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堂丸
GAO TA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外台》卷二引《古今錄驗》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寒 (0.39)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高堂丸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瀉熱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高堂丸用於治療熱結便祕、腸燥便閉等症,大黃的瀉熱通便作用可有效緩解便祕症狀,促進腸道蠕動,排泄積滯。
- 活血化瘀: 大黃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高堂丸中往往還會加入其他活血化瘀藥物,與大黃共同發揮作用,以達到治療血瘀不通所致的症狀。
總而言之,高堂丸中加入大黃,主要是爲了發揮其瀉熱通便、活血化瘀的功效,以達到治療便祕、血瘀等症狀的目的。
高堂丸中包含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熱通便,清熱解毒:芒硝性寒,味苦鹹,入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之功效。對於高堂丸所針對的熱毒壅盛、大便祕結等症狀,芒硝可起到清熱瀉火、通腑泄熱的作用,達到清熱解毒、通便排毒的目的。
- 引藥下行,促進藥效發揮:芒硝具有引藥下行的作用,可將藥力引導至大腸,促進藥效的發揮。對於高堂丸中其他清熱解毒的藥物,芒硝能起到引導作用,使藥力直達病所,更有效地發揮藥效。
高堂丸中包含黃芩,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燥濕:黃芩味苦性寒,具清熱燥濕之效。高堂丸多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疾病,例如濕熱下注引起的尿道炎、膀胱炎等,黃芩能清泄濕熱,改善炎症。
- 瀉火解毒:黃芩亦有瀉火解毒之功。高堂丸若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疾病,例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黃芩能清熱解毒,消炎止痛。
總而言之,黃芩在高堂丸中扮演着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治療濕熱蘊結或熱毒壅盛等病症。
在中藥方劑[高堂丸]中,黃土的應用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止血、收斂的功效。黃土可以幫助止血,對於治療出血、便血等問題有一定效果。此外,黃土還能幫助收斂,促進傷口愈合,加快康復過程。
高堂丸中包含麻黃,主要原因如下:
- 發汗解表: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宣肺止咳之效。高堂丸主治風寒感冒,外感風寒,症見惡寒發熱、鼻塞流涕、咳嗽痰白等,麻黃可發散風寒,使體表邪氣外泄,達到解表散寒之目的。
- 通竅止痛:麻黃亦可通鼻竅,止頭痛。高堂丸中常配伍其他辛溫解表藥物,如桂枝、白芷等,共同發揮通竅止痛之功效,改善鼻塞、頭痛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高堂丸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高堂丸載於古代醫籍,主療「傷寒苦渴,煩滿欲死」,即傷寒病中因熱邪熾盛,傷津耗液所致之極度煩渴、胸膈滿悶,甚則躁擾欲死之症。此方以瀉熱、除煩、生津為核心,配合發汗解表,使邪熱從汗、下二途分消,急解熱毒壅遏之危候。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瀉熱通腑
- 大黃(2分):苦寒瀉下,直折陽明實熱,通腑泄毒。
- 消石(3分,熬):即硝石,性寒降火,與大黃協力攻逐熱結,兼能利水,導熱下行。
清熱解毒
- 黃芩(1分):清上焦肺熱,瀉火解毒,針對傷寒熱邪犯肺之煩渴。
- 灶突中墨、釜底墨、梁上塵(各1分):三味均為「黑類藥」,古方中常用於清熱涼血,解毒除煩,尤善治熱毒熾盛之躁擾。
發汗解表
- 麻黃(2分,去節):辛溫發汗,開腠理以散表邪,與瀉下藥配伍,形成「表裏雙解」之勢,使熱邪隨汗出而散。
護胃生津
- 灶中黃土(1分):即伏龍肝,性溫和胃,固護中焦,防寒涼藥傷胃,兼能止嘔除滿。
配伍特點
- 上下分消:麻黃開表發汗,大黃、消石通裏瀉熱,表裏同治,使熱邪外透內泄。
- 寒溫並用:大黃、黃芩等寒涼藥清熱,佐以麻黃辛溫、灶土溫中,防寒涼太過冰伏邪氣。
- 炭類藥解毒:諸墨、塵等炭類藥,吸附熱毒,兼能止血生津,針對熱盛傷絡之潛在出血。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針對傷寒化熱入裏,熱毒壅盛、津液大傷之急症,以「通泄熱毒」為首要。通過瀉下與發汗並行,速祛邪熱;炭類藥清解血分鬱熱,灶土護胃存津。服用時「自極飲水」,意在補充陰液,助汗源而促邪外透。整體呈現「急下存陰,表裏兩解」之思路,符合《傷寒論》治療熱病「給邪出路」之法。
與黑奴丸、駐車丸之關聯
- 黑奴丸:同為傷寒熱病方,側重清熱瀉火,可能共用大黃、黃芩等藥,但高堂丸更強調表裏雙解。
- 駐車丸:主久痢陰傷,與高堂丸急症治法迥異,或因方名相近而被並列,非功效相關。
總結
高堂丸為急救熱病之方,適用於裏熱熾盛兼表未盡解之候,其組方峻猛而層次分明,體現古人對熱病「急下清熱」與「透表護津」的並重思維。
傳統服藥法
大黃2分,消石3分(熬),釜底墨1分,灶突中墨1分,黃芩1分,梁上塵1分,灶中黃土1分,麻黃2分(去節)。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每服1丸,著1盞水中,盡用服之。即自極飲水,汗出得熱除矣。
黑奴丸、駐車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瀉下通便的作用,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高堂丸, 出處:《外台》卷二引《古今錄驗》。 組成:大黃2分,消石3分(熬),釜底墨1分,竈突中墨1分,黃芩1分,梁上塵1分,竈中黃土1分,麻黃2分(去節)。 主治:傷寒苦渴,煩滿欲死。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