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門事親》~ 卷四 (1)
卷四 (1)
1. 風一
夫風者,厥陰風木之主也。諸風掉眩,風痰風厥,涎潮不利,半身不遂,失音不語,留飲飧泄,痰實嘔逆旋運,口喎抽搦,僵仆目眩,小兒驚悸狂妄,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咽膈不通,偏正頭痛,首風沐風,手足攣急,肝木為病,人氣在頭。
防風通聖散,防風,天麻湯,防風湯,祛風丸,排風湯,小續命湯,消風散
白話文:
風是厥陰風木之氣的主宰,各種風引起的頭昏眼花、風痰風厥、口水流不停、半身不遂、失聲不語、水腫腹瀉、痰多嘔吐、口歪抽搐、僵硬昏眩、兒童驚恐發狂、胃脘心口痛、兩肋疼痛、咽喉不通、偏頭痛、頭風吹風、手足抽筋等症狀,都和肝木之氣有關,因為人體的氣都匯聚在頭部。
2. 暑二
夫暑者,為少陰君火之主也。諸痛癢瘡瘍,癰疽腫毒,及胃煩熱,嗌乾咳喘,唾血泄血,胕腫,肩胛皆內痛,心痛,肺脹,腹脹,鬱悶。風溫病多發,風傷於榮,溫傷於衛。血為榮,氣為衛。其脈兩手多沉,自汗出,身重,多睡必鼾。三日以里,且宜辛涼解之,或辛溫解之。
如不已,表證未罷,大不可下。如下則胃中虛空。四日之外,表熱入里,則譫語口乾,發疹潮熱,直視失溲者,十死八、九。肺金為病,人氣在胸。及小兒瘡疹丹熛,但發人氣在腹。
白虎湯,桂苓甘露散,化痰玉壺丸,益元散,玉露散,石膏散
白話文:
暑氣乃少陰君火之主,容易引起各種疼痛、癢疹、瘡瘍、癰疽腫毒等病症,也容易導致胃煩熱、咽喉乾燥、咳嗽氣喘、吐血、出血、腹脹、胸悶等症狀。風溫病多發,風傷於表,溫傷於里,血液屬於表,氣息屬於里。脈象多沉,容易自汗、身體沉重、嗜睡打鼾。三日內可服用辛涼或辛溫藥物治療。若未見效,表證未除,切忌服用瀉下藥物,否則容易導致胃氣虛弱。若病程超過四日,表熱入里,則會出現神志不清、口乾、發疹、發熱、直視、失禁等症狀,死亡率極高。肺金受病,人體氣息位於胸部;小兒瘡疹丹痧,人體氣息則位於腹部。
3. 濕三
夫濕者,為太陰濕土之主也。諸濕腫滿,霍亂泄注,胕腫骨痛,及腰膝頭項痛,風痹痿厥,唾有血,心懸如飢,熱痛始作。三陽受之,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可汗而已。如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可下而已。或七日不愈,再傳至十三日,大邪皆去,六經悉和則愈矣,腎水為病。
五苓散,葶藶木香散,白朮木香湯,益元散,大橘皮湯,神助散,桂苓白朮丸
白話文:
濕氣是太陰濕土的本性,各種濕腫、腹脹、霍亂、瀉痢、肌肉腫痛、骨痛、腰膝頭項疼痛、風痺、痿厥、吐血、心慌意亂、發熱疼痛,這些都是濕氣造成的。如果三陽受濕,第一天會發病在太陽經,第二天會傳到陽明經,第三天會傳到少陽經,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如果第四天傳到太陰經,第五天傳到少陰經,第六天傳到厥陰經,可以用瀉下方法治療。如果七天內不愈,再傳至十三天,病邪全部消失,六經全部恢復正常就會痊癒。這時病源就可能是腎水受損。
4. 火四
夫火者,少陽相火之主也。諸暴死,發熱惡寒,痛病大作,傳為水腫,面黃身痿,泄注膿血,赤白為利,癰腫疽毒,丹熛瘍疹,小兒疳瀉,腹脹,暴下如水,心胸中熱,甚則鼽衄,胸脅皆痛,耳聾口苦舌乾,與臟毒下血,米穀不化,腸鳴切痛,消渴上喘,肺金為病。
涼膈散,黃連解毒湯,瀉心散,神芎丸,八正散,調胃散,調胃承氣湯
白話文:
火是少陽相火的主宰。許多突然死亡、發燒畏寒、疼痛加劇、發展成水腫、面色發黃、身體消瘦、排泄膿血、赤白便溏、癰腫疽毒、丹毒熛疹、小兒疳積腹瀉、腹脹、突然大量腹瀉、心胸發熱,嚴重者會鼻衄、胸脅疼痛、耳聾口苦舌乾、與臟腑毒素下血、米穀不消化、腸鳴腹痛、消渴喘上氣、肺部疾病。
5. 燥五
夫燥者,是陽明燥金之主也。諸氣憤郁,腸胃乾涸,皮膚皴揭,脅痛,寒瘧,喘咳,腹中鳴,注泄鶩溏,脅肋暴痛,不可反側,嗌乾面塵,肉脫色惡,及丈夫㿗疝,婦人少腹痛、帶下赤白,瘡瘍痤癤,喘咳潮熱,大便澀燥,及馬刀挾癭之瘡,肝木為病。
神功丸,脾約丸,麻仁丸,潤體丸,四生丸
白話文:
乾燥是陽明燥金的主宰,導致各種氣鬱憤,腸胃乾燥,皮膚乾裂脫皮,脅肋疼痛,寒熱交替,喘咳,腹部鳴響,腹瀉或便溏,脅肋劇痛難以翻身,咽喉乾燥口唇乾燥,肌肉消瘦色澤惡劣,以及男性疝氣,女性下腹痛、白帶赤白,瘡瘍、痤瘡、癤腫,喘咳潮熱,大便乾燥,以及馬刀挾癭之瘡,這些病症都是肝木引起的。
6. 寒六
夫寒者,是太陽寒水之主也。諸寒冷濕痹,肘臂攣急,秋濕既多,寒咳為嗽,痰厥心痛,心中澹澹大動,胸脅胃脘痛不可食,食已不飢,吐利腥穢,屈伸不便,上下所出不禁,目盲,堅痞,色炱,渴而飲冷積水,足浮腫,囊縮,四肢冷,爪甲青,心火為病。
姜附湯,四逆湯,二薑湯,朮附湯,大已寒丸,理中湯
白話文:
寒氣是太陽寒水之主,各種因寒濕引起的痺痛、肘臂攣急、秋濕過盛的咳嗽、痰厥心痛、心悸不安、胸脅胃脘疼痛難以進食、食後不飢、嘔吐腥穢、肢體屈伸不便、大小便失禁、目盲、堅硬腫塊、面色黑灰、口渴但飲冷水後積聚水腫、足部浮腫、陰囊縮小、四肢冰冷、指甲青黑、心火旺盛等病症,可以用姜附湯、四逆湯、二薑湯、朮附湯、大已寒丸、理中湯來治療。
7. 解利傷寒七
夫冒風、時氣、溫病、傷寒,三日以里,頭痛身熱惡寒,可用通聖散、益元散各五、七錢,水一大碗,入生薑十餘片,蔥白連須者十餘莖,豆豉一撮,同煎三、五沸,去滓,稍熱,先以多半投之;良久,用釵子於咽喉中探引吐了,不宜漱口;次用少半,亦稍熱投之,更用蔥醋酸辣湯投之,衣被蓋覆,汗出則愈矣。
如遇世亂,《內經》曰:歲火太過,炎暑流行,火氣太盛,肺金受邪,上應熒惑,大而明現,若用辛涼之劑解之,則萬舉萬全也。若遇治世人安,可用升麻湯、葛根湯、敗毒散,辛溫之劑解之。亦加蔥根白、豆豉,上湧而表汗。《內經》曰:因其輕而揚之。揚者,發揚也。吐汗發揚寒熱之邪。
白話文:
如果遇到風寒、時氣、溫病、傷寒,三天之內出現頭痛、發熱、怕冷等症狀,可以用通聖散和益元散各五到七錢,加一大碗水,再放入十幾片生薑、十幾根帶須的蔥白、一小撮豆豉,一起煮沸三到五次,去渣,稍微放涼,先喝下大部分;等一會兒,用髮簪在喉嚨探引吐出來,不要漱口;然後再喝下剩下的部分,最後用蔥醋酸辣湯漱口,蓋好被子,出汗就痊癒了。
如果遇到戰亂,根據《內經》的說法,這時火氣太盛,炎熱流行,肺金受邪,天空中火星異常明亮,可以用辛涼的藥物來解毒,這樣萬無一失。如果遇到太平盛世,可以用升麻湯、葛根湯、敗毒散等辛溫的藥物來解毒,再加入蔥白和豆豉,讓汗液從上湧出來,排出體內的寒熱之邪。《內經》也說:「因其輕而揚之。」「揚」就是發揚,通過發汗來驅散寒熱之邪。
既吐汗之後,必大將息,旬日之後,其邪不復作也。又一法,或於無藥之處,可用酸齏汁一大碗,煎三、五沸,去菜葉,猛服訖;少間,用釵子咽喉中探引吐了,如此三次;後煎蔥酸辣湯投之,以衣被蓋覆,汗出則解。《內經》曰:酸苦湧泄為陰。湧者,吐也。傷寒三日,頭痛身熱,是病在上也。
在上者,固宜湧之,然後以淡漿粥養之,一、二日則愈矣。
又一法,可用不臥散解之,於兩鼻內聞之,連嚏噴三、二十次,以衣被蓋覆。用此藥時,當於暖室中,嚏罷,以酸辣漿粥投之,汗出如洗。嚏噴者,用吐法也。此法可與雙解散為表裡也。
白話文:
如果已經吐過汗了,一定要好好休息,十天後,病邪就不會再發作了。還有一種方法,如果沒有藥物,可以用酸菜汁一大碗,煮沸三次到五次,去除菜葉,一口氣喝下;過一會兒,用髮簪探入喉嚨引發嘔吐,如此重複三次;之後再喝蔥酸辣湯,用被子蓋住,出汗就能解病。《內經》說:酸苦可以引發嘔吐,屬於陰性。湧就是嘔吐的意思。傷寒發病三天,頭痛發熱,說明病邪在上焦。
在上焦的病邪,應該用嘔吐的方法排出,然後用稀粥調養,一兩天就會痊癒。
還有一種方法,可以用不臥散藥物治療,將藥物塞入鼻孔聞之,連續打噴嚏三到二十次,用被子蓋住。使用這個藥物時,應該在溫暖的房間裡,打完噴嚏後,喝酸辣粥,出汗如洗。打噴嚏也是一種吐法,這種方法可以和雙解散藥物配合使用,互相補充。
又有導引一法,可於一閒處用之。先教病人盤腳而坐,次用兩手交十指,攀腦後風池風府,二穴乃是風門也;向前叩首,幾至於地,如此連㸃一百二十數;急以蔥醋粥辛辣湯投之,汗出立解。
傷寒、溫疫、時氣、冒風、中暑,俱四時不正之氣也。人若初感之,皆頭痛、惡寒、身熱,及寒熱往來,腰脊強,是太陽經受之也。《內經》曰:可先治外而後治內。先用生薑、蔥白、豆豉煎雙解散,上湧及汗出則解。如不解者,至五、六日,或不大便,喘滿詀語實熱,兩手脈沉,可用調胃、大、小承氣湯下之,慎不可用銀粉、巴豆霜、杏仁、芫花熱藥,下之則必死。此先治外,而後治內也。
白話文:
還有一種導引的方法,可以在閒暇時使用。首先教病人盤腿坐好,然後用雙手十指交叉,抓住後腦勺的風池、風府兩個穴位,這兩個穴位就是風門;接著向前低頭,幾乎要碰到地面,這樣連續做一百二十次;然後馬上喝一些蔥醋粥或辛辣湯,就會出汗,病症立刻就會消失。
傷寒、溫疫、時氣、冒風、中暑,都是由於四時不正之氣引起的。人如果剛開始感染,都會出現頭痛、惡寒、發熱,以及寒熱交替、腰背痠痛,這是太陽經受寒邪的表現。《內經》說:可以先治外症,然後再治內症。首先用生薑、蔥白、豆豉煎湯服用,如果上湧出汗,就會痊癒。如果沒有好轉,到第五、六天,或者沒有大便,呼吸急促、胸悶、神志不清、體內有實熱,兩手脈沉,可以用調胃湯、大承氣湯、小承氣湯瀉下,一定要注意不要使用銀粉、巴豆霜、杏仁、芫花等熱性藥物,服用這些藥物會導致死亡。這就是先治外症,然後再治內症的方法。
如大汗之後,慎不可食葵羹、藿菜及羊、豬、雞、犬、魚、兔等肉。惟不先明,必致重困,後必難治也。傷寒七、八日,發黃有斑,潮熱腹滿者,或痰實作止,雖諸承氣湯下過者,仲景曰:寸口脈浮滑者,可用瓜蒂散吐之。然傷寒寸口脈浮滑者可用,雜病寸口脈沉者可吐。叔和云:寸脈沉兮胸有痰。
啟玄子曰:上盛不已,吐而奪之是也。
白話文:
出汗之後,切忌食用葵菜羹、藿菜以及羊肉、豬肉、雞肉、狗肉、魚肉、兔肉等。若不注意這些禁忌,必然會加重病情,日後難以治療。傷寒病發七、八天,出現黃疸、斑疹、潮熱腹脹的症狀,或是有痰導致呼吸困難,即使服用承氣湯瀉下過,如果脈象是寸口脈浮滑,可以用瓜蒂散催吐。不過,傷寒病寸口脈浮滑可以使用瓜蒂散,其他雜病寸口脈沉也可以催吐。叔和說:寸脈沉代表胸中有痰。
啟玄子說:如果上焦熱盛無法控制,就應該用催吐的方法來去除病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