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從正

《儒門事親》~ 卷七 (2)

回本書目錄

卷七 (2)

1. 因寒腰強不能屈伸九十四

北人衛德新,因之析津,冬月飲寒則冷,病腰常直,不能屈伸,兩足沉重,難於行步。途中以床舁遞,程程問醫,皆云腎虛,以蓯蓉、巴戟、附子、鹿茸皆用之,大便反秘,潮熱上周,將經歲矣。乃乞拯於戴人。戴人曰:此疾十日之效耳!衛曰:一月亦非遲。戴人曰:足太陽經血多,病則腰似折,膕如結,腨如裂。

太陽所至為屈伸不利。況腰者。腎之府也,身中之大關節,今既強直而不利,宜咸以軟之,頓服則和柔矣。《難經》曰:強力入房則腎傷而髓枯,枯則高骨乃壞而不用,與此用同。今君之證,太陽為寒所遏,血墜下滯腰間也,必有積血,非腎也。節次以藥,可下數百行,約去血一、二斗;次以九曲玲瓏灶蒸之,汗出三、五次而愈,初蒸時至五日,問曰:腹中鳴否?德新曰:未也。至六日覺鳴,七日而起,以能揖人。

戴人曰:病有熱者勿蒸,蒸則損人目也。

白話文:

北人衛德新,遷居至析津,冬季飲用冷水後感到腰部寒冷,經常僵直,無法彎曲伸展。雙腳沈重,行走困難。他途經地點時,必須由牀鋪抬運,經過多次尋求醫生診治,都被診斷為腎虛,開了蓯蓉、巴戟、附子、鹿茸等藥物。但他的大便反而變得便祕,體溫升高,這些症狀持續了一年。於是衛德新請求戴先生來治療。戴先生說:「這個病症只需要十天就能看到效果!」衛德新表示:「一個月的療程也不算晚。」戴先生回答:「足太陽經脈的血液流通多,當腎氣不足時,腰部會感到疼痛,臀部像有東西纏繞,小腿感覺乾裂。太陽循行路線影響著人的活動。而腰部,正是腎臟的藏府,身體中的大關節。現在腰部強直不靈活,應該用滋潤的藥物來緩解,一次服用就能使身體和柔舒適。難經中提到,過度房事會傷害腎氣,使得骨髓枯竭,骨質因此變脆,現在我們的症狀與難經的描述相同。現在您這種情況,是因為受寒影響,導致血液下垂,在腰部積聚,一定有積聚的血液,而不是腎病。我們需要逐步使用藥物,可以排出幾百行的血液,約去血一、二鬥;接著使用九曲玲瓏竈蒸煮,出汗三次或五次後就能痊癒。開始蒸煮時,到第五天時,請問:腹部有響聲嗎?」衛德新回答:「還沒有。」到第六天開始感到腹部有響聲,第七天他就開始能夠起身,甚至能向人行禮。

戴先生又說:「對有熱性疾病的患者,不適合使用蒸煮療法,否則會損傷眼睛。」

2. 寒疝亦名水疝九十五

律科王敏之,病寒疝,臍下結聚如黃瓜,每發繞腰急痛不能忍。戴人以舟車丸、豬腎散,下四、五行,覺藥繞病三、五次而下,其瀉皆水也。豬腎、甘遂皆苦寒。經言:以寒治寒,萬舉萬全。但下後忌飲冷水及寒物,宜食乾物,以寒疝本是水故也。即日病減八分,食進一倍。

又數日,以舟車丸百餘粒,通經散四、五錢,服之利下。候三、四日,又服舟車丸七、八十粒,豬腎散三錢,乃健步如常矣。

一僧病疝,發作冷氣上貫齒,下貫腎,緊若繩挽兩睪,時腫而冷。戴人診兩手,脈細而弱。斷之曰:秋脈也。此因金氣在上,下伐肝木,木畏金抑而不伸,故病如是。肝氣磅礴,不能下榮於睪丸,故其寒,實非寒也。木受金制,傳之胃土,胃為陽明,故上貫齒,病非齒之病。

白話文:

律科王敏之,患了寒疝,肚臍下方有腫塊,像黃瓜一樣聚在一起,每次發病時會繞著腰部劇烈疼痛,難以忍受。戴先生用舟車丸和豬腎散治療,服藥後四五次排泄,每次排泄的都是水。豬腎和甘遂都是性寒的藥材。經書上說:「用寒治寒,萬無一失。」不過服藥後要忌食冷水和寒性食物,宜食乾物,因為寒疝本就是由水氣引起的。服藥當天,病症減輕了八成,食慾也提升了一倍。

過了幾天,又用舟車丸一百多粒,通經散四五錢服用,腹瀉後排泄暢通。等了三四天,再服用舟車丸七八十粒,豬腎散三錢,王敏之便恢復了健步如常。

有一位僧人患疝,發病時冷氣上衝到牙齒,下貫到腎臟,兩顆睪丸被緊緊拉住,像被繩索捆綁一樣,並且腫脹冰冷。戴先生診察他的雙手,脈象細弱,斷定是秋脈。他認為這是因為金氣在上面,向下攻伐肝木,肝木畏懼金氣,被抑制而無法舒展,所以才出現這種病症。肝氣鬱結不通,無法下行滋養睪丸,所以才會感到寒冷,但這其實不是真正的寒症。木氣受金氣制約,傳導到胃土,胃屬陽明,所以冷氣上衝到牙齒,這並不是牙齒本身的疾病。

肝木者,心火之母也,母既不伸,子亦屈伏,故下冷而水化乘之。經曰:木鬱則達之,土鬱則泄之。令湧泄四次,果覺氣和,睪丸癢而暖。戴人曰:氣已入睪中矣。以茴香、木茂之藥,使常服之,首尾一月而愈。

白話文:

肝是屬於木質元素,而心是火的生長之地,如同母親對子女的影響。如果母親(肝)的功能不足,那麼子孫(心)也會受到影響,導致下部(腹部或生殖器周圍)感到寒冷,並可能引發水分過多的問題。中醫理論指出,如果木質元素(肝)過於堵塞或鬱結,應該通過通暢的方法來調理;如果土質元素(脾胃)過於堵塞或鬱結,則應該通過排除的方法來調理。

根據指示,需要進行四次的排放(排便或排尿)過程,感覺到身體的氣息變得平和,睪丸部位有癢和暖意。戴人認為,氣體已經進入了睪丸中。

為了維持這種效果,可以經常服用茴香和木質類的草藥。這樣持續一個月,病症就會得到改善並痊癒。

3. 感風寒九十六

戴人之常溪也,雪中冒寒,入浴重感風寒,遂病不起。但使煎通聖散單服之,一、二日不食,惟渴飲水,亦不多飲,時時使人捶其股,按其腹,凡三、四日不食,日飲水一、二十度,至六日,有譫語妄見。以調胃承氣湯下之,汗出而愈。戴人常謂人曰:傷寒勿妄用藥,惟飲水最為妙藥,但不可使之傷,常令揉散,乃大佳耳!至六、七日,見有下證,方可下之,豈有變異哉?奈何醫者禁人飲水,至有渴死者。

病人若不渴,強與飲水,亦不肯飲耳!戴人初病時,鼻塞聲重頭痛,小便如灰淋汁,及服調胃承氣一兩半,覺欲嘔狀,探而出之,汗出漐漐然,須臾下五、六行,大汗一日乃瘳。當日飲冰水時,水下則痰出,約一、二碗,痰即是病也,痰去則病去也。戴人時年六十一。

白話文:

戴人平常就喜歡喝水,一次在雪天冒著寒風去洗澡,結果受了風寒,病倒了。他只服用通聖散,一兩天不吃飯,只喝水,而且也不喝太多,還時常讓人拍打他的大腿,按壓他的肚子。這樣過了三、四天,他仍然不吃飯,每天喝水十幾二十次,到第六天時,出現了胡言亂語和幻覺。於是,就用調胃承氣湯讓他瀉下,出了一身汗後就好了。戴人經常告訴別人說:「傷寒不要亂用藥,喝水才是最好的藥,只是不能讓病人受傷,要經常按摩身體,才是最好的方法!等到六七天後,出現了需要瀉下的症狀,才可以用藥瀉下,怎麼會有其他變化呢?為什麼有些醫生卻禁止病人喝水,甚至導致病人渴死呢?

病人如果沒有口渴,強行給他喝水,他也會拒絕喝的!戴人在剛開始生病時,鼻子堵塞,聲音沉重,頭疼,小便像灰水一樣。服下調胃承氣湯一兩半後,他感覺想嘔吐,於是把嘔吐物吐出來,出了一身大汗,不久後就排泄了五、六次,出了一天汗之後病就好了。當天喝冰水時,水下去之後就吐出痰,大概有一兩碗的量,痰就是病源,痰吐出來了病也就好了。戴人當時六十一歲。

4. 凍瘡九十七

戴人女僮,足有寒瘍,俗云凍瘡。戴人令服舟車丸、浚川散,大下之,其瘡遂愈。人或疑之。戴人曰:心火降則寒消,何疑之有?

白話文:

古人曾使用女僕,她的腳上有凍傷,俗稱為凍瘡。醫者戴人讓她服用了一種名為「舟車丸」和「浚川散」的藥物,結果她排出大量的廢物,那處凍傷很快就痊癒了。有人對此表示懷疑。戴人回答說:心火下降時就能消除寒冷,何必懷疑呢?

5. 寒痰九十八

一婦人,心下臍上結硬如斗,按之如石。人皆作病胎,針灸毒藥,禱祈無數,如捕風然。一日,戴人見之曰:此寒痰。診其兩手,寸脈皆沉,非寒痰而何?以瓜蒂散吐之,連吐六、七升,其塊立消過半。俟數日後再吐之,其涎沫類雞黃,腥臭特殊,約二、三升。凡如此者三。後以人參調中湯、五苓散調之,腹已平矣。

白話文:

一位婦人,胸口到肚臍之間長了個硬塊,像個斗般大小,按壓起來像石頭一樣堅硬。周圍的人都認為她是懷了病胎,用針灸、藥物治療,甚至祭拜祈禱,但都無濟於事,就像抓空空氣一樣。

有一天,一位戴姓醫生見了她,說道:「這是寒痰。」他診了她的脈象,發現寸脈沉沉,這不是寒痰是什麼?於是就用「瓜蒂散」來讓她吐出痰液。她連吐了六七升,硬塊立刻消減了一半。過了幾天,醫生又讓她吐,這次吐出來的痰液像雞蛋黃,又腥又臭,味道很特別,大約吐了二三升。這樣反覆吐了三次。後來醫生再用「人參調中湯」和「五苓散」調理她的身體,她的肚子就平復了。

6. 瀉利惡寒九十九

東門一男子,病瀉利不止,腹鳴如雷,不敢冷坐,坐則下注如傾。諸醫例斷為寒證。乾薑、官桂、丁香、豆蔻之屬;枯礬、龍骨,皆服之矣。何針不燔!何艾不炷!遷延將二十載矣。一日,問於戴人。戴人曰:兩手寸脈皆滑,余不以為寒。然其所以寒者,水也。以茶調散,湧寒水五、七升;無憂散,瀉積水數十行。

乃通因通用之法也。次以五苓散淡劑,滲瀉利之道;又以甘露散止渴。不數日而冷食寒飲皆如故。此法王啟玄稔言之矣,奈何無人用之哉?

白話文:

東門住著一位男子,患了腹瀉不止的病,肚子裡咕嚕咕嚕作響,如同雷鳴,不敢坐著,一坐就腹瀉不止,像是水傾倒一般。許多醫生診斷都認為是寒症,便開了乾薑、官桂、丁香、豆蔻等溫熱藥材,還用枯礬、龍骨等收斂止瀉的藥物,但效果都不好。針灸也試過了,艾灸也用過了,病症反覆拖延了將近二十年。

有一天,男子向一位戴姓醫生請教。戴醫生診脈後說:「你的兩手寸脈都滑,我不認為是寒症。你之所以覺得寒,是因為體內有水濕停滯。要用茶調散,把寒水引出來,再用無憂散,瀉去積水。」

這便是根據病因來治療的方法。接下來再用五苓散淡劑,滲濕利水;再用甘露散止渴。沒過幾天,男子就可以像以前一樣正常吃冷食喝冷飲了。

這個方法是王啟玄先生所傳授的,為什麼沒人使用呢?

7. 因憂結塊一百

息城司侯,聞父死於賊,乃大悲哭之,罷,便覺心痛,日增不已,月餘成塊,狀若覆杯,大痛不住,藥皆無功。議用燔針炷艾,病人惡之,乃求於戴人。戴人至,適巫者在其旁,乃學巫者,雜以狂言以謔病者,至是大笑,不忍回。面向壁,一、二日,心下結塊皆散。戴人曰:《內經》言:憂則氣結,喜則百脈舒和。

又云:喜勝悲。《內經》自有此法治之,不知何用針灸哉?適足增其痛耳!

白話文:

息城司侯的父親被盜賊殺害,他聽到噩耗後悲痛欲絕,哭得死去活來。悲傷過後,他感到胸口疼痛,日益加重,一個多月後就變成一塊硬塊,形狀像倒扣的杯子,痛得難以忍受,服藥都無效。有人建議用灸法治療,但病人不願意,於是去求助戴人。戴人到達時,恰巧有個巫師在病人身邊,戴人便模仿巫師的行為,說些胡言亂語,逗病人開心,結果病人大笑不已,痛楚減輕,甚至忘了疼痛。他面向墙壁,一两天后,胸口上的硬塊就消失了。

戴人說:“《內經》上說:憂愁會使氣血凝結,歡喜則百脈舒暢。又說:歡喜可以克制悲傷。 《內經》本身就有這種治療方法,為何要使用針灸呢?針灸只会加重他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