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從正

《儒門事親》~ 卷四 (6)

回本書目錄

卷四 (6)

1. 瘰癧四十七

夫人頭目,有瘡腫瘰癧,及胸臆胠脅之間,或有瘡痂腫核不消,及有膿水不止,可用滄鹽一、二兩炒過,以長流水一大碗煎,放溫,作三、五次,頓服訖;候不多時,於咽喉中探引,吐涎三、二升;後服和血通經之藥,如玉燭散、四物湯之類是也。《內經》曰:鹹味湧泄為陰。

湧者,吐也;瀉者,泄也。《銅人》曰:少陽起於目銳眥,行耳後,下脅肋,過期門。瘰癧結核,馬刀挾癭,是少陽膽經多氣少血之病也。

白話文:

婦女頭部、頸部出現瘡腫、瘰癧,以及胸部、心臟、肋骨之間有瘡痂、腫塊不消,還有膿水不斷流出,可以使用一、二兩滄鹽炒過,用一大碗清水煎煮,放涼後分三次至五次服用。服用完畢後,過不了多久就會從咽喉中吐出大量的唾液。之後再服用一些活血通經的藥物,比如玉燭散、四物湯等。 《內經》說:鹹味可以幫助身體排出陰邪。 湧指的是吐出,瀉指的是排出。《銅人》說:少陽經從眼睛外角開始,經過耳後,下至脅肋,穿過期門。瘰癧、結核、馬刀挾癭,都是少陽膽經氣盛血虛的病症。

2. 便癰四十八

夫便癰者,乃男子之疝也,俗呼為便癰。言於大便處害一癰,故名便癰也。便癰者,謬名也,《難》《素》所不載也。然足厥陰肝之經絡,是氣血行流之道路也。沖、任、督脈,亦屬肝經之旁絡也。《難經》曰:男子有七疝是也。便癰者,血疝也。治之以導水丸、桃仁承氣湯,或抵當湯投之,同瘀血不散而治,大作劑料,峻瀉一、二十行;次以玉燭散,和氣血,通經絡之類則是也。世之多用大黃、牡蠣而已。

間有不愈者,是不知和血通經之道也。

白話文:

便癰其實就是男子的疝氣,民間俗稱便癰,因為病灶在靠近肛門處,好像長了一個癰腫,所以才叫便癰。但便癰其實是個錯誤的稱呼,古代醫學典籍《難經》和《素問》都沒有記載這種病名。其實,足厥陰肝經是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而衝脈、任脈、督脈也屬於肝經的旁支。根據《難經》記載,男子有七種疝氣,便癰就是其中一種血疝。治療血疝可以用導水丸、桃仁承氣湯或抵當湯,這些藥物可以幫助排除瘀血。如果病情嚴重,需要使用峻瀉的藥物,讓排泄物排出。之後再用玉燭散調理氣血,疏通經絡。很多人只知道用大黃和牡蠣治療,卻不知道如何調理氣血,疏通經絡,所以才導致病情反覆。

3. 惡瘡四十九

夫一切惡瘡久不愈者,以木香檳榔散貼之則愈。

白話文:

所有長久無法痊癒的惡性傷口,使用木香檳榔散貼敷後就能康復。

4. 下疳五十

夫下疳久不愈者,俗呼曰臊疳是也。先以導水、禹功,先瀉肝經,外以木香散敷之,日上三、兩度,然後服淡粥,一、二日則止。

白話文:

對於長期未痊癒的下疳,俗稱為「臊疳」。首先使用導水、禹功的方法,先行疏瀉肝經,外用「木香散」敷於患處,每日可施用三至兩次,接著食用清淡的粥品,一到兩天後即能停止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