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胃理脾湯

QING WEI LI P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金鑑》卷四十

方劑配方組成

寒性指數

37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4%
肝經 14%
大腸經 14%
胃經 14%
小腸經 7%
心包經 7%
三焦經 7%
脾經 7%
膽經 7%
肺經 7%
心經
肝經
大腸經
胃經
小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脾經
膽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清胃理脾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燥濕: 黃芩性寒,味苦,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方劑中,黃芩可清瀉胃熱,燥濕化痰,改善脾胃濕熱所致的腹脹、食慾不振、口苦口粘等症狀。
  2. 降逆止嘔: 黃芩可降胃氣,止嘔逆。當胃熱上炎導致胃氣上逆,出現噁心嘔吐時,黃芩可清熱降逆,止嘔止吐。

總而言之,黃芩在清胃理脾湯中,起到清熱燥濕、降逆止嘔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清胃理脾的功效。

清胃理脾湯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熱通腑: 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腑之效。清胃理脾湯用於治療胃熱熾盛、脾氣受損的症狀,如口苦口乾、食慾不振、腹脹便祕等。大黃的寒涼之性可清熱解毒,瀉熱通腑,消除胃火,緩解便祕,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
  2. 清熱除濕: 大黃亦有清熱除濕的作用,對於因濕熱蘊結脾胃所致的腹脹、腹痛、泄瀉等症狀,也具有緩解作用。清胃理脾湯中常與其他清熱除濕藥物配伍,共同發揮清熱除濕、理脾健胃的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清胃理脾湯」主要成分是黃芩和大黃,主要治療因飲酒過量及食濃厚食物,導致濕熱交加而致病,出現胸悶脹滿、因反胃而嘔吐、食慾不振、吞嚥酸水、噁心、打嗝、再加上大便稀薄且有惡臭味、小便刺痛、顏色呈深紅色,飲食喜愛吃生冷食物,口腔及舌頭起瘡等症狀。

大黃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大黃清熱利尿,可治療實熱便祕、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大黃瀉下,可治療熱結便祕、實熱結而兼氣血虛虧、脾陽不足、冷積便祕、濕熱痢疾初起、食積腹痛等症。大黃止血,可治療血熱妄行所致之吐血、衄血等症。大黃活血化瘀,可治療產後瘀阻腹痛、惡露不盡、瘀血腫痛等症。大黃清熱解毒,可治療實熱便祕、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閉、跌打損傷、水火燙傷等。大黃降氣,可治療腹痛、脹氣、嘔吐等消化系統問題。大黃清熱涼血,可治療血熱妄行之吐血、咳血、衄血等症。大黃清熱瀉火,能使感染所致發熱患者和致熱動物體溫明顯降低。

黃芩性味苦、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可治外感熱病,中上焦鬱熱所致的壯熱煩渴、面赤脣燥、溲赤便祕、苔黃脈數,濕熱蘊結、腸燥便祕,輕微出血症,如外傷、牙血,肺熱壅遏,肺失清降所致的咳嗽痰稠、咽喉腫痛等症,血熱吐衄,氣鬱不暢,氣逆上衝,皆因氣滯而起,瘡瘍、腫毒、痢疾等熱毒病症,肝臟和膽囊疾病,小便不利等症。

**總結:**中藥方劑「清胃理脾湯」以黃芩和大黃為主要成分,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適用於濕熱交加而致病的患者,症狀包括胸悶脹滿、因反胃而嘔吐、食慾不振、吞嚥酸水、噁心、打嗝、再加上大便稀薄且有惡臭味、小便刺痛、顏色呈深紅色,飲食喜愛吃生冷食物,口腔及舌頭起瘡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噯氣口瘡嘴破口角炎排尿困難神經性厭食症胃潰瘍胃及十二指腸炎嘔吐胃下垂小便顏色偏黃噁心反胃

相同名稱方劑


清胃理脾湯, 出處:《金鑑》卷四十。 組成:平胃散加黃連、黃芩、大黃。 主治:醇酒厚味,濕熱爲病,痞脹噦嘔,不食,吞酸,惡心,噫氣,更兼大便粘臭,小便赤澀,飲食愛冷,口舌生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