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門事親》~ 卷二 (5)
卷二 (5)
1. 凡在下者皆可下式十六
下之攻病,人亦所惡聞也。然積聚陳莝於中,留結寒熱於內,留之則是耶?逐之則是耶?《內經》一書,惟以氣血通流為貴。世俗庸工,惟以閉塞為貴。又止知下之為瀉,又豈知《內經》之所謂下者,乃所謂補也。陳莝去而腸胃潔,癥瘕盡而榮衛昌。不補之中,有真補者存焉。
然俗不信下之為補者,蓋庸工妄投下藥,當寒反熱,當熱反寒,未見微功,轉成大害,使聰明之士,亦復不信者此也。
所以謂寒藥下者,調胃承氣湯,泄熱之上藥也;大、小、桃仁承氣,次也;陷胸湯,又其次也;大柴胡,又其次也。以涼藥下者,八正散,泄熱兼利小溲;洗心散,抽熱兼治頭目;黃連解毒散,治內外上下蓄熱而不泄者;四物湯,涼血而行經者也;神芎丸,解上下蓄熱而泄者也。以溫藥而下者,無憂散,下諸積之上藥也;十棗湯,下諸水之上藥也。
白話文:
瀉下治療疾病,確實是人們不願意聽聞的。然而,體內積存的宿食廢物,留著造成寒熱交結,難道是好事嗎?還是應該把它們排出體外呢?《內經》一書,只看重氣血流通。世間庸醫,卻只懂閉塞之道。他們只知道瀉下就是瀉,卻不知《內經》所謂的瀉下,其實是一種補益。宿食廢物排出後,腸胃清淨,積聚的癥瘕消散,氣血運行通暢。在不補的過程中,卻有真正的補益存在。
然而,世俗之人不信瀉下可以補益,這是因為庸醫濫用瀉下藥,寒熱不分,本該用寒藥卻用熱藥,本該用熱藥卻用寒藥,不僅無功,反而造成更大危害,這才讓聰明的人也對此失去信心。
所以,寒藥瀉下的,如調胃承氣湯,是瀉熱的上藥;大、小、桃仁承氣,次之;陷胸湯,又次之;大柴胡,再次之。以涼藥瀉下的,如八正散,瀉熱並利小便;洗心散,清熱兼治頭目;黃連解毒散,治療內外上下積熱不泄者;四物湯,涼血並行經血;神芎丸,解上下蓄熱而泄者。以溫藥瀉下的,如無憂散,瀉積聚之物上藥;十棗湯,瀉水腫之物上藥。
以熱藥下者,煮黃丸、纏金丸之類也,急則用湯,緩則用丸,或以湯送丸,量病之微甚,中病即止,不必盡劑,過而生愆。
仲景曰:大法秋宜瀉。謂秋則陽氣在下,人氣與邪氣亦在下,故宜下。此仲景言其大概耳。設若春夏有可下之疾,當不下乎?此世上之庸工局蹜遷延,誤人大病者也。皆曰:夏月豈敢用過藥瀉脫胃氣?嗚呼!何不達造化之甚也?《內經》稱:土火之郁,發四時之氣。以五月先取化源,瀉土補水。
又曰:土鬱則奪之。王太僕注曰:奪,謂下之,令無壅礙也。然則於五月先防土壅之發,令人下奪,《素問》之言非歟?然隨證不必下奪,在良工消息之也。予所以言此者,矯世俗期不誤大病暴病耳。故土鬱之為奪,雖大承氣湯亦無害也。試舉大承氣之藥論:大黃苦寒,通九竅,利大、小便,除五臟六腑積熱;芒硝鹹寒,破痰散熱潤腸胃;枳實苦寒為佐使,散滯氣,消痞滿,除腹脹;厚朴辛溫,和脾胃,寬中通氣。此四味雖為下藥,有泄有補,卓然有奇功。
白話文:
使用熱性藥物治療時,例如煮黃丸、纏金丸等,病情緊急就用湯劑,緩慢則用丸劑,也可以用湯藥送服丸藥。根據病情輕重程度,病症減輕後就停止用藥,不必服用完整劑量,過度服用反而會造成不良後果。
張仲景說:秋季應當瀉下。因為秋季陽氣下降,人體的氣和邪氣也都在下焦,所以應該瀉下。這是仲景概括性地說明,如果春夏季節出現適合瀉下的疾病,難道就不應該瀉下嗎?現在那些庸醫只顧著拖延時間,延誤了患者的病情,他們都說夏季不敢用過於寒涼的藥物瀉下,以免損傷胃氣。哎!他們怎麼不明白天地運行的道理呢?《內經》說:土氣鬱結,會導致四時氣候失調。因此在五月就要先採取措施,瀉土補水。
又說:土氣鬱結就要瀉下。王太僕註解說:瀉下,就是指讓它排出,使它不再鬱結。那麼在五月就應該預防土氣鬱結,讓患者瀉下,難道《素問》的說法不對嗎?但是要根據具體的證候,不一定都要瀉下,這就要看醫生的經驗和智慧了。我之所以說這些,就是為了糾正世俗的錯誤觀念,避免誤診延誤重症、急症。所以,對於土氣鬱結導致的疾病,即使使用大承氣湯也沒有什麼害處。舉例來說,大承氣湯的藥物組成:大黃苦寒,通九竅,利大小便,清除五臟六腑積熱;芒硝鹹寒,化痰散熱潤腸胃;枳實苦寒,作為佐使藥物,散滯氣,消痞滿,除腹脹;厚朴辛溫,和脾胃,寬中通氣。這四味藥雖然是瀉下藥,但既能瀉下又能補益,具有獨特的功效。
劉河間又加甘草以為三一承氣,以甘和其中,最得仲景之秘也。余嘗以大承氣改作調中湯,加以薑、棗煎之。俗見薑、棗以為補脾胃而喜服,不知其中有大黃、芒硝也。惡寒喜暖取補,故自古及今,天下皆然。此《內經》之法抑屈而不伸也。此藥治中滿痞氣不大便者,下五、七行,殊不困乏,次日必神清氣快,膈空食進。
《內經》曰:脾為之使,胃為之市。人之食飲酸鹹甘苦百種之味,雜湊於此,壅而不行,蕩其舊而新之,亦脾胃之所望也。況中州之人食雜而不勞者乎?中州土也,兼載四象,木金水火,皆聚此中。故脾胃之病,奈何中州之醫,不善掃除倉廩,使陳莝積而不能去也。猶曰:我善補。
白話文:
劉河間又在三一承氣湯中加入甘草,以甘味調和藥性,最符合仲景的精髓。我曾經將大承氣湯改成調中湯,加入生薑和紅棗煎服。一般人看到薑棗就以為是補脾胃的,卻不知道裡面含有大黃、芒硝。身體畏寒喜溫就想要補,因此從古至今,天下皆然。這就是《內經》的道理,壓抑不伸展。這種藥物可以治療腹部脹滿、痞氣、大便不暢的人,服用五到七次就會通暢,不會感到虛弱,第二天就會神清氣爽,胃口大開。
《內經》說:脾臟是運化食物的使者,胃是食物交易的市場。人們所食用的酸、鹹、甘、苦各種味道,都聚集在這裡,如果阻塞不通,就需要清理舊的,更新新的,這也是脾胃所期望的。何況中州的人飲食雜亂不勞作呢?中州是土地,包容了四象,木、金、水、火,都聚集在這裡。因此脾胃生病,中州的醫生為何不善於清理腸胃,讓陳舊的積食無法排出呢?還自稱擅長補虛呢?
大罪也。此藥有奇功,皆謂服之,便成傷敗,乃好丹而非素者也。
或言:男子不可久泄,婦人不可久吐。何妄論之甚也?可吐則吐,可下則下,豈問男女乎?大人小兒,一切所傷之物在胃脘,如兩手脈遲而滑者,內實也,宜下之。何以別乎?蓋傷宿食者惡食,傷風者惡風,傷寒者惡寒,傷酒者惡酒,至易辨也。故凡宿食在胃脘,皆可下之,則三部脈平,若心下按之而硬滿者,猶宜再下之。
如傷寒大汗之後,重複勞發而為病者,蓋下之後熱氣不盡故也,當再下之。若雜病腹中滿痛不止者,此為內實也。《金匱要略》曰:痛而腹滿,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難經》曰:痛者為實,腹中滿痛,里壅為實,故可下之。不計雜病、傷寒,皆宜急下之。宜大承氣湯,或導水丸,或泄水丸等藥,過十餘行。
白話文:
這可是大罪過啊!這種藥雖然有奇效,但大家都說服用後會造成身體損傷,這是因為它屬於「好丹」而不是「素丹」。
有些人說男人不能久泄,女人不能久吐,真是胡說八道!能吐就吐,能瀉就瀉,怎麼會分男女呢?無論大人小孩,只要是食物積滯在胃脘,同時脈象遲緩而滑,就代表內實,應該要瀉下來。怎麼區分呢?很簡單,傷了宿食的人會厭惡食物,傷風的人會厭惡風,傷寒的人會厭惡寒冷,傷酒的人會厭惡酒。因此,只要是宿食積滯在胃脘,都可以用瀉藥來排泄,這樣脈象才會平穩。如果按壓心下感到硬滿,就應該再服用瀉藥。
像傷寒大汗後,又勞累過度而生病的,就是因為瀉後餘熱未盡,應該再服用瀉藥。如果各種疾病導致腹部脹滿疼痛不止,這就屬於內實。 《金匱要略》說:「痛而腹滿,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難經》也說:「痛者為實,腹中滿痛,裏壅為實。」所以可以用瀉藥來治療。不論是雜病還是傷寒,都需要緊急瀉下。可以用大承氣湯、導水丸、泄水丸等藥物,排出十多行纔好。
如痛不已,亦可再服,痛已則止。至如傷寒大汗之後,發熱,脈沉實,及寒熱往來,時時有涎嗽者,宜大柴胡湯加當歸煎服之,下三、五行,立愈。產後慎不可作諸虛不足治之,必變作骨蒸寒熱,飲食不入,肌膚瘦削,經水不行。《經》曰:寒則衰飲食,熱則消肌肉。人病瘦削,皆粗工以藥消爍之故也。
嗚呼!人之死者,豈為命乎?《難經》曰: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如此死者,醫殺之耳!
至如目黃、九疸、食勞,皆屬脾土,可下之,宜茵陳蒿湯。或用導水丸、禹攻散,瀉十餘行,次以五苓散、桂苓甘露散、白朮丸等藥,服之則愈矣。或腰腳胯痛,可用甘遂粉二、三錢,以獖豬腰子薄批七、八片,摻藥在內,以濕紙包數重,文武火燒熟,至臨臥細嚼,以溫酒或米飲湯調下。至平明見一、二十行,勿訝,意欲止瀉,則飲水或新水頓服之,瀉立止。
白話文:
如果疼痛難忍,可以再服用藥物,疼痛停止就不要再服用了。至於傷寒發熱後,大量出汗,脈象沉實,或者寒熱交替,經常咳嗽有痰,應該服用大柴胡湯加入當歸煎,服用後會排出三、五行之邪,病症就會立刻痊癒。產婦之後,要謹慎不可治療虛損的病症,否則會變成骨蒸寒熱,食慾不振,皮膚消瘦,月經不調。《內經》說:「寒則衰飲食,熱則消肌肉。」人體生病消瘦,都是因為用藥過於猛烈,導致損傷身體所致。
唉!人死的原因,難道都是命中注定嗎?《難經》說:「實實虛虛。」損失不足之處,而增加多餘之物,像這樣而死的人,都是被醫生殺死的!
至於目黃、九疸、食勞,都屬於脾土的範疇,可以瀉下治療,適合服用茵陳蒿湯。或者使用導水丸、禹攻散,瀉下十餘次,然後再服用五苓散、桂苓甘露散、白朮丸等藥物,服用後就會痊癒。如果腰、腳、胯部疼痛,可以使用甘遂粉二、三錢,用薄片狀的豬腰子七、八片,將藥物包裹在裡面,用濕紙包好,用文武火烤熟,臨睡前細嚼,用溫酒或米湯送服。到第二天早晨,就會排出十幾二十次,不要感到驚訝,如果想要止瀉,就喝一大口清水或新水,瀉下就會立刻停止。
次服通經和氣定痛烏金丸、蹁馬丹之類,則愈矣。《內經》有不因氣動而病生於外者,太僕以為瘴氣賊魅蟲毒、蜚屍鬼擊、沖薄墜墮、風寒暑濕、斫射剝割撞撲之類。至如諸落馬墮井、打撲閃肭損折、湯沃火燒、車碾犬傷、腫發焮痛、日夜號泣不止者,予尋常談笑之間,立獲大效。可峻瀉三、四十行,痛止腫消,乃以通經散下導水丸等藥。
如瀉水少,則可再加湯劑瀉之,後服和血消腫散毒之藥,病去如掃。此法得之睢陽高大明、侯德和,使外傷者,不致癃殘跛躄之患。余非敢掩人之善,意在救人耳!
白話文:
接下來服用通經和氣、止痛的烏金丸、蹁馬丹等藥物,病症便會痊癒。《內經》中有提到,不因外邪侵入而發病,是由於體內氣機失調所致。太僕認為,這類病症可能是瘴氣、鬼魅、蟲毒、飛尸鬼擊、沖撞跌倒、風寒暑濕、刀傷、割傷、撞擊等原因所造成。
至於那些跌落馬匹、墜入井中、打鬥、閃挫損傷、骨折、燙傷、火燒、車碾、狗咬傷、腫脹發炎疼痛、日夜哭泣不止的病人,我在談笑之間就能立竿見影地治癒。可以峻瀉三四十次,疼痛消退,腫脹消失,之後再用通經散、導水丸等藥物治療。
如果瀉出的水少,可以再用湯劑瀉水,之後服用和血消腫的藥物,病症便會消失得無影無蹤。這方法是從睢陽的高大明、侯德和那裡學來的,可以避免外傷患者留下殘疾,導致跛行。我並非故意掩蓋別人的醫術,而是希望能救治更多病人。
曾有鄰人,杖瘡發作腫痛,焮及上下,語言錯亂,時時嘔吐,數日不食,皆曰不救。余以通經散三、四錢下神佑丸百餘丸,相併而下,間有嘔出者,大半已下膈矣!良久,大瀉數行,穢不可近,膿血、涎沫、瘀毒約一、二斗,其病人困睡不醒一日一夜。鄰問予。予曰:喘息勻停,腫消痛減,故得睡也。
來旦語清食進,不數日,痊。救杖瘡欲死者,四十年間二、三百,余追思舉世杖瘡死者,皆枉死也。自後凡見冤人被責者,急以導水丸、禹攻散,大作劑料,瀉驚涎一、兩盆,更無腫發痛焮之難。如導水丸、禹攻散泄瀉不動,更加之通經散、神佑丸瀉之,瀉訖,須忌熱物,止可吃新汲水一、二頓,瀉止立愈。至如沉積多年羸劣者,不可便服陡攻之藥,可服纏積丹、三稜丸之類。
白話文:
以前鄰居得了杖瘡,腫痛發作,蔓延到四肢,神志不清,不斷嘔吐,好幾天不吃東西,大家都說沒救了。我用通經散三、四錢,神佑丸一百多顆,混合著服用,間或嘔吐出來一些,大部分都已經通過食道了。過了一會兒,病人大量排泄,臭氣熏天,膿血、口水、瘀血大約有一、二斗,病人昏睡了一天一夜。鄰居問我,我說病人呼吸平穩,腫痛減輕,所以才會睡覺。
第二天早上,病人說話清晰,可以吃飯了,沒幾天就痊癒了。四十年來,我救治過患杖瘡快要死的人兩三百個,我回想起來,世間所有死於杖瘡的人,都是白白死去的。從此以後,只要看到有人受傷被責打,我就趕緊用導水丸、禹攻散,加重劑量,讓他們大量排泄出痰液,就不會再出現腫痛發炎的情況。如果導水丸、禹攻散沒有效果,就再加通經散、神佑丸幫助排泄,排泄完畢後,一定要忌口熱食,只能喝一、兩頓新汲取的冷水,排泄停止後就會痊癒。至於那些多年積累的虛弱病人,不能馬上服用猛烈攻治的藥物,可以服用纏積丹、三稜丸之類的藥物。
《內經》曰:重者因而減之。若人年老衰弱,有虛中積聚者,止可五日一服萬病無憂散。故凡積年之患,豈可一藥而愈?即可減而去之。
以《本草》考之:下之寒者,有戎鹽之咸,犀角之酸鹹,滄鹽、澤瀉之甘鹹,枳實之苦酸,膩粉之辛,澤漆之苦辛,杏仁之苦甘;下之之微寒者,有豬膽之苦,下之大寒者,有牙硝之甘,大黃、瓜蒂、牽牛、苦瓠子、蘭汁、牛膽、羊蹄苗根之苦,大戟、甘遂之苦甘,朴硝、芒硝之苦辛;下之溫者,有檳榔之辛,芫花之苦辛,石蜜之甘,皂角之辛鹹;下之熱者,有巴豆之辛,下之辛涼者,有豬羊血之咸,下之平者,有郁李仁之酸,桃花萼之苦。
白話文:
《內經》中說:對於病情嚴重的病人,應該逐漸減少藥量。如果病人年老體弱,體內有虛寒積聚的情況,只能五天服用一次萬病無憂散。因此,對於積年累月的病症,不可能一劑藥就能治癒,只能逐漸減輕病情,慢慢去除病患。
根據《本草》記載:具有寒性瀉下作用的藥物,包括戎鹽的鹹味,犀角的酸鹹味,滄鹽、澤瀉的甘鹹味,枳實的苦酸味,膩粉的辛味,澤漆的苦辛味,杏仁的苦甘味;具有微寒瀉下作用的藥物,包括豬膽的苦味;具有大寒瀉下作用的藥物,包括牙硝的甘味,大黃、瓜蒂、牽牛、苦瓠子、蘭汁、牛膽、羊蹄苗根的苦味,大戟、甘遂的苦甘味,朴硝、芒硝的苦辛味;具有溫性瀉下作用的藥物,包括檳榔的辛味,芫花的苦辛味,石蜜的甘味,皂角的辛鹹味;具有熱性瀉下作用的藥物,包括巴豆的辛味;具有辛涼瀉下作用的藥物,包括豬羊血的鹹味;具有平性瀉下作用的藥物,包括郁李仁的酸味,桃花萼的苦味。
上三十味,惟牽牛、大戟、芫花、皂角、羊蹄苗根、苦瓠子、瓜蒂有小毒,巴豆、甘遂、膩粉、杏仁之有大毒,余皆無毒。
設若疫氣,冒風中酒,小兒瘡疹,及產後潮熱,中滿敗血,勿用銀粉、杏仁大毒之藥,下之必死,不死即危。且如檳榔、犀角、皂角皆溫平,可以殺蟲,透關節,除腸中風火燥結;大黃、芒硝、朴硝等鹹寒,可以治傷寒熱病,時氣瘟毒,發斑瀉血,燥熱發狂,大作湯劑,以盪滌積熱;澤瀉、羊蹄苗根、牛膽、蘭葉汁、苦瓠子亦苦寒,可以治水腫遍身,腹大如鼓,大、小便不利,及目黃、濕毒、九疸、食癆、疳蟲、食土生米等物,分利水濕,通利大小便,盪滌腸胃間宿谷相搏。又若備急丸,以巴豆、乾薑、大黃三味,蜜和丸之,亦是下藥。
白話文:
以上所述的草藥配方共三十種,其中牽牛、大戟、芫花、皁角、羊蹄苗根、苦瓠子、瓜蒂等有小毒性,巴豆、甘遂、膩粉、杏仁等則有大毒性,剩下的是無毒的藥材。
在面對流行疾病、風寒感冒、小孩出疹、產後發熱、消化不良等情況時,不應使用具有強烈毒性的藥物如銀粉、杏仁等,因為過量服用會導致死亡,即使不致命也會對身體造成嚴重危機。
例如,檳榔、犀角、皁角等藥物性質溫和平和,可以殺滅寄生蟲,打通關節,清除腸道中的風火燥熱。大黃、芒硝、朴硝等藥物性質鹼寒,可以治療傷寒、熱病、瘟疫等病症,以及發斑、出血、燥熱發狂等症狀,通常會將這些藥物製成湯劑來清潔體內積聚的熱毒。
澤瀉、羊蹄苗根、牛膽、蘭葉汁、苦瓠子等藥物性質苦寒,可以治療全身浮腫、腹部膨脹如鼓、大小便不順暢,以及黃眼、濕毒、九種黃疸、食物中毒、蟲咬、食用生米等問題,通過分清體內水濕,暢通大小便,清潔腸胃間的宿食和相搏的毒素。
此外,還有一種名為「備急丸」的藥方,由巴豆、乾薑、大黃三種藥材組成,並以蜂蜜調和而成,這也是一種具有下藥效果的藥方。
然止可施於辛苦勞力,貧食粗辣之輩,或心腹脹滿,脅肋刺痛,暴痛不住,服五、七丸,或十丸,瀉五、七行以救急。若施之富貴城郭之人則非矣,此藥用砒石治瘧相類,止可施之於貧食之人。若備急丸,治傷寒風溫,中酒冒風,及小兒瘡疹,產後滿悶,用之下膈,不死則危。
及夫城郭之人,富貴之家,用此下藥,亦不死則危矣!奈何庸人畏大黃而不畏巴豆,粗工喜巴豆而不喜大黃?蓋庸人以巴豆性熱而不畏,以大黃性寒而畏之,粗工以巴豆劑小而喜,以大黃劑大而不喜,皆不知理而至是也。豈知諸毒中,惟巴豆為甚。去油匱之蠟,猶能下後,使人津液涸竭,留毒不去,胸熱口燥,他病轉生,故下藥以巴豆為禁。
白話文:
然而這種藥物只能用於勞累辛苦、飲食粗糙辛辣的人羣,或者心腹脹滿、肋骨刺痛、突然劇烈疼痛不減的人,服用5到7顆,或10顆,排泄5到7次以應急。如果用在富貴人家則不適用,這藥物和砒石治療瘧疾類似,只適合用在貧困飲食的人身上。如果是急症丸,用於治療傷寒、風熱、酒醉頭暈、以及小孩的皮疹、產後滿悶、下膈(排除腸內物質)時,可以使用,但如果不死也將有生命危險。
至於富貴人家、城鎮中的富人,使用這種強效的藥物,如果不死也將有生命危險!為什麼普通人害怕大黃卻不怕巴豆,粗淺的醫生喜歡巴豆卻不喜歡大黃呢?因為普通人認為巴豆性熱所以不怕,大黃性寒所以害怕;粗淺的醫生喜歡巴豆因為其劑量小,但對大黃則因劑量大而不喜,他們都沒有理解藥物的道理才會如此。實際上,在各種毒藥中,巴豆是最嚴重的一種。去除油囊中的蠟,仍然能夠導致排泄,讓人體津液枯竭,留下毒素,胸腔熱,口乾,其他疾病接踵而來,因此強效藥以巴豆為禁忌。
余嘗用前十餘藥,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手。然諸洞泄寒中者,不可下,俗謂休息痢也。傷寒脈浮者,不可下。表裡俱虛者,不宜下。《內經》中五痞心證,不宜下。厥而唇青,手足冷,內熱深者,宜下。寒者,不宜下,以脈別之。小兒內瀉,轉生慢驚,及兩目直視,魚口出氣者,亦不宜下。
若十二經敗甚,亦不宜下,止宜調養,溫以和之,如下則必誤人病耳!若其餘大積大聚,大病大秘,大涸大堅,下藥乃補藥也。余嘗曰:瀉法兼補法,良以此夫。
白話文:
我曾經使用前十多種藥物,就像身體使喚手臂,手臂使喚手一樣。但是,對於那些寒氣入侵導致腹瀉的患者,不可使用瀉藥,俗稱休息痢。傷寒脈象浮的患者,也不可使用瀉藥。表裡都虛弱的患者,也不適合使用瀉藥。《內經》中記載的五痞心證,也不宜使用瀉藥。如果患者出現厥逆、嘴唇青紫、手腳冰冷,但內熱深重的,則可以使用瀉藥。如果患者體質寒冷,則不宜使用瀉藥,可根據脈象判斷。小兒腹瀉,轉生慢驚,以及兩眼直視,口吐氣息像魚一樣的,也不宜使用瀉藥。
如果十二經脈衰敗嚴重,也不宜使用瀉藥,只能調養身體,溫和地進行調理,如果使用瀉藥就會誤治病情。至於其他積聚嚴重、病情嚴重、大便秘結、身體乾燥堅硬的患者,使用瀉藥就是補藥。我曾經說過:瀉法和補法結合,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