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門事親》~ 卷三 (5)
卷三 (5)
1. 三消之說當從火斷二十七
八卦之中,離能烜物;五行之中,惟火能焚物;六氣之中,惟火能消物。故火之為用,燔木則消而為炭;焚土則消而為伏龍肝;鍊金則消而為汁;煅石則消而為灰;煮水則消而為湯;煎海則消而為鹽;干汞則消而為粉;熬錫則消而為丹。故澤中之潦,涸於炎暉;鼎中之水,干於壯火。
蓋五臟,心為君火正化;腎為君火對化;三焦為相火正化;膽為相火對化,得其平,則烹煉飲食,糟粕去焉;不得其平,則燔灼臟腑,而津液竭焉。故入水之物,無物不長;入火之物,無物不消。夫一身之心火,甚於上為膈膜之消;甚於中,則為腸胃之消;甚於下,為膏液之消;甚於外為肌肉之消。
白話文:
八卦中,離卦代表火,能使物体燃烧;五行中,只有火能焚烧物体;六气中,也只有火能消融物体。因此,火的功用在于,燃烧木材会使其消融变成炭;焚烧泥土会使其消融变成伏龙肝;炼化金属会使其消融变成液体;煅烧石头会使其消融变成灰烬;煮沸水会使其消融变成汤;煎熬海水会使其消融变成盐;干燥水银会使其消融变成粉末;熬炼锡会使其消融变成丹砂。所以,沼泽里的积水,会在炎热的光照下干涸;鼎里的水,会在旺火下蒸干。
因为五脏中,心是君火正化,肾是君火对化;三焦是相火正化,胆是相火对化,如果火气平和,就能烹调食物,消化糟粕;如果火气不平和,就会灼伤脏腑,导致津液枯竭。因此,浸泡在水中的物体,没有不生长的;接触到火的东西,没有不消融的。人体的心火,若向上蔓延,会消融膈膜;若向内蔓延,会消融肠胃;若向下蔓延,会消融膏液;若向外蔓延,会消融肌肉。
上甚不已,則消及於肺;中甚而不已,則消及於脾;下甚而不已,則消及於肝腎;外甚而不已,則消及於筋骨。四臟皆消盡,則心始自焚而死矣。故《素問》有消癉、消中、消渴、風消、膈消、肺消之說。消之證不同,歸之火則一也。
故消癉者,眾消之總名;消中者,善飢之通稱;消渴者,善飲之同謂。惟風消、膈消、肺消,此三說,不可不分。風消者,二陽之病。二陽者,陽明也。陽明者,胃與大腸也。心受之,則血不流,故女子不月;脾受之則味不化,故男子少精,皆不能成隱曲之事。火伏於內,久而不已,為風所鼓,消渴腸胃,其狀口乾,雖飲水而不咽,此風熱格拒於賁門也。口者,病之上源,故病如是。
白話文:
如果上焦一直很熱,就會傷到肺;如果中焦一直很熱,就會傷到脾;如果下焦一直很熱,就會傷到肝腎;如果外焦一直很熱,就會傷到筋骨。四臟都被燒光了,心臟就會自己燃燒而死。所以《素問》裡面有消癉、消中、消渴、風消、膈消、肺消的說法。雖然消的症狀不同,但歸根結底都是火造成的。
消癉是各種消的總稱;消中是容易飢餓的通稱;消渴是容易口渴的通稱。只有風消、膈消、肺消這三種情況需要區分。風消是二陽的病症。二陽就是陽明。陽明就是胃和大腸。心臟受到影響,就會導致血液不流通,所以女性會月經不調;脾臟受到影響,就會導致食物無法消化,所以男性精子不足,都無法生育。內火長時間不滅,被風吹動,就會燒傷腸胃,症狀是口乾舌燥,即使喝水也咽不下去,這是風熱阻礙了賁門。口是病的源頭,所以才會出現這樣的症狀。
又《經》曰:二陽結,謂之消。此消乃腸胃之消也。其善食而瘦者,名曰食㑊,此消乃肌肉之消也。膈消者,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王太僕云:心肺兩間中有斜膈膜,下際內連橫膈膜。故心移熱於肺,久久傳化,內為膈熱消渴而多飲者,此雖肺金受心火之邪,然止是膈消,未及於肺也。故飲水至鬥,亦不能已。
其渴也,其狀多飲而數溲,或不數溲變為水腫者,皆是也。此消乃膈膜之消也。肺消者,心移寒於肺,肺主氣,《經》曰:「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之精氣,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以為常也。《靈樞》亦曰: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
白話文:
《經》上說,二陽結叫做消。這個消指的是腸胃的消。那些吃得多卻瘦的人,叫做食㑊,這是肌肉的消。膈消是因為心火移到肺,傳變為膈消。王太僕說,心肺之間有斜膈膜,下邊連著橫膈膜。所以心火移到肺,時間久了就會化成膈熱消渴,還愛喝水,雖然是肺金受心火侵襲,但只是膈消,還沒影響到肺。所以就算喝一斗水,也無法解渴。
這種渴,症狀就是喝很多水,尿很多,或者不尿很多卻變成水腫,都是一樣的。這個消指的是膈膜的消。肺消是因為心寒移到肺,肺主氣,《經》上說:「飲食進入胃,精氣遊走溢出,向上輸送到脾,脾的精氣向上歸於肺,通調水道,向下輸送到膀胱,水精布散到全身,五經共同運作,這是正常的。《靈樞》也說:上焦像霧一樣,中焦像泡一樣,下焦像水道一樣。
今心為陽火,先受陽邪,陽火內郁,火鬱內傳,肺金受制,火與寒邪,皆來乘肺,肺外為寒所搏,陽氣得施,內為火所燥,亢極水復,故皮膚索澤而闢著,溲溺積濕而頻並,上飲半升,下行十合。故曰:飲一溲二者,死。膈消不為寒所搏,陽氣得宣散於外,故可治。肺消為寒所搏,陽氣自潰於中,故不可治。
此消乃消及於肺臟者也。又若脾風傳之腎,名曰疝瘕。少腹冤熱而痛,出白液,名曰蠱。王太僕云:消灼脂肉,如蟲之蝕,日漸損削,此消乃膏液之消也。故後人論三焦,指以為腎消。此猶可治,久則變瘈,不救必死。此消乃消及於腎臟者也。
夫消者必渴。渴亦有三:有甘之渴,有石之渴,有火燥之渴。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其氣上溢,轉為消渴。《經》又曰:味厚者發熱。《靈樞》亦曰:咸走血,多食之人渴。鹹入於胃中,其氣上走中焦,注於肺,則血氣走之,血與咸相得,則凝干而善渴。血脈者,中焦之道也。
白話文:
如今心臟屬陽火,最先受到陽邪的侵犯,陽火鬱結於內,火氣鬱積內傳,導致肺金受制。火邪與寒邪同時侵犯肺臟,肺部外受寒邪搏擊,陽氣無法發散,內部又受火邪燥熱,亢盛極度後水液反覆,因此皮膚乾燥粗糙,小便帶有濕氣且頻尿,喝下一升水,排出的尿量只有十分之一。所以說:喝水多,排尿少,就會死亡。如果膈膜消瘦,不受寒邪搏擊,陽氣能宣散於外,就能治療。如果肺部消瘦,受到寒邪搏擊,陽氣從內部潰散,就無法治療。
這種消瘦是指消瘦到肺臟的症狀。還有像脾胃風氣傳到腎臟,稱為疝氣和瘕積。少腹疼痛灼熱,排出白色液體,稱為蠱病。王太僕說:消瘦症會灼傷脂肪和肌肉,就像蟲子一樣一點一點地啃食,日漸消瘦,這是膏液消瘦的症狀。所以後人論述三焦,將其指為腎臟消瘦。這種情況還可治療,時間久了就會轉變為瘈瘉,無法治療就會死亡。這種消瘦是指消瘦到腎臟的症狀。
凡是患有消瘦症的人必然感到口渴。口渴也有三種:一種是喝了甘甜的飲料後依然口渴,一種是喝了石頭湯一樣的飲料後依然口渴,還有一種是因火燥引起的口渴。肥胖的人容易內熱,甘甜的食物容易讓人腹脹,氣向上溢,最終轉為消渴。經書上說:味道濃厚的食物容易發熱。《靈樞》也說:鹹味入血,食用過多會口渴。鹹味進入胃中,其氣上走中焦,注入肺臟,血液就會隨之運行,血液與鹹味相得,就會凝固乾燥,導致口渴。血脈是中焦的通道。
此皆肥甘之渴。夫石藥之氣悍,適足滋熱,與熱氣相遇,必內傷脾,此藥石之渴也。陽明司天,四之氣,嗌乾引飲,此心火為寒水所郁故然;少陽司天,三之氣,炎暑至,民病渴;太陽司天,甚則渴而欲飲,水行凌火,火氣鬱故然。少陰之復,渴而欲飲;少陽之復,嗌絡焦槁,渴飲水漿,色變黃赤。
又傷寒五日,少陰受之,故口燥舌乾而渴。腎熱病者,苦渴數飲,此皆燥熱之渴也。故膏粱之人,多肥甘之渴、石藥之渴;藜藿奔走之人,多燥熱之渴。二者雖殊,其實一也。故火在上者,善渴;火在中者,消穀善飢;火在上中者,善渴多飲而數溲;火在中下者,不渴而溲白液;火偏上中下者,飲多而數溲,此其別也。後人斷消渴為腎虛,水不勝火則是也。
白話文:
這些都是由於過度食用肥甘厚味導致的口渴。石藥的藥性強悍,容易滋生熱氣,與體內的熱氣相遇,必然會損傷脾胃,這就是藥石之渴。陽明主令時節,四個月時節,喉嚨乾燥想要喝水,這是因為心火被寒水郁結所致;少陽主令時節,三個月時節,炎熱暑氣來臨,人們容易感到口渴;太陽主令時節,嚴重時會口渴想要喝水,水氣過盛克制火氣,火氣郁結所致。少陰經復發,口渴想要喝水;少陽經復發,喉嚨乾燥粗糙,口渴想要喝水漿,面色發黃發紅。
另外,傷寒病發第五天,少陰經受邪氣侵襲,因此口乾舌燥感到口渴。腎熱病患者,口渴頻頻飲水,這些都是由於燥熱導致的口渴。因此,常吃肥甘厚味的人,多半是肥甘之渴、石藥之渴;而勞動奔波的人,多半是燥熱之渴。雖然兩者表現不同,但其實本質相同。因為火氣在上的人,容易口渴;火氣在中的人,食慾旺盛容易飢餓;火氣在上中的人,容易口渴多飲水並頻繁小便;火氣在中下的人,不渴但小便排出白色液體;火氣偏上中下的人,飲水多而頻繁小便,這就是它們的區別。後人將消渴歸咎於腎虛,水不能克制火,這也是這個道理。
其藥則非也,何哉?以八味丸治渴,水未能生而火反助也。此等本不知書,妄引王太僕之注「壯火之主,以制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但益心之陽,寒熱通行,強腎之陰,熱之猶可。豈知王太僕之意,以寒熱而行之也!腎本惡燥,又益之以火,可乎?今代劉河間自制神芎丸,以黃芩味苦入心,牽牛、大黃驅火氣而下,以滑石引入腎經。
此方以牽牛、滑石為君,以大黃、黃芩為臣,以芎、連、薄荷為使,將離入坎,真得黃庭之秘旨也。而又以人參白朮湯、消痞丸、大人參散、碧玉雞蘇散,數法以調之。故治消渴,最為得體。
白話文:
這藥方不對,為什麼呢?因為用八味丸治療口渴,水還沒生出來,反而助長了火氣。這些人根本不懂醫書,胡亂引用王太僕的注釋「壯火之主,以制陽光」,想要以益火的方式來消除陰虛;但是他們只知道益心陽,寒熱可以通行,強腎陰,熱還可以忍受。他們哪裡知道王太僕的意思,是以寒熱來調和平衡的!腎臟本就害怕燥熱,還用火來益它,怎麼可以呢?
現在的劉河間就自己創製了神芎丸,用黃芩苦味入心,牽牛和大黃驅散火氣往下走,用滑石引入腎經。
這個方子以牽牛、滑石為主藥,以大黃、黃芩為輔藥,以芎、連、薄荷為使藥,將離火之氣引導到坎水之位,真正領悟了黃庭經的奧秘。而且還配合人參白朮湯、消痞丸、大人參散、碧玉雞蘇散等多種方法來調治,所以治療消渴症,最為合適。
昔有消渴者,日飲數升,先生以生薑自然汁一盆,置於密室中,具罌勺於其間,使其人入室,從而鎖其門,病人渴甚,不得已而飲汁盡,渴減。《內經》「辛以潤之「之旨。《內經》治渴,以蘭除其陳氣,亦辛平之劑也。先生之湯劑,雖用此一味,亦必有旁藥助之。初虞世曰:凡渴疾未發瘡瘍,便用大黃寒藥利其勢,使大困大虛自勝。
如發瘡瘍,膿血流漓而飧,此真俗言也。故巴郡太守奏三黃丸能治消渴。余嘗以膈數年不愈者,減去朴硝,加黃連一斤,大作劑,以長流千里水煎五、七沸,放冷,日呷之數百次,以桂苓甘露散、白虎湯、生藕節汁、淡竹瀝、生地黃汁,相間服之,大作劑料,以代飲水,不日而痊。
白話文:
從前有位患有消渴症的人,每天要喝好幾升的水。一位醫生給他準備了一盆生薑汁,放在密室里,並準備了容器和勺子,讓病人進入密室,然後鎖上門。病人非常口渴,不得不喝光了所有的生薑汁,口渴才減輕。這印證了《內經》中「辛以潤之」的道理。《內經》中治療口渴,用蘭草來去除陳腐之氣,也是辛平之藥。這位醫生的湯藥,雖然只用了一味生薑,但肯定還有其他藥物輔助。
有人曾經說,凡是口渴症還沒出現瘡瘍,就用大黃等寒性藥物瀉其積熱,會導致病人非常虛弱。
如果已經出現瘡瘍,膿血流出,而且消瘦,這才是民間俗語中的消渴症。所以巴郡太守奏報三黃丸能治消渴。我曾經治過一位患有膈症好幾年未癒的病人,去掉了朴硝,加了一斤黃連,用長流千里水煎煮五七沸,放涼,每天喝幾百次,並配合桂苓甘露散、白虎湯、生藕節汁、淡竹瀝、生地黃汁等藥物,間隔服用,用這些藥物代替飲水,沒幾天就治好了。
故消渴一證,調之而不下,則小潤小濡,固不能殺炎上之勢;下之而不調,亦旋飲旋消,終不能沃膈膜之干:下之調之,而不減滋味,不戒嗜欲,不節喜怒,病已而復作。能從此三者,消渴亦不足憂矣!
況《靈樞》又說:心脈滑為善渴。《經》又曰:滑者陽氣勝。又言:五臟脈,心脈微小為消癉。又言:五臟脆,為消癉。又言:消癉之人,薄皮膚而目堅固以深,長沖直揚,其心剛。剛者多怒,怒則氣逆上,胸中蓄積,血氣逆留,臗皮充肌,血脈不行,轉而為熱,熱則消肌膚,故為消癉。又言: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
夫柔弱者,必有剛強,剛強者多怒,柔弱者易傷也。余以是遂悟氣逆之人,非徒病消渴。若寒薄其外,亦為癰腫、少氣、狂、膈中、肺消。湧水者,熱客其臟,則亦為驚衄、膈消、柔痓,虛腸澼死;客其腑,則為癃溺血、口麋、伏瘕、為沉、食㑊、辛頞鼻淵、衄衊瞑目。蓋此二十一證,皆在氣厥論中。
《經》曰:諸逆衝上,皆屬於火。一言可了,善讀書者,以是求之。
白話文:
因此,關於糖尿病這類疾病,如果只進行調理而不使用藥物治療,那麼只能讓症狀得到暫時緩解,但不能真正消除病症。如果單純使用藥物治療而不注重調理,那麼病情可能會反覆發作。只有綜合調理和藥物治療,並且在生活習慣、飲食嗜好、情緒管理等方面都做到適度,才能真正控制病情。
此外,根據《靈樞》的理論,心脈滑動是容易感到口渴的原因,這是因為陽氣旺盛。而心脈微細或脆弱,則容易導致糖尿病。糖尿病患者通常皮膚薄、眼睛堅硬且深陷,心性剛烈,易怒。易怒會使氣逆上,造成血氣逆流,導致肌肉充脹,血液循環受阻,進而引起熱症,導致肌肉消瘦。同時,身體各器官如果都柔弱,則更容易罹患糖尿病。
這表明,柔弱的人也可能有剛烈的一面,剛烈的人易怒,而柔弱的人則較容易受到傷害。因此,我們可以理解,氣逆的人不僅會有糖尿病,如果外在環境寒冷且濕潤,還會引發各種疾病,如癰腫、氣短、精神錯亂、喉嚨痛、肺部炎症等。而當熱氣侵入內臟時,還可能出現驚嚇、鼻出血、喉嚨痛、失眠等症狀。總共有21種症狀,都在氣厥的範疇內。
《經》中有言:各種上衝的病症,都與火有關。只要抓住這個點,勤於閱讀的人就能找到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