣宜》、《病機》三書未傳於世者。文多不全,止取《三消論》,於卷首增寫六位藏象二圖,其餘未遑潤色,即付友人穆子昭。

子昭乃河間門人,穆大黃之後也,時覓官於京師,方且告困,徵君欲因是而惠之。由是余從子昭授得一本。後置兵火,遂失其傳。偶於鄉人霍司承君祥處,復見其文。然傳寫甚誤,但依仿而錄之,以待後之學者,詳為刊正云。時甲辰年冬至日,錦溪野老,書續方柏亭東,久亭寺僧,悟大師傳經驗方。

治飲水百杯,尚猶未足,小便如油,或如杏色。服此藥三、五日,小便大出,毒歸於下,十日永除根本。此方令子和辨過,云是重劑可用,悟公師親驗過矣。

水銀(四錢),錫(二錢,用水銀研成砂子),牡蠣(一兩),密陀僧(一兩),知母(一兩),紫花苦參(一兩),貝母(一兩),黃丹(半兩),栝蔞根(半斤)

上為細末,男子用不生兒豬肚一個,納藥,婦人用獖豬肚一個,麻線縫之,新瓦一合,繩系一兩遭,米一升,更用栝蔞根末半斤,卻於新水煮熟,取出放冷,用砂盆內研爛,就和為丸。如豬肚丸法用之。

白話文:

[人參散]

此藥方能治療身體發熱頭痛;或是因體內積熱導致的黃瘦;或是發熱怕冷,身體發熱時又會發抖;或是胸膈有痰導致的嘔吐,煩躁發熱口渴;或是因燥熱或濕熱引起的腹瀉;或是眼睛疾病、口腔潰瘍;或是咽喉腫痛;或是中風昏迷眩暈;或是身體發熱虛汗,肺部虛弱咳嗽,所有因邪熱引起的各種病症,以及體內陰液虧損的情況,都適合服用此藥。

藥材:石膏(一兩)、寒水石(二兩)、滑石(四兩)、甘草(二兩)、人參(半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溫水調服。用冷水服用也可以。

關於「三消」的理論,是劉河間所著。因為麻徵君居住在汴梁,空閒時拜訪了劉河間先生的後代,他們中有人是從事醫學教育的。麻徵君親自到他家,尋求劉河間先生平時所寫的遺書。結果找到了《三消論》、《氣宜》、《病機》這三本尚未流傳於世的書籍。但書中的文字大多不完整,只選取了《三消論》,在卷首增加了六位臟腑的藏象圖,其餘部分沒有時間潤色,就交給了友人穆子昭。

穆子昭是劉河間的門人,也是穆大黃的後代,當時在京城求官,正處於困境,麻徵君想藉此幫助他。因此,我從穆子昭那裡得到了一本。後來因戰亂,這本書就失傳了。偶然在同鄉霍司承君祥那裡,又看到了這篇文章。但是傳抄的錯誤很多,只能依樣記錄下來,希望後來的學者能詳細地校正。時間是甲辰年冬至日,錦溪野老寫於方柏亭東的久亭寺,僧人悟大師傳下來的經驗方。

[治飲水多小便多方]

此藥方能治療喝很多水還是覺得不夠,小便像油一樣,或是像杏子的顏色。服用此藥三到五天,小便會大量排出,體內的毒素會從下排出,十天左右就能徹底根治。這個藥方讓子和辨別過,認為可以用重劑,悟公大師也親身驗證過。

藥材:水銀(四錢)、錫(二錢,用水銀研成砂子)、牡蠣(一兩)、密陀僧(一兩)、知母(一兩)、紫花苦參(一兩)、貝母(一兩)、黃丹(半兩)、栝蔞根(半斤)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男子用沒有生過小豬的豬肚一個,裝入藥末,女子用閹割過的豬肚一個,用麻線縫好,再用一塊新瓦扣在上面,用繩子綁一兩圈,加入一升米,再用半斤栝蔞根末,用新水煮熟,取出放涼,用砂盆研磨成糊狀,然後和藥末混合,製成藥丸。服用方法和豬肚丸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