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清胃理脾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燥濕: 黃芩性寒,味苦,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方劑中,黃芩可清瀉胃熱,燥濕化痰,改善脾胃濕熱所致的腹脹、食慾不振、口苦口粘等症狀。
- 降逆止嘔: 黃芩可降胃氣,止嘔逆。當胃熱上炎導致胃氣上逆,出現噁心嘔吐時,黃芩可清熱降逆,止嘔止吐。
總而言之,黃芩在清胃理脾湯中,起到清熱燥濕、降逆止嘔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清胃理脾的功效。
清胃理脾湯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熱通腑: 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腑之效。清胃理脾湯用於治療胃熱熾盛、脾氣受損的症狀,如口苦口乾、食慾不振、腹脹便祕等。大黃的寒涼之性可清熱解毒,瀉熱通腑,消除胃火,緩解便祕,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
- 清熱除濕: 大黃亦有清熱除濕的作用,對於因濕熱蘊結脾胃所致的腹脹、腹痛、泄瀉等症狀,也具有緩解作用。清胃理脾湯中常與其他清熱除濕藥物配伍,共同發揮清熱除濕、理脾健胃的效果。
主治功效
清胃理脾湯主治功效分析
清胃理脾湯,顧名思義,其主要功效在於清胃熱、調理脾胃功能。此方劑的組成,實為平胃散基礎上,加味黃連、黃芩、大黃而成。其中,黃連與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大黃則能清熱解毒、瀉下通便、活血止痛。此方劑的應用,主要針對因「醇酒厚味」所致的濕熱內蘊之證。
病機分析:
古文指出,此方主要治療因「傷醇酒厚味,濕熱為病」所導致的一系列症狀。所謂「醇酒厚味」,即指過食肥甘厚膩之物,或嗜飲酒漿,這些不良飲食習慣容易導致脾胃運化失常,濕熱內生。濕熱內蘊,阻滯中焦,導致脾胃功能失調,從而產生以下症狀:
- 痞脹不食、嘔噦噁心、吞酸噫氣: 濕熱阻滯脾胃,導致氣機不暢,胃氣上逆,出現胸脘痞悶脹滿、食慾不振、嘔吐、噁心、吞酸噯氣等症狀。
- 大便黏臭、小便赤澀: 濕熱下注,導致大腸傳導功能失常,故大便黏膩不爽,且臭穢;濕熱傷津,故小便短赤。
- 飲食愛冷、口舌生瘡: 濕熱內蘊,鬱積化熱,熱則喜冷,故飲食偏好寒涼之物;熱毒上炎,則見口舌生瘡。
治療原理:
清胃理脾湯之治療,遵循「清熱燥濕,理氣健脾」的原則:
- 清熱燥濕: 黃連、黃芩等苦寒之藥,可清解中焦濕熱,使濕邪得除,熱邪得清,解除濕熱對脾胃功能的阻礙。
- 瀉下通便: 大黃具有瀉下通便之效,可將體內積滯的濕熱、穢濁之邪從大便排出,以釜底抽薪之法,加速濕熱的清除。
- 理氣健脾: 平胃散具有健脾燥濕、行氣消脹之功,可調理脾胃運化功能,使氣機暢達,脾胃功能得以恢復。
綜上所述,清胃理脾湯通過苦寒清熱燥濕,瀉下通便,配合理氣健脾之藥,多管齊下,達到清熱祛濕、調理脾胃的功效,從而有效治療因「醇酒厚味」所致的濕熱內蘊之證。若患者無大便祕結,則可酌情減量或不用大黃。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清胃理脾湯, 出處:《金鑑》卷四十。 組成:平胃散加黃連、黃芩、大黃。 主治:醇酒厚味,濕熱爲病,痞脹噦嘔,不食,吞酸,惡心,噫氣,更兼大便粘臭,小便赤澀,飲食愛冷,口舌生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