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從正

《儒門事親》~ 卷十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三 (1)

1. 人參白朮散

治胃膈癉熱,煩滿不欲食;或癉成為消中,善食而瘦;或燥郁甚而消渴,多飲而數小便;或熱病;或恣酒色,誤服熱藥者,致脾胃真陰血液損虛。肝心相搏,風熱燥甚,三焦腸胃燥熱怫鬱,而水液不能宣行,則周身不得潤濕,故瘦瘁黃黑。而燥熱消渴,雖多飲,而水液終不能浸潤於腸胃之外,渴不止,而便注為小便多也。

叔世俗流,不明乎此,妄為下焦虛冷,誤死多矣。又如周身風熱燥郁,或為目瘴、癰疽、瘡瘍,上為喘嗽,下為痿痹,或停積而濕熱內甚,不能傳化者,變水腫腹脹也。

凡多飲數溲為消渴,多食數溲為消中,肌肉消瘦,小便有脂液者為消腎。此世之所傳三消病也。雖無所不載,以《內經》考之,但燥熱之微甚者也。此藥兼療一切陽實陰虛,風熱燥郁,頭目昏眩,風中偏枯,酒過積毒,一切腸胃澀滯壅塞,瘡癬痿痹,並傷寒雜病煩渴,氣液不得宣通,並宜服之。

人參,白朮,當歸,芍藥,大黃,山梔子,澤瀉(以上各半兩),連翹,栝蔞根,乾葛,茯苓(以上各一兩),官桂,木香,藿香(各一分),寒水石(二兩),甘草(二兩),石膏(四兩),滑石盆硝(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生薑三片,同煎至半盞,絞汁,入蜜少許,溫服。漸加十餘錢,無時,日三服。或得臟腑疏利亦不妨,取效更妙;後卻常服之,或兼服消痞丸。似覺腸胃結滯,或濕熱內甚自利者,去大黃芒硝。

白話文:

此方劑可用於治療因胃部積熱引起的疾病,症狀包括煩躁、食慾不振,或者熱邪導致的消渴症(類似糖尿病),表現為食量大卻消瘦、口渴、小便頻繁。也可用於治療因熱病、飲酒過度、縱慾或誤服熱性藥物,導致脾胃陰血虛損,肝心火旺,風熱燥盛,三焦腸胃乾燥鬱熱,以致體內水液無法正常運行,全身得不到滋潤,因此出現消瘦、面色發黃發黑等症狀。同時,由於體內燥熱,即使大量飲水,水液也無法滋潤腸胃以外的組織,導致口渴不止,而排出的尿液卻很多。

那些不明白這些病理的人,常常將此誤診為下焦虛寒,導致病人枉死。此外,此症也會引起全身風熱燥鬱,進而導致眼疾、癰腫、瘡瘍,向上可能導致咳嗽氣喘,向下則可能導致肢體痿軟麻痺,或是因體內濕熱積聚,阻礙運化功能,轉變為水腫腹脹。

人們常說的「三消病」,指的是:多飲水、小便頻繁的為消渴;食量大、小便頻繁的為消中;肌肉消瘦、小便有脂肪液的為消腎。但根據《內經》來看,這些都是體內燥熱不同程度的表現而已。這個方劑可以治療各種陽氣實、陰氣虛,風熱燥鬱的疾病,包括頭暈目眩、中風偏癱、飲酒過度引起的積毒,以及腸胃阻塞不暢、瘡癬痿痺、傷寒引起的煩渴、氣液運行不暢等。

方劑組成:

人參、白朮、當歸、芍藥、大黃、山梔子、澤瀉(各半兩) 連翹、栝蔞根、乾葛、茯苓(各一兩) 官桂、木香、藿香(各一分) 寒水石(二兩) 甘草(二兩) 石膏(四兩) 滑石、盆硝(各半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粗末,每次取五錢,加水一碗,生薑三片,一起煎煮至半碗,濾去藥渣,加入少量蜂蜜,溫服。可以逐漸增加藥量到十幾錢,不限時間,每天服用三次。如果服用後腸胃通暢也沒關係,這樣效果更好,之後可以繼續服用,或同時服用消痞丸。如果感覺腸胃不通暢,或濕熱內盛導致腹瀉,可以去掉方中的大黃和芒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