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從正

《儒門事親》~ 卷十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四 (2)

1. 病機

諸風掉眩,皆屬於肝。甲乙木也,木鬱達之。

諸寒收引,皆屬於腎。壬癸水也,水鬱泄之。

諸氣膹郁,皆屬於肺。庚辛金也,金鬱折之。

諸濕腫滿,皆屬於脾。戊己土也,土鬱奪之。

諸痛癢瘡瘍,皆屬於心。丙丁火也,火鬱發之。

諸熱瞀瘈,皆屬於火。

諸厥固泄,皆屬於下。(下,謂下焦,肝腎氣也。夫守司於下,腎之氣也。門戶束要,肝之氣也。故厥、固、泄、皆屬下也。厥謂氣逆也。固謂禁固也。滿氣逆上行,反謂固不禁,出入無度,燥濕不恆,皆由下焦主守也。)

諸痿喘嘔皆屬於上。(上,謂上焦心肺氣也。炎熱薄爍,承熱分化,肺之氣也。熱鬱化上,故病屬上焦。)

諸禁鼓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火。熱之內作。

諸頸項強,皆屬於濕。太陽傷濕。

諸逆衝上,皆屬於火。炎上之性用也。

諸脹腹大,皆屬於熱。熱鬱於內,肺脹於上。

諸躁狂越,皆屬於火。熱盛於胃及四末也。

諸暴強直,皆屬於風。陽內鬱而陰行於外。

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

諸熱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

諸轉反戾,水液混濁,皆屬於熱。反戾,筋轉也。水液,小便也。

諸病水液,澄沏清冷,皆屬於寒。上下所出,及吐出、溺出。

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

故《大要》曰: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必先五勝,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此之謂也。五勝,謂五行更勝也。

白話文:

各種頭暈目眩、搖擺震顫的症狀,都歸屬於肝。肝在五行中屬木,如同甲木乙木,當肝氣鬱結不暢時,就要疏導它,讓它舒展開來。

各種因寒冷而導致的收縮、牽引症狀,都歸屬於腎。腎在五行中屬水,如同壬水癸水,當腎氣鬱結時,就要宣洩它,讓它排出。

各種因氣機鬱結而導致的脹悶症狀,都歸屬於肺。肺在五行中屬金,如同庚金辛金,當肺氣鬱結時,就要削減它,讓它調暢。

各種因濕氣而導致的腫脹滿悶症狀,都歸屬於脾。脾在五行中屬土,如同戊土己土,當脾氣鬱結時,就要奪取它,讓它疏散開來。

各種疼痛、搔癢、瘡瘍等症狀,都歸屬於心。心在五行中屬火,如同丙火丁火,當心火鬱結時,就要發散它,讓它釋放出來。

各種發熱、昏迷、抽搐等症狀,都歸屬於火。

各種氣逆、閉固、泄瀉等症狀,都歸屬於下焦(指下腹部,主要指肝腎)。下焦是肝腎氣所主管的。腎氣負責把守在下,就像守門人一樣,肝氣則負責把守門戶的樞要。所以氣逆、閉固、泄瀉都歸屬於下焦。氣逆是指氣向上逆行,閉固是指不能通暢地排泄,而泄瀉是指出入無度,時而乾燥時而濕潤,都是由下焦功能失常所導致的。

各種痿軟無力、喘息、嘔吐等症狀,都歸屬於上焦(指胸部,主要指心肺)。心肺就像燃燒的火,熱氣上升,肺氣也因此受到影響,向上散發熱能,所以這些病症都歸屬於上焦。

各種感到恐懼、震慄、精神恍惚的症狀,如同失去精神守護,都歸屬於火。這是因為體內有熱產生。

各種頸項僵硬的症狀,都歸屬於濕氣,是太陽經感受濕邪所致。

各種氣逆上衝的症狀,都歸屬於火。這是因為火的特性就是向上升騰。

各種腹部脹大症狀,都歸屬於熱。熱鬱積在體內,肺氣也因此向上壅塞。

各種躁動、狂亂、行為失常的症狀,都歸屬於火。這是因為熱邪過盛,導致胃和四肢末端都受到影響。

各種突然出現的強直症狀,都歸屬於風。這是因為陽氣被鬱積在內,而陰氣浮越在外。

各種疾病發出聲音,敲擊時像鼓聲一樣,都歸屬於熱。

各種發熱、腫脹、疼痛、痠麻、驚恐等症狀,都歸屬於火。

各種肢體轉動不利、筋脈牽拉、小便渾濁的症狀,都歸屬於熱。筋轉是指筋脈轉動不利,小便渾濁是指小便不清澈。

各種疾病導致排出的水液清澈寒冷的,無論是從上吐出或是從下排出,都歸屬於寒。

各種嘔吐酸水、腹瀉急迫的症狀,都歸屬於熱。

所以《大要》說:要謹慎地掌握疾病的變化機理,各自歸屬於不同的病因。有病症時,要尋找它的病因;沒有病症時,也要提前預防。病邪過盛時,要針對它進行治療;身體虛弱時,要補養身體。一定要先根據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來疏通氣血,使其調和暢達,才能達到身體的平和。這裡所說的「五勝」,是指五行的相互制約、相互勝過的關係。

2. 標本中氣歌

少陽從本為相火,太陰從本濕上坐;

厥陰從中火是家,陽明從中濕是我;

太陽少陰標本從,陰陽二氣相包裹;

風從火斷汗之宜,燥與濕兼下之可。

萬病能將火濕分,徹開軒岐無縫鎖。

白話文:

少陽的根本屬性是相火,太陰的根本屬性是濕氣向上瀰漫;

厥陰的根本屬性是中焦的火氣,陽明的根本屬性是中焦的濕氣;

太陽和少陰的標本關係,是陰陽二氣相互包裹;

風病是由火氣產生,適合用發汗的方式治療,燥病和濕病合併出現,適合用往下排泄的方式治療。

所有疾病都能夠從火氣和濕氣這兩個方面來區分,如果能徹底理解這點,就能夠破解醫學奧秘,沒有任何難題。

3. 辨十二經水火分治法

膽與三焦尋火治,肝和包絡都無異;

脾肺常將濕處求,胃與大腸同濕治;

惡寒表熱小膀溫,惡熱表寒心腎熾。

十二經,最端的,四經屬火四經濕,

四經有熱有寒時,攻裡解表細消息。

濕同寒,火同熱,寒熱到頭無兩說。

六分分來半分寒,寒熱中停真浪舌。

休治風,休治燥,治得火時風燥了。

當解表時莫攻裡,當攻裡時莫解表,

表裡如或兩可攻,後先內外分多少。

敢謝軒岐萬世恩,爭奈醯雞笑天小。

白話文:

膽經和三焦經要用清火的方法治療,肝經和心包經的治療原則沒有不同。

脾經和肺經常常要從濕氣方面著手,胃經和大腸經的治療也同樣以祛濕為主。

怕冷的表證兼有發熱的,要用溫膀胱經的方法;怕熱的表證兼有惡寒的,則要用清心經和腎經之火。

十二經脈的治療,最重要的是,其中四條經脈屬火,四條經脈屬濕。

當四條經脈有熱或有寒的情況時,要仔細考慮是該攻裡還是解表。

濕邪的性質和寒邪相同,火邪的性質和熱邪相同,寒和熱的病症到了極點,就沒有兩種說法了。

把六種病證分開來,其中有一半是寒證,寒證和熱證在中間交替出現,這是很荒謬的說法。

不要治療風邪,也不要治療燥邪,把火邪治好了,風邪和燥邪自然就會好了。

當要解表的時候,不要攻裡;當要攻裡的時候,不要解表。

表證和裡證如果都可以攻治,也要考慮先後次序、內外輕重來處理。

我敢感謝軒轅黃帝和岐伯的恩情,無奈世人像醯雞一樣見識短淺,卻嘲笑天地的廣大。

4. 治病

不讀本草,焉知藥性。專泥藥性,決不識病。假饒識病,未必得法。識病得法,工中之甲。

白話文:

不讀《本草綱目》等藥學書籍,怎麼會知道藥物的性質?只拘泥於藥物性質,絕對無法辨識疾病。即使能辨識疾病,也未必能找到正確的治療方法。能夠辨識疾病又找到正確的治療方法,才是醫術高明的人。

5. 六陳

藥有六味,陳久為良,狼、茱、半、橘、枳實、麻黃。

白話文:

藥材有六種,存放久一點會比較好,分別是:狼毒、吳茱萸、半夏、橘皮、枳實、麻黃。

6. 十八反

本草名言十八反,半蔞貝蘞芨攻烏,藻戟遂芫俱戰草,諸參辛芍叛藜蘆。

白話文:

中藥典籍裡有所謂的「十八反」,指的是某些藥物合用會產生毒性或副作用,這裡說的是其中幾組藥物。

「半蔞貝蘞芨攻烏」指的是半夏、栝蔞、貝母、白蘞、白芨,這些藥物和烏頭(包含附子)不宜一起使用。

「藻戟遂芫俱戰草」指的是海藻、大戟、甘遂、芫花,這些藥物和甘草不宜一起使用。

「諸參辛芍叛藜蘆」指的是各種人參、細辛、芍藥,這些藥物和藜蘆不宜一起使用。

7. 運氣歌

病如不是當年氣,看與何年運氣同。只向某年求治法,方知都在《至真》中。

白話文:

如果疾病的發生不是因為當年的氣候因素所引起,就要看看它跟哪一年的運氣變化相同。只要朝著那個相同運氣的年份去尋找治療方法,就會明白所有原理都記載在《黃帝內經·至真要大論》之中。

8. 五不及

坎一丁三土五中,一七癸九是災宮,勝復都來十一位,誰知臟腑與宮同。

白話文:

腎(坎)的功能弱一點點(一丁),脾(土)的功能稍微弱一些(三土),心(中)的功能比較差(五中)。肝(一)和肺(七)功能衰退時,容易產生疾病(癸九是災宮),而這所有不足或過剩的情況,總共有十一個位置的變化(勝復都來十一位)。要知道這些臟腑的氣血變化,跟它們在身體中的位置是息息相關的(誰知臟腑與宮同)。

9. 斷病人生死

《靈樞經》云:人有兩,死;而無兩,生。陽氣前絕,陰氣後竭,其人死,身色必青;陰氣前絕,陽氣後竭,其人死,身色必赤。故陰竭則身青而冷,陽竭則身赤而溫。

白話文:

《靈樞經》說:人有陰陽兩方面的存在,陰陽協調則生,陰陽失調則死。如果陽氣先衰竭,陰氣後衰竭,這個人就會死亡,而且身體顏色必定是青色的;如果陰氣先衰竭,陽氣後衰竭,這個人也會死亡,而且身體顏色必定是紅色的。所以,陰氣衰竭時,身體會呈現青色且冰冷,陽氣衰竭時,身體會呈現紅色且溫熱。

10. 四因

夫病生之類,其有四焉:一者,始因氣動而內有所成;二者,始因氣動而外有所成;三者,不因氣動而病生於內;四者,不因氣動而病生於外。

夫因氣動而內成者,謂積聚、癥瘕、瘤氣、癭起、結核、癩癇之類是也。外成者,謂癰腫瘡瘍,痂疥疽痔,掉瘈浮腫,目赤瘭胗,腑腫痛癢之類也。

不因氣動而病生於內者,謂留飲、澼食、飢飽、勞損、宿食、霍亂、悲恐、喜怒、想慕、憂結之類。不因氣動而病生於外者,謂瘴氣、賊魅、蟲蛇、蠱毒、蜚食、鬼擊、沖薄、墜墮、風寒、暑濕、斫射、刺割、撻樸之類也。如此四類,有獨治內而愈者,有兼治內而愈者;有獨治外而愈者;有兼治外而愈者;有先治內後治外而愈者;有先治外後治內而愈者;有須解毒而攻擊者,有須無毒而調引者。凡此之類,方法所施,或重或輕,或緩或急,或收或散,或潤或燥,或軟或堅。

方士之用,見解不同,各擅己心,好丹非素,故復問之。

白話文:

疾病產生的原因,大致有四種:第一種是,因為體內氣機運行失常而導致的體內疾病;第二種是,因為體內氣機運行失常而導致的體外疾病;第三種是,不是因為氣機運行失常而產生的體內疾病;第四種是,不是因為氣機運行失常而產生的體外疾病。

因為氣機運行失常而導致的體內疾病,指的是像積聚、癥瘕、瘤氣、癭腫、結核、癩癇等這類的疾病。因為氣機運行失常而導致的體外疾病,指的是像癰腫、瘡瘍、痂疥、疽痔、抽搐、浮腫、眼睛紅腫、皰疹、皮膚搔癢、腑腫疼痛等這類的疾病。

不是因為氣機運行失常而產生的體內疾病,指的是像體內積存痰液、消化不良、飢餓或過飽、勞累損傷、宿食積滯、霍亂、悲傷恐懼、過度喜悅或憤怒、思念愛慕、憂愁鬱結等這類的疾病。不是因為氣機運行失常而產生的體外疾病,指的是像瘴氣、邪祟作怪、蟲蛇咬傷、蠱毒、被昆蟲咬食、鬼怪侵擾、外力衝撞、跌倒墜落、風寒、暑濕、刀斧砍傷、刺傷割傷、鞭打跌撲等這類的疾病。這四種疾病,有些只需要治療體內就能痊癒,有些需要內外兼治才能痊癒;有些只需要治療體外就能痊癒,有些需要內外兼治才能痊癒;有些需要先治療體內再治療體外才能痊癒,有些需要先治療體外再治療體內才能痊癒;有些需要解毒並同時進行攻伐,有些需要沒有毒性的藥物來調和引導。總之,像這類疾病,所採用的治療方法,或是藥量輕重,或是快慢緩急,或是收斂或是發散,或是滋潤或是乾燥,或是軟化或是堅硬,都必須有所區別。

醫術之士,見解各有不同,各自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喜好煉丹而不使用普通的藥物,因此才又提出這個問題來詢問。

11. 五苦六辛

五苦六辛,從來無解,蓋史家闕其疑也。一日,麻徵君以此質疑於張先生。先生亦無所應。行十五里,忽然有所悟,欣然回告於麻徵君。以為五苦者,五臟為里屬陰,宜用苦劑,謂酸苦湧泄為陰;六辛者,六腑為表屬陽,宜用辛劑,謂辛甘發散為陽。此其義也。徵君大服其識見深遠,鑿昔人不傳之妙。故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者,流散無窮。

白話文:

「五苦六辛」這個說法,從來沒有人能解釋清楚,大概是史書記載時忽略了這個疑問。有一天,麻徵君拿這個問題請教張先生,張先生也答不上來。走了十五里路後,張先生突然有所領悟,高興地回去告訴麻徵君。他認為所謂的「五苦」,是指五臟在身體內部屬陰,適合用苦味的藥劑,因為酸苦的藥性有湧泄的作用,屬於陰性;而「六辛」,是指六腑在身體外部屬陽,適合用辛味的藥劑,因為辛甘的藥性有發散的作用,屬於陽性。這就是其中的道理。麻徵君非常佩服張先生見解的深遠,能發掘出以前沒有人傳授的奧妙之處。所以說,明白其中要領的人,一句話就能說清楚;不明白其中要領的人,說再多也理不出頭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