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從正

《儒門事親》~ 卷十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一 (3)

1. 濕熱門

凡吐嘔而瀉,病名曰何也?《內經·熱論》云:此乃轉筋霍亂之證也。何氣使然?此乃邪氣在於中焦,使陰陽二氣,不能升降。其證心痛而吐,吐則先腹痛而瀉,心腹俱痛則吐瀉並作,使致揮霍之間,自然撩亂。此證喜寒涼之物,可用冰水調五苓、益元則愈矣。大忌熱物。轉筋之病,治之奈何?《經》曰:勞者溫之。溫者,溫存之意也。

又一法:生薑湯、益元散、白朮散、禹功散,加冰沉冷,細細呷之。渴未止者,頻頻飲之。如無冰,新汲水亦得。用之,大忌白粥米湯。桂附種種之燥藥,不可服之,服之必死。如無藥處,可服地漿。地漿者,掘地作坑,注新水於其中攪渾,旋旋取澄清者,飲三、五盞,立愈。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出現嘔吐和腹瀉,中醫稱之為「轉筋霍亂」。這是因為體內的邪氣停留在中焦,導致陰陽二氣無法正常升降,而出現心痛、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這種病症喜歡寒涼的東西,可以用冰水調配五苓散或益元散治療。絕對不能吃熱的東西。

治療轉筋,中醫經典說法是:「勞者溫之」。意思是說,要用溫和的方法去調理。

另外,可以服用生薑湯、益元散、白朮散、禹功散,並加冰沉冷,慢慢喝。口渴還沒止住的話,可以多喝幾次。如果沒有冰,可以用新汲取的冷水代替。治療期間,絕對不能吃白粥或米湯,也不可服用桂枝、附子等燥熱藥物,否則會有生命危險。如果沒有藥物,可以喝「地漿」。地漿就是挖個坑,注入清水攪拌,取澄清的液體飲用,喝三到五杯,就能迅速止住腹瀉。

凡大人、小兒,暴注水瀉不止,《內經》曰:此病暴速注瀉。久而不愈者,為湧泄注下。此乃火運太過之病也,火注暴速故也。急宜用新汲水調下甘露飲子、五苓散、天水散;或用井華水煎此藥,放冷服之,病即瘥矣。不可用御米殼、乾薑、豆蔻、聖散子之類,縱然瀉止,腸胃氣滯不通,變為腹脹。此法宜分陰陽,利水道,乃為治法之妙也。

《上古天真論》云:一陰一陽之謂道。故男女有陰陽之質不同,則天癸精血之形亦異,陰靜而海滿血溢,陽動而應合精泄。二者通和,故能有子。《易·繫辭》曰:男女媾精,萬物化生,人稟天地而成形也。

白話文:

對於大人和小孩,如果突然出現水瀉不停的情況,《內經》提到這是突然急速的水瀉。如果長期無法痊癒,這被稱為持續的水瀉。這種情況通常是由於火氣過盛所導致的疾病,是因為火氣突然且快速地導致的。應該立即使用新汲水來調配甘露飲子、五苓散、天水散;或者使用井華水來煎煮這些藥物,待冷後服用,這樣病症就會得到恢復。不應使用御米殼、乾薑、豆蔻、聖散子等類型的藥物,即使暫時止住了水瀉,但腸胃氣體仍會阻塞不通,最終會轉變為腹脹。這個方法應該根據陰陽理論來區分,並通過通暢水道的方法來治療,這纔是治療的關鍵。

《上古天真論》說道:「一陰一陽之謂道」。因此,男性和女性在陰陽質方面有所不同,他們的天癸、精液和血液的形成也會不同。陰性是靜態的,血液會充滿海溝,而陽性則是動態的,會對應合適來釋放精液。當這兩個方面達到平衡時,就能夠生育子孫。《易·繫辭》提到:「男女交合產生精液,萬物由此產生生命,人類承載天地之力形成身體。」

2. 風門

凡中風,失音悶亂,口眼喎斜。《內經》曰:風之為病,善行而數變。感則害人,有倉卒之變,故百病皆生於風也。可用三聖散,鼻內灌之,吐出涎,口自開也。如不省人事,牙關緊閉,粥藥不能下者,用此藥。如無此證,可三聖散吐之;次服通聖、涼膈、人參半夏丸、桂苓甘露散等。

切忌雞、豬、魚、兔、酒、醋、蕎麵動風之物、引痰之食。吐痰之法,在方論中。

凡頭風眩運,手足麻痹,胃脘發痛,心腹滿悶,按如水聲,可用獨聖散吐之,吐訖,可用清上辛涼之藥。仲景曰:此寒痰結在胸中而致然也。

白話文:

中風患者若出現失語、神智不清、口眼歪斜等症狀,《內經》中提到風邪易於流動,變化多端,容易讓人突然生病,因此百病皆源於風。可以用三聖散,灌入鼻中,使其吐出痰液,口便會自然張開。若患者昏迷不醒,牙關緊閉,無法吞嚥粥藥,也可用此藥。若沒有上述症狀,可用三聖散吐痰;之後再服用通聖散、涼膈散、人參半夏丸、桂苓甘露散等藥物。

要忌口雞、豬、魚、兔、酒、醋、蕎麥等容易引發風邪的食物,以及容易生痰的食物。吐痰的方法,在方劑論述中都有記載。

若頭風眩暈,手腳麻木,胃脘疼痛,心腹脹滿,按壓時有水聲,可以用獨聖散吐痰,吐完後再服用清熱解表、辛涼的藥物。仲景說:這是因為寒痰積聚在胸中引起的。

凡癇病至於呆證者,用三聖散吐之,於暖室中勿令透風,可以汗、下、吐三法俱行;次服通聖散,百餘日則愈矣。

凡雷頭懶干,俗呼之謬名也。此疾胸中有寒痰,由多沐之所致也。可以茶調散吐訖三、二升,次用神芎丸下訖三、五行;然後服愈風餅子則愈矣。此雷頭者,是頭上有赤腫結核,或如酸棗狀,可用䤵針出血則愈。

凡赤目經年不愈,是謂頭風所注,更加頭痛,可用獨聖散吐之;次服洗心散、八正散之類。赤目腫作,是足厥陰肝經有熱,用利小便、瀉肝經、除風熱之寒藥則愈矣。凡風沖泣下,俗呼為冷淚者,謬也。《內經》曰:太陽不能禁固,因風衝於外,火焚於內,風熱相摶,由此泣下。

白話文:

患了癲癇並出現呆滯症狀的,可以用三聖散催吐,安置在溫暖的房間裡,避免風吹,可以同時進行發汗、瀉下、催吐三種方法;接著服用通聖散,百餘日便能痊癒。

雷頭懶干,是民間的錯誤稱呼。這種疾病是因為經常洗浴,導致胸中積聚寒痰,可以用茶調散催吐,吐出三、二升,然後用神芎丸瀉下,瀉下三、五行;接著服用愈風餅子即可痊癒。至於雷頭,指的是頭部出現紅色腫塊,或像酸棗一樣的結核,可以用針刺放血即可痊癒。

眼睛發紅多年不愈,是頭風所致,還會伴隨頭痛,可以用獨聖散催吐;接著服用洗心散、八正散等藥物。眼睛紅腫,是足厥陰肝經有熱,用利尿、瀉肝經、除風熱的寒性藥物即可痊癒。風沖泣下,俗稱冷淚,也是錯誤的說法。《內經》說:太陽經氣不能固守,因外風侵襲,內有火熱,風熱交織,就會導致流淚。

《內經》曰:熱則五液皆出。熱甚則淚出,治之以貝毋一枚,白膩者佳,胡椒七枚,不犯銅鐵,研細㸃之,臨臥。治法曰:風宜辛散,寒宜甘發。氣遇寒則凝,血得熱則散。

凡諸痰在於膈上,使頭目不能清利,涕唾稠黏,或咳嗽喘滿,時發潮熱,可用獨聖散吐之;次服搜風丸之類。《內經》曰:所謂流濕潤燥之義也。

凡冒風、時氣、溫病、傷寒,三日以里,頭痛,身熱惡寒。可用通聖散、益元散各五、七錢,水一大碗,入生薑十餘片,連須蔥白十餘莖,豆豉一撮,同煎三、五沸,去滓,先服多半;良久,以釵子探於咽中吐了,不得漱口;次用少半投之;更用酸辛蔥醋湯投之;衣被蓋覆,汗出則解。夫擾攘之世,常與《內經》歲火太過同法。

白話文:

《內經》說:身體發熱,就會導致體內五種津液都外泄。熱得厲害時,還會流眼淚。治療方法是用貝母一枚,白色的、光滑的最好,胡椒七枚,切忌使用銅鐵器皿研磨,研成細末,臨睡前服用。治療原則是:風邪要用辛散的藥物來驅散,寒邪要用甘溫的藥物來發散。氣遇寒則凝結,血得熱則散開。

如果痰積在膈膜上,會導致頭昏腦脹,看不清,流鼻涕、吐口水都又稠又黏,還會咳嗽、呼吸困難,時不時發熱,可以用獨聖散來吐出痰液;接著服用搜風丸之類的藥物。《內經》說:這就是所謂的「流濕潤燥」的道理。

如果因為受風、時氣、溫病、傷寒而生病,三天之內出現頭疼、發熱怕冷的症狀,可以用通聖散、益元散各五到七錢,水一大碗,加入生薑十餘片,連鬚蔥白十餘莖,豆豉一小撮,一起煮沸三到五次,去除藥渣,先喝一半;過一會兒,用髮釵探入喉嚨吐出藥汁,不要漱口;接著再喝剩下的一半;最後再用酸辛蔥醋湯漱口。蓋上被子,等到出汗就會好。如今這個動盪不安的時代,就像《內經》中說的「歲火太過」一樣。

歲火太過,炎暑流行,火氣大劇,金肺受邪,上應熒惑,大而明顯。若用辛涼之劑解之,萬舉萬全。人民安靜,則便同水化,可以升麻湯、葛根湯、敗毒散辛溫之劑解之。雖有潮熱,亦無加害。亦可加豆豉、蔥白,上湧而表汗自出。《內經》曰:因其輕而揚之。揚者,發揚也。

吐、汗者,以發寒熱之邪也。吐、汗之後,必大將息,旬日之後,其邪不復作也。

凡大人、小兒,風、濕、寒三氣合而為痹,及手足麻痹不仁。《內經》曰:榮虛衛實。皮膚不仁,痹而不知癢痛,可用鬱金散吐之;次服導水丸,輕寒之藥泄之;泄訖,次以辛溫之劑,發散汗出;後常服當歸、芍藥、烏、附行經活血之藥則愈矣。

白話文:

如果一年中火氣過盛,炎熱天氣流行,火氣非常旺盛,金屬肺臟受到邪氣入侵,就會反映在熒惑星(火星)上,看起來又大又明顯。如果用辛涼的藥物來治療,就可以完全解除病患。如果人民安靜,邪氣就如同水一樣,可以用升麻湯、葛根湯、敗毒散這類辛溫的藥物來治療。即使有潮熱症狀,也不會造成更大的傷害。也可以加入豆豉、蔥白,讓邪氣上升,從體表排出汗液。《內經》說:要利用輕浮的藥物來將邪氣揚出去。揚,就是發揚出去的意思。

嘔吐、出汗,都是為了發散寒熱的邪氣。嘔吐、出汗之後,一定要好好休息,十天之後,邪氣就不會再發作。

所有大人、小孩,如果風、濕、寒三種氣合在一起,就會造成痹症,也就是手腳麻痹不仁。《內經》說:氣血不足,衛氣過盛。皮膚失去知覺,麻痹而不感覺癢痛,可以用鬱金散來治療嘔吐;接著服用導水丸,用輕寒的藥物來泄瀉;泄瀉完畢,再用辛溫的藥物來發散出汗;之後經常服用當歸、芍藥、烏頭、附子這些行經活血的藥物,就能治癒了。

凡風蛀牙疼久不愈者,用針簽巴豆一枚,以燈燎之,煙盡存性,於牙根盤上熏之則愈。

凡泄瀉米穀不化,日夜無度,腹中雷鳴,下利完穀,可用導水丸、禹功散泄之。或病人老弱氣虛,可用無憂散泄之。再觀病勢強弱,候一、二,可服胃風湯以治其風。如不愈者,更服桂枝麻黃湯,汗之則愈。《內經》曰:夫風之中為腸風飧泄。啟玄子云:風入胃中,上熏於胃,故食不化而下泄。

白話文:

如果牙齒被風蛀蝕疼痛很久都不好,可以用針簽沾上巴豆一枚,用燈火燒它,等到煙消盡了,保留巴豆的藥性,在牙根附近熏它,這樣就能治癒。

如果拉肚子,吃下去的米飯無法消化,而且一天到晚不停地拉,肚子裡發出雷鳴般的聲音,拉出來的是沒有消化的食物,可以用導水丸和禹功散來治療。如果病人年老體弱,氣虛乏力,可以用無憂散來治療。觀察病情輕重,等一兩天,可以服用胃風湯來治療風寒。如果還沒有好轉,就再服用桂枝麻黃湯,讓病人發汗,就能治癒。《內經》說:風邪侵入人體,會導致腸風飧泄。啟玄子說:風邪進入胃部,向上熏蒸胃部,所以食物無法消化而拉肚子。

又云:暮食不化為飧泄。又《經》云:春傷於風,夏為飧泄。故風宜出汗。腸中鳴者,風以動之,動而有聲。慎不可用罌粟、豆蔻、乾薑太燥之藥。病漸者燥之,去其濕則愈。病甚者攻之,不動反能為害。《經》曰:其減則漸,其加則甚。可用五苓散去豬苓加人參散服之。

凡富貴膏粱之家病瘧,或間日,或頻日發,或熱多寒少,或寒多熱少,宜大柴胡湯,下過三、五行;次服白虎湯,或玉露散、桂苓甘露散之類。如不愈者,是積熱太甚,以神芎三花神佑丸、調胃承氣湯等,大作劑料下之;下後以長流水煎五苓散服之。或服小柴胡湯亦可。或先以常山散吐之;後服涼膈、白虎之類必愈矣。

白話文:

古人說,晚上吃東西消化不良就會腹瀉。醫書上也說,春天受風寒,夏天就會腹瀉。所以,風寒應該要讓它發汗排出。腸胃鳴叫是因為風寒在腸胃裡亂竄,才會發出聲音。要小心不要使用罌粟、豆蔻、乾薑等燥熱的藥物。病情輕微的,可以用燥熱的藥物,去除濕氣就能痊癒;病情嚴重的,就要用攻邪的藥物,如果不動用藥物反而會造成傷害。醫書上說,病情輕微的就要慢慢治療,病情嚴重的就要積極治療。可以使用五苓散去掉豬苓,加入人參散服用。

富貴人家經常吃大魚大肉,容易得瘧疾,有的隔天發作,有的每天發作,有的發燒多,發冷少,有的發冷多,發燒少,應該服用大柴胡湯,瀉下三到五次;然後服用白虎湯,或者玉露散、桂苓甘露散之類的藥物。如果還是不好,就是體內積熱太嚴重,可以用神芎三花神佑丸、調胃承氣湯等藥物,大劑量服用瀉下;瀉下後,用長流水煎五苓散服用。或者服用小柴胡湯也可以。也可以先用常山散吐出來,然後服用涼膈散、白虎湯之類的藥物,一定會好的。

大忌發熱之物,豬、雞、魚、兔五辛之物,犯之則再發也。

凡田野貧寒之家病瘧,為飲食粗糲,衣服寒薄,勞力動作,不與膏粱同法。臨發日,可用野夫多效方中溫脾散治之。如不愈,服辰砂丹治之,必愈矣。如吃罷此藥,以長流水煎白虎湯服之,不服食熱物,為瘧疾是傷暑伏熱故也。《內經》曰:夏傷於暑,秋必病瘧。

凡男子婦人,骨蒸熱發,皮膚枯乾,痰唾稠黏,四肢疼痛,面赤唇焦,盜汗煩躁,睡臥不安,或時喘嗽,飲食無味,困弱無力,虛汗黃瘦等證,《內經》曰:男子因精不足,女子因血不流,而得此證。可以茶調散,輕湧訖;次以導水丸、禹功散,輕瀉三、五行;後服柴胡飲子、桂苓甘露散、犀角散之類。大搜風丸、白朮丸、調中湯、木香檳榔丸、人參散,量虛實選而用之。

白話文:

瘧疾發作時,絕對不能吃豬肉、雞肉、魚肉、兔肉以及辛辣的食物,吃了這些東西,病症可能會加重。

農村貧困家庭的人患上瘧疾,往往是因為飲食粗糙、衣著單薄、勞動過度,治療方法不能和富貴人家一樣。發病當天,可以用野夫多效方中的溫脾散治療。如果效果不好,就服用辰砂丹,一定能治癒。吃過藥後,用長流水煎白虎湯喝,不要吃熱性的食物,因為瘧疾是因暑熱伏藏在體內造成的。《內經》說:夏天受暑熱,秋天就會得瘧疾。

無論男女,如果出現骨蒸發熱、皮膚乾燥、痰液粘稠、四肢疼痛、面頰發紅嘴唇乾裂、盜汗煩躁、睡覺不安、偶爾咳嗽、食慾不振、虛弱無力、虛汗黃瘦等症狀,這都是因為《內經》中所說的:男人精氣不足,女人血氣不流通,才會導致這些症狀。可以先用茶調散,輕輕地把痰吐出來;然後服用導水丸、禹功散,輕輕地瀉掉三、五次;最後服用柴胡飲子、桂苓甘露散、犀角散之類的藥物。對於風寒重的病人,可以用風丸、白朮丸、調中湯、木香檳榔丸、人參散等藥物,根據病人的虛實情況選擇使用。

或咯血、便血,諸亡血者,並不宜吐,不可不知。慎勿服峻熱薑、附之藥。若服之,飲食難進,肌肉消減,轉加危篤。五勞之病,今人不明發表攻裡,遂誤至此。大忌暑月於手腕、足踝上著灸。以其手足者,諸陽之表,起於五指之外。《內經》曰:諸陽發四肢。此穴皆是淺薄之處,灸瘡最難痊也。

及胸穴、中脘、臍下、背俞、三里等穴,或有灸數百壯者,加以燔針,略無寸效,病人反受苦楚,可不思之?勞疾多饞,所思之物,但可食者,宜照食療本草而與。菠菜、葵羹、冰水涼物,慎不可禁。且因水穀入胃,脈道乃行也。若遇禁則胃口閉而形體漸瘦而脈大,乃死之候也。

白話文:

如果出現咯血、便血或其他出血的情況,絕對不能催吐,這一點必須牢記。要小心不要服用性寒的薑、附子等藥物,否則會導致食慾不振、肌肉消瘦,病情加重。現代人對五勞之病的治療方法不明確,常以發汗、攻裡的錯誤方式處理,導致病情惡化。在炎炎夏日,絕對不可在手腕、足踝等處施灸,因為手足是陽氣聚集的部位,這些穴位淺薄,灸瘡不易癒合。

至於胸穴、中脘、臍下、背俞、三里等穴位,有些人會灸數百壯,甚至用燔針,但往往不見效,反而讓病人苦不堪言,難道不值得反思嗎?勞疾患者大多貪食,對於他們想吃的食物,只要可以食用,就應該依照食療本草的記載給予,例如菠菜、葵羹、冰水等涼性食物,絕對不可禁止。因為水穀進入胃中,才能促進氣血運行,如果過於禁食,就會導致胃口閉塞,身形消瘦,脈象洪大,這是死亡的徵兆。

諸勞皆仿此。

凡病人虛勞,多日無力,別無熱證者,宜補之,可用無比山藥丸則愈矣!

凡痔瘻腫痛,《內經》曰:因而大飽,筋脈橫解,腸澼為痔而不愈,變為瘻。痔與瘻,其治同法。《至真要大論》云:太陽之勝,凝凓且至,非時水冰,痔瘧乃發。注云:水氣太勝,陽火不行,此言陽火畏水鬱而為痔。又少陰之復,痱疹瘡瘍,癰疽痤痔。注云:火氣內蒸,金氣外拒,陽熱內郁,故為痱疹瘡瘍。

疹甚亦為瘡也。熱少則外生痱疹,熱多則內結癰痤。小腸有熱,則中外為痔。其復熱之變,皆病於身後及外側也。又《靈樞》云:太陽經虛則為痔瘧癲疾。蓋水虛則火所乘故也。可先用導水丸、禹功散;瀉訖,次服枳殼丸、木香檳榔丸;更以葵羹、菠菜,通利腸胃。大忌房室及雞、魚、酒、醋辛熱之物。

白話文:

各種勞損都可參照此法。

凡是病人體虛勞累,連續多日無力,沒有其他發熱症狀的,就應該補益身體,可以用無比山藥丸治療,就能痊癒。

凡是患有痔瘡或瘻管腫痛的,《內經》中說:因為過度飽食,筋脈橫解,腸液外溢形成痔瘡,久而久之便會變成瘻管。痔瘡和瘻管的治療方法相同。《至真要大論》中說:太陽之氣過盛,就會凝結阻塞,不按時飲用冰水,就會導致痔瘡和瘧疾。註解說:水氣過盛,陽火不能運行,這就是陽火畏懼水氣而鬱結成痔瘡。又少陰之氣復發,就會出現痱疹、瘡瘍、癰疽、痤瘡和痔瘡。註解說:火氣內蒸,金氣外拒,陽熱內鬱,所以就出現了痱疹、瘡瘍。

疹子嚴重了也會變成瘡。熱氣少則外生痱疹,熱氣多則內結癰疽痤瘡。小腸有熱,就會在內外形成痔瘡。這些復熱之氣變化的症狀,都發病於身體的後方和外側。又《靈樞》中說:太陽經虛弱就會導致痔瘡、瘧疾和癲癇。因為水氣虛弱就會被火氣乘虛而入。可以先用導水丸、禹功散;瀉完後,再服用枳殼丸、木香檳榔丸;還要用葵菜羹、菠菜通利腸胃。嚴禁房事,以及雞、魚、酒、醋等辛熱之物。

凡富貴之人痰嗽,多是厚味所致。《內經》云:所謂味厚則發熱。可服通聖散加半夏以止嗽;更服人參半夏丸,以化痰墜涎、止嗽定喘。貧乏之人,多感風冷寒濕。《內經》曰:秋傷於濕,冬生咳嗽。可服寧神散寧肺散加白朮之類。若咳極面赤,煩冤半晌者,此火化乘肺也。宜詳辨之。

凡大人、小兒,病沙石淋及五種淋澀癃閉並臍腹痛,益元散主之。以長流水調下。蓋因熱在膀胱,燥其津液,故俗謂冷淋者,天下之通弊也。五苓散減桂加益元散,名曰淡滲散。

白話文:

富裕的人容易痰咳,大多是因為吃太多肥甘厚味造成的。《內經》說:味道過於濃郁就會導致發熱。可以服用通聖散加半夏止咳;再服用人參半夏丸,化痰墜涎、止咳定喘。貧窮的人,則多是感受風寒濕氣。《內經》說:秋季受濕邪,冬季就會生咳嗽。可以服用寧神散、寧肺散加白朮之類藥物。如果咳嗽嚴重,臉色發紅,煩悶難受,這是因為火邪乘犯肺部。應該詳細辨證。

大人小孩,如果患有沙石淋、五種淋澀癃閉並伴隨臍腹疼痛,可以用益元散治療。用長流水調服。這是因為膀胱有熱,燥傷了津液,所以民間稱之為冷淋,這是普遍的病症。五苓散減去桂枝,加入益元散,叫做淡滲散。

凡兩目暴赤痛者,腫不止,睛脹胬肉,結成翳膜,速宜用稈草,左右鼻竅內彈之,出血立愈。病甚,人囟上百會穴、攢竹、眉間皆可,出血則愈矣。口噙水,緊扣衣領,不可便噴水。候血盡便吐了水,蓋暴赤腫痛,腫乃龍火之疾,養成之熱也。《難經》曰:目得血而能視。不得已而用之。

血化淚,痛而所出。《經》曰:本病相傳,先以治其氣。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

又一法:兩目赤腫,發痛不止,用長流水煎鹽湯吐之;次服神芎丸、四物湯之類。《經》曰:暴病暴死,皆屬於火也。又曰:治病有緩急,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標者,赤腫也本者火熱也。鹽湯鹹寒,所以制火。兩目赤腫,痛不能開者,以青金散鼻內嗅之嚏之,真氣上湧,邪氣自出矣。

白話文:

眼睛又紅又痛,腫脹不消,眼球突出,甚至長出翳膜,趕緊用稻草塞進左右鼻孔裡彈一彈,流出鼻血就會立刻好轉。病情嚴重的話,還可以把稻草塞進頭頂百會穴、眉毛內側攢竹穴、眉心等地方,流血就能治癒。記得含口水,緊緊扣住衣領,不要隨便噴水。等到血流完再吐掉口水。因為眼睛紅腫疼痛,是火氣旺盛引起的疾病,是長期積累的熱氣所致。《難經》說:眼睛依靠血液才能看東西。不得已才用這種方法。

血液轉化為眼淚,疼痛就從眼淚流出來。《經》說:這種病傳染性很強,先要治療它的氣。緊急情況就治標,緩慢情況就治本。

還有一種方法:眼睛又紅又腫,痛得厲害,可以用流動的井水煮鹽水漱口吐出來;然後服用神芎丸、四物湯之類的藥物。《經》說:突然發病突然死亡,都是屬於火氣太旺。《經》又說:治病有緩急之分,緊急就治標,緩慢就治本。標就是眼睛紅腫,本就是火熱。鹽水性寒鹹,可以制火。眼睛又紅又腫,痛得張不開,可以用青金散塞進鼻孔裡聞一聞,打個噴嚏,真氣上湧,邪氣就會自然排出。

凡大人、小兒,口瘡唇緊,用酸漿水洗去白痂,臨臥貼赴筵散。如不愈,貼鉛白霜散,必愈矣。

凡婦人、男子,喉閉腫痛不能言者,刺兩手大拇指爪甲如韭葉,少商井穴也。以䤵針淺刺去血,立愈。如不愈,以溫血湯口中含漱,是以熱導熱之法也。

凡頭腫痛瘰癧,及胸臆胠脅之間,或有瘡痂腫核不消,及膿水不止,可用滄鹽一、二兩,炒過,以長流水一大碗煎之,放溫,作三、五次頓服訖;良久,於咽喉中以釵股探引吐之,去冷痰三、二升;次服和血通經之藥。《內經》曰:鹹味湧泄為陰。《銅人》記:少陽起於目銳眥,行耳後,下脅肋,過期門。瘰癧、結核、馬刀挾癭,足少陽膽經多氣少血之病也。

白話文:

無論大人小孩,只要嘴巴長瘡、嘴脣緊縮,可以用酸漿水洗去白色的痂,睡覺前貼上赴筵散。如果沒有好轉,就貼鉛白霜散,一定會痊癒。

無論是婦女還是男人,只要喉嚨閉塞腫痛,無法說話,就在兩手大拇指指甲的邊緣,也就是少商井穴的位置,用銀針淺淺地刺出血,馬上就會好。如果沒有好轉,就用溫血湯在嘴裡含漱,這是用熱氣導熱的方法。

凡是頭部腫痛、瘰癧,以及胸部、肋骨之間,如果有瘡痂、腫塊消不掉,膿水也不止,可以用一兩到兩兩的滄鹽,炒過後,用一大碗長流水煎煮,放溫後分三次到五次喝完;過一會兒,用釵子在喉嚨裡探探,吐出冷痰,大約三、兩升;接著服用活血通經的藥物。《內經》說:「鹹味能使體內寒氣上升發散,屬於陰性。」《銅人》記載:「少陽經從眼睛的銳眥處開始,經過耳後,下降到脅肋,經過期門穴。瘰癧、結核、馬刀狀癭,都是足少陽膽經氣多血少的疾病。」

凡癭袋脹悶,《養生論》云:兩山挾水,其人多癭疾;土厚水深,其人多癭。地勢使然也。此可服人參化癭丹自消。癭藥多用海藻、海帶味屬鹹寒。

凡背瘡初發,便可用藏用丸、玉燭散,大作劑料,下臟腑一、二十行;次用䤵針於腫焮處,循紅暈周匝內,密刺三層,出血盡,以溫軟帛拭去血,甚者,百會委中皆出;後用陽起散敷之。不可便服十味內托散,其中犯官桂,更用酒煎。男子以背為陽,更以熱投熱,無乃太熱乎?

白話文:

如果脖子肿胀闷闷的,古书《养生论》说,两山夹着水的地方,容易得甲状腺肿;土层厚水深的地方,也容易得甲状腺肿。这是地势导致的。这种情况可以用人参化瘿丹服用,可以自行消退。治疗甲状腺肿的药物大多用海藻、海带,它们的味道咸寒。

背上长疮初期,可以用藏用丸、玉烛散,大剂量服用,让药物下到脏腑一二十行;然后用针灸针刺肿痛的地方,沿着红晕周围扎三层,出血完后用温软的布擦干净血,严重的,百会穴、委中穴都要扎针出血;最后用阳起散敷在伤口上。不要马上服用十味内托散,它里面含有官桂,更不能用酒煎服。男子以背为阳,再用热药治,岂不是太热了吗?

凡便癰者,謬名也,乃男子血疝也,《難》《素》所不載。然而是厥陰肝之經絡,乃血流行之道路也。衝脈、任脈、督脈,亦屬肝經之旁絡也。《難經》曰:男子七疝。血疝者,乃七疝之一也。治以導水丸、桃仁承氣湯,或抵當湯,投之同瘀血法。聚而不散,可以大作劑料,大瀉一、二十行;次以玉燭散,和血通經之類是也。

世人多用大黃、牡蠣,間有不愈者,是不知和血通經之道也。

凡下疳久不愈者,俗呼曰臊疳。可以導水丸、禹功散,先瀉肝經訖;以木香散敷之,日上三、兩度;後服淡粥一、二日止。

白話文:

所謂「便癰」其實是錯誤的稱呼,它其實是男性的血疝,這在《難經》和《素問》中都沒有記載。然而,它確實是厥陰肝經的經絡,是血液流動的通道。衝脈、任脈、督脈也屬於肝經的旁絡。《難經》記載男子有七種疝,血疝就是其中之一。治療方法可用導水丸、桃仁承氣湯或抵當湯,配合活血化瘀的方法。如果血瘀積聚不散,可以加大藥量,連續瀉下十至二十次;之後服用玉燭散等活血通經的藥物。

有些人常使用大黃、牡蠣治療,卻不見效,這是因為他們不懂得活血通經的道理。

凡是下疳久治不愈的,俗稱臊疳。可以用導水丸、禹功散先瀉肝經,然後用木香散敷患處,每天敷三次,每次兩劑;之後再吃些清淡粥,一两天即可。

凡一切惡瘡久不愈者,以木香檳榔散貼之則愈矣。凡男子、婦人咳逆,俗呼曰吃忒,乃陰陽不和之故。火欲上行,為寒所抑,寒不勝火,故作凝滯之聲。傷寒亦有此證,並宜既濟散治之。

白話文:

凡是所有久治不愈的惡瘡,都可以用木香檳榔散貼敷,就能痊癒。凡是男子、婦女咳嗽逆氣,民間俗稱「吃忒」,都是陰陽失調所致。陽氣欲上行,卻被寒氣所阻,寒氣無法克制陽氣,所以發出凝滯的聲音。傷寒也會有這種症狀,都應該用既濟散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