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四十八侯三黃散中包含麻黃,主要是因為麻黃具有以下兩個重要功效:
- 宣肺解表: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宣肺解表的功效,可治療風寒感冒所致的發熱、鼻塞、咳嗽等症狀。三黃散主治濕熱黃疸,而濕熱常伴有表寒,麻黃可以解表散寒,使藥效更通暢,避免藥物閉滯於內。
- 利水消腫:麻黃亦具有利水消腫之功,可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清熱利濕、消腫止痛的效果。三黃散中,黃芩、黃柏、黃連等藥物清熱瀉火,麻黃的利水作用可以促進濕熱排出體外,更有效地治療黃疸病症。
四十八侯三黃散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熱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入肝、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的功效。三黃散主治熱結便祕,大黃能迅速清熱瀉火,通利腸道,解除便祕。
- 活血化瘀: 大黃還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三黃散中其他藥物如黃芩、黃連,也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消炎止痛功效,與大黃合用,可更有效地消除炎症,緩解疼痛。
四十八侯三黃散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瀉火: 黃芩味苦性寒,入肺、心、膽、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解毒消腫的功效。四十八侯三黃散以清熱瀉火為主,而黃芩正好可以針對熱證的發病機制,達到清熱降火的效果。
- 止瀉止痢: 黃芩對於濕熱下痢、脾虛泄瀉等症狀具有顯著的療效。四十八侯三黃散針對的是暑濕所致的發熱、腹痛、腹瀉等症狀,而黃芩的止瀉止痢功效正好可以緩解這些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四十八侯三黃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小兒傷寒」,針對外感風寒初起,症見發熱、惡寒、頭痛等表證,或兼見裡熱煩躁、便秘等輕微裡實熱證。方以辛溫解表配合苦寒清裡,適用於小兒體質稚嫩,需輕劑透邪,兼顧表裡同病之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麻黃(不去節)
- 性味辛溫,主入肺經,為發汗解表要藥。
- 「不去節」保留其節制發汗之力,避免過汗傷陰,尤適小兒嬌髒。
- 開泄腠理,驅散表寒,緩解外感風寒之惡寒、無汗。
大黃(蒸)
- 蒸製後緩和瀉下峻性,取其清泄裡熱、通滯消積之效。
- 與麻黃相配,表裡雙解,針對外寒束表、內熱初結之證。
黃芩
- 苦寒瀉火,清上焦肺熱,並協同大黃清裡。
- 與麻黃辛溫相制,防表邪化熱內傳,構成「辛開苦降」之勢。
三、配伍特點與方義
- 表裡同治:麻黃開表,大黃、黃芩清裡,適於寒包火或表寒未解、裡熱初生之候。
- 藥量輕巧:全方總量僅二分半(宋代度量衡),分次微量服用(每次半錢),契合小兒「臟氣輕靈,隨撥隨應」之需。
- 蔥湯為引:蔥白辛溫通陽,助麻黃發散表邪,兼和中調藥。
四、推論延伸功效
此方雖標明治小兒傷寒,然其組方邏輯可延伸至:
- 外寒內熱之輕證:如成人風寒感冒兼見口乾、便乾者。
- 肺熱鬱閉:若見咳嗽痰黃,可加杏仁宣降肺氣。
總結
三黃散以「微汗透表、輕清泄熱」為核心,體現中醫「治外感如將」的速戰策略,同時慎護小兒正氣,堪為表裡雙解之輕劑範例。
傳統服藥法
麻黃1分(不去節),大黃(蒸)1分,黃芩半分。
上為細末。
每服半錢,蔥湯調下,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