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門事親》~ 卷十五 (2)
卷十五 (2)
1. 三聖散
治臁瘡疔瘡,搭手背疽等瘡。
蔥白(一斤),馬莧(一斤),石灰(一斤)
上三味,濕搗為團,陰乾為細末。貼瘡。如有死肉者,宜先用潰死肉藥。
白話文:
治療臁瘡、疔瘡以及搭手背疽等傷口。
蔥白(一斤),馬莧(一斤),石灰(一斤)
以上三種材料,濕潤後搗碎成團,陰乾後研磨成細末。用於貼敷傷口。若傷口中有壞死組織,應先使用溶解壞死組織的藥物。
2. 潰死肉藥方
炊飯尖半兩,各三等,(一等半兩,入巴豆二個,一等半兩,入巴豆三個,一等半兩,入巴豆五個,各捻作白錠子。)
上先用二巴豆納瘡,如不潰,再用納三巴豆,又不潰,用五巴豆者,更用丹砂炒紅色,摻瘡口,追出清水,其惡肉未盡至,追出赤水,是惡肉盡。更用三聖散貼之,用膏藥敷之。
白話文:
取半兩的炊飯尖,分為三等份,每等份半兩。第一等份加入兩個巴豆,第二等份加入三個巴豆,第三等份加入五個巴豆。將各等份捏成白色錠狀。
首先使用兩個巴豆塗抹於傷口,若傷口未破潰,再使用三個巴豆塗抹,若仍無效,則使用五個巴豆。接著將丹砂炒至紅色,塗抹於傷口,引出清水。當惡肉尚未清除完畢時,需引出赤水,表示惡肉已清除完成。最後,使用三聖散覆蓋於傷口,並敷上膏藥。
3. 治臁瘡久不愈者
用川烏頭、黃柏各等份為末,用唾津調塗紙上貼之,大有效矣。
白話文:
使用相等份量的川烏頭和黃柏研磨成粉末,然後用唾液調和後塗在紙上貼敷,這種方法效果非常顯著。
4. 治一切惡瘡方
以天茄葉貼之。或為細末貼之,亦妙。
又方,用臘月人中白燒灰,油調,塗瘡疥上。
又方,以瓦松不拘多少,陰乾為末,先用槐枝蔥白湯洗之過,摻之,立效。灸瘡久不斂者,更妙。
又方,以蒲公英搗之,貼一切惡瘡諸刺。
白話文:
【以天茄葉貼之。或為細末貼之,亦妙。】
使用天茄葉直接貼在患處,或者將其磨成細粉後再貼,效果也非常好。
【又方,用臘月人中白燒灰,油調,塗瘡疥上。】
可以使用臘月的人中白燒成的灰,與油調和後,塗抹在傷口或皮膚疹子上。
【又方,以瓦松不拘多少,陰乾為末,先用槐枝蔥白湯洗之過,摻之,立效。灸瘡久不斂者,更妙。】
可以取任意量的瓦松,陰乾後磨成粉末,先用槐枝和蔥白湯清洗患處,再敷上粉末,立刻會見效。對於長時間未癒合的傷口,使用此法更是效果顯著。
【又方,以蒲公英搗之,貼一切惡瘡諸刺。】
可以用蒲公英搗碎後貼在所有惡性傷口和刺傷上。
5. 替針丸
治一切惡瘡。
川烏(二錢),草烏(二錢),五靈脂(二錢),輕粉(一分),粉霜(一分)
又方
加斑蝥(二十個,去足翅用),巴豆(二十個,去皮用)
上將三件為末,研令勻,次入輕粉粉霜研勻,又入斑蝥、巴豆,以水調糊為錠子。(如作散,是謂針頭散。)
白話文:
治療所有種類的惡性傷口。
材料如下:
- 川烏(兩錢),
- 草烏(兩錢),
- 五靈脂(兩錢),
- 輕粉(一錢),
- 粉霜(一錢)。
另外一個配方:
加入:
- 斑蝥(二十個,去除腳和翅使用),
- 巴豆(二十個,去除皮使用)。
將前三項磨成粉末,然後混合均勻,接著加入輕粉和粉霜再次混合均勻,再加入斑蝥和巴豆,以水調製成糊狀,最後做成錠子形狀。(如果做成粉末,稱為「針頭散」。)
6. 懸蔞散
治發背惡瘡。
懸蔞(一個),大黃(一兩),金銀花(一兩),當歸(半兩),皂角刺(一兩)
上銼碎,用酒一碗,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如有頭者,加黍黏子。
白話文:
治療發背惡性潰瘍的配方如下:
- 懸蔞 (一個)
- 大黃 (一兩)
- 金銀花 (一兩)
- 當歸 (半兩)
- 皁角刺 (一兩)
以上各項均需切碎,使用一碗酒,煎煮至剩下七分。去除渣滓後,溫熱飲用。如果潰瘍有頭部,則需添加黍黏子。
7. 治附骨癰及一切惡瘡
當歸(半兩),甘草(一兩),山梔子(十二個),木鱉子(一個)
上為細末。每服三、五錢,冷酒調服之。
白話文:
【當歸】(半兩),【甘草】(一兩),山【梔子】(十二個),【木鱉子】(一個)。
上述藥物混合後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到五錢,用冷酒調和後服用。
8. 治諸惡瘡
白殭蠶(直者),大黃(二味各等份)
上為細末,生薑自然汁與蜜同和為劑,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
白話文:
【白僵蠶(直者),大黃(兩種材料各等份)】
將上述兩種材料磨成細粉,然後用鮮生薑的自然汁與蜂蜜一同調和成為藥劑,製成大約彈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時,請細細咀嚼一顆藥丸。
9. 治惡瘡死肉鋌子
巴豆(一錢,去皮油),五靈脂(半兩),黃丹(二錢,飛,加枯白礬一錢)
上為細末,以糊和丸。鋌子入瘡內用之。
白話文:
【巴豆】(一錢,去皮油),【五靈脂】(半兩),黃丹(二錢,飛,加枯【白礬】一錢)
以上成分細磨後,與糊狀物混合製成丸狀。然後將丸狀藥物放入傷口內使用。
【巴豆】、【五靈脂】、黃丹和【白礬】這些成分混合後,會形成一個具有特定療效的藥丸,可以被置入傷口處進行治療。在使用時,應確保正確的劑量和方法,避免對身體造成過度負擔或副作用。
10. 當歸活血散
治瘡瘍未發出,內痛不可忍,及婦人產前後腹痛。
當歸(二錢),沒藥(一錢半),乳香(半錢),白芍藥(三錢)
瘡瘍者,加人參、木香;婦人,加赤芍藥。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中盞,煎至七分,和滓溫服,日二服。婦人酒煎;瘡既發,不須用。
白話文:
治療未發出的傷口,或是內臟疼痛難忍,以及產婦產前產後的腹痛,可以使用以下方劑:
- 當歸(二錢):活血調經,舒緩疼痛。
- 沒藥(一錢半):止痛消癥,助於傷口癒合。
- 乳香(半錢):通絡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 白芍藥(三錢):平肝緩急,調理氣血。
如果傷口需要加治,可加入:
- 人參(適量):補益元氣,提高免疫力。
- 木香(適量):調理脾胃,增強消化功能。
對於產婦:
- 赤芍藥(適量):清熱涼血,調理產後體質。
以上各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中盞,煎至七分,加入藥渣溫服,每日兩次。產婦可用酒煎服。如果傷口已經發出,則無需再服用此方。
11. 熏惡瘡方
紫花地丁(一名米布袋收)
上取根曬乾,用四個半頭磚,壘成爐子,燒著地丁,用絡垤磚一枚蓋了,使令磚眼內煙出。熏惡瘡,出黃水自愈。
白話文:
【紫花地丁】(又名米布袋收)
取其根部曬乾備用。在準備一個由四個半塊磚堆砌而成的爐子,並在爐子裡燃燒【地丁】。接著,覆蓋一塊稱為絡垤的磚塊於爐頂,讓磚孔中的煙氣得以逸出。此法用於薰蒸惡性傷口,促使傷口分泌黃水,自然痊癒。
12. 治蛇瘡
用蒲公英棵根作埿。貼於傷處,用白膏藥封之。
白話文:
使用蒲公英的根作為敷料。將其貼在傷口上,再用白膏藥包裹起來。
13. 接骨散
並治惡瘡。
金頭蜈蚣(一個),金色自然銅(半兩,燒紅,醋碎,研為細末用之),乳香(二錢,為細末用之),銅錢(重半兩者取三文或五文,燒紅,醋焠研細),金絲水蛭(一錢半,每個作三截,瓦上爆去氣道為度),沒藥(三錢,研細)
上為細末。如瘡腫處,津調半錢,塗,立止痛。如見得出膿,先用粗藥末少許,小油少半匙,同打勻,再入少半匙,再打勻,又入前藥接骨散半錢,再都用銀釵子打成膏子,用雞翎掃在瘡腫處,立止痛,天明一宿自破,便效;如打折骨頭並損傷,可用前項接骨散半錢,加馬兜鈴末半錢,同好酒一大盞,熱調,連滓溫服;如骨折損,立接定不疼;如不折了,吃了藥,立便止住疼痛,此方屢經效驗,不可具述。服藥,覷可以食前服,食後服。
白話文:
這個配方主要用於治療惡性創傷,包含以下材料:
- 蜈蚣:一個(乾燥品)
- 自然銅:半兩(燒紅後,以醋醃製,研磨成細粉)
- 乳香:二錢(研磨成細粉)
- 銅錢:半兩重,取三枚或五枚(燒紅後,以醋醃製,研磨成細粉)
- 水蛭:一錢半(每隻切為三段,在瓦片上爆煮以除去氣味)
- 沒藥:三錢(研磨成細粉)
以上所有材料研磨成細末混合。使用時,根據創傷部位的情況,調取半錢的液體(通常是唾液或創傷分泌物)與之調和,塗抹於患處,能立刻緩解疼痛。如果創傷出現膿液,首先用少量粗藥末與一小匙的油調和,再加入另一小匙,然後加入半錢的「接骨散」,最後用銀針打成膏狀,用雞毛掃在創傷處,能立刻緩解疼痛,到第二天早上創傷會自行開口,效果顯著。
對於骨折或損傷的情況,可使用「接骨散」半錢,加上半錢的馬兜鈴粉末,與一大盞熱酒混勻,連同渣滓一起溫和服用。骨折後立即接合且不再疼痛,若未骨折但服用藥物,也會立刻停止疼痛。這個配方多次證明有效,但詳細說明不便一一列出。服藥時,請在餐前或餐後服用。
又外用接骨藥。
陳爛麻根(兩把),羊耳朵(一對),亂絲(一握,多者更妙)
上取肥松節劈碎,約量多少,先放三、兩根於新瓦上,都於上外三味,在上燒著存性,就研為末,如生,再燒研為度,後入五靈脂半兩。如疼,入好乳香少許,和藥如茶褐色為度。用布條子約纏一遭,先攤小黃米粥勻,上撒藥末勻,纏定折處,上又用軟帛三、五重,上又竹箅子纏,勒得緊慢得中。初,三日換上一次;再後,五日換一次;又七日再換上一次,無有不接者。
白話文:
又外用接骨藥。
取陳爛麻根(兩把),羊耳朵(一對),亂絲(一握,愈多愈好)
首先取出肥松節劈碎,根據需要量,先放置三、兩根於新瓦上,再在上面加上上述三種材料,一起燃燒,保留其性質,研磨成粉末。如果粉末還生,再進行一次燃燒研磨,確保粉末完全熟透。最後加入五靈脂(半兩)。如果疼痛,可加入少量好乳香調和,使藥物呈現茶褐色為宜。用布條包裹材料,先鋪上一小碗黃米粥,然後均勻撒上藥粉,包緊摺痕處,再覆蓋軟布三、五層,上方使用竹篩纏繞,確保緊實但不過於緊張。初期,每三天更換一次;接著,每五天更換一次;再過七天後,再次更換一次。這樣做,無不能夠成功接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