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從正

《儒門事親》~ 卷十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一 (6)

1. 濕門

凡婦人赤白帶下,或出白物如脂,可服導水丸、禹功散,或單用無憂散,量虛實加減;泄訖,服桂苓散、五苓散、葶藶木香散,同治濕法。或用獨聖散上湧亦是。室女白帶下,可用茶調散吐之;吐訖,可服導水丸、禹功散瀉之;次服葶藶木香散、四物湯、白朮散之類則愈矣。治白帶者,同瀉濕法則是也。婦人有濁汙水不止,亦同此法也。

白話文:

凡是婦女出現赤色或白色帶下,或是排出如脂的白物,可以服用導水丸、禹功散,或單獨服用無憂散,根據虛實狀況加減藥量;瀉下之後,服用桂苓散、五苓散、葶藶木香散,共同治療濕氣。也可以服用獨聖散,上湧亦同此法。未婚女子出現白色帶下,可以用茶調散吐之;吐出之後,可以服用導水丸、禹功散瀉之;接著服用葶藶木香散、四物湯、白朮散之類,就會痊癒。治療白帶,共同瀉濕法就是如此。婦女如果有濁汙的水一直流不停,也用此法治療。

2. 寒門

凡婦人年二、三十,無病而無子,經血如常,或經血不調者,乃陰不升而陽不降,此上下不得交通,有所滯礙,不能為用故也。可用獨聖散,湧訖寒痰二、三升;後用導水丸、禹功散,泄三、五行或十餘行;單用無憂散,泄十餘行,見寒熱虛實用之;次服蔥白粥三、五日。胃氣宣通,腸中得實,可服玉燭散,更助白朮散、茯苓之類。

白話文:

凡是女子年紀在二十到三十歲之間,身體沒有疾病卻沒有生育,月經週期正常,或者月經不規律,都是因為陰氣無法上升,陽氣無法下降,導致上下不通,氣血阻塞,無法發揮作用。可以使用獨聖散,將寒痰排出二、三升;之後使用導水丸、禹功散,排出三、五升甚至十餘升的積水;如果單獨使用無憂散,也可以排出十餘升,對於寒熱虛實都能使用;接著連續服用蔥白粥三到五天。等到胃氣通暢,腸道充實,就可以服用玉燭散,再配合白朮散和茯苓等藥物。

降火益水,既濟之道,當不數月而有孕。《內經》曰:婦人有癃、痔、遺溺、嗌乾諸症,雖服妙藥針灸,亦不能孕。蓋衝脈、督脈、任脈有此病不能孕故也。

白話文:

調理陰陽,平衡體質,通常在幾個月後便能受孕。《內經》中提到,婦女若出現尿頻、痔瘡、尿失禁、口乾等病症,即使服用精妙的藥物或接受針灸治療,仍然無法懷孕。這主要是因為衝脈、督脈、任脈若有這些疾病,就會影響到懷孕能力。

3. 半產

凡婦人半產,俗呼曰「小產」。或三、四月,或五、六個月,皆為半產,以男女成形故也。或因憂恐暴怒、悲哀太甚,或因勞力撲打損傷,及觸冒暑熱。慎勿用黑神散,以其犯熱藥,恐轉生他疾。止宜用玉燭散、和經湯之類。凡婦人天生無乳者,不治。或因啼泣、暴怒、鬱結,氣血閉塞,以致乳脈不通,用精豬肉清湯,調和美味,於食後調益元散五七錢,連服三、五服;更用木梳梳乳房周迴,則乳汁自下也。

又一法:豬蹄調下益元散,連服之。

又一法:針肩井二穴,良驗。

白話文:

女性懷孕不到足月就生產,俗稱「小產」,可能是懷孕三、四個月或五、六個月時發生,因為胎兒尚未完全成形。小產的原因可能是憂慮恐懼、暴怒、悲傷過度,也可能是勞累、跌倒撞傷,以及中暑等。要注意的是,小產後不可服用黑神散,因為它屬於溫熱藥物,可能會導致其他疾病。最好服用玉燭散、和經湯之類的藥物。天生沒有乳房的女性,無法治療。如果因為哭泣、暴怒、鬱悶等導致氣血阻塞,乳腺不通,可以用豬肉清湯調和味道,飯後服用益元散五七錢,連服三到五次;再用木梳梳理乳房周圍,乳汁就會自然流出。

另外,可以用豬蹄調和益元散,連續服用。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用針灸肩井穴,效果很好。

4. 小兒風門

凡小兒三、五歲,或七、八歲,至十餘歲,發驚涎潮,抽搦如拽鋸,不省人事,目瞪喘急,將欲死者,《內經》曰:此者得之在母胎。胞之所受悸惕、驚駭、恐懼之氣,故令小兒輕者為驚風天吊,重者為癇病風搐。胎中積熱者為臍風。以上諸風症,可用吐涎散吐之;吐訖,宜珠、犀、龍、麝,清涼墜痰之藥。

其食乳子母,皆宜服之。安魂定魄之藥,定志丸之類是也。故婦人懷孕之月,大忌悲憂驚怖,縱得子,必有前疾。小兒風熱涎嗽者,可以通聖加半夏,同煎溫服。

白話文:

凡是三、五歲,或者七、八歲,直到十幾歲的小孩,如果出現流口水、抽搐,像是被鋸子拉扯一樣,神志不清,眼睛睜大、呼吸急促,快要死去的樣子,《內經》說:這是因為在母胎裡就受到了影響。胎兒受到母親驚恐、害怕、憂慮的氣息,所以導致小兒輕者為驚風天吊,重者為癇病風搐。如果胎兒在母體裡積熱,則會導致臍風。

以上這些風症,可以用吐涎散來治療,將痰吐出來;吐完之後,應該用珍珠、犀角、龍骨、麝香等清涼墜痰的藥物。

如果孩子正在吃母乳,母親也應該服用這些藥物。安魂定魄的藥物,像是定志丸之類的,都是適合的。因此,婦女懷孕期間,一定要忌諱悲傷憂愁、驚恐害怕,否則即使生下了孩子,也一定會有先前的疾病。

小兒風熱流口水咳嗽者,可以服用通聖散加上半夏,一起煎煮溫服。

凡小兒疳澀眼,數日不開,皆風熱所致。可服涼膈散,瀉肝經風熱鬱甚,鬱結散而自開也。

凡小兒通身浮腫,是風水腫也。小便不通者,宜利小便則愈。《內經》曰:三焦閉寒,水道不利。水滿皮膚,身體痞腫,是乘之故。可用長流水加燈心,煎五苓散,時時呷之;更於不透風處浴之,汗出則腫消。一汗減半,再汗減七、八分,三汗消盡。內外俱行也。

白話文:

孩子眼睛乾澀,好幾天都睜不開,都是因為風熱引起的。可以服用涼膈散,瀉掉肝經的風熱鬱結,鬱結散開了眼睛自然就會睜開。

孩子全身浮腫,是風水腫。如果小便不通,要利尿才能治癒。《內經》說:三焦寒閉,水道不利。水停留在皮膚,導致身體浮腫,這是因為水氣阻塞的緣故。可以使用長流水和燈芯煎五苓散,時常喝一點;並且在不透風的地方給孩子洗澡,出汗後腫脹就會消退。一次出汗減少一半,第二次出汗減少七八分,第三次出汗就會完全消退。內外兼治就能痊癒。

5. 二火類

凡小兒瘡疱癮疹,麩瘡丹熛等疾,如遇火運勝時,熒惑亂行之者,不可便用升麻散解之。升麻湯味辛性溫,《內經》曰:積溫而成熱,是謂重火。止可以辛涼之劑解之。如遇平時,可以辛溫。蓋平時無事,便同水化。然而更宜審察病機,甚者亦不可以辛溫。但發散之後,便以涼膈散加當歸,及白虎湯、玉露散煎服之。

更甚者,解毒湯、調胃散下之。古人云:斑疹瘡疱,首尾俱不可下。皆誤矣。豈不聞揚湯止沸,不如抽薪。《內經》曰:五寅五申之歲,多發此病者,蓋明相火之所為也。又曰:少陽客氣勝,丹疹外發。又曰: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王太僕又謂:百端之起,皆自心生。豈可便用辛溫發散乎?致熱勢增劇,漸成臟毒下血,咬牙發搐,大熱明矣。

白話文:

凡是小兒出現瘡疱、癮疹、麩瘡、丹熛等疾病,若碰上火運旺盛、火星逆行的時期,不可隨便使用升麻散來治療。升麻湯味道辛辣性溫,依照《內經》所言:「積溫而成熱,是謂重火」,因此只能用辛涼的藥劑來治療。如果遇到平常時期,可以用辛溫的藥劑,因為平常無事,藥性就如同水一樣化解。但更應謹慎觀察病機,病情嚴重時,也不可使用辛溫的藥劑。

在發散之後,可用涼膈散加上當歸,以及白虎湯、玉露散煎服。如果病情更加嚴重,則可服用解毒湯、調胃散。古人說:「斑疹瘡疱,首尾俱不可下」,這都是錯誤的。難道不明白「揚湯止沸,不如抽薪」的道理嗎?《內經》記載:「五寅五申之歲,多發此病者,蓋明相火之所為也。」又說:「少陽客氣勝,丹疹外發。」還說:「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王太僕也說:「百端之起,皆自心生。」所以不可隨便使用辛溫的藥劑發散,以免導致熱勢加劇,逐漸形成臟腑毒素,出現下血、咬牙、抽搐等症状,熱症就更加明顯了。

如白虎加人參,涼膈散加當歸、桔梗,勿問秋冬,但見瘡疹,用之神良。

凡小兒瘡疱癮疹,麩瘡丹熛斑毒之後,臟毒下血,《內經》曰:少陽客氣勝,則丹熛瘡疹發於外也。蓋餘熱不解,故臟毒下血。治以黃連解毒湯、白虎湯、涼膈散,臨證選而用之。所謂白虎,舊說秋冬勿用,皆誤也。但有此症便用之。蓋其證屬相火故也。大人亦同。

凡小兒丹瘤浮腫,毒赤走引遍身者,乃邪熱之毒也。可用磁片撥出紫血,其病立愈。如不愈者,後用涼膈散加大黃、芒硝,利三、五行為妙;次用拔毒散,掃三、五度必愈矣。《經》曰:丹熛赤瘤,火之色也,相火主之。

白話文:

如果遇到瘡疹,無論春夏秋冬,只要出現類似白虎湯症狀,就可以加人參,或者出現涼膈散症狀,就可以加當歸、桔梗,效果奇佳。

小兒出現瘡疱、癮疹、麩瘡、丹熛、斑毒等,以及臟毒下血等症狀,根據《內經》記載,這是少陽客氣勝導致的,因為餘熱未解,所以臟毒才會下血。可以用黃連解毒湯、白虎湯、涼膈散治療,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使用。以前說白虎湯秋冬不能用,都是錯誤的,只要有症狀就可以用,因為這些症狀都屬於相火亢盛。成人也一樣。

如果小兒出現丹瘤浮腫,毒赤蔓延全身,這是邪熱毒素入侵,可以用磁片撥出紫血,病症就會立刻痊癒。如果沒有痊癒,可以用涼膈散加 大黃、芒硝,利三、五行為佳;然後用拔毒散,掃三、五次一定會痊癒。《經》書上說,丹熛赤瘤是火的颜色,是相火引起的。

凡小兒有赤瘤暴腫,可先用牛黃通膈丸瀉之;後用陽起石散敷之,則腫毒自消。如不消,可用䤵針砭刺,血出而愈矣。

凡小兒甜瘡久不愈者,俗呼為香瘡是也。多在面部兩耳前。一法:令母口中嚼白米成膏,子臥塗之,不過三上則愈矣。小兒並母,皆忌雞、豬、魚、兔、酒、醋動風發熱之物。如治甜指,亦同此法。

凡小兒面上瘡;謂眉煉瘡,耳上謂之轍耳;足上瘡謂之靴癬。此三者一究其本,皆謬名也。《經》曰:諸痛瘡瘍,皆屬心火。乃血熱劇而致然也。或謂《內經》曰:大概不可使熱,以為皆然。此不明造化之道也,慎勿妄信。可用䤵針刺之出血。一刺不愈,當復刺之;再刺不愈,則三刺必愈矣。

白話文:

如果小孩長了紅色的腫塊,可以先用牛黃通膈丸瀉火,之後再用陽起石散敷在腫塊上,腫毒就會自己消退。如果沒有消退,可以用砭石針刺破,流出血來就會好了。

如果小孩的甜瘡很久都不好,民間俗稱香瘡,多長在臉部兩耳前。可以讓孩子的母親用白米嚼成膏狀,孩子睡覺時塗抹,最多塗抹三次就會痊癒。孩子和母親都要忌口,不能吃雞、豬、魚、兔肉,也不能喝酒醋,這些東西容易引起風熱。如果小孩長了甜指,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治療。

如果小孩臉上長了瘡,長在眉毛附近叫眉煉瘡,長在耳朵上叫轍耳,長在腳上叫靴癬。這三種瘡其實都是錯誤的命名,本質上是一樣的。《經》書上說:所有痛症和瘡瘍,都屬於心火,是因為血熱而引起的。有些人誤解《內經》的說法,認為所有瘡瘍都不能用熱,這是不了解造化之道,千萬不要相信。可以拿砭石針刺破瘡瘍流血,一次不治就再刺一次,最多三次就會痊癒。

《內經》曰:血實者決之。眉煉不可用藥敷之,以其瘡多癢,癢則爬矣,藥入眼則目必損矣。

凡小兒牙疳齒齲者,是齦腐爛也。下牙屬手陽明大腸之經,燥金為主;上牙屬足陽明胃經濕土,上下是腸胃二經也。或積熱於內,或因服銀粉、巴豆大毒之藥,入於腸胃,乳食不能勝其毒,毒氣循經而至於齒齦、牙縫嫩薄之分,反為害也。可以麝香、玉線子治之。乳母臨臥,常服黃連解毒湯一服,牙疳病則愈矣。

凡小兒身熱,吐瀉腹滿,不進飲食,可急與牛黃通膈丸,下過四、五行,則自愈矣。蓋乳食便屬水,甚則成濕,以治濕法治之,用燥熱之藥非也。

白話文:

《內經》曰:血實者決之。眉煉不可用藥敷之,以其瘡多癢,癢則爬矣,藥入眼則目必損矣。

《內經》說:血氣充盈的人,應該用瀉血的方法來治療。眉心長瘡,不可用藥物塗敷,因為瘡口容易發癢,一癢就會用手去抓,藥物就會進入眼睛,導致眼睛受損。

凡小兒牙疳齒齲者,是齦腐爛也。下牙屬手陽明大腸之經,燥金為主;上牙屬足陽明胃經濕土,上下是腸胃二經也。或積熱於內,或因服銀粉、巴豆大毒之藥,入於腸胃,乳食不能勝其毒,毒氣循經而至於齒齦、牙縫嫩薄之分,反為害也。可以麝香、玉線子治之。乳母臨臥,常服黃連解毒湯一服,牙疳病則愈矣。

凡是小孩患有牙疳、蛀牙,都是牙齦腐爛所致。下排牙齒屬於手陽明大腸經,燥金為其主要特性;上排牙齒屬於足陽明胃經,濕土為其主要特性。上下排牙齒分別屬於腸胃二經。可能是內熱積聚,或是服用銀粉、巴豆等毒性藥物,進入腸胃,乳食無法抵禦毒性,毒氣循經而至齒齦、牙縫等脆弱部位,反過來造成傷害。可以用麝香、玉線子來治療。乳母睡前,經常服用黃連解毒湯,牙疳病就能治癒。

凡小兒身熱,吐瀉腹滿,不進飲食,可急與牛黃通膈丸,下過四、五行,則自愈矣。蓋乳食便屬水,甚則成濕,以治濕法治之,用燥熱之藥非也。

凡是小孩發燒、嘔吐、腹脹、不願進食,可以緊急服用牛黃通膈丸,瀉下四五次之後,就會自行康復。這是因為乳食本身屬水,嚴重時會積成濕氣,所以要採用治濕的方法來治療,使用燥熱的藥物是不適當的。

凡小兒水泄不止,可用五苓散與益元散各停,用新汲水調下三、二錢,頻服,不拘時候。若暴速注下,甚者屬火,涼膈通聖等散治之。用者勿輕,非深於造化者,未易此語。

凡小兒、大人,小便不通,《內經》謂三焦約。約者,不行也。可用長流水煎八正散,時時灌之,大、小便利則止。若不因熱藥所攻而致此者,易治。或因多服熱藥而燥劇至此者,非惟難治,不幸夭耳。亦可用蜜水調益元散,送通膈丸。

凡小兒久瀉不止,至八、九月間,變為秋深冷痢者,泄瀉清白,時時撮痛,乳癖不化。可用養脾丸,如黍米大,每服二、三十丸,米飲送下,日進三服則愈。益黃散亦可用之。

白話文:

如果小孩子拉肚子止不住,可以用五苓散和益元散各取適量,用新汲取的水調和,每次服用三錢到二錢,頻頻服用,不拘時間。如果拉肚子速度很快,而且很嚴重,屬於火熱症狀,可以用涼膈通聖散來治療。用藥要謹慎,如果不是精通藥理的人,不能輕易使用這些藥物。

無論是小孩子還是大人,如果小便不通, 《內經》說這是三焦不通暢。不通暢就是指不能排泄。可以用長流水煎煮八正散,經常灌服,排尿通暢後就停止。如果小便不通不是因為服用熱藥造成的,就容易治療。如果因為過度服用熱藥,導致乾燥嚴重才引起小便不通,不僅難以治療,而且很容易夭折。也可以用蜂蜜水調和益元散,服用通膈丸。

如果小孩子拉肚子很久止不住,到了八、九月,轉變成秋季寒冷的痢疾,拉肚子清白稀薄,經常感到絞痛,乳房結塊無法消散,可以用養脾丸,每次服用二三十丸,大小像黍米一樣,用米湯送服,每天服用三次就能痊癒。益黃散也可以用來治療。

凡治小兒之法,不可用極寒極熱之藥及峻補峻瀉之劑,或誤用巴豆、杏仁、硫黃、膩粉之藥。若用此藥,反生他病。小兒易虛易實,腸胃嫩弱,不勝其毒。若治之,用分陰陽,利水道,最為急,用桂苓甘露散之類。

白話文:

凡是治療小兒的藥方,不可使用過於寒涼或過於溫熱的藥物,也不可用峻猛的補藥或瀉藥,更不能誤用巴豆、杏仁、硫黃、膩粉等藥。若使用這些藥物,反而會導致其他疾病。小兒體質容易虛弱或積實,腸胃嬌嫩,無法承受藥物的毒性。若要治療小兒,最重要的是分清陰陽,利通水道,可使用桂苓甘露散之類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