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胃理脾湯

QING WEI LI P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金鑑》卷四十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7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4%
肝經 14%
大腸經 14%
胃經 14%
膽經 7%
肺經 7%
脾經 7%
心包經 7%
小腸經 7%
三焦經 7%
心經
肝經
大腸經
胃經
膽經
肺經
脾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清胃理脾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燥濕: 黃芩性寒,味苦,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方劑中,黃芩可清瀉胃熱,燥濕化痰,改善脾胃濕熱所致的腹脹、食慾不振、口苦口粘等症狀。
  2. 降逆止嘔: 黃芩可降胃氣,止嘔逆。當胃熱上炎導致胃氣上逆,出現噁心嘔吐時,黃芩可清熱降逆,止嘔止吐。

總而言之,黃芩在清胃理脾湯中,起到清熱燥濕、降逆止嘔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清胃理脾的功效。

清胃理脾湯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熱通腑: 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腑之效。清胃理脾湯用於治療胃熱熾盛、脾氣受損的症狀,如口苦口乾、食慾不振、腹脹便祕等。大黃的寒涼之性可清熱解毒,瀉熱通腑,消除胃火,緩解便祕,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
  2. 清熱除濕: 大黃亦有清熱除濕的作用,對於因濕熱蘊結脾胃所致的腹脹、腹痛、泄瀉等症狀,也具有緩解作用。清胃理脾湯中常與其他清熱除濕藥物配伍,共同發揮清熱除濕、理脾健胃的效果。

主治功效


清胃理脾湯主治功效分析

清胃理脾湯,顧名思義,其主要功效在於清胃熱、調理脾胃功能。此方劑的組成,實為平胃散基礎上,加味黃連、黃芩、大黃而成。其中,黃連與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大黃則能清熱解毒、瀉下通便、活血止痛。此方劑的應用,主要針對因「醇酒厚味」所致的濕熱內蘊之證。

病機分析:

古文指出,此方主要治療因「傷醇酒厚味,濕熱為病」所導致的一系列症狀。所謂「醇酒厚味」,即指過食肥甘厚膩之物,或嗜飲酒漿,這些不良飲食習慣容易導致脾胃運化失常,濕熱內生。濕熱內蘊,阻滯中焦,導致脾胃功能失調,從而產生以下症狀:

  • 痞脹不食、嘔噦噁心、吞酸噫氣: 濕熱阻滯脾胃,導致氣機不暢,胃氣上逆,出現胸脘痞悶脹滿、食慾不振、嘔吐、噁心、吞酸噯氣等症狀。
  • 大便黏臭、小便赤澀: 濕熱下注,導致大腸傳導功能失常,故大便黏膩不爽,且臭穢;濕熱傷津,故小便短赤。
  • 飲食愛冷、口舌生瘡: 濕熱內蘊,鬱積化熱,熱則喜冷,故飲食偏好寒涼之物;熱毒上炎,則見口舌生瘡。

治療原理:

清胃理脾湯之治療,遵循「清熱燥濕,理氣健脾」的原則:

  1. 清熱燥濕: 黃連、黃芩等苦寒之藥,可清解中焦濕熱,使濕邪得除,熱邪得清,解除濕熱對脾胃功能的阻礙。
  2. 瀉下通便: 大黃具有瀉下通便之效,可將體內積滯的濕熱、穢濁之邪從大便排出,以釜底抽薪之法,加速濕熱的清除。
  3. 理氣健脾: 平胃散具有健脾燥濕、行氣消脹之功,可調理脾胃運化功能,使氣機暢達,脾胃功能得以恢復。

綜上所述,清胃理脾湯通過苦寒清熱燥濕,瀉下通便,配合理氣健脾之藥,多管齊下,達到清熱祛濕、調理脾胃的功效,從而有效治療因「醇酒厚味」所致的濕熱內蘊之證。若患者無大便祕結,則可酌情減量或不用大黃。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噯氣口瘡嘴破口角炎排尿困難神經性厭食症胃潰瘍胃及十二指腸炎嘔吐胃下垂小便顏色偏黃噁心反胃

相同名稱方劑


清胃理脾湯, 出處:《金鑑》卷四十。 組成:平胃散加黃連、黃芩、大黃。 主治:醇酒厚味,濕熱爲病,痞脹噦嘔,不食,吞酸,惡心,噫氣,更兼大便粘臭,小便赤澀,飲食愛冷,口舌生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