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門事親》~ 卷十一 (1)
卷十一 (1)
1. 風論
論曰:人之生也,負陰而抱陽。人居一氣,道在其中矣。外有八邪之相蕩,內有喜怒之交侵,真氣內弱,風邪襲之。風之傷人,或為寒熱,或為疼痛,或為偏枯,或為拘攣,其候不一。風者,善行而數變。此乃風者,百病之始,萬病之長也。蓋內不得通,外不得泄,此謂之病生於變亂也。
或失音而昏冒,或口目而喎斜,可用三聖散吐之;或不知人事者,或牙關緊急者,粥不能下、不能咽者,煎三聖散,鼻內灌之,吐出涎沫,口自開也;次服無憂散、通解丸、通聖、涼膈、人參半夏丸、桂苓甘露散、消風,散熱除濕潤燥,養液之藥,排而用之。切忌雞、豬、魚、兔、油膩、酒醋、蕎麵動風之物及引痰之食。
白話文:
【論曰:人之所以能生存,是因為背負著陰性而擁抱著陽性。人類生活在一股氣氛中,道義就藏在其中。外界有八種邪氣互相衝擊,內部則有喜怒情緒的交替侵擾,導致真氣變得內在脆弱,風邪趁機入侵。風邪對人的影響,可以表現為寒熱、疼痛、偏側萎縮、拘束收縮等症狀,其表現形式多樣。風邪是百病的起點,萬病的源頭。當身體內部流通受阻,外部排泄不暢時,這就是所謂的疾病發生於變化與混亂之中。
對於出現失音和神志不清的患者,或者面部肌肉歪斜的患者,可以使用「三聖散」進行催吐治療;對於昏迷不醒、牙關緊閉,難以吞食粥品的患者,可以煎煮「三聖散」後,從鼻子內部灌入,以排出涎沫,並幫助口開。其次,可服用「無憂散」、「通解丸」、「通聖」、「涼膈」、「人參半夏丸」、「桂苓甘露散」、「消風」等藥物,以散熱、除濕、潤燥、養液,順利進行治療。必須避免食用雞、豬、魚、兔等動物以及油膩、酒醋、蕎麥等可能引起風邪或痰液生成的食物。】
注意: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實際使用中應由專業醫師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診斷和治療。
大凡頭風眩暈,手足麻痹,胃脘發痛,心酸滿悶,按之有聲,皆因風。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在上謂之停飲,可用獨聖散吐之;吐訖,後服清上辛涼之藥,通聖散加半夏之辛。仲景云:此痰結胸中而致也。
大凡風癇病發,項強直視,不省人事,此乃肝經有熱也。或有咬牙者,先用葶藶苦酒湯吐之;吐後,可服瀉青丸下之;次服加減通聖散。顯咬牙證,用導赤散治之則愈。如病發者,可用輕粉、白礬、礞石、代赭石,發過米飲調之。《經》云:重劑以鎮之。
白話文:
大抵頭部風熱眩暈,四肢麻木,胃部疼痛,心中悶塞,按壓有聲音,這些症狀都是由風引起的。風、寒、濕這三種氣候混在一起,結合成為了痹症。如果病在上身,我們可以認為是停滯的飲食造成的,這種情況可以用「獨聖散」來吐出積聚的食物。吐完之後,再服用清涼的上藥,例如「通聖散」加上「半夏」的辛味。張仲景曾經說過,這是因為痰液堵塞在胸部,導致的症狀。
大抵風癇病發作時,頸部僵硬,眼神呆滯,失去意識,這是肝經有熱的表現。如果有人在發病時咬牙,首先可以用「葶藶苦酒湯」來吐出痰液;吐完後,可以服用「瀉青丸」來清熱;接著可以服用「加減通聖散」。如果發病時咬牙不止,可以用「導赤散」來治療,這樣病情就會得到改善。如果病癥發作,可以用輕粉、「白礬」、「礞石」、「代赭石」,加入米飲中調和使用。《內經》說,這種情況需要用較大的劑量來鎮定。
大凡人病雷頭懶干,俗呼之謬名也。頭痛昏眩,皆因浴發而得之,即為首風。此因邪風在於胸中熱甚,化而為痰,風之所致也。可以茶調散吐之;吐訖,次用藏用丸下之;後可服烏荊丸。若是雷頭者,上部多有赤腫結核,或面熱無汗。《經》云:火鬱發之、開導之、決之。可用䤵針出血則愈。
《靈樞經》云: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血汗俱蕩,豈不妙哉!衰老者,可用涼膈解毒,消風散熱為治;年壯者,可以盪滌積熱,大黃、牽牛,氣血宣通,便無壅滯而愈。
白話文:
大抵人類生病時,頭部會感到疲憊和乾燥,這是一種常見的非專業用語。頭痛和暈眩都是洗澡洗頭後引起的,這就是我們所稱的「首風」。這是因為邪風在胸中熱度過高,轉化為痰,是由風引起的。可以用「茶調散」來催吐;吐後,其次使用「藏用丸」來進行排泄;然後可以服用「烏荊丸」。如果是雷頭類型的,上半身通常會有紅腫的結節,或者臉部熱但不出汗。經典上說:火氣鬱滯,需要發散和導引,並進行開闢。可用銀針放血,這樣就會痊癒。
《靈樞經》提到:奪取血液就無法出汗,奪取汗水則血液不足。如果能同時清除血液和汗水,這不是非常棒嗎?對於年老的人來說,可以用涼膈來解毒,以「消風散」來清熱作為治療;對於年輕人,則可以清除積聚的熱氣,使用大黃和牽牛,使氣血流通,這樣就不會有阻塞而痊癒。
凡人患目腫,經年不瘥,俗言頭風所注。更加頭痛者,豈非頭風者歟?此乃足厥陰肝之經,手少陰心之經,兼五臟俱有大熱也。可先用通解丸,通利大、小便,後用大黃越桃飲子。治肝熱者,羌活、決明散服之,大有神效矣!
凡目有淚出,俗言作冷淚者,非也。《內經》曰:肝液不禁,此大熱熏蒸於肝也。熱極生風,風衝於外,火發於內,風熱相摶,此大淚出也。內外皆治,可以愈也。治外以貝母一枚,白膩者,加胡椒七枚,不犯銅鐵,細研,臨臥㸃之;治內者,祛風散熱之劑,可用當歸飲子服之;陽熱極甚者,目睛發痛不可忍者,可用四物湯,加漢防己、草龍膽,送下神芎丸五、七十丸,利三、五行則愈。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的眼睛腫脹,經過一年以上都沒有好轉,民間常說這是因為頭風病的影響。如果再加上頭痛的情況,這難道不是頭風病嗎?這通常是因為足厥陰肝經和手少陰心經的熱毒,加上五臟都有大熱症狀。首先可以使用「通解丸」,通暢大小便,接著再服用「大黃越桃飲」。對於肝熱的治療,可以使用「羌活」和「決明散」來服用,效果非常神奇!
如果眼睛常常流淚,民間認為是因為受寒引起的「冷淚」,這並不是正確的觀念。根據《內經》的說法,這是因為肝液過度流動,導致肝部受到熱毒的薰蒸。熱到極點會產生風邪,風邪衝擊外部,火氣在內部發作,風邪和熱氣相互作用,導致大量的流淚現象。對外,可以用一顆貝母,白色的更好,加上七顆胡椒,不與銅鐵接觸,細細研磨,在睡前點在眼上。對內,可以使用「祛風散」來清熱,可以服用「當歸飲子」;如果陽熱非常嚴重,眼睛疼痛難耐,可以用「四物湯」,加上漢防己和草龍膽,然後服用「神芎丸」五到七十顆,排便三次或更多次就能痊癒。
凡人病痰發者,其證不一,蓋有五焉:一曰風痰,二曰熱痰,三曰濕痰,四曰酒痰,五曰食痰。諸痰在於膈上,使頭目不能清利,涕唾稠黏,或咳唾喘滿,或時發潮熱,可用獨聖散吐之,次服加減飲子,或疏風丸,間而服之。《內經》曰:所謂流濕潤燥之義也。
凡人但冒風邪溫病,前三日在表,未入於裡。其候頭項強痛,身熱惡風寒,有汗無汗,腰痛不得俯仰,可用益元散五錢,通聖散五錢,相合服之,名曰「雙解散」。用水一大碗,生薑十餘片,連須蔥白五、七莖,豆豉一撮,煎至三、五沸,去滓,先服大半;良久,以釵子探咽喉中,吐出痰涎,不可嗽口;次又服少半投之;如未汗出,更用蔥醋酸辣湯,再投之;衣被蓋覆,汗出則愈矣。《氣交變大論》云:歲火太過,炎暑流行,火氣太劇,肺金受邪,上應熒惑,大而明現。
白話文:
一般人如果生病,出現痰症,症狀並不相同,大概有五種:第一種是風痰,第二種是熱痰,第三種是濕痰,第四種是酒痰,第五種是食痰。各種痰症都停留在膈膜之上,導致頭昏眼花,神志不清,鼻涕口水粘稠,或咳嗽喘息,胸悶氣短,或時而發熱,可以用獨聖散來催吐,之後再服用加減飲子,或疏風丸,可以間隔服用。 《內經》說:這就是濕氣流動,潤澤乾燥的意思。
一般人如果只是受了風寒溫病,前三天病邪還在體表,沒有進入內臟。症狀是頭頸部疼痛,發燒怕冷,有汗或無汗,腰痛不能彎腰,可以用益元散五錢,通聖散五錢,混合在一起服用,叫做雙解散。用一大碗水,加入十幾片帶皮生薑,五到七段帶根蔥白,一小撮豆豉,煎煮至三到五沸,去除藥渣,先服用大半碗;過一會兒,用髮簪探入喉嚨,把痰液吐出來,不可漱口;然後再服用剩下的藥液;如果還沒出汗,可以用蔥醋酸辣湯,再服一次;蓋好被子,出汗後病就好了。《氣交變大論》中說:一年四季火氣過盛,炎熱流行,火氣太過猛烈,肺金受到邪氣侵襲,反映到天空的熒惑星,就會變得又大又亮。
其病熱鬱,可用辛涼之劑,萬舉萬全。夫擾攘之世,藥宜辛涼以解火。治世人民安靜,如用升麻葛根湯、敗毒散,辛溫之劑,亦無加害。亦可加蔥白、鹽、豉,上而越之,表而解之。《內經》曰:因其輕而揚之。揚者,發揚也。吐、汗之後,宜大將息,旬日之後,不可犯之,犯之其病復作也。
凡傷寒疫癘一法:若無藥之處,可用酸齏汁一大碗,煎三、五沸,去菜葉,飲訖;候少時,用釵子咽喉中探吐,如此三次;再煎蔥醋湯投之;衣被蓋覆,汗出而瘥。《內經》曰:酸苦湧泄為陰。傷寒三日,頭痛身熱,病在上,宜湧之,湧後以淡粥養之。
白話文:
患病發熱,可以用辛涼藥物治療,萬無一失。在動盪不安的時代,藥物宜用辛涼來解熱。太平盛世人民安寧,使用升麻葛根湯、敗毒散等辛溫藥物,也沒有什麼害處。也可以加入蔥白、鹽、豆豉,使藥力向上發散,表散熱解毒。《內經》說:要利用輕揚的藥性來發散邪氣。發散吐汗之後,應該好好休息,十天之內不可犯寒,否則病會復發。
凡是傷寒瘟疫,若無藥可用,可以用酸菜汁一大碗,煮沸三到五次,去除菜葉,飲用完畢。過一會兒,用髮簪探入喉嚨催吐,如此反覆三次。再煮蔥醋湯喝下,蓋好被子,出汗即可痊癒。《內經》說:酸苦的藥性可以引導邪氣向下排泄。傷寒三日,頭痛發熱,病在上焦,宜用藥物引導邪氣向上排泄,排泄完畢後,用稀粥調養。
又一法:用鳳凰臺散,嗅於鼻內,連嚏二、三十次。嗅藥時,坐於暖室中。嚏罷,以漿水粥投之,衣被蓋之,汗出而愈。嚏法同吐法用之。
一法:導引,若無藥處用之。令人盤兩足而坐,以兩手交十指,攀頭後風池、風府二穴,此風之門也,向前仰首,數至於地,如此連折,㸃地一百二十數;急以酸醋白湯投之,汗出即解。
凡男子婦人小兒,手足麻痹,肌肉不仁者,風、寒、濕三氣相雜至,合為痹。先用黃芩芍藥湯吐之;吐訖,次用通解丸,通經而瀉之;瀉訖,更用辛甘之劑汗之;汗瀉之後,可用當歸清涼飲子,兼烏荊丸、除濕丹,和血行經之藥則愈矣。
白話文:
還有一種方法,用鳳凰臺散,聞吸鼻子,連續打噴嚏二十到三十次。聞藥時,坐在溫暖的房間裡。打完噴嚏後,喝點米湯粥,蓋上被子,出汗就會痊癒。這種打噴嚏的方法和吐法一樣,可以用来治疗疾病。
另外一種方法是導引,如果沒有藥可用時可以採用。讓人盤腿坐好,雙手十指交叉,抓住頭後部的風池穴和風府穴,這兩個穴位是風的通道,然後向前仰頭,讓頭部靠近地面,如此反覆彎折一百二十次;之後馬上喝下醋白湯,出汗就會解除麻痹。
凡是男女老少,手腳麻木,肌肉不敏感的人,都是風、寒、濕三氣混合入侵,導致痺症。首先用黃芩芍藥湯吐出體內的寒濕之氣;吐完後,再用通解丸通經絡、瀉腸胃;瀉完之後,再用辛甘之劑發汗;汗瀉之後,可以用當歸清涼飲子,加上烏荊丸、除濕丹,以及活血化瘀的藥物,就會痊癒了。
凡人病痰證發者,比前論更多,有三證顯,證共成五也:一曰風痰,二曰熱痰,三曰濕痰,四曰酒痰,五曰食痰。諸痰在口,上焦毒熏於頭者,諸陽之會首也。故令病人頭重目澀,涕唾稠黏,或咳嗽喘滿,時發寒熱。可用赤小豆湯吐之;吐後,各隨其證而治之。可服消風去熱。
導濕化痰者,可服通聖加半夏導氣之劑,豈不妙哉!如新暴風痰者,形寒飲冷;熱痰者,火盛制金;濕痰者,停飲不散。可服加減連翹飲子、除濕丹、無憂散。亦有酒痰者,解毒三聖丸主之。五者食痰,可用漢防己丸,丹砂選而用之。若依法服之,決有神效。
白話文:
一般人患有痰證的症狀,比之前論述的更多,可以歸納出三種主要的表現,共計五種痰證:第一種是風痰,第二種是熱痰,第三種是濕痰,第四種是酒痰,第五種是食痰。各種痰症若停留在口腔,上焦的毒氣熏蒸頭部,頭部是諸陽經氣匯聚之處。所以患者會出現頭重眼澀,鼻涕口水黏稠,或者咳嗽喘息胸悶,偶爾發冷發熱。可以使用赤小豆湯來催吐,吐完之後,根據不同痰症的表現,分別進行治療。可以服用消風散熱的藥物。
針對濕痰,可以使用通聖散加半夏來化痰導氣的藥物,效果很好!例如,新發生的風痰,表現為形寒體冷;熱痰則表現為火熱攻金;濕痰則表現為水液停滯不散。可以使用加減連翹飲、除濕丹、無憂散等藥物治療。另外,還有一種酒痰,可以使用解毒的三聖丸來治療。最後是食痰,可以用漢防己丸來治療,其中丹砂需要精選使用。如果按照方法服用藥物,一定會有神奇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