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從正

《儒門事親》~ 卷五 (4)

回本書目錄

卷五 (4)

1. 牙疳八十一

夫小兒牙疳,牙疳者,齒齲也。齲者,是牙齦腐爛也。上下牙者,是手足陽明二經也。或積熱於內,或服銀粉、巴豆大毒之藥,入於腸胃,乳食不能勝其毒,毒氣循經而上,至於齒齦,齒齦牙縫,為嫩薄之分,反為害也。可以麝香玉線子治之。乳母臨臥,當服黃連解毒湯一服,疳病則愈。

2. 夜啼八十二

夫小兒夜啼不止者,當用燈花一枚,研細,隨乳汁下,並三服。則每服用燈花一枚,服罷此藥,於靜室中臥一兩日,則止也。

3. 丹瘤八十三

夫小兒丹瘤,浮赤走引或遍身者,乃邪熱之毒在於皮膚,以磁片撤出血則愈,如不愈,則以拔毒散,掃三、二十度必愈矣。《內經》曰:丹熛赤瘤,火之色也,相火之病是也。

4. 疳眼八十四

夫小兒疳澀眼,數日不開者,乃肝木風熱之致然也。可調服涼膈散數服,眼開而愈。

5. 身瘦肌熱八十五

夫小兒身瘦肌熱,面黃腹大,或吐瀉,腹有青筋,兩脅結硬如碗之狀,名乳癰癖,俗呼曰奶脾是也。乳癰得之綿帛太厚,乳食傷多。大熱則病生肌,大飽則必傷於腸胃。生於肌表者,赤眼、丹瘤、疥癬、癰癤、眉煉、赤白口瘡、牙疳宣爛及寒熱往來。此乳母抱不下懷,積熱熏蒸之故,兩手脈浮而數也。

傷於腸胃者,吐瀉驚疳,哽氣腹脹,肌瘦面黃,肚大筋青,喜食泥土,揉鼻竅,頭髮作穗,乳瓣不化,此皆大飽之致然也,久而不愈,則成乳癰,兩手脈沉而緊也,此其辨也。以上諸症,皆乳母懷抱,奉養過度之罪。癖之疾,可以丁香化痹散,取過數服,牛黃通膈丸甘露散益黃散等藥磨之。

如不愈者,有揉脾一法。

咒曰:

日精月華,

助吾手法,

勅斬減消,

驅毒敕攝。

上用法之人,每念一遍,望日取氣一口,吹在手心,自揉之。如小兒病在左臂上,用法之人亦左手揉之,在右臂以右手揉之。亦吹在乳脾上,令母揉之。男孩兒用單日,女孩兒用雙日。大忌風雨、陰晦、產婦、孝子見之。用之時宜於日中前,晴明好日色可矣。

6. 大小便不利八十六

夫小兒大小便不通利者,《內經》曰:三焦約也。約者,不行也。可用長流水煎八正散,時時灌之,候大小便利即止也。

7. 久瀉不止八十七

夫小兒久瀉不止者,至八九月間,變為秋深冷痢,泄瀉清白,時腹撮痛,乳瓣不化。可用養脾丸,丸如黍米大,每服二、三十丸,米飲下,日三服則愈。若治芻蕘之兒,萬舉萬全,富家且宜消息。

8. 通身浮腫八十八

夫小兒通身浮腫,是水氣腫也。小便不利者,通小便則愈。《內經》曰:三焦閉塞,水道不行。水滿皮膚,身體痞腫,是風乘濕之症也。可用長流水加燈心,煎五苓散,時時灌之;更於不透風暖處頻浴,汗出則腫消,腫消則自愈,內外兼治故也。

9. 發驚潮搐八十九

夫小兒三、五歲時,或七、八歲至十餘歲,發驚潮搐,涎如拽鋸,不省人事,目瞪喘急,將欲死者,《內經》曰:此皆得於母胎中所授。悸惕怕怖,驚駭恐懼之氣,故令小兒輕者為驚吊,重者為癇病風搐,為腹中積熱,為臍風。以上證候,可用吐涎及吐之藥,如吐訖,宜用朱、犀、腦、麝清涼墜涎之藥。

若食乳之子,母亦宜服安魂定魄之劑,定志丸之類。如婦人懷孕之日,大忌驚憂悲泣,縱得子,必有諸疾。

10. 拗哭不止九十

夫小兒拗哭不止,或一、二日,或三、四日,乃邪祟之氣湊於心,拗哭不止也。有《藏經》一法:以綿絹帶縛手足訖,用三姓婦人淨驢槽,臥小兒於其中,不令旁人知而覷之,後移時則拗哭自止也。

11. 身熱吐下九十一

夫小兒身熱,吐下腹滿,不進乳者,可急用牛黃通膈丸,下過四、五行則愈。

12. 風熱涎嗽九十二

夫小兒風熱涎嗽,可用通聖加半夏,多煎,少少服之,不過三、五日愈。

13. 水瀉不止九十三

夫小兒水瀉不止,可服五苓與益元各停,用新水調下一、二錢,不拘時服。

14. 瘡疥風癬九十四

夫小兒瘡疥風癬,可用雄黃散芒硝少許,油調敷之。如面上有瘡癬,不宜擦藥。恐因而入眼,則損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